《大宋有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毒- 第3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不能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把词牌改成自己发明才是上上选。而且还有出处,王小丫的亲生母亲莲儿就是词中锦书难托的那个红酥手!

    “爹爹既有此才,为何平日不见展露?”王小丫还是不太相信平日里满嘴大白话,写个奏章都要让几位娘娘代笔的父亲会是大才子,但事实胜于雄辩,她被搞晕了。

    “为父不是说了,大宋不缺才子,缺的是踏实肯干的实干家。靠诗词歌赋打不垮敌人,也喂不饱肚子。你和你老师去当万人追捧的才子,我去做其它事情,互不干涉。”

    洪涛这话说得情真意切,实际上多一半都是瞎扯。要是他有阳春白雪的本事,肯定也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这不是肚子里存货不够用嘛。

    “若是也有人给女儿做一阙红酥手就好了……”玩文艺的人情感都特别丰富,王小丫也一样,说着说着就进入情感世界了。

    “你若是无事可做就陪为父去打打球!”女儿已经是成年大姑娘了,当着自己的面儿希望有男人给她写情书,这让洪涛更加心烦意乱。

    儿童团里那些莺莺燕燕终身大事还没解决呢,眼看着又多一个更麻烦的,再想一想将来她会给自己带回来一个苏轼那样的女婿,洪涛想死的心都有了。

    “女儿还要去给老师送信……”如何让王小丫从眼前消失,洪涛有个必杀技,运动!

    “唉……生了这么多可怎么弄啊!”看着女儿像风一般飘了出去,洪涛使劲儿揉了揉太阳穴。王小丫是老大,满脑子圣人教化。王飞羽是老二,满脑子全是肥油,学啥啥不及格、吃嘛嘛香。

    其他几个孩子还都小,看不出优劣,但以这姐俩的趋势,前景怕是不太乐观。别说出来王二那样的人精,能有个王十八就阿弥陀佛了。万一要是出来个王十,洪涛只有一条路可选,赶紧入土为安,省得老了老了再被气出个好歹来。

800 大迁徙() 
三月初,随着春暖花开,小虫子们纷纷从泥土中钻了出来,瓜洲岛的断桥工地上也出现了大批民伕的身影,中断了三年多的跨江大桥工程又开工了。

    “老七,一定要看好他们,禁止一切外界接触。现在咱们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旦闹出事儿来,东京日报肯定会添油加醋的大肆渲染一番。真是没想到啊,他们居然也开窍了,武的不成学会玩文的了。”

    和民伕们一同出现的是个留着大光头的粗壮汉子,王七从兰州回来了,这些民伕就是他带来的。对外说是民伕,其实西夏各族俘虏占了大多数。

    在如何处理占领区民众的问题上,洪涛一如既往的冷狠毒。他让王大和蒋二郎留在兴庆府剿匪,同时又下了一个命令,每战必须带着当地民众参加。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更多情报和帮助,而是要把当地人被砸断的骨头上连着的那么一点筋都割断。

    通过让他们帮着外族侵略者去绞杀自己人,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各自的态度。新军的各级军官会根据这些反应把当地人分成四类:顺民、可感化、有风险和刁民。

    前两类可以留在当地继续他们的生活,也可以保留财物、土地。有风险的人则会被强行赎买全部财产,并把人编入工程兵部队,送往凉州进行集训。

    刁民表面上也和有风险的人一个待遇,但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凉州,而是应理城以北的沙漠腹地。除了五岁以下的孩子之外,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命运,葬身沙坑。

    在凉州集训三个月之后,工程兵部队会分成三批,由民兵负责押送前往他们的最终目的地。

    一部分会进入川陕四路,那里有大批工程项目等着他们去做,不是白做,给工钱,并允许在当地安家,但在达到安家条件之前,家属只能留在凉州监视居住。

    还有一部分会顺着长江被运到姚刘沙洲,从那里坐上海船去济州岛和东南沿海各州县,待遇和去川陕四路的基本一样。

    最后才是真正的工程兵部队,他们是被挑选出来的精壮,家属都安排到甘凉路落户,主力则随着王七全国奔波,哪儿需要就往哪儿去,专攻重点工程。

    说白了吧,洪涛就是在搞人口大迁徙。西夏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为二百万左右,上下浮动五十万。为啥有这么大出入呢?不是王十的情报工作做的不细致,而是连西夏政府也说不清。

    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相比有些大,又以荒漠居多,除了三个平原地区有详尽的统计数字之外,大部分地方的小部落就和流窜犯差不多,活动范围非常大,也没有国境线的概念。

    说不定今年还在西夏境内放牧,明年就跑到辽国或者回鹘那边去了,根本没法统计,只能猜个大概。

    就以二百万人算吧,丢掉凉州以西土地之后,西边又被回鹘人咬了一大口,人口数量十去其四五,还剩一百万出头。

    灭国之战虽然战死的数量只有不到十万人,但跑的太多了,向东、向北都是辽国,真正留在兴庆府一带的也就六七十万,党项族很少。

    这些人口里又有二十万左右的边民和边军投降了大宋禁军,新军控制区里的剩余人口顶多有五十万,说不定还不到。这五十万人里汉人占了五成还多,其它各族多的几万人,少的才几百人。

    洪涛打算用三年时间迁移至少二十万非汉人人口进入内陆地区生活,然后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从内陆吸引更多汉人补充。以后的银州路逐渐会像甘凉路一般,民族概念越来越弱,最终完成同化。

    顺便说一句,由新军占领的应理城到兴庆府一带已经改名了,叫银州路,治所银州,就是正在重建的兴庆府。

    朝廷对这种安排并没正式同意,但同不同意也就那样了。银州城的三座城门已经建好,地图上也是这么标记,当地百姓只能被动接受。

    那些进入内地生活的各族民众也是同样的结局,他们没有选择同族聚居的权利,会被分散到各地慢慢融入其中。在这种环境中还能保留民族文化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们的文章我读过,比二姐、周夫人和许先生的可差远了,通篇全是虚头巴脑的空话,满嘴仁义道德、圣人教化,却拿不出什么准确数据,还不如学院里一年级学生写的有意思。”

    东京日报年前就成立了,创办人名头挺大,是洛党之首程颐的弟子谢良佐。此人洪涛没听说过,据山川督查院调查,他是元丰八年的进士,后来在几个地方当过县官。但政绩平平,给赵颢上书也没得到过重视,干脆辞官回家研究学问去了。

    自打苏轼辞职之后,洛党在朝中势力日盛,程颐还被皇帝召入宫中讲学,很多弟子也都跟着步入仕途。唯有他以布衣来到开封,不声不响突然创办了东京日报。

    按照王十的说法,这份报纸很可能是皇帝授意办的,用的也是内怒钱款,因为谢良佐家并不太富裕,也没发现别人有大笔资助,资金来源很神秘。

    这其实很正常,用东京日报对抗福州日报和四川日报是朝廷和皇帝的切实需求。真理报虽然明面上经常帮着朝廷说话,但常常说不到点子上,反倒予人口实。

    “不可大意,以前朝廷不太重视民间舆论,你二姐和许先生才能一唱一和。现在朝廷有了他们自己的喉舌,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王七是实干家,不屑于打嘴架,也不懂这些道道。洪涛不打算让他懂,但必要的提醒得有。舆论这个东西把控起来很需要技巧,朝廷有天生的优势。

    信任政府是中国人骨子里带的基因,从古至今也从未改变过,以后王二和许东来的日子就不好过喽,逼急了朝廷还会动用行政手段打压那些不太中听的舆论。

    这一点从朝廷近期任命的官员名单上就能看出来,更偏向于保守的理家学派。有这些人在朝中干预,大宋朝廷也会越来越保守、封闭,容不得有太多思想的存在。

    要说这个结果也得怪洪涛,他要是不和齐王一唱一和的苦苦相逼,赵颢也不会走这种极端,因为它有悖与士大夫同治的建国理念,会引起朝廷的分裂。

    “影响力再大也不如爹爹的大桥,这可是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好处,谁将来走在桥上不念爹爹的好,咱就把他扔下去!”

    王七还是没听懂,在他看来不管啥报纸,也不管文章做得多好,都顶不上一座跨江大桥实用。而他就是这座大桥的建造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你二姐、十姐她们的船这几日就要到了,一定要留意周围的闲人。朝廷表面上和和气气,暗地里官府和皇城司盯得很紧。”

    这个话题可以略过了,洪涛也不是来和王七聊舆论把控问题的。促进社又要开大会了,但人员往来是个大问题。

    目前还不能让朝廷掌握谁是自己的亲信,怎么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负责人秘密抵达会场呢?王七的建筑工地就是最好的掩护。他这里不光总有运人运料的船只进出,整个工地还是封闭的,合情合理的闲人免进。

    促进社的负责人只需要抵达工地,通过暗道就能进入长江学院,会场就是那座钟楼。在这方面洪涛也是行家,没当过地下党,可地下党的电影电视没少看,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

801 潜移默化() 
“孩儿明白轻重,爹爹不用担心,此地的工人能说汉话的都少,就算知道什么也无法告之他人。他们初来此地紧张的很,轻易不敢离开营地。这段时间活计也忙,再加上您的亲军护卫,外人长了翅膀也飞不进来。”

    王七倒是不太担心安全问题,他统领的工程兵部队百分之八十都是刚训练了三个多月的西夏各族精壮,家属全部扣在甘凉路了,语言还不太通,是最好管理的时期,非常听话。

    “工程上问题大不大?”除了安排人员往来,洪涛还要过问过问桥梁建设问题,这次不是糊弄事,是真要把桥建起来。

    “没什么大问题,这几年江两岸建了好几座水泥窑,钢铁配件也找好了承包商,用船从福建路、梓州路送过来。人手又充足,两岸同时施工会快不少,入冬之前桥墩就能建好。”

    说是跨江大桥,实际上是四座铁索桥连在一起,建造技术并不比浮沱河上的铁索桥难多少。无非就是用料多、工程规模大,王七还是很有把握的。

    “别太赶工期,那样伤亡会很大。把他们练成熟手,以后还能派上大用场,光有桥不成,还得有路。”

    洪涛不担心王七的技术能力,也不担心他对工程兵队伍的控制力。这个孩子是个天生的建筑承包商,非常善于把一群心不甘情不愿的陌生人捏合在一起,待人也真诚。

    但他和王十有个地方比较像,就是对待奴隶比较无情。这点可以说是随了自己,可自己是迫不得已时才这么做,他们更胜一筹,真不把人命当人命看。

    “爹爹是要沟通南北通途了!”一听此言,王七立刻露出了喜色。

    这些年他一直在各地奔波,指导各州各府的促进社利用民间力量修筑标准硬化公路,有条件的用石头建,没条件的就用水泥三合土。

    但不管是什么材质的公路,在他心中都有一张准确的规划图,全部为一个目标服务,贯通大宋南北的主干道和向东西呈鱼骨状发散的支线。

    这幅规划图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只需把几个连接点修通,再把跨长江、跨淮水、跨黄河的大桥建好,就能全线贯通。

    以后岭南各地的物产除了海船之外,不太紧要或者怕水的货物还可以从陆路装车,一个月之内也能抵达河北路,反之亦然。

    有了这条路,不光对经济发展有利,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配合促进社搞的民间交流活动。物流通畅了,也包括人员通畅。

    以前大部分宋人一生都很难离开家乡百里之外,只有少部分商人和读书人才有远行的可能。结果就是让各乡各县相对封闭,城市里折腾的再热闹,辐射面积也就是周遭几十里,再远就没什么影响力了。

    当大家可以更容易、更便捷、低成本的出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交流。假如让更多农户见到农业合作社的好处,见到合作社社员家庭的富足生活,他们难道会无动于衷?

    不用多,一百个人里有几个人动心就足矣。他们就像点点星火,很可能会在他们的故乡引燃大火。这时再由促进社出面进行引导、辅助,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蔓延速度也会呈几何倍数提高。

    可以这么讲,公路修到何处,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理念就会随之而来,档都挡不住。

    洪涛耗费了海量钱粮、促进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埋头苦干了六七年的路网计划,从各地单独看是一种慈善,但从整体宏观上看,效用大得没边。

    最主要的是不容易引起朝廷关注,事实上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官员对这件事提出过质疑。

    历史局限性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任古人再聪明,哪怕全是诸葛亮,他们也事先猜想不到一些被后世无数次证明过的理论。

    不光想不到,很多官宦士绅还会积极参与,真当善事做了。殊不知他们所做的善事,骨子里是在挖他们自己的根基。

    效果呢?很大。比如说五年前提起长江学院,只有和促进社接触紧密的百姓、商人才会考虑送孩子入学,也明白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宋人还是避之不及,总觉得那是异端邪说,有违圣人教化。

    五年之后的今天呢,长江学院都扩建三次了,教学楼、宿舍楼加盖了四五座,每年录取的学生依旧不足报考者的十分之一。

    王二和周一日都已经在报纸上发出了声明,长江学院要在福州和成都府开办分院,差不多年底就能建成。

    届时各地学子就不用千里迢迢去瓜州岛求学了,选择离家最近的分院入学,师资差不多,课程也差不多,毕业之后同样管分配工作。

    再比如合作社模式,最初王二在福州推广时还得靠山川督查院暗中下黑手,胁迫当地官府睁只眼闭只眼,再动用武力去说服那些试图阻挠的当地大户。

    现在一提合作社,当地官府多一半会主动支持,遇到谁家不乐意,他们会派官吏登门做工作。原因很简单,哪个县的合作社多,那个县的粮食就高产。

    谁当官不愿意自己治下粮仓满、税款增、民众生活富足啊,这玩意说到哪儿去也是铁打的政绩,还能获得民间的交口称赞。

    再说了,当地富足,当官的油水也大。这种不太费劲就能捞到手的钱不挣,非去从苦哈哈嘴里抢食儿,智商有问题啊。

    至于说合作社会不会对大宋朝廷乃至皇权产生动摇,还是那句话,历史局限性。没经历过某些事的人,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结果的。即便皇帝自己也同样蒙在鼓里,说不定还为国库日益充盈偷着乐呢。

    现在朝廷关注的基本就是两个事儿,新军和特区,连长江学院都没特别重视。在他们看来,这座每年毕业几百学生的书院无非就是一群贩夫走卒之辈的后代,求的是钱,根本看不懂圣人经史,何足挂齿哉。

    “嗯,这次开会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修路,到时候你别大包大揽,一定要量力而为,给自己留出余地。”洪涛不担心王七的能力,就怕他透支。

    既然是整体计划,每个负责人都要量力而行,牵一发而动全身。谁的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整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