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室的门帘掀起,天算子白发披散,身穿绣有星宿的黑色长袍走出,在祭坛前跪拜祷告道:“昊天在上,弟子祈求天帝,昭示天机,以告诫国君自发图强,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天算子拜罢起身,肃然登上观星台。崇祯连忙跪在天算子跪过的祭案前,再度祷告一番。
观星台顶上,天算子向深邃的苍穹肃穆一拜,闭目定神,便霍然开眼,向广袤无垠的星河缓缓扫过。灿烂的夜空出奇的静谧安详,晶莹闪烁,仿佛在嘲讽着人间的简单和愚蠢。
大约过了一刻钟,天算子和崇祯同时轻轻的“啊”了一声,身子急速的转向西面!
天算子灵异的耳朵,已经听见了来自遥远的星河深处的隐隐“天音”,凭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他已经预感到今夜将有惊人的旷世奇观!
片刻之间,西部夜空一道强光横扫天际,一颗巨大的星辰拖着长长的尾巴,由北向南横亘贯穿了整个天空!
与此同时,另外一颗巨星也是散发着强烈的红光,冉冉升起,甚至比上一颗的还要火红还要巨大!它那强烈的光芒,几乎有横扫整个苍穹的巨大气势,竟使得整个星河都黯然失色!强光照耀之际,隐隐雷声竟是久久不散。
双龙齐出!大争天下!
不仅如此,而在这两颗耀眼的星辰中间,一颗星辰忽亮忽闪,似乎是大难临头、即将陨落的征兆。
天算子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伫立在观星台上,竟是久久沉默。
子时三刻,天算子和清奇终于走下了观星台。司礼大臣和王承恩恭恭敬敬的将两位大师迎进国王专用的东室。崇祯屏退左右侍从,将两位高士让到尊位坐定,诚惶诚恐的深深一躬,请教道:“敢问先生,上天如何垂象?”
天算子目光炯炯道:“今夜天象,非同寻常,天下将有巨变发生。”
崇祯眼睛骤然放光,一脸惊喜,道:“请先生直言。”
天算子掐着手指道:“皇上敬天,实不敢隐瞒。今夜西部天际有巨星骤显,之后再出现第二颗,长可径天,红光闪烁,其后有隐隐风雷之声,横亘天际一个时辰有余。山人观星数十年,其间隐藏的沧桑巨变,实在是难以尽述也!”
天算子故意隐瞒了那一颗即将要陨落的星辰,因为他不敢说,那颗闪烁的星辰正是对应崇祯的命星,天象预示着大明的国君也就是崇祯将要在不久之后陨落,然而,另外一颗最大的彗星却是冉冉升起,然后将光芒照耀在了他的身上,给他温暖,这种天象千年难遇,很难读懂,古书上曾来没有这种天象的记载,天算子也不禁有些迷糊。
星空错乱,天降神罚,逆天改命,到最后却用自己生命的光辉照耀天地,照耀大明,这国公爷到底是何方神圣?!
这不由得让他想起曾经看过杨乐的将王面相:“恰似仙人不是仙,逆天改命鬼难缠。此生三劫又两难,大富大贵佳人伴。”
牢狱之灾、海难、毒箭,这三劫已过,另外两难,更是难上加难,九死无生!
但是危难之间总有多人相助,让他逢凶化吉,他有帝王的命格,却无意皇位。
宁做闲人,不做皇上!
世上真有不贪权力之人?天算子不懂。他已经看不透了。
崇祯对天算子这样的高人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对他们的秉性也略有耳闻,他们淡泊名利,直言不讳,对灾难星象从来泰然处之。今夜为何天算子竟如此悚然动容?心头不禁大是忐忑,却又有些激动,忙追问道:“先生所言巨星,莫非就是国王的命星?朕是哪一颗,另外一颗又是何人?”
天算子的目光不经意的扫过崇祯的虔诚的脸面,嘴角抽搐了一下,想到崇祯多疑的性格,最终却又低眉敛目道:“皇上自然是最大最耀眼的那一颗,至于另外一颗,是从北方而起,应对的是后金,看来皇太极在不久之后,就要建都称帝了!”
崇祯心中大动,不禁连连点头,高兴道:“先生所言极是,烦请详加拆解其中的奥秘。”
天算子仿佛没有听见崇祯的问话,一直在深思默想,此时悠然一叹,道:“今夜,径天耀眼的星辰大显于东方之下,中原当有明君强臣崛起,而且新政已成根基。天下从此将有巨大无比的兵暴动荡,而后一举扫灭四海灾难,人间归于一统盛世!”
崇祯欣喜道:“中原崛起?先生的意思是说――朕的大明王朝?!那朕是不是也能长命百岁呢?”
“正是!”天算子颔首低眉道。
就在这时,一个童音偏偏不合时宜的响起来:“师父,你骗人,皇上的命星明明是中间那颗忽闪忽灭的,而刚才那颗最大最亮的星,是杨国公的!”
清奇一手掐着腰,一手指着天地星辰,义正言辞地说道。
听闻此话,崇祯一愣。而天算子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瞅着崇祯巨变的脸色,抬手就是一巴掌,“啪”的一声,重重地打在了清奇的脸上。同时,厉声喝道:“你个小孩子懂什么!不知道就不要胡说!”
“哇”清奇“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不知道师父为何打他,明明就是他说对了。“呜呜师父,你看错了,明明就是我说的那样”
尽管被打,清奇依旧坚持真理。
天算子看着清奇已经肿胀起来的小脸,心疼不已。将他搂在怀里,对着崇祯说道:“童言无忌,小孩子说话,皇上不要当真。”
一时间,崇祯却又惶惑起来,开始怀疑天算子隐瞒了天地真相,沉声问道:“敢问先生,是否真的看错?那颗耀眼巨星真是朕的命星?!”
天算子此时已经骑虎难下,硬着头皮说道:“天地奥妙,我也有看错的时候,请皇上恕罪!”
此话已经变相承认了清奇所说的话,崇祯已经烦躁不安的站了起来:“高人自己都看错了,朕如何信得过你的话?!”
“上天授权,唯德是亲。天地异象只是征兆,一切还要看事在人为。”天算子道。
崇祯咀嚼着这番话,问道:“你告诉朕,是不是杨国公真是那颗巨星?他他真会和朕争天下吗?”
“皇上,天机悠远,不可尽察。我也未能尽窥其中奥妙,不过,杨国公赤胆忠心,对大明绝无二心,我言尽于此,愿皇上自善其身,不要盲目听信他人之言!”天算子说着已经站起身来,一拱手道:“我等告辞了。”
崇祯心乱如麻,挥手道:“王公公,代朕送两位先生吧。”
待两人出得石门,崇祯仰望着天空那颗忽闪忽亮的星辰,久久不语,到最后再也支撑不住心中的烦躁,直接坐在了冰凉的石板地上。
第156章 小人谗言离间计,围点打援新战术()
从观星台回到皇宫,崇祯就象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蔫得一句话也懒得说。
温体仁知道皇上回宫,也打听到了朝天宫里发生的事情,急急忙忙赶来见驾。并且汇报天算子已经离开的事情
直到这会儿,崇祯才回过神来,惊讶道:“他们怎么走了?不是说好在钦天监做五官灵台郎吗?”(注:五官灵台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儿)
温体仁苦笑道:“两位高人不屑做官,臣实在挽留不住。皇上需得另谋高人才行啦。”
“上天都给谋过啦,我能谋过天吗?”崇祯愁眉苦脸,仰望星空道:“长卿啊(温体仁字长卿),你说这道士能信吗,朕岂是早夭之人?你让朕如何信他?”
温体仁看着崇祯帝,却是没有说话,琢磨着这句话里面隐含的意思。
“长卿啊,别傻愣着,你倒是说说看,这天象,你信还是不信?”
“皇上,请恕臣直言。”温体仁在崇祯面前却是没有一丝害怕的样子,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分外活跃,他已经领会了皇上的意思,一拱手道:“臣以为,天象之说,素来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若天象对皇上有利,则用之以振民心。若天象对皇上不利,则可置之度外。儒家孔丘就从来不信怪力乱神,只是尽人事而已。若皇上这般笃信,岂非徒增烦恼?另外,臣始终信奉一句话――这句话与听天由命正好相反”温体仁欲言又止。
“哦?是什么话,快说出来让朕听听。”崇祯来了兴趣。
“人定胜天!”温体仁郑重说道。
听到这四个字,崇祯一愣,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拳头紧紧握了握。让他听天由命,他做不到,既然如此,不如去和老天搏上一搏!
温体仁见皇上重新燃起了斗志,才躬身小声说道:“皇上,臣斗胆多嘴一句,有些事情,是不得不防啊!如今,杨国公手里的权力真的太大了,就算他本人对您忠心耿耿,焉能知道他手下的人没有其他的想法?皇上要提早做出打算才是啊!”
崇祯身在皇门,对这种权力的争斗看的十分清楚,他明白温体仁的意思,通过变法,杨乐的名声和权力又越上了一个台阶。每一个帝王都害怕功高盖主的臣子出现,一旦失去控制,就是脱缰的野马,那就有谋权篡位的危险!对于这种事情,崇祯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一想到杨乐对自己推心置腹,他于心不忍,犹豫说道:“新政刚刚有了起色,如果贸然削权,朝廷里会不会出现什么动荡?”
温体仁道:“皇上考虑周到,现在确实不是时候,但是,此事宜早不宜晚,皇上应该提前做好安排,以备不测。”
崇祯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虽然他在心里很信任杨乐,但是今天的天地异象让他心寒和恐慌,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不介意提前动手。“长卿哪,此事朕就交给你去做,要做的隐秘一些,尽量提拔一些可信的人安插到国安局里面去。同时和骆养性通个信儿,锦衣卫那边,密切注意杨国公手下人的动向,如果有任何异动,就立刻禀报!”
“皇上放心,有臣在,谁也别想动大明江山!”温体仁进了谗言,表了忠心,得意地离开了。
自从皇太极被杨乐用狙击步枪击中,休养了好几个月方能痊愈。
千里奔袭京城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当阿敏屠城,并且最后被孙承宗炮击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这在从前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皇太极与三大贝勒并坐的局面改成了与两贝勒并坐,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里奔袭的问题上曾经持反对意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反对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对待皇太极的态度上比从前又规矩了许多。
在千里奔袭京城之前,皇太极便以关心兄长身体为名,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四位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的作法。为了进一步加强汗权,在大凌河之战打响之前,皇太极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贝勒全都是年轻人,他们均直接受皇太极领导,这是封建性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太极在巩固权力的道路上正稳步推进,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千里奔袭的成功,也使八旗将士们从锦宁战败的阴影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他们看到了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看到了明王朝的虚弱,进一步坚定了入侵中原、吞明灭明的信心。
在千里奔袭之战中,后金军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
总之,千里奔袭之战使皇太极摆脱了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经济危机,后金政权由此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经过近一年的休养备战,皇太极再一次拉开了大凌河之战的序幕。每次大战打响之前,皇太极都要强调军纪,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并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住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亲自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皇太极吸取经验教训,这次跟以往不同,不再采用硬攻的战术,而是围点打援的新战术。五万多金军在大凌河城外挖战壕、修城墙,把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与此同时,在城外四面埋伏,等待明军援军的到来。
城里的粮草坚持不了几天,祖大寿心急如焚,几次组织突围都没能成功。而孙承宗也前后派出三支部队前去支援,最后全部以失败告终。
坚持了三个月,大凌河城此时早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从狗洞里逃出的一位商人惊恐地述说了里面的恐怖,粮草吃完了,就吃马匹,马匹吃完了,祖大寿就开始下令吃人,先是农夫,再是弱小的士兵,整个大凌河城几乎成为了人间地狱!
因此,崇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五万新军的身上。
五万新军在星夜下急奔,杨乐骑在马上,偶一抬头,一道流星划过夜空,看着那道明亮的长尾巴,照亮了整个宇宙,杨乐心情开朗,不由得感叹:这流星雨的景象真是太美了!
此时,他还不知道因为这个流星,因为小人的谗言,崇祯皇帝已经和他心生间隙。
经过几天几夜的秘密行军,五万新军此时已经开拔到了辽东土地。
大凌河东岸的高山顶上,杨乐和马虎、宋应星正在凝神东望。
遥遥可见大凌河的河水劈开崇山峻岭,从白云深处澎湃而来,在郁郁葱葱的广袤高原上一泻千里,然后向东流去。那滚滚滔滔的大河水,带着辽东大草原的清新,带着大山里森林的青绿,在万里无云的碧绿蓝天下,就象是一条闪亮透明的丝带,温柔的穿过雄峻粗犷的千山万壑,站在山顶上,大凌河看起来竟是那么的壮观和美丽!
“杨国公,那就是辽东的大凌河城。”马虎遥遥指向大河对面。
正是秋高气爽,远眺之下,依稀可见大河东岸的一座灰色城堡。杨乐知道,那就是辽东大军依托在辽东最前沿的根据地——大凌河城。
第157章 按兵不动三熊山,趁夜突袭后金营()
大凌河在这里被努鲁儿虎山和松岭夹峙,河面狭窄,水流又深又急,河面上一座大石桥直通河东,是渡河唯一的一座石桥。从位置说,大凌河城东北不到二百里,便是后金重镇沈阳;往东南二百多里,是蒙古的插汉部落,因此,大凌河城恰恰在大明、后金、鞑靼三国的交合地带,自然成为大明在辽东的屏障与根基。
大凌河城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城堡,但却是卡在咽喉之地的一道门户!
大凌河城在手,向西可攻后金,向东可袭蒙古。
“大凌河城,是悬在后金头上的一把利剑。”马虎说道。
“也是插汉部落的眼中钉!”宋应星说道。
杨乐没有说话,默默的将目光转向大凌河西岸的后金营寨,心中不禁赞叹皇太极的老辣。皇太极自然不会把全部大军都驻扎在大凌河城外,那里只是他的后援基地。他把五万金军分成三波,分别驻扎在大河西岸的三个山头上。这三个山头,东距大河五六十里,西距大山也是五六十里,在两河的中间地带形成一个天然的“品”字形,互为犄角之势。
中央山头上一面大纛旗迎风招展,显然便是皇太极的中军大营。北面前出的山头上,隐隐有战马嘶鸣,应当是后金的骑兵。南面前出的山头营寨前,隐隐可见鹿角壕沟,显然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