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不应有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年,杨鹤死于戍所,听得消息杨嗣昌当场昏迷,半月才醒,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上书崇祯为父正名。崇祯见杨鹤死了,恨也基本消了,又担心自己的大忠臣杨嗣昌身体,于是答应了。

    去年,建虏入寇,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想起了在家守孝的杨嗣昌,十月份时下旨夺情,让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再三请辞,崇祯却实在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了,几乎是硬逼着杨嗣昌来京城。杨嗣昌见崇祯对自己信任看重至此,心下感激,决定舍命报君王,上个月到达京师,开始任职兵部尚书。

    才一上任,就接到剿匪又一次失利的消息。杨嗣昌这些日子白天黑夜就在想一件事,怎样才能平息匪患。所幸因为他父亲的前车之鉴,他对于如何剿匪从未放弃思索,他自己又曾督军多年,不缺作战经验,这些日子又详细了解了匪军与朝廷敌我虚实,对于该如何剿匪,终于成竹在胸。

    这几日,杨嗣昌废寝忘食地起草并完善自己的剿匪计划书,尽管这时候夜已深,杨昌嗣仍然留在兵部,不欲归家,因为他的计划仍然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没有完善。

    杨嗣昌的计划叫“四正六隅十面网”:将乱民重点活跃的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作为“四正”,这四处的巡抚对匪军以剿为主,以防为辅;将“四正”周边的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作为“六隅”,这六处的巡抚对匪军以防为主,以剿为辅。

    整个计划颇有韩信十面埋伏之意,不过韩信十面埋伏项羽一个,杨嗣昌要张网捕“四正”地的匪军。

    这个计划要顺利实施,必须要依赖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祯的配合。两个人中,洪承畴尽管人品不怎么样,据说好色无度,色厉胆薄,但是兵法才能上,是值得信任的。但王家祯,恰恰相反,是没听说人品有什么问题,但兵法上却没有什么建树,才能实在平庸。这样一个人,平时处理政务还可以,以之剿匪,实在难以胜任。所以杨嗣昌在另一个剿匪重臣的人选问题上,犯了愁。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六章 不询六部问伙夫() 
肥鸡,本命季非,尚膳监专门负责面点的御厨。

    本来季非这个名字如果起外号,用“鸡飞蛋打”这个成语更加合适。可惜这个成语的前身卵覆鸟飞都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而蒲松龄这个时候都还远没有出生,所以这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

    因为这个名字,季非在尚膳监很不受典膳所的太监们待见,毕竟这个名字对于太监们嘲讽意义过于浓厚了。尤其当年魏忠贤做典膳的时候,更是没少找季非的麻烦。因为魏忠贤跟其他太监还有些区别,他由于跟为他净身的太监关系好,又出了些孝敬,所以他在受那一刀时,只被没收了作案工具,动力来源没有切除,所以季非的名字对他来说嘲讽意味更足了。所幸季非为人老实本分,魏忠贤欺负他,他也只是默默承受,没有做出报复,所以当魏忠贤威风八面的时候,早就忘了这个受气包了。那时候宫里新的典膳们知道他不受魏忠贤待见,也没少欺负他,但他没有真的得罪过魏忠贤,所以也没有人拿他的人头去取悦魏忠贤。就这样季非虽然饱受欺压,但还是安然活到了魏忠贤倒台。

    季非心中是深恨魏忠贤的,所以魏忠贤被崇祯斗倒后,季非心中对于崇祯的感激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但老实本分的季非并不善于表达,所以只是在为崇祯准备面点的时候更加尽心,整个皇宫包括崇祯自己,都没有人知道,除了曹化淳和王承恩,宫里还有一个尚膳监的面点师傅居然也是崇祯的死忠。

    为了避免再遇到小心眼的太监报复,季非如今已经很多年不用本名了。尚膳监的老同事倒是都知道他叫什么,但典膳所的太监在魏忠贤垮台前就已经被崇祯全都换成了信王府的班底,毕竟崇祯可不敢乱吃魏忠贤的人给他准备的东西。新的典膳们上任的时候,季非就直接报了外号,所以除了当时归档的太监知道他名字也早已经忘了以外,典膳们和新来的御厨都只知道他叫“肥鸡”,不知道他叫什么。

    今天晚上尚膳监是肥鸡值班,毕竟大部分时候夜宵就要两样,除了汤就是面点,崇祯又不是慈禧,不会要求太多花样。所以每天夜里尚膳监就一个面点师傅一个汤师傅值班。当然,这是指伺候崇祯的,负责后宫、宫女、太监什么的进食的不归他们管。

    得蒙皇帝召唤,肥鸡是无比兴奋的,尤其是要在皇极殿现场蒸馒头,这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可以吹好几辈子,何况这是直面偶像崇祯皇帝的机会。宫里的规矩,御厨做好饭菜,是交给典膳所的太监们,太监们再送去给皇帝、后宫享用。所以尽管崇祯已经吃了他做的面点九年多了,他也从来没有直面过崇祯。

    对于直接在皇极殿蒸馒头,肥鸡也是有压力的,蒸馒头要用明火,又没有御膳房这边常备的直接救火设施,要是走了水,那真是不敢想。所以肥鸡得先跟来传召的小太监问清楚,要把全套设备搬过去,还是只要看包馒头的手艺,陛下召见,到底要看什么?

    好在曹化淳不糊涂,派人来的时候已经说清楚了,准备工作全部做好,炉子也就用皇极殿取暖的炉子,陛下只是要看蒸尤其是出锅的过程。

    肥鸡一听,明白了,东西都是现成的:尚膳监里发好的面,包好的馒头都是准备好的,随时传唤随时蒸。赶紧把蒸锅里头装上水,包好的馒头放入蒸笼,蒸笼放到蒸锅上,捧着蒸锅蒸笼就跟着传唤的小太监直奔着皇极殿而去。

    这时候崇祯仍在思考从哪里获得往年温度变化的准确证据。户部是肯定有每一年气候记载的,只不过是否能够从记载中真正判断气候的冷热,却需要一定功底。崇祯决定明日早朝时令户部把有关气候的记载都翻出来。另一方面,翰林院那边也得好好查查历史,是不是真的如陈洪谧所说,天灾密集出现有历史可查。

    见到御厨抱着锅来了,崇祯也不摆架子,直接走下台阶,想要就近观看蒸馒头。

    摆摆手示意肥鸡抱着锅不用见礼:“你抱着锅就不要行礼了,跟朕说说,馒头蒸好,打开蒸笼的时候,有什么现象?”

    肥鸡见了崇祯心中激动,无奈手中抱着锅,无以表达敬意。见崇祯如此亲民,心中更是崇敬,对崇祯的问话,虽不明白原因,还是要尽量说明白:“回禀陛下,蒸笼打开会出现大量白雾,跟烧水的时候出现的白雾相仿。另外,蒸笼盖子上会有很多水滴,打开蒸笼盖子的时候必须迅速拿开,否则水滴滴到馒头上,会影响馒头口感。”

    崇祯听闻,对陈洪谧所言更加信服,这御厨又没见过那奏折,没理由也没可能是串供。但总归还是亲眼看着才算眼见为实,于是点点头:“你且在这里蒸一锅馒头给朕见识一下,朕想要看到的是水汽生成的过程,所以你不妨在中途的时候多打开几次蒸笼。”

    肥鸡一愣,回到:“陛下,蒸的过程必须得一气呵成。未熟的馒头一旦被滴上水珠,就难以蒸熟了,那样的馒头夹生,无论卖相还是口感,都令人难以下咽。”

    崇祯也是一愣,没想到这御厨竟然还有勇气说不,也算是颇有艺德:“朕今天招你来,并不是饿了要吃馒头。是想要见识一下水汽生成的过程,嗯,就是你说的白雾,并不要求里面馒头如何,所以你不用有顾虑。”

    肥鸡听明白了,崇祯不是想要见识他的手艺。尽管不知道这蒸馒头时候的水汽有什么需要见识的,但是陛下这么说,肯定有他的用意,既然不是要吃里面的馒头,自己听陛下的吩咐不会错。于是回到:“草民领旨。”不过心里也同时打定主意,今天要卖弄一下技艺,争取不让水滴滴到馒头上,让这馒头蒸熟后,仍然白白嫩嫩可以吃。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七章 复来七日天行也() 
最后馒头有没有蒸熟,崇祯没有关心,但是每一次蒸笼打开的时候出现的水汽,以及蒸笼盖子拿开后,上面滚滚往下滴的水滴,让崇祯确信了陈洪谧所言。至少,下雨是自然现象这一点,确凿无疑。那么,北旱南涝的天灾确实怪不到自己头上了。崇祯觉得自己有好几年没有这么轻松过了,被人指责因为自己的错误致使苍天降下灾祸的滋味,即使身为皇帝也难以承受。尽管还有更严峻的灾情挑战,崇祯觉得至少今晚应该让自己好好睡一觉。从崇祯即位以来,这几乎是他第一次没有处理完奏折就去休息了。不过崇祯临走前没有忘记命人赏赐肥鸡,并让肥鸡第二天带着装着水的蒸锅参加早朝。崇祯已经看明白了,水汽只跟锅里的水有关,与馒头无关。所以简朴的崇祯记得肥鸡说频繁打开盖子会使里面的馒头蒸不熟,就不欲再浪费面。

    肥鸡听闻自己一个没有功名的厨子也能参加早朝,真是无限光宗耀祖,以前想都不敢想,激动了一夜,也没怎么休息,只盼着自己的高光时刻早些到来。

    第二天早朝很快到来,温体仁昨夜没被皇帝召见,心中也有些忐忑。按理说崇祯的注意力无论是集中在陈洪谧的奏章,还是兵败的奏章,都应该会找自己或商议或斥责。如此大的事情,怎么会没动静呢?他当然想不到崇祯居然会因为心中压力的缓解而懈怠了一晚。

    杨嗣昌则还在为剿匪的人选犯愁,心中也奇怪陛下应该已经接到兵败的消息了,怎么没有招自己问策呢?虽然自己刚上任这事情责任不在自己身上,但是接下来如何剿匪,肯定要问自己吧?自己准备这么多,总不能没有用武之地。

    肥鸡则还在偏殿休息,昨晚就一直在这儿没回去,晚上过于兴奋,黎明未到就撑不住了,反正该他上台的时候自然有人来叫他准备,所以这时候也没有人把他叫醒。

    今天的早朝开始,所有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今天的皇帝明显精神了许多。有些四朝元老想起了当年的万历,比之稍微年轻些的想起了崇祯自己刚搬倒魏忠贤的时候,都感觉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到陛下如此精神焕发,换句话说,叫有斗志。尤其是两年前下罪己诏之后,崇祯尽管不能说颓废,但大家都发现了,陛下身上的朝气已经完全没有了,没想到时隔两年,居然又见到如此的陛下。不少老臣都不自禁的热泪盈眶,所有人都心中好奇到底有何喜事发生。只有温体仁恍然大悟,应该是天灾罪不在己,让崇祯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温体仁给他的铁杆小弟礼部左侍郎薛国观使了个眼色,二人带头行礼:“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众臣闻言皆是一愣,但都是久经朝堂考验的人精,既然首辅恭贺,跟着做肯定不会错,便也跟着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崇祯也很茫然:“何喜之有?”

    薛国观上前回话:“回禀陛下,陛下今日气色大好,精神焕发。陛下一人身系国家,陛下康健即是大喜!”

    温体仁心知薛国观说的空话对崇祯用处不大,接过话头:“陛下今日精神焕发,当是已经验证了苏州知府陈洪谧奏折中所言的水汽一事了?”

    这话挠到了崇祯痒处,崇祯今日正要趁着朝会让众臣工都明白天灾罪不在己:“不错,正是如此。温卿你就给大家讲讲陈洪谧的说法,然后朕让人当众演示给大家看看。”

    温体仁无能在实务上,朝会问答正是其强项,听闻崇祯吩咐,朗声说道:“日前,苏州知府陈洪谧上了一封加急奏章,言道其遇到一位异人,这位异人并非秦之徐福,汉之奕大,以神仙之说惑人,而是精通天文地理之术。异人自言其本在钻研天象之变迁,不问世事。然而听闻陛下因天灾而发‘罪己诏’,心中十分诧异,便求见苏州知府,请其向陛下上书,说明天灾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与陛下与朝廷无关。用荀子天论来说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陈洪谧父子两代官声都极好,所以百官对于陈洪谧所言都是信得过的,只是那异人到底是个真有本事的,还是空谈,却存疑。但是清流顾忌陈洪谧面子,阉党不会跟温体仁唱反调,所以两边都静听温体仁继续说,没有人打断。

    “异人详细的描述了下雨的原因。他说我大明的东南方是茫茫大海,西北方是无垠的大陆。所以东南方湿热,而西北方干冷。夏季的时候,风从东南吹向西北,将湿热的水汽,从大海吹到我大明。水汽遇冷会在空中凝结,然后滴落,这就是下雨。正常年景,风中的水汽直到北方,才会遇到足够的寒冷,所以正常年景北方在夏天会下雨。但是近些年天气远比往年寒冷,所以水汽在南方的时候便已经全部凝结,这样一来,雨都下到南方去了,风到北方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足够降雨的水汽了。这就是这些年北旱南涝闹天灾的原因。”

    群臣闻言,议论纷纷,有信的,自然也有不信的,有激烈争论的,也有漠不关心的,不过大家都知道,既然皇帝因为这封奏折而振奋,显然不会只有这些空谈的理论,应该是有什么实据的,所以也没有人立刻站出来唱反调。只有薛国观凑趣道:“陛下既然因此种说法而振奋,想必是见到实据了?”

    崇祯心中颇为得意:“不错。陈卿在奏折中说,这种现象和蒸馒头,揭开蒸笼盖子时出现的水汽是一个道理。朕也知道君子远庖厨,所以众位臣工之中,想必很多人和朕一样,之前没有见过蒸馒头。朕昨夜招御厨现场蒸了一次,开了七次蒸笼,每次现象都十分明显。今日就让他在皇极殿当众展示一下,列位都见识一下,想必足以证明北旱南涝的天灾,确实是自然现象,非是朕与诸卿不作为。”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八章 通传八方民信乎() 
肥鸡这时已经在皇极殿外准备好了,得蒙宣召,很快便在皇极殿当众烧水。然后在崇祯的命令下几次打开锅盖,移开一旁,任由锅盖上蒸馏水下滴如雨,蒸腾的水汽也被所有人看清楚。

    其实这些大臣们中或许有人没有见识过蒸馒头,但是文人雅士对于茶的兴趣基本都不缺,所以其实都见过泡茶的水烧开的样子,只有崇祯连喝的茶,到他面前时都是温而不烫的,所以没见过水沸时的样子。只是八股文研究多了的大臣们从不会真的去格这个物以致知。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大臣们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都明白热水气遇冷凝结是真的。于是在崇祯示意肥鸡领赏退下之后,文武百官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躬身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崇祯明白这是所有人都认可了陈洪谧的说法:天灾罪不在朝廷。于是乐呵呵的道:“同喜,同喜啊!朕不是昏君,你们也不是佞臣啊!”

    温体仁实务无能,但揣摩人心是行家里手,这时候率先出列:“陛下,此事既然已经确认无误,当务之急是将下雨的原理普示万民,让无知黎庶都明白天灾并非示警,而是自然现象,从而使愚民不会受逆贼挑拨,进而附逆。”

    当下有东林党的御史站出来唱反调:“陛下,臣以为不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如果知道天灾非是苍天示警,会失去敬畏之心,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会认为是朝廷有德,对朝廷长治久安不利。”

    其他人也纷纷站出来表明立场,但基本上还是党争的那一套,阉党依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