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笑话要有主题,要切中要点。在转切话题时,不妨用“说到这个……”或是“这让我想起……”这一类话,来变换内容。
第四章感受名人幽默(1)
只怪我倒楣
有一次,马克·吐温到一个小城镇去演讲。在演讲前,他决定先去理发店刮一下胡子。理发师没见过他,一边工作,一边与他闲聊:“先生,您是外地来的吧?”
“是的,我第一次到这里。”
“您来得正巧!今天晚上这里有马克·吐温的演讲,您准备去听吗?”
“那是一定去的。”
“买票了吗?”
“没有。”
“那就太遗憾了!票早就卖光了。你将只好去站着听啦!”
“有什么办法呢?只怪我倒楣!那个家伙演讲的时候,我总是站着的呀!”
乱剪就乱给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由于很忙,常常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一次,他路过闹市区一家颇为讲究的理发厅,就信步走了进去。理发师见他身着一件灰布旧长袍,脚穿一双旧布鞋,冷冰冰地招呼他坐下后,胡乱地剪了一通,不到十分钟就理完了。鲁迅并不说什么,随手抓了一把钱给他就走了。理发师数了数,竟比规定价钱多了几倍。
了一个多月,鲁迅又来到这家理发厅,恰巧又碰到了那位理发师。鲁迅虽然还是那身打扮,但却受到热情地招待。那位理发师又是献茶又是奉烟,理发时也格外细心周到。他原以为鲁迅一定会给他更多的报酬,谁知老先生只按价付钱,分文也没有多给。
理发师硬着头皮问:“先生,这次您给的钱怎么还没有上次的多?”
鲁迅揶揄地说:“道理很简单!你上次给我乱剪,我就乱给;这次你给我认真地剪,我当然就要认真地给了。”
球王的证明
巴西某城市一家商店有条别出心裁的店规:凡是世界名人前来购物,一律不必付钱,但要以他的拿手绝招来证明他的身分。
球王比利来到这家商店,顺手拿起店里的一只足球放到脚下,用脚轻轻一勾,又飞起一脚,把球不偏不倚踢在门铃上。门铃的响声通知了主人。从门铃上反弹回来的球又被他用头球送回柜台。
老板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的确是比利!”
当他正要请比利挑选物品时,比利却不见了。
妙招
罗伯特·威廉·伍德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他平时在一家巴黎饭馆包饭。有一天,他吃了一盘烤鸡。吃饱之后,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小包粉末,撒在盘中剩下的骨头上。邻座都惊异莫解。
第二天,头一道菜上来之后,伍德把一盏小型酒精灯放在桌上,朝火上滴了几滴菜汤,火焰变成了红色。伍德搓着手喊道:“果然不出我所料!”
他向一起进餐的人解释说,昨天,他把氯化锂撒在吃剩的骨头上了;酒精灯发出的红色火焰,说明汤里面有氯化锂,证明今天的汤是用昨天吃剩的鸡骨头做的……
笔杆子
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当他来到某国边境时,需要检查登记。
“你的姓名?”
“维克多·雨果。”
“干什么的?”
“写东西的。”
“以什么谋生?”
“笔杆子。”
于是,哨兵在登记本上写道:“维克多·雨果。职业:贩卖笔杆子。”
大作家登记
马克·吐温来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的职员请他登记。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于是,这位著名作家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是太阳有幸
三十年代,萧伯纳曾来过上海。他到上海的前几天一直是阴雨天,他到达的这一天,上海却恰巧出太阳了。
有位文人打趣说:“萧伯纳先生,您有幸,在上海见到了太阳。”
萧伯纳却幽默地说:“不!应该说太阳有幸,在上海见到了萧伯纳。”
第四章感受名人幽默(2)
脑袋和帽子
安徒生穿着俭朴。他戴着旧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人嘲笑他:“你脑袋上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毫下客气地反问:“你帽子下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寡言的总统
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在入主白宫期间,时常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但无论到哪儿,他都缄口不言,弄得主人束手无策。
一次,一位社交界的知名女士与柯立芝挨肩而坐,她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但总统依然一言不发。女士忍不住对总统说:“总统先生,您太沉默寡言了。今天,我一定得设法让您多说几句话,起码得超过两个字。”
柯立芝咕哝着说:“徒劳。”
讲稿与时间
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你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
威尔逊答:“两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星期。”
“两小时的讲稿?”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不偷红火炉
撒迪厄斯·史蒂文斯是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共和党领袖、岁入调查委员会主席。早先,他曾向林肯总统提出过警告,说凯麦隆这个人手脚下干净,当陆军部长不合适。
林肯问:“你是不是指凯麦隆会偷东西?”
史蒂文斯回答说:“不!我想他不会偷一个烧得通红的火炉。”
每天一个人
马克·吐温住在美国里士满城时,一天,突然感到头疼得很厉害。
当地的一个青年说:“这不会是你在里士满城呼吸的空气或吃的食品所造成,再没有比里士满城更卫生的城市了。报上说,我们的死亡率现在降到每天一个人了。”
马克·吐温说:“请你马上到报馆去一趟,看看今天该死的那个人死了没有?”
作家的羡慕
一次,巴尔扎克遇到一位老朋友。那人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称赞巴尔扎克最近出版的一部新作。
“唉!我的朋友,”巴尔扎克感慨地说:“我是多么羡慕你呀!”
“为什么?”朋友十分惊讶。
“你不是此书的作者,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遗憾的是我,一出书就感到束手束脚。自夸吧,太难为情;自责吧,没人会相信;沉默不语呢,人家又会嫌我傲慢。”
绅士的模样
十八世纪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仆人是个黑人,他曾多次问富兰克林:“主人,绅士是什么东西?”
富兰克林有一次告诉他:“这是一种生物,是一个能吃、能睡觉,可是什么也不做的有生命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仆人跑到富兰克林身边说:“主人,我现在知道绅士是什么东西了。人们在工作,马在干活,犍牛也在劳动,惟有猪只知道吃、睡而什么都不干。毫无疑问,这猪便是绅士了。”
医生的享受
威廉·格里丰格是德国著名医学家。他不愿白白浪费他宝贵的时间,看病时只想知道那些最重要的,如病人唠唠叨叨,他就会发火。
有一天上午,来了位女病人。她一言不发地把手伸给了医生。
“事故?”
“玻璃碎片。”
“何时?”
“昨天早晨。”
“已处理过吗?”
“碘酒。”
“还疼吗?”
“感到血液跳动。”
接着,检查,包扎伤口。
“费用?”女病人问。
“真令人高兴!”格里辛格笑容可掬地回答:“不用付钱,夫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该感谢的是我!”
作风的差别
以作风民主闻名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有一次访问以治学严谨而著称的苏联物理学家朗道所在的莫斯科物理研究所。
人们问玻尔:“你创建了第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
他幽默而含蓄地回答说:“也许因为我不怕在我的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愚蠢。”
可是,朗道的助手栗弗席兹却把这句话错译成:“也许因为我不怕在我的学生面前显露他们的愚蠢。”
这时,在座的苏联实验物理学家卡皮查意味深长地说:“这并非失言,它恰好反映了玻尔学派和朗道学派作风上的基本差别。”
朗读的条件
在一次部长的招待会上,人们请大仲马朗读他写的一个剧本,大仲马断然拒绝。人们非要他朗读不可,于是大仲马说:“好吧!剧本我可以读,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这个剧本不能是我写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剧本受到欢迎,那么我将作为一个朗读者而感到满意;如果它不受人欢迎,那我将作为一个作家而心满意足!”
公平的分配
在一次交谈中,法国哲学家蒙丹一本正经地说:“看来,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要算良心了。”
“你有什么根据这样说呢?”
蒙丹说:“因为,人们总是抱怨自己缺这少那,可从来没人抱怨过自己缺少良心。
第四章感受名人幽默(3)
改诗与刮脸
1933年,察哈尔抗战失败后,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苦心读书,并请不少学者、教授来给自己讲学。吴组缃先生和老舍应邀讲文学课。
一天,冯将军突然找吴教授,开口就问:“吴先生,有个问题想问你。过去别人改我的诗,我很少满意的时候。怎么你改来改去,我倒挺乐意呢?”吴组缃说:“冯先生,恐怕是这么回事吧!我改你的诗,好比给您理发、刮脸,把您脸上多余的毛发去掉,让您更精神一些,所以您感到满意。别人呢,可能是用刀用剪的力量太重,伤了您的皮肉,把您弄疼了。”
冯玉祥听罢,哈哈大笑。
问讯与答复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以后,随即寄给出版社。
过了一段时间,他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全文是:“?——雨果。”
出版社的编辑很快给雨果回信,全文是:“!——编辑室。”
不久,一部震动文坛的巨著便问世了。
一字一美金
一个爱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您现在的身价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块美金,请您寄个样品来看看。
海明威收下那块美金,回覆那个人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谢”字。
奥尼尔回电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一次接到代理人拍来的一份电报,内容是:大明星哈洛小姐要找一位最好的剧作家写的一个电影剧本,是否麻烦奥尼尔先生回一电报,电报字数不超过二十,电报费由收电人支付。
奥尼尔立即回电:“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奥尼尔。”
贺电与复电
一出著名的戏剧公演后引起轰动,剧作家萧伯纳给担任女主角的演员发去一份电报:“精彩之极,绝妙之至……”
女演员立即回电:“您过奖了!”
萧伯纳再次去电:“对不起,我指的是剧本。”
女演员很快复电:“我指的也是。”
只寄标点来
台奥多尔·冯达诺,德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在当编辑的时候收到一个青年寄来的几首拙劣的诗,还有一封傲慢的信:“我对标点向来不在乎,请您用时自填吧!”
冯达诺很快给那位青年退了稿,并且也附了一封信:“我对诗向来不在乎,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己填好了。”
艺术与科学
爱因斯坦喜欢卓别林的表演艺术,他在给卓别林的信中说:“您的影片《淘金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懂,您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卓别林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我更加钦佩您。您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懂,可是您终究成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怎样写序曲
一八四八年,那不勒斯的一家报纸刊登了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答复一位先生的公开信。
那位先生在信中说:“我有一个侄儿是音乐家,他不知道怎样给他作的歌剧写序曲。您曾写过这么多歌剧序曲,是不是可以给出出主意?”
罗西尼在信中提出了七点建议,其中之一是:“……我写《奥赛罗》的序曲时,是被剧院老板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馆的小屋内,屋内有一大碗水煮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个老板是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他威胁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甭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别让他尝到鹅肝大馅饼的迷人香味……”
浪费三十年
1865年,马克·吐温写的《跳蛙》在全国许多报纸连载后,就以记者身前往夏威夷采访。在航行期间的一天下午,同船一位叫查尔斯·朗顿的旅客把自己妹妹的小画像拿给马克·吐温欣赏。这个女子叫莉薇,头发乌黑,美貌惊人。马克·吐温深深地爱上了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姑娘。
1870年2月2日,马克·吐温把一枚纯金戒指戴到了莉薇的手指上,从此开始了三十四年的幸福生活。
婚后不久,马克·吐温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如果一个人结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我们一样幸福的话,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费了三十年的时光。假如一切都能从头开始,那么我将会在哑哑学语的婴儿时期结婚,而不会把时间荒废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赫本的措辞
美国制片家戴辛有一次交给凯瑟琳·赫本一个剧本。赫本看后便坐下来写回信:“亲爱的戴辛先生,承你送给我这样一部动人的剧本,我非常感谢。剧本很有趣,只是……”
写到这里,她停了下来,不喜欢信里的虚伪口吻,于是另纸再写:“亲爱的戴辛先生,我用心看了好几次,还是不明白这个乱糟糟的剧本说些什么……”
不满意!她换了张信纸,从头再写:“戴辛先生,我从没见过这样无聊而又令人丧气的剧本……”
说得太过火了,不行!她又改写,“亲爱的戴辛先生,承蒙眷顾,不胜感谢!可惜工作过忙,无暇抽身……”还是不行,为什么要扯谎呢?
后来,她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朋友问:“你最后怎么处理呢?”
赫本说:“我把四封信装进一个信封,全都寄给他了。”
若美人开口
德国女革命家卢森堡在布累斯劳狱中见到一个女犯人,发现这女犯具有女王般高贵的仪表,以为此人情操一定高尚。哪知两三天后,她发现此人语言粗俗不堪,为人卑劣可鄙。
为此,卢森堡感叹不已。她在给索非亚·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米罗的维纳斯归根到底正是由于她不讲话,才得以在千百年间保持她那最美丽的妇女之荣誉;但只要她一开口,说不定她的魅力就烟消云散了。”
很普通的人
俄国的列宾是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纤夫》、《宗教行列》、《临刑前拒绝忏悔》等早已成为世界画廊里的珍品,可他仍然谦虚如故。
一次,列宾收到一位文学家的来信,信上说:“你以自己杰出的作品证明…你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伟大?太过分了!”列宾马上回信道:“我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您是知道的,可是您却要把我送到一个宏伟的高台上去。假如我真爬上了高台,您看见了这么渺小的人站得那样高,也会发笑的。”
巨狮和老鼠
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18岁开始写作,26岁时就发表了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名声鹊起。随后,又写出《魔
山》、《约瑟和他的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