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风华- 第3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七八、大学之城() 


    周铨挺喜欢回应天的。

    这是他自己选定的都城,虽然他知道,应天受环境限制,不太适合成为一座超级城市,可是他还是将都城暂时定在此处。

    周边几座卫星城市建起,以徐州、海州的工业,应天周围的人力,两淮的粮食,只要不出现太过愚蠢的错误,倒不虞以后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君上,狄偁过来了。”在他身后,警卫低声说道。

    “让他过来吧。”周铨点了点头。

    所谓狄偁过来了,实际上狄偁人还在几百米外。他抬着头,望着眼前这座高台,心里既是惊叹,又是感慨。

    这是未来的应天大学城,整个应天府中最高的建筑就在这里,据说此地将建一座天文台,专门研究天上星空轨迹变化。此时天文台未建成,不过总体结构已成型,周铨现在的位置,便是其上。

    这座观星台的规模着实不小,周铨不营建宫室,不奢侈浮华,可在这些上面的投入却是毫不吝啬。据狄偁所知,自从在治地推广义务教育以来,周铨考核各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便是营建多少新的学校校舍,招收多少学生,入学率在适龄孩童的比重……诸如此类,让人惊叹。

    等走到观星台最上,看到背手而立观望风景的周铨,狄偁慌忙行礼。

    “你过来了,一路辛苦!”周铨随和地与他打了个招呼,然后指着面前正铺开的工地笑道:“且看看这里,觉得如何?”

    “赵佶穷举国之力建艮岳以奉一人之用,君上所耗之资更胜于他而民不疲惫,所建之园更广于他而非君上独擅,此千秋功业,非狄某能评之!”

    狄偁曾混迹于市井,靠着给人相面卖卦维持生计,自然是个会说话的。他话语中既有夸赞周铨功绩,又隐隐有批评他大兴土木不够节俭之意。他知道周铨性子豁达,能容下批评,因此才敢如此说话。

    周铨果然笑了:“狄公可是在讽谏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建这大学之城,经营的可是华夏百年千年后的基业,我若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这座大学之城,必居其一!”

    这确实是他平生杰作,这座规划中的大学之城,作为应天的卫星城,足以容下三十万人口,就是如今,也可以让两万人在此安居乐业!

    它的营建速度,甚至比起应天新城的速度还要快,有人在私底下玩笑说,新朝廷的驻地还没建好,这边老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倒是先建成了。

    “再有三个月,通往应天新城的铁路建成,到时便有了专门的‘城铁’了,从应天新城,到大学城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此地也就真正可以投入使用。”周铨笑道。

    到那时,也就是周铨所拟的论战开始之时。

    狄偁对于论战什么的完全没有兴趣,他所管的事情,也与论战无关。陪着周铨望了一下规划中的大学城后,周铨终于提到了正事:“你手中的案子,办得如何了?”

    狄偁手中的案子,就是文维申等谋逆案。

    “各方面都已经办妥了,人证物证都在,定是铁案。”狄偁轻声道。

    周铨点了点头,目光突然一凝:“那好,我信得过你,你将相应人犯全都提到应天来,到时候与论战同时开始审判,公开审判!”

    狄偁愣了愣,他知道公开审判是怎么回事,在一个**庭之上审理案件,控辩双方或选择代理之人,或者亲自上阵,进行论辩,再由三法台派出的法官根据情形来判断是否有罪,当何刑罚。这种公开审判,在济州、流求包括现在周铨治下的四行省都不只一次推行过,但是那都是些普通案件。

    文维申等的案件,可是关系到行刺周铨,关系到周铨代宋自立,这样的案件,适合公开审判么?

    “君上,是否不适合,刑律中有载,干系到国家机密之事,可以不公开审判。”他心中有疑问,便直接向周铨提了出来。

    “无妨,不过就是华夏军中少数人卷入其中么,再有就是涉及到我华夏取代宋室的事情,这都没有什么不可对人言的。乘着天下学者群聚于此,也让这些井底之蛙见识一下,法官审案应该是什么模样!”周铨道。

    狄偁明白过来,顿时肃然起见:“大日耀天,岂惧阴影,君上以一身当天下之谤,却要将华夏新的刑审之制推行天下!”

    他心中这样想,却没有说出来,周铨不需要他拍这马屁,更需要的是他做的实事。

    应下周铨的命令之后,他略一沉吟,又开口道:“君上,杨时那里……他有些事情,属下不知该不该应承。”

    狄偁总揽文维申等谋逆案,杨时年老体衰,在汴京城中被捕后,一直是软禁着,等狄偁将文维申等一并拘捕后,齐押解到汴京中进行审讯。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许久,而杨时最初还闹过绝食,再后来不知为何,不但不绝食了,反而开始锻炼身体,说是要亲眼见到周贼下场。

    “他又玩什么花样?”周铨眉头一拧,对这位老夫子,可没有什么好感。

    哪怕程门立雪是后来好学尊师的典范,可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那就是敌人!

    “他要借书看。”狄偁道。

    “此前是写书,现在又要借书?”周铨哼了一声。

    杨时在经过短暂的绝食之后,不知为何又想开了,锻炼身体,还向狄偁提出要求,要笔墨纸砚。狄偁经过周铨的同意,给予了他这些方便,同时密切关注他在做什么。结果这位老先生用笔墨纸砚写了两本书出来,都是狄偁看得似懂非懂的,据说是老先生总结的二程学术,写好之后,他将之交与狄偁,让他带给周铨,同时又提出要求,要借实学的书籍。

    “这老先生也想要参加国是论战?”听到详细内容之后,周铨愣住了。

    杨时确实是想参加国是论战。

    考虑到他的年纪,还有他在学术之上的实力与地位,周铨对他还算优容,关押之地只能说是软禁,比起文维申、韩膺胄等要好得多,甚至还有报纸可看。正是看到了报纸上有关国是论战的宣传,杨时才改变了绝食的主意。

    在他看来,第一选择当然是忠于宋室,可若忠不了宋室,那么尽可能影响新朝,将二程之学捧上新朝的统治学说位置,那也是不错的。

    周铨对他献上的二程学说没有任何兴趣。

    并不是说二程学说没有价值,只不过在周铨看来,现在没有什么用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他要借实学之书可以,我倒也希望,他们这些老夫子能够真正研究研究实学,能读四书五经读出来的,也都是聪明人,若用在实学上,想来也会推动实学大进步!至于他献的书,还给他,告诉他交给他家人收藏吧。”周铨冷淡地拒绝了杨时献书表露出来的意思。

    狄偁应了一声,见没有别的事情,正准备告辞,周铨却留他道:“你别急着走,还有些时间,中午陪我吃饭。”

    周铨留饭,那可是极看重的意思,狄偁心中狂喜,知道是自己办事办得妥当,得到周铨认可。他对自己的前途也有些挂记,毕竟这专案处置完毕之后,他会放在什么位置上,还有待周铨决定。

    然后他就看到,接二连三的人来找周铨。

    此时周铨治下之地,除了四行省一市之外,江南之地方官员,也多向周铨报备,事务繁忙,当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周铨只偷得片刻之闲,便陷入文书之海中,不得不去处理那些事务了。好在他身边的幕僚团队非常得力,大多数情况下,周铨只需要在已经拟出的几条处理方案中选择一项签上名字即可。

    直到正午十二时分,周铨的午餐才开始,很简单的四菜一汤,倒是狄偁反而比周铨还多了一份面食。狄偁心中甚是感慨,他知道这绝非周铨在他面前作伪,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舍得花大钱去建一座大学之城,却不舍得多吃几个菜,若是大宋的皇帝也能如此,大宋何至于到如今这个地步?

    吃完饭之后,他再次告辞,周铨没有留他,让一名秘书将他送出。

    两人正行礼话别,却听得外头一片嘈杂之声,狄偁眉头一皱,周铨在这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喧哗?

    见那秘书不以为意,他也没有多说,只是道别后,往喧哗处过去,却看到几名巡捕将聚集的人群驱散,在他们面前,七八个男子蹲在地上,有数人鼻青脸肿,还有衣裳被撕扯破的。

    “这是怎么回事?”狄偁讶然,周铨所在之地,怎么会有这样的打架斗殴现象,而周铨的秘书却关注都不关注?

    “哦,是蜀学的和洛学的在辩论,然后新学的将二者都讽刺了一顿,于是蜀学、洛学一起打新学……你瞧,那被打得最凶的,便是新学的。”看热闹的一人幸灾乐祸地一指。

    狄偁再度呆了呆,然后心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原来……国是辩论还没有开始,实学还没有上场,这边儒家各派自己就为了争正统地位先是舌战然后拳脚相加!

    “今日你们人多,算我王琳认了,你们等着,明日大槐树下再见!”那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年轻人叫道。

    狄偁听得这个名字,顿时眉头一凝。

五七九、陆游与周宇() 


    狄偁猜的没错,这个自称王琳的,正是王安石的嗣重孙。

    其父王棣,本是王安礼之孙,过继到王雱名下,曾在大宋任显谟阁侍制,在赵构监国后不仕退隐,已经无意于仕途。但是王琳不同,他还年轻,对自己的未来还有所期许,因此得闻论战之事,他便从南方赶来。

    身为王安石嗣重孙,新学与旧学之冲突中,特别是在与二程之学的冲突中,他当然难免卷入,象方才,他听得蜀学与洛学辩难之时,都在竭力贬低新学,忍不住出言反驳,然后就被双方同打了一顿。

    不过双方打了他之后,又纠缠起来,彼此也起了冲突。

    若不是巡捕赶来的快,恐怕这一架会打得更大。

    王琳约了明日在大槐树下再见,狄偁听出了其中意味,那巡捕也只是笑笑,然后喝令这些书生收敛,便将他们放走了。

    狄偁赶了几步,追上王琳,与他见礼,互说了身份,王琳惊道:“竟然是狄公在前,实在失礼了!”

    狄偁奉命审理文维申等谋逆案,对王琳来说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在士林之中,有人以此为美谈:当初文彦博、韩琦等为难狄青,致使狄青抑郁而终,如今狄偁侦讯文维申谋逆,正合《春秋》所言,九世犹可以复仇。

    而文彦博等人也是王安石的政敌,故此王琳见到狄偁,颇有同仇敌忾之感。

    “贤兄方才说明日要再与对方相约,不知是何意思?”见礼已毕之后,狄偁又问道。

    “今日他们人多,明日再打过就是。”王琳一脸不服气的样子:“我们新学在这边也有不少人,他们想仗着人多欺负我,没门!”

    狄偁心中一动:“巡捕不拿人么?”

    “象这样打架,巡捕不拿人,每天少说要打三五起!”王琳道。

    狄偁突然有些明白周铨的意思了。

    大宋一朝,皇帝都喜欢玩异论相搅,把不同政治观点、学术派别的人同放在朝堂中,让他们斗得昏天黑地,皇帝居中裁决,把持大权。周铨将这种异论相搅更进一步发展,直接将这些人聚在一处,让他们以辩论开关,以争吵为高峰,以斗殴结束。

    他们打得越凶,就越合周铨的心意。

    若是能打出几个书虫的狗脑子,那就更好了……

    狄偁心中如是想,王琳觉得自己与他是同仇敌忾,却忘了当初是整个文人集团都看不上甚至迫害狄青,所以狄偁对所有的旧文人,无论学的是旧学还是新学,都没有什么好感。

    若是王琳知道狄偁在想什么,绝对不敢与此人结交了。

    狄偁正琢磨着自己要不要暗中下手,乘哪次群架的机会,弄倒一两个书虫,激发各学派间的矛盾。不过当他看到路边时不时经过的巡捕时,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念头。

    “君上治下,眼见我有大好前途,为了私心,去做这等事情,实在不值!”

    狄偁心中既然没有别的想法,自然就与王琳告辞离去。王琳气鼓鼓回到住处,象他这样年轻的学子,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多是聚于一处,因此这鼻青脸肿回去,顿时就有人相问,听他说起经过来,一个个义愤填膺,当下都叫嚷着,明日要在大槐树下找回场子。

    他们这边叫嚷,却将小陆游吓着了。

    陆游很喜欢大学城这边的氛围,每天都有许多学问渊博的人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新奇的东西,另外,他还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们。

    他唯独不喜欢的,就是这里老出现打架之事。

    仰起头看了看站在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游道:“李宇哥哥,我们去玩吧,我给好吃的点心给你。”

    陆游的小伙伴,正是周宇。

    他比陆游的年纪大些,周铨喜欢回应天府,特别喜欢呆在大学新城这边,因此他自然也跟了过来。

    不象别的富贵人家,要将自己的嫡子藏起来养,周铨一向是鼓励周宇多往外跑多见识一下的。为此他还和师师争过几回,甚至直接说到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赵佶这样的昏君,这才说服了师师。

    当然,周宇出来肯定是带着护卫的,为了避免惊动别人,他还化名李宇,只说是一位富商家的子弟,父亲与东海商会关系密切,又被周铨提荐成了中枢院参政,因此别人也不疑它。

    听得陆游这样说,周宇摇了摇头,津津有意地道:“我喜欢看他们打架,我们明日也去大槐树下看他们打架吧!”

    “打架有什么好看的?”小陆游不以为然。

    “我有个兄长,打架可厉害了,我看看他们当中有没有能和我兄长相比的。”周宇笑道。

    他说的兄长,是杨再兴。杨再兴在宋行风被擒之后,便返回到岳飞部下,如今正随岳飞一起西征,如今已经打到甘州那边,快将西夏的残余势力完全赶到西域去了。

    小陆游对打架是没有兴趣,但周宇既然这样说了,他便与周宇约定,次日一起去大槐树下看热闹。

    不过他家教甚好,而且出来时身边跟着家仆,回去和父亲禀报此事,陆宰闻言摇头道:“那种纷乱场所,去之何益,你莫去了!”

    “可是孩儿与李宇哥哥已经约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陆游张口说道。

    陆宰听得此语大喜,要知道此时陆游才四岁,有不少娃娃,这个年纪连说话都不利索,他却已经能够引用圣人之言了。不过旋即陆宰又是一声叹息:“吾儿聪明,若是放在早些年,必是桂榜上的人物,可惜,可惜,济王殿下不爱儒学,吾儿便是真文曲星照,于仕途之上也无所补益。”

    话虽如此,他对与陆游相约的周宇更感兴趣了:“这个李宇,你说他知道许多?”

    “是,爹爹,他就在这边上学呢!”陆游一指远处。

    小陆游的心中充满渴望,因为他曾经去过周宇化名上学的学堂,这是一所完全新建的学校,正是周铨大力推广义务教育的成果之一。目前学校里足足有八百余名学生,一应文体教学设施俱全。小陆游到学堂时,只能站在铁栏杆之外,看着里面的学生们学习玩耍,却无法进入其中,因此,他对能进入校园之内,象稍大些的孩童们一般充满渴望。

    陆宰低头看着自己儿子满是期待的面容:“他懂些什么?”

    “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