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续订合约?国师说笑了,这原先的合约还没有得到落实,我们凭什么还要续订合约?”李腾芳心中笑了,“再说,下官只是在执行已经签订的合约,至于续订合约的事,必须得到我皇陛下的批准,我就是有心帮助国师,也无权续订合约。”

    “贵使此话就不对了,我们就合约的事,正在商讨,正在落实,”普蒂已经惊出一身冷汗,帕拉塞不知道葡萄牙,他是知道的,“再说,合约不是已经协商好了吗?接下来就是落实的事了,还有什么不能落实的吗?”

    “合约上好像还有一条,就是国师帮着说服老挝的事,不知道国师进行得怎么样了?”李腾芳和朱由检一样,对这一条,也没报多大的希望,关键是看看大城的态度,已经将来用兵的时候,大城不会从道义上阻挠。

第418章 东吁土地上的现状() 
在老挝这片土地上,法昂曾经在蒙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建立澜沧王国,国都琅勃拉邦,后来臣属于大明,大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在当地成立了老挝宣慰司,正式成为大明的属地,但澜沧王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随着东吁王朝的崛起,澜沧王国逐渐沦为东吁的属国,被迫向大明和东吁同时称臣纳贡,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澜沧塞塔提拉王为躲避东吁,将国都从琅勃拉邦迁入万象,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东吁王朝吞并了大明的老挝宣慰司,澜沧王朝成为东吁的属地,从此以后,老挝不再与大明有任何联系。

    李腾芳一说,普蒂这才想起,合约上是有这么一条,老挝现在是东吁的土地,按照合约,理应属于大明,“很抱歉,下官这些日子忙于安抚百姓,未能亲自去老挝,但下官已经派人去了老挝,不日当有回音。”

    “那我先谢过国师了。”李腾芳难得地向普蒂行了一礼。

    “我可以去劝说迫提善王,但迫提善王是否愿意归顺大明,下官却不敢保证。”普蒂说的是实话,老挝脱离大明时间长了,人口又不是汉人,谁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

    “国师只要尽力就行,”李腾芳也不着急,他向普蒂抛出了诱饵,“如果大明对老挝用兵,老挝不会强过东吁,但大明以仁孝治国,轻易不动刀兵,所以才让国师去劝说迫提善王,如果国师能劝说成功,我们可以在抚恤金上考虑考虑。”

    “如何考虑?”普蒂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刚才李腾芳威胁大城,他都准备足额支付给明军抚恤金了,只是大城每年的赋税收入,不足四十万两,加上与东吁的战争,国家实在没什么存款。

    “一个月时间,不管国师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说服迫提善王,我们可以减少五十万两抚恤金。”李腾芳已经给了暗示,哪怕大城用武力胁迫也好,他要的只是结果。

    “五十万两?”普蒂惊得嘴巴张得老大,让大明减免五十万两,不知道要费多少口舌,现在这个五十万两,只是出在老挝身上,但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要一个月时间?”

    “如果国师能说服迫提善王,我们签订的合约就将全部得到执行,万一国师未能成功,我们将不能减少抚恤金,无论结果如何,一个月之后,我必须回复皇命,”李腾芳没有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果不能用温和的方法解决,陛下可能要出兵老挝。”

    “好,下官尽量试试。”用老挝的归属,换取大明减少抚恤金,普蒂觉得太划算了。

    “合约能否彻底得到执行,就拜托国师了,”李腾芳一拱手,“万一迫提善王不识时务,大明还是感激国师所做的努力。”

    “为了大城与大明兄弟般的情谊,下官一定竭尽全力,决不有负上皇陛下的嘱托,贵使且放宽心,老臣亲自去老挝一趟。”

    “下官再次谢过,多谢国师为两国的友谊远途劳顿。”李腾芳向帕拉塞和普蒂拱手为礼,告辞而去。

    “国师,如果老挝回归大明,大明会变得更加强大,对我国会不会是一种威胁?”李腾芳走后,帕拉塞觉得普蒂说服老挝的做法,深为不妥。

    “陛下,如果大明要对大城不利,现在就可以从西、北两面用兵,我大城能抵抗多久?”普蒂反问了一句,他虽然与李腾芳据理力争,但内心明白,大明不能为敌,只能依靠。最好是以合约的形式稳定下来,万一惹恼了大明,想找个帮手都找不到。

    “……”帕拉塞无语,普蒂的担心不错,但大明真的对大城没有异心吗?

    “陛下,纵观汉民族的历史,他们极少对外侵略扩张,倒是东吁,立国以来,对外入侵不断,连大明都不放在眼里,两厢比较,大明虽然更强,但国家更为理性,就如这次的老挝,大明完全可以军事征伐,现在他们却宁愿减少五十万的抚恤金,让我们前往劝说。”普蒂早就研究过汉民族的历史,这才主张与大明缔结合约。

    “……”

    “连老挝都不愿用兵的国家,难道他们会轻易对我大城用兵吗?”普蒂去过北京,他早就向往大明的富足,“大明的土地足够大,所以他们的朝廷并主张往对外用兵,增加不必要的土地,除非你惹恼了它。”

    “嗯,”帕拉塞微微点头,他心内明白,大明要是对大城用兵,大城也没什么办法,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大明交好,在大明的羽翼下才能安生,最好能确认一下,重新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国师前去老挝,劝说有几成把握?”

    “如果臣空手去劝说,一成把握都没有,”普蒂对老挝这个近邻还是比较了解的,帕武吧玉瓦拉王、迫提善王、帕萌抠王为了王位争夺不休,谁愿意放弃国王的权力,归顺大明?“不过,要想让迫提善王他们就范,也不是没有办法。”

    “什么办法?”帕拉塞虽然是大城的国王,哪里比得上普蒂的来谋深算?

    “陈兵边境,各个击破。”普蒂的手段,是让三人都失去担任国王的希望,一旦对权力绝望了,他们才有可能回归大明,去大明做安乐王爷,当然普蒂的手段是和大城以及大城背后大明的实力相关的,没有实力做后盾,一切都免谈。

    普蒂用什么手段,李腾芳就不管了,他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朱由检的期望,至于免去的五十万两抚恤金,也是朱由检的意思,明军的伤亡毕竟很少,再说普蒂劝说老挝回归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李腾芳用五十万两银子的期望值,买下了大城王朝的怨愤。

    无论普蒂的劝说能否成功,大明都是赢家。

    李腾芳暂时离开大城,去了原来东吁王朝的土地上游山玩水,实际上,他是在考察民情,大明实现了对东吁军事上的占领,但百姓是否接受大明,那是另外一回事。

    战争以前,东吁王朝的人口估计有一百五十万,因为他隆屡次对外入侵外邦,加上派遣刺客入京刺杀朱由检,引来了大明的报复,十万明军大举进入东吁,所有的战斗都是发生在东吁的本土,战争让东吁人口急剧减少,现在东吁的土地上,人口不足百万,减少了三成以上。

    大明对东吁士兵和权贵的屠杀、东吁溃兵的祸害、大城军队对东吁百姓的报复,是东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战乱中疾病、饥饿、逃亡,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自从缅人在东吁立国后,历代君主都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北面与大明、东面与大城、东北与澜沧,以及曾经的素可泰王国,因此,东吁的一百五十万人口中,成分复杂,民族众多。

    以人口的数量计算,缅人最多,大约占到六成,近九十万;掸人和孟人各有二十万左右,汉人超过十万。

    掸人主要聚集在东吁王朝的东北部,以前的阿瓦王朝就是掸人建立的;孟人主要分布在东吁王朝的东南部,他们曾经在此建立了以白古为国都的白古王朝。

    但这两个国家先后都被东吁王朝灭国,掸人和孟人都与缅人有很深的隔阂。

    汉人除了居住在几个较大的城市外,零星分布在东吁的全境,凡是有商机的地方,就有汉人的身影。

    李腾芳发现,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各个民族对大明的态度差别很大。

    汉人是全力支持大明在各地建立的临时官府,不少人还在临时官府中担任各类临时的管理人员,令李腾芳赶到惊讶的是,最新的人口登记,汉人已经超过五十万人,不知道明军到底是怎么样做到的。

    掸人由于和云南的傣人同源,又曾经生活在大明的木邦宣慰司和孟养宣慰司,与汉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汉人建立的临时官府,认同感也是很高,大部分掸人在明军的诱导下,都是以汉人的身份登记的,现在的掸人,已经不足四万。

    生活东南沿海一带的孟人,早在白古王朝时代,就和大明有海上的联系,特别是郑和的船队,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里,比较崇尚大明的实力和文化,与斯文多礼的汉人也相处得来,对明军占据东吁,虽然说不上欢迎,也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大部分都是转化为汉人,现在的登记的孟人,大约是八万。

    缅人是东吁王朝的主体民族,几乎所有的高官、将领、巨富都是缅人,因此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的损失最大,军队覆没、权贵被屠,死的基本上都是缅人,加上害怕明军继续屠杀和其他民族的报复,很多人想尽办法登记为汉人,即使不能登记为汉人,也要想办法登记为掸人或者孟人。

    战争过后,原来近百万人口的缅人,急剧下降到不足三十万,成为东吁地区列在汉人之后的第二大民族。

    李腾飞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初步了解到东吁的现状,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对策,再次来到大城后,按照约定,他求见了普蒂,询问有关老挝的事情,没想到普蒂还真的搞定了老挝。

    (ps:多谢悠悠闲人ln的月票支持,多谢悠悠闲人ln、木泊云、南木子、书友16797274、书友16426763、秋雁长风、冬临渊、原是儒医、布伯的红票支持,多谢朋友们订阅支持)

第419章 大局已定() 
澜沧王朝被东吁征服之后,国家还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因为距离东吁的统治中心太远,东吁人没有一口吞下,他隆暂时扶植亲近东吁的国王,而没有让澜沧王朝彻底灭国。↗頂點小說,

    由于东吁扶植的国王与百姓心目中的国王不一致,澜沧王国出现了分裂和战乱。

    先是帕武吧玉瓦拉王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夺取王位,成为澜沧王国新的国王,不久之后,拥有兵权和众多支持者的王叔迫提善王,依靠武力,将帕武吧玉瓦拉王赶出国都万象,自立为王。

    退居北部川铜的帕武吧玉瓦拉王,并不甘心失去王位,对迫提善王和万象依然虎视眈眈。

    而在澜沧王朝原来的国都琅勃拉邦,帕武吧玉瓦拉王的弟弟帕盟抠王也对迫提善王夺取王位极度不满,他自立为王,已经和帕武吧玉瓦拉王相互联合,隐隐有武力解决问题的动向。

    迫提善王虽然占据国都,但他面对帕武吧玉瓦拉王和帕盟抠王兄弟联手,真要发生战争,他肯定要落于下风,普蒂的到来,给迫提善王带来一丝和谈的希望。

    但普蒂不是来帮助迫提善王统一澜沧王国,而是劝说他归属大明的。

    “什么?归属大明?”迫提善王几乎要跳起来,“我澜沧王国是独立的国家,就是东吁入侵的时候,也没完全丧失独立,现在东吁已灭,怎么么可能归属大明?”他脸色苍白,要不是听说大城陈兵边境,他都准备将普蒂轰出去。

    “贤王觉得,你能抵挡两位侄子的南北夹击吗?”普蒂微笑着,他并不在意迫提善王的白眼,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迫提善王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自己的实力,真要发生战争,他获胜的希望,不会超过两成,这是内战,一旦战事不利,部下难免会出卖自己。

    普蒂见迫提善王出现动摇,直接上了猛药:“贤王在攻打帕武吧玉瓦拉王的时候,造成他最宠爱的王妃死于战乱,万一贤王战败,帕武吧玉瓦拉王和帕盟抠王兄弟会绕过贤王性命吗?”

    “这……这两个兔崽子……”迫提善王翕动着嘴唇,再也说不出话来。

    “即使不是为了妃子的事,他们兄弟会留下一个巨大的隐患吗?”普蒂一步步诱导着,就像迫提善王已经战败似的,“当年你留下帕武吧玉瓦拉王,这个祸患,现在贤王看到了吧?”

    “国师,”迫提善王抬起有些失神的双眼,但他还不死心,“大城能否助本王一臂之力?如果能够一统澜沧,本王必有厚报,金银、土地、美女,国师只要看上……”

    “绝不可能,”普蒂收起一直微笑的面容,而是换上一张冷脸,“大城的军队,永远站在大明的一边,如果贤王不肯归顺大明,大城的三万大军,一定先灭了贤王。”

    “国师何故如此?澜沧与大城,一向友好,还曾共同抗击过东吁……”迫提善王见普蒂没有转换的余地,心中藏着一丝恐惧,如果与他的两个侄子决战,凭他的作战经验,尚有一息获胜的希望,但在大城的三万大军面前,他的数千士兵,只有挨宰的份,真要与大城闹僵,不但王位不保,连身家性命都难说。

    “正因为我们一向友好,我才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好言相劝,‘识时务者为俊杰’,汉人的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贤王难道没听说过?”普蒂依然一脸的严肃,在军国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可关系到大城王朝的五十万两白银。

    “国师是大城的国师,何故协助大明?”迫提善王还以为,普蒂名为大明,实则是为了大城。

    “理由就不用说了,”普蒂又抛出一具诱饵,“贤王可曾听说苏禄王国?也哈巴玛喇,一个弹丸小国的国王,主动请求归顺大明,被大明皇帝陛下敕封为辅国公。”

    “苏禄王国?辅国公?”迫提善王似乎听说过苏禄王国归顺大明的事,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澜沧王国也要归顺大明,现在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进,继续迈向澜沧国王的宝座,不但他的两个侄子饶不了他,大城的三万军队随时可能加入战团,也许大明的军队也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加入到剿灭他的行动。

    如果退一步,率领澜沧王国的部分军民归顺大明,那就可以像也哈巴玛喇那样,在富庶的北京做个安乐王侯,再也不用担心有人追杀自己了,不过这样一来,他就再也当不成拥有实权的澜沧国王了。

    迫提善王举棋不定。

    他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但就这样归顺大明,又是心有不甘。

    迫提善王在快速地盘算着自己的得失。

    自己和大城、以及大城背后的大明,有一战之力吗?强大的东吁,不过数月,就在大明面前亡国灭种,自己和两个侄子的实力加起来,恐怕还不是大城的对手,更别说大明了。

    何况两个侄子还是自己的死敌,他们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说不定暗中投降了大明也说不定。

    迫提善王对普蒂又是厌恶,又是痛恨,是普蒂带来了这样艰难的选择,但他还不敢得罪普蒂,一旦双方闹翻,他就剩下死磕一条路了。

    “如果我主动归顺大明,也能被敕封为国公吗?”

    “能不能被敕封为国公,这个我不知道,不过,既然是主动归顺,大明应该不会亏待贤王,大明以仁信著称,一旦对贤王失信,将来如何让他国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