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的帮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5老子的帮助-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宠辱若惊还是宠辱无惊,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谁能甘于受辱?“士可杀不可辱”,语出《礼记》:“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但同时,宠辱无惊,这已经成为国人的一个精神境界与修炼的指标了。一个叫做刀枪不入,一个叫做宠辱无惊,这就叫做“金刚不坏之身”,这既是武侠的也是士人的理想。  
  问题要看是什么事,如果是外敌入侵,如果是面对大是大非的考验,那就要讲可杀不可辱了。偏偏在我们内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特别是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的小小的却也是令人困惑的宠辱,有各种身外之物的令人高兴与不高兴、合理与不合理。  
  对于某些小心眼的人,座位的排列、发言的先后、文字的版面、老板的眼神、一句话的说法、一个小道消息的传来,都会带给你或宠或辱,或惊或怒或狂。  
  这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条件与价值观念有关。我们自身的宠辱有时候太多地依赖于外界对你的态度与评价,依赖于一些无聊的细节。而对于外界的态度与评价,你不可能要求它太有准头,人们对它不应该期望过高。某些历史的过程中,一宠一辱,座上客与阶下囚的距离只有一厘米、一瞬间。祸福吉凶,瞬息万变。有时没等你弄明白,宠就发生了,或者辱就扣下来了。你还是你,而一宠一辱,一誉一毁,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你自己也闹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了。  
  外人也罢,某个集团势力也罢,社会也罢,世界也罢,对你的反应,往往不是按照你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他们的想象与需要,他们对你的想象与他们的需要恰恰一致了,于是铺天盖地之荣之誉会在一个早上自天而降。同样,如果你的表现恰恰不能满足他们的想象与需要,再加上俗人难免的嫉妒啦谗言啦,以及你不能不正视的个人确有的缺失不足的因素的影响,于是外界对你的反应会瞬间一落千丈,荣极易变为辱,誉极易变为毁。  
  外界的镜头可能放大,可能缩小,可能变形,可能扭曲。可能是毁誉无定、荣辱无端,也可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谁让你自己不可能做到绝对地百分之百地无懈可击呢?如果再一惊一乍,你还活不活了呢?  
  人们没有太多的办法丝毫不为这一宠一辱或一辱一宠所刺激。  
  比如我,七十多年的大起大落、众说纷纭、知音误解、恩恩怨怨,想起来足够喝一壶的。我从十几岁读《老子》,特别佩服这个关于宠与辱的论断,关于人之大患在有吾身的论断,恨不得自己能够做到宠辱无惊,能够置吾身于度外,但是做不到。做不到也还要背诵这段言论,越做不到,越对老子的有关论述赞美叹服向往不已。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永远快乐、永远镇定、永远坚强、永远稳如泰山啊。  
  然而不是的,我会感到晦气,我会感到恐惧,我会感到莫名其妙,我会感到哭笑不得,我会焦虑、失眠、愤愤不平。  
  人都是喜宠惧辱的,都是求荣避耻的。做不到也罢,知道一个老子,知道一个宠辱无惊,知道有个人之大患在有吾身的说法,好。知道与压根不知道这样的理念,是不同的。有一个这样的标杆,与完全没有标杆,是不同的。我会想方设法去理解已经发生和仍然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会以宠辱无惊作为自己的修养目标、心理调节目标。我会从一惊大惊转变到少惊,最后终于做到基本无惊,这个过程很少超过四十八小时或七十二小时。我对老子的宠辱无惊的提法十分入迷。做不到也要努力做,努力去接近这样的目标。 
  积七十年之经验,深知把宠辱若惊说成是由于“大患若身”,理论上很有说服力,实际操作上太难办。这个理论这个提法过于彻底了,太彻底了反而脱离了生活与实际。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那样彻底。谁能从根本上灭绝了吾身呢?要没有吾身了,岂止是宠辱,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的问题都不存在了。  
  身的存在与被关注是一个客观事实,耶稣上十字架之所以感人,因为他的肉身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江姐之受酷刑而坚贞不屈,也因为有她的肉身的承担格外令人肃然起敬。及无吾身,既没有壮烈也没有苟且,既没有叛徒也没有英雄了。这在活着与没有失却知觉的情况下很难做到。  
  那么怎么样才能宠辱少惊一点?第一,要把个人得失看得淡一点,及无吾身虽然难以做到,及淡一点吾身,不要死盯着个人,心里装点大事正事,至少分散一下那点为自己打的算盘,这是不难做到的。这也是人格的一个理想,叫做大大减少自己的那点低级趣味。第二,要有远见,看到宠辱之后还会有转机,有发展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三,要有眼光,要知道宠过分了,会起客观上的辱的效果;而辱过分了,结果只能给你加分。第四,最最主要的要有对自己的信心。这就不是完全的“无吾身”,而是“壮吾神”、“悦吾心”。宠辱是外界加给你的,精神境界与精神能力则只决定于自己,它们只属于你。只要自己不垮,谁也无法从精神上摧垮你,除非是肉体消灭,谁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人们能做的是从长计议与从大处计议。一时的荣辱,事后观察起来也许相当可笑;一时的顺利或挫折,从远处一看也许适为相反。你的滔滔不绝,你的连升三级,你的连连获利,也许正埋伏着偌大的危机险峻,也许正在送你下十八层地狱。至少,你的侥幸得宠(包括老板的宠、群体的宠或媒体的宠),很容易成为他人与历史的笑料。  
  如老子前面说的,“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是那么个意思,虽然做不到绝对百分之百。  
  至少在不顺利的时候,在受辱的时候,你应该保持沉稳,你应该保持干净。你应该保持自我控制,你完全可能由于成功的自我控制而终于堂堂正正,站稳脚跟。  
  即使你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你应该有信心战胜宵小,感动他人。你应该有信心铩羽后还会展翅,有所作为。你应该有信心自得其乐,人莫予毒,照样明朗健康快乐有为。你应该无所求,无欲则刚。老子的观点则是无欲而柔,不骂阵,不叫板,不掰扯,必要时接招玩两下,与辱及毁偶做游戏(切记,只能以游戏视之)——其实最好是恕不奉陪。  
  对荣与誉,不妨一笑,更好的选择则是及时忘记,忘得越快越好。  
  如此,也就没有谁能伤害你侮辱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辱其实都是自取其辱。你斤斤计较,你追求利益,你攀龙附凤,你辛辛苦苦,你有所期待,你做梦求签,一旦未成,自有失落丢人耻辱之感。而如果你品德高尚,智慧超人,对于看不中的一切根本不放在眼里,就是说你更看不中那些不足挂齿、心理疾患的宵小……有所不为、不求、不屑、不齿、不嬲;如果你对个人得失只不过微微一笑,眉毛一扬,眼皮一眨,虫虫虫飞,一阵小风无影无踪——又有什么可惊的呢?  
  还有一种自取其辱,就是由于自己的失言,由于自己的强不知以为知,由于自己的说话做事留下了空隙,你出了一回洋相。这种情况下,越早明白越早调适妥善越好。《论语》上讲得何等好啊,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错为众人所见,改正为众人所景仰。  
  有些问题上,儒家与道家殊途而同归,同归于中华文化这棵大树、老树上。  
  说到底最能伤害自己的正是自己的那个宠辱若惊,那个大患在身。你硬是无惊了,豁达了,不放到眼里了,宵小们也就没戏了。他们能够做到的不过是贻笑大方。  
  因宠而惊就更是幼稚与浅薄。惊了就不得体,惊了就发高烧,惊了就降低智商,惊了就少了冷静、周密、精确与气度,惊了就得罪人,就坏事,往反面走。  
  把爱身提升到、扩展到爱天下,这是中国式的思维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来就是联系到一起的。叫做推己及人,叫做民胞物与,叫做提升精神,叫做开阔心胸。  
  这一段反映了老子思想的灵活性与回旋性。他一上来已经讲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似是在提倡不要有吾身,吾身乃是各种患得患失的根源。但最后,他却归结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那么就不是及无吾身,而是怎样去扩大身的内涵,统一身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贵为爱如身,爱天下贵天下如身。这样,及吾有身,就不是一个消极的思路,而是一个积极的扩展。  
  这里的寄天下、托天下的说法值得注意。这与天授王权或者真龙天子的观念不完全相同:第一,成为天下的主事人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条件就是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就是确实献身天下或者比献身更高,因为已经分不开天下与自身的区别了,已经身为天下,天下在吾身了。而不是为一己的私利,单纯的一己私利早已不复存在了。第二,不是天生,不是龙种,不是神赐,而是寄之托之,这甚至于有一点代议、代行、受权、授权的意味,虽然这样的观念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清晰,更不可能早已现代化。  
  我们阅读和讨论老子,目的不是为了回到老子的主张和时代,而是为了从老子中发掘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寻找我们的智慧遗产,为了今天,为了明天,为了未来。  
  宠辱无惊也好,无吾身则无患也好,都是有条件的,有针对性的。如果抽空其具体内容,专门进行强辩,老子之论站不住的地方还多着呢。宠辱无惊,外敌侮辱你,你还无所谓吗?患在有身,那就只有自杀求道了。或可一笑,实为无聊。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也看不见,这就称做夷。听也听不到,这就称做希。摸也摸不着,这就称做微。  
  这三方面的特色,无法寻根究底,无法求真求实,只能混合在一道模糊着来一揽子感受。  
  它的上面并不明亮,它的下面并不昏暗,你追逐着它揣度着它却无法把它表述命名,体悟的结果只能是将它归结为无物无象无形无声。也就是说,它是无物之物,无形状之形状,这就叫做惚恍——模糊与变动,不确定与超越有无。  
  正面迎着它,你看不见它的头。后面追随它,你看不到它的尾。你如果能掌握古来的大道来处理当今的一切,就能了解古来的大道是怎么样开始运行作用、是怎么样初始化的,也就是进入了大道的运转过程了。  
  夷、希、微、惚恍,无头无尾,无开端无结束,这里又是讲大道的特性与品格了。像一些宗教的造物主具有众多的美名与美德一样,祂的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一种美德。同样在老子这里,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告诉我们了有关道的众多品质和说法:不可道,不可名,始,母,妙,徼,玄,不言,无为,弗居,冲,渊,湛,虚,动,中,谷神,玄牝,绵绵,若水,无尤,抱一,致柔,婴儿,无疵,为雌,无智,玄德,无,有,利,用……  
  现在又加上了夷、希、微、惚恍与无头无尾,所有这些强调的都是大道的模糊性、混成性、抽象性、本质性、无限性与非具象性,还有灵动性、活性、非僵硬性、终极性、至上性、普泛性,甚至于也有实用性。  
  同时,这一段落的意思是让你细心体察、深入感悟、活跃你的想象力、思辨力、感受能力,调动精神的敏锐、专注与恭谨小心,进入境界、交通大道,同时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过于实用主义。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上面不亮,下边不暗,这是指道的非局限性。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阳面阴面、向光面背光面、前面(向着受众的那一面)后面……但是大道没有,因为大道突破了任何具体物体物质的局限性。  
  这些论述也带有修辞学上的强调重复与逻辑学上的同义反复的意思。逻辑学上一般指同义反复是一种无意义的论证,但是在修辞学上,这种强调重复却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赞美,一种礼赞,一种服膺。  
  我甚至于可以设想老子李耳大师在运用汉字时,找到了这样繁多的讲说大道的词儿,他老人家应该有一种兴奋的心情。这可以叫做“道与语词的联姻”,是“道与语词的狂喜联欢”。经验所难以到达的大道,终于通过汉语的富有想象力抽象力概括力与描绘力形象性的词语,令人狂喜地表达出来了。  
  如果不是牵强附会的话,那么这种夷、希、微、惚恍的描述还真与宇宙发生学沾点边,有点给人以联想:关于星云,关于恒星爆炸,关于黑洞,关于空间与时间的无穷大。  
  当然,老子的道论与物理学与自然科学无关,老子举的一些与自然有关的例子如水如风如牝如草木的例子,科学含量都极其稀缺。老子的长项是他的思辨能力,是他的逆向思维能力,是他的远见,是他的执著于大道的激情加冷峻。他的同义反复是一种激情的表达,也是大道的魅力的表现。古代的中国人同样需要有终极眷注、终极追寻。但是对老子这样的智者,他找到的不是人格神或神格人,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阎王爷与灶王爷,不是牝也不是火的图腾,而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成、无往而不利的大道。  
  那么强调大道的无形无声无痕无迹无物,可以认为是突出它的本质性、概括性、灵动性、至上性,避免它的庸俗化、偏执化、简易化与具体化。可以广阔是避免它的邪教化。一具体化了就会变成仁爱呀,谦逊呀,聪明呀、礼貌呀……为人处世层面或举止层面的东西,这种为人处世举止方面的要求极易流于作伪或至少是形式主义,流为计谋与处世奇术,反而丧失了大道的恢弘与渊博品质。或者具体化后变为迷信,变为方术,变为牵强附会,如迷于练某种功夫、气功,迷于咒语、迷于服药等。  
  学道,不能学得太琐碎太具体,而要学其精微,学其夷希,这也是我爱讲的大道无术的意思吧。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  
  从前那些好好学道和实行道的人,精微、智慧、深刻、明白。  
  (另一种版本,是“古之善为道者”。从含义上说,善为道者清楚准确,直奔主题。从行文上说,老子一直是以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道进行立体的描绘与发挥,这次从“善为士”的角度来说,即从学道悟道得道为士的角度说事,是可取的。这里如果是讲“士”,其“善为”仍然是指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