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昌明-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请皇上、国公爷评点训示!”马虎汗透铁甲,却依然雄风赳赳。

    “将士劳累,我看让将士们边休息边说话,杨爱卿以为如何?”

    杨乐拱手道:“皇上体谅下属,这样最好,马将军,让战士们稍作休息,然后请皇上训示三军,激励士气!”

    崇祯摇了摇头,微笑道:“不不不,这些新军是你和马虎将军一手建造,理当由你训示将士,朕到最后再说上几句就行了。”

    马虎转身面对峡谷大军,高喊道:“全军听令,列队欢迎,先请咱们的杨国公训示三军!”

    杨乐不再推辞,高冠带剑走上高台,一领白色披风随风抖动,扫视着五万新军,朗声道:“新军将士们,大明变法已经快一年了,你们是变法诞生的第一批新军锐士。经过训练,将士同心,你们创造了异乎寻常的新战法,必将成为纵横天下、雪我国耻的精锐之师!后金侵吞中原之心不死,闯军祸乱大明腹地之内,我们在夹缝中赢得的时日无多,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新军将士们,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要到了!我相信,你们的汗水不会白流,你们一定会名扬天下,纵横四海!”

    杨乐的几句话,令全场激情澎湃,五万新军齐声高呼:“国公威武,谨遵教诲,名扬天下,纵横四海!”

    杨乐训示完毕,马虎深深一躬身,道:“臣请皇上为将士们说上几句话。”

    崇祯看着这群新锐士兵,想起当初后金屡屡来犯,无计可施,无兵可战,不禁热泪盈眶,高声道:“新军将士们,你们都是大明的勇士,都是大明的好男儿。大明民众的土地、房屋、牛羊,你们的妻子儿女,从变法中得到的自由之身和宝贵的土地,都要靠你们手中的武器来保护。你们是大明真正的长城,是护国的铁军!朕希望你们保住这个国家,保住你们的家园!你们的父母与妻子儿女期盼你们杀敌立功,光耀门庭!你们的汗水、泪水和鲜血,将伴随你们的荣誉和爵位,永远铭刻在你们家族的牌坊之上!朕只想说一句:大明崛起,就拜托你们了!”

    话音落定,峡谷之中,五万新军刀剑齐举,骤然爆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保卫家园!光耀门庭!”

    “为国效命!舍生忘死!”

    “皇上万岁!大明万岁!”

    是夜,崇祯与杨乐在中军大帐听马虎详细禀报了几个月以来的新军训练。崇祯对新军战法和兵器改制逐一详加询问,竟是感慨不已。他最感兴趣的是三件兵器:一是对骑兵的阔身短刀改为窄身长刀,二就是那怪异威猛的大头铁锤。第三个就是射程距离远的火铳。

    崇祯身边有用刀的大内高手,自然知道天下骑兵用的大多都是短小的弯刀——刀身四寸宽,二尺长,加上格挡护手,最长也就是二尺五六。如今大明骑士的大刀变窄为不到三寸,长度却加长了八寸,连握把在内竟是三尺有余。

    “我来试试。”崇祯拿过一把骑士长刀掂了掂,竟是比自己的阔身长剑轻了许多!

    “这么轻便,能好使吗?”崇祯有些疑惑,刀注重厚重之感,此刀如此轻便,感觉似乎不太好用。

    “皇上,帐外有木桩,可以试试手。”马虎一眼就看穿了崇祯的心思,立即提议道。

    “好,试试手。”崇祯提着长刀走到中军大帐外,马虎指着几根三四尺高的木桩道:“皇上,这是我立的试刀桩,不妨试一试。”

    崇祯见那木桩高度与骑兵对步卒的高度相类似,不禁赞叹马虎的训练细致,便猜测这试刀桩肯定是为检验工师交来的刀器而立的。他站稳马步,长刀斜举过头,猛然向木桩挥下!

    只听“噗嚓!”一声大响,刀身陷入木桩半尺有余,却是没有劈开木桩!

    “噫!”崇祯一声惊诧,眉头皱了起来,不禁沉默不语。大刀窄了一寸多,力道与锋利程度如此大减,依照目下这刀的效果,骑士砍杀会有威力吗?

    “皇上,这窄身长刀可不是我发明的,还是咱们的杨国公琢磨出来的,轻便趁手,只是须得训练劈杀手法。臣先让一千骑兵先行训练,确有威力,才配置全军的。皇上且看,当是这样――”马虎拔刀做了一个大斜劈的动作,一刀挥下,另一根三尺高木桩已经“咔嚓”一声迎刃开为两半!

    “噢!”崇祯不禁惊讶的笑了。

    马虎是锦衣卫出身,武艺不凡,一刀轻挥,竟能将木桩从中间一劈到底,可见这窄身长刀确实威力不小!

    轻而锋锐,对于骑兵自然是大大的好事,同等体力之下,可挥舞劈杀的次数可以大大增加,这在战场上的作用可就难以想象了。

    经过三个骑兵千夫长的演练,崇祯已经看出了劈杀诀窍。他再次挥刀,竟是一刀将一桩粗大的三尺木桩劈开,犹自觉得力道未尽,不禁哈哈大笑:“好!改得好!杨爱卿真是奇才,告诉工匠,也给朕配上一把!”

    场边的将领们不禁高声喝彩起来。崇祯意犹未尽,兴致勃勃道:“杨爱卿,你发明的刀,赶紧去试试,好用得很呐!”

    杨乐发明的这种大刀,取用了日本倭刀的优点,长柄,弯曲而锋利。他上前拿起一支窄身长刀,试试觉得颇为趁手,一刀劈下,却只是将三尺木桩堪堪劈开了一半,刀身夹在木桩中却是不能动弹了,不禁摇头苦笑道:“看来呀,我只能画刀图,不能上阵斩首立功了。”

    “一副刀图,可敌千万人。这图厉害啊!”崇祯笑道。

    “国公爷不必懊恼,你只需站在将台,看我等用刀杀敌,不也很爽吗?”马虎一番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第154章 火铳改良大战起,天地异象朝天宫() 
进得大帐,崇祯振奋有加,又兴致勃勃的问到大头铁棰的奥秘。

    马虎解释说道:“不瞒皇上,这大头铁棰,是赵青山搞出来的,他在山野与野兽多有搏斗,曾经将铁锤当成武器对付野兽,威力极大。在他的要求下,他的千人队人手一支。今日看来,却是威力不凡。”

    解释完后,马虎对着杨乐提醒说道:“国公爷,这位赵青山,您应该认识他的。”

    “哦,是吗?我认识那个千夫长?”杨乐感到惊讶。

    “好好想想,在京城菜市口,借贷立信之时,是不是有一位少年。”

    “啊——我想起来了,莫非他就是那个获得了一百两银子的那位少年?!”

    “对对,没错!现下他可是新军最年轻的千夫长了。”

    杨乐禁不住感慨中来,说道:“难得啊!一个走商少年竟然成了军中将领,真是不敢想啊!”

    崇祯笑道:“爱卿你这变法可不知要让多少人踊跃参军呢,朕时常感慨万千啊。”

    这个时候,宋应星掀开门帘走了进来。自从新军组建以来,宋应星便被调到了大峡谷之中,参与军器的制造与研究工作。

    “皇上,这就是宋大人研究的新军火铳,全军已经配备了五千支。”马虎拿着一把新式火铳递给崇祯。

    崇祯拿过去,仔细打量了一番。

    宋应星躬身说道:“这新式火铳在原来火石激发火药的基础之上,枪管里加上了膛线,射程大大增加,而且弹丸也经过特殊处理,用浸了油脂的布匹或者鹿皮包裹,这样从前端装弹更容易,而且密闭性更好。”

    崇祯点点头,明白过来,原来的燧发枪都是前膛火枪,而且多为滑膛式;它们的口径在一到两指(20厘米)之间,重达四公斤左右,枪长六尺(一米半)。这支火铳明显短了许多,重量也轻了许多。

    而且枪管之内隐约可以看到旋转的膛线条纹。滑膛燧发枪的射程能达到一百丈,而加入线膛之后,能够达到二百丈,更远的甚至能达到三百丈。因为滑膛枪弹丸的直径一向是比枪管口径小一些的,所以装弹丸稍微容易一些。而线膛枪的弹丸非得和枪管严丝合缝不可,有些使用线膛枪的士兵甚至必须用锤子敲通条,才能把子弹敲进去;线膛枪虽然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有着滑膛枪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长久以来未曾普及,装弹麻烦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杨乐一直想着研究后膛枪,但是宋应星一直没能成功。两人经过讨论研究,最后决定暂时只能从子弹入手,用浸了油脂的布匹或者动物皮毛包裹弹丸,这样减少阻力,装弹更容易一些。

    “好,很好!朕真的很想看一看,新军的这三种武器在战场之上使用,那是何等的威风!”崇祯端着火铳,兴高采烈,他知道,大明兵器的每一处改良,在战场之上的胜算就多了一分。

    “皇上,后金对大明一直虎视眈眈,贼心不死,一定还会来的!”杨乐意有所指地说道。

    突然,峡谷中马蹄声疾,马虎习惯的霍然转身,正待发令,听得马蹄声已到帐外,卫士高声禀报:“皇上,杨国公,马将军,辽东六百里加急快报!”

    闻报,三人不禁一惊。

    国安局的密探匆匆走进一躬:“皇上、杨国公,张开心大人星夜急报,辽东有三变!”

    “噢?快讲。”崇祯和杨乐已经同时站起。

    “一,后金经过八个月的休养,调集了五万兵马,意图袭击大小凌河。二,祖大寿在大凌河修建防御工事之时,被后金围困,请求支援。三,后金和鞑靼联合,意图再次入侵大明!”

    崇祯和杨乐相互对视,半日沉默,突然,两人同声大笑起来。他们都已经想到了后金败退的景象,也就是大明新军亮相的那一刻!

    “杨爱卿,看来朕还要请你再跑一趟了!”崇祯笑着说道。

    “征讨后金,是臣的职责所在。请皇上放心,一定会凯旋归来!”杨乐说完,对着马虎说道:“马将军,此一战,只许胜,不许败,你明白吗?”

    “皇上、国公爷放心,臣有信心!臣对新军将士们也很有信心!”马虎拍着胸脯保证道。

    “好!朕等你们的好消息!”

    五万新军在杨乐和马虎的带领下立即开拔,从京师雾灵山秘密行军,前往辽东。

    一场震惊天下的大战马上就要爆发了!

    就在新军赶往辽东的时候,崇祯回到了皇宫。

    此时,天地凸现异象,高空之中,出现斗转漩涡。此事引起很大轰动,钦天监不得不让朝天宫的道士立即着手准备夜观天象的事宜。

    朝天宫有两个神秘的茅山道士,一老一少,老道士外号叫天算子,具体姓名没人知道,小道士叫清奇,也无姓氏。他们贯通占卜、阴阳五行、堪舆之术。是“究天人之际”的渊深学派,是上天隐藏在尘世的眼睛,也是人世体察天机的异能之士。

    在古代,研究“天”的学派有两个,一个叫“占候家”,一个叫“星象家”。占候,就是以天地气象的变化预测人间祸福,云气、风势、日色、虹挂、雾象、电光、雷声、海潮、月晕、尘土、阴霾等等等等,都是占候家观测玄机的对象。

    星象家也叫占星家,就是以天上星辰的变化,预测人事国运的学问家。

    这两家往往不分你我,占候和星象混合为一。最著名的代表当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了。

    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皇室通常有两个固定的官身预测家,一个是卦卜的巫师,另一个就是占星的星象家。其余诸如阴阳家、堪舆家等,则都是一事一招,极少有朝臣资格。两者相比,卜卦较为流行易懂,尤其在周文王演绎了八卦和孔夫子撰写爻辞之后,等闲士子也对卜卦有所了解,卜卦的结果对国人的心理威慑和影响力也就日渐减弱了。相反,星象家却始终保持着他们曲高和寡的神秘,等闲士子是无法窥得其中奥秘的,国人庶民更是难知万一。

    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了几千余年。正因为天象如此深奥,如此难以为常人所掌握,星象家的预测对天下始终保持着高远的威慑。它可以化成童谣,化成谶语,化成各种神秘预言,甚或化成席卷天下的风暴。整个古代,没有人敢于对星象预言提出挑战。

    这正是皇帝要寻觅星象家的奥秘所在。每一位皇帝都想知道天下的兴亡大势,必要时根据天机来决定自己的大策。

    崇祯回到皇宫,从第二天开始,独自住进太庙,斋戒沐浴三日,以示对上天的敬畏。三天出来,口中寡淡,腹中饥饿,大嚼了一顿鲜鱼羊肉,方才下令赶往朝天宫。

    朝天宫位于紫禁城东侧的冶城山上,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末,吴王夫差在这里设冶铸作坊制造兵器,因此而称作冶山,又叫冶城。

    明代的朝天宫,一方面是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礼拜道教诸神的道场。另一方面在三大节(春节、冬至、皇帝诞辰)前作为文武百官演习朝拜礼仪的场所,有时也作为官僚子弟袭封前学习朝观礼仪的地方。

    崇祯的仪仗队赶到朝天宫,已经是夕阳残照了。此时已经到了深秋,颇有凉意。冶城山云雾缭绕,抬头看去,高高的朝天宫仿佛就在天上一般。

    

第155章 夜观天象双龙出,隐瞒真相帝生疑() 
八名壮士轮流,用粗大结实的长杆竹椅,抬着崇祯走上了山梯小道。天算子、清奇一老一少两位道士早早下山前来迎接。

    天算子清瘦矍铄,白发童颜,无论如何也不肯坐竹杆椅。王承恩自然便得陪着两位道士步行登山。他虽然也生得精瘦干练,似乎身轻体健。但不消一半,王公公便气喘吁吁、腰酸腿软了。他原本没有爬过如此漫长的山路,此刻方才知道这登山竟大非易事。本想坐进竹竿椅,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内务府总管,不敢在高人仙客步行时自己与皇帝一样的享受。只好走走歇歇,竟是大大的落在了后面。看那一老一少两位道士却是逍遥自在,步履依旧从容。

    王承恩身后的数十名内侍,抱着担着抬着各种御寒之物和祭祀用品,更是汗流浃背,气喘如牛,拉成了一个长达一二里的散乱队伍。走走歇歇,大约一个半时辰,长长的队伍终于磨到了锋顶观星台的垛口。

    这座观星台坐落在冶山主峰的顶端,形状就象切下来的一块豆腐,四四方方,周围有与城墙一样高的女墙,垛口上插满了旗帜。观星台的北面是几间石头房子,足以抵挡任何山风暴雨。中央空地上才是观星台,一座三丈六尺高的青石高台,暮色苍茫中,观星台就象是一把插入苍穹的长剑。高台四周,是按照八卦的位置筑好的八张石板香案。

    观星台八卦当中的那个石案,便做了祭天的主案。主案上有准备好的三只洗刮得白净还系着粗大红绫的牛羊猪头,昂昂立在大铜盘之中,香烛散发的缕缕烟气弥漫了小小山峰。中央的观星台已经用黄幔围起,只有顶端传来的旗帜迎风飘扬的烈烈之声。

    “二位高士辛苦了。”崇祯走过来说道。

    天算子肃然一拱手,道:“皇上,我二人要到星室调息,待到夜中子时观星,若有征兆,再与皇上计议。”

    崇祯虔诚拱手:“朕亦当诚心敬天,在东室沐浴净身,子时再行求教。”

    时当十月十五的皓月当空之夜,碧空如洗,星河灿烂。

    中夜时分,山风习习,凉得竟有些寒意。崇祯经不住山寒,包了一件棉袄走出东室,在观星台上徘徊。仰望满天星斗,只觉得纷乱闪烁,飘忽不定,一点儿奥妙也琢磨不出。这时,只听肃立在高台下的司礼大臣高声宣布道:“子时已到,有请高士观天祈福!”

    星室的门帘掀起,天算子白发披散,身穿绣有星宿的黑色长袍走出,在祭坛前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