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洞房”,新婚卧室。“舅姑”,丈夫的父母。首句说“昨夜”,次句说到“晓”,有次 

序。“停”,停留,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 

      '三'“画眉”,《汉书·张敞传》记张敞为妻画眉,当时传为佳话。后世常以“画眉”指夫妇 

间“闺房之乐”。“深浅”,浓淡。“入时无”,问是否够时髦,这是借喻文章是否合式。 

                                       南湖'一' 

                                         '二'                      '三'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符满回塘  。野船着岸人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 
                        '四' 
阳。芦叶有声疑露雨 ,浪花无际似滋湘。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 
   '五' 
乡  。 

      '一'本篇一作温庭笛诗。此诗是朱庆馀远游归来所作。“南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嘉泰 

会稽志》卷十:“镜湖在县东二里,故南湖也。东汉太寺马臻始筑塘立湖,周三百十里,溉用九千余 

顷。” 

      '二'“翻翻”,晃动貌。“荇(音杏)”,水草名。'三'“人”,一作“偎”。'四'“疑露雨”, 

疑惑正在滴露下雨。'五'“忆楚乡”,作者远游曾经过洞庭湖、望九疑山,所以南湖景色使他有“似 

潇湘”的感觉和“忆楚乡”的怀念。 

…  01…

                                         雍陶 

     雍陶(八○五——?),字国钧,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和(八 
二七——八三五)间进士,历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八五四) 
出任简州(令四川省简阳县)刺史。《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雍陶曾多次越秦岭,穿三峡,到过塞北和今山东、湖南、湖北、福建等 
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旅游之作成为他的诗的主要题材。他和张籍、王 
建、贾岛、姚合、殷尧藩等关系密切。律诗语言精炼,工于对仗,是苦吟的 
结果。不过,他能注意全诗形象的完整性,并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可 
                           '一' 
能是从杜甫诗受到启发  。他的《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对金代元好问的 
 “丧乱诗”有直接的影响。据说雍陶常常自比谢眺、柳恽。殷尧藩也称赞他 
                                             '二' 
的诗风“清婉逼阴(铿)、何(逊)” 。六朝诗人谢、柳、阴、何虽然长 
于写景,但很少反映社会生活,雍陶也是如此。 

      '一'雍陶非常钦佩杜甫,他在《经杜甫旧宅》中说,“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二'见殷尧藩《酬雍秀才二首》。 

                                城西访友人别墅'一' 

                   '二'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三' 
    。 

      '一'“城”,即澧州城,令湖南省澧县,城临澧水。 

      '二'“澧水”,又叫兰江、佩浦,湖南四大河流之一。流经漫县、安乡后注入洞庭湖。 

      '三'“枳壳花”,帜树花。帜树似橘树而小,叶与橙叶相似,枝多刺。农村常常种在篱旁。枳 

树在春天开白花,气味清香。 

                                    塞路初晴'一' 

                                                                                   '二'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 
                                         '三'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四' 
    。 

      '一'题一作 《晴诗》。 

      '二'前四句写雨雾在塞路所见的宁静景象。 

      '三'“南牧”,贾谊《过秦论》表现秦的强盛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 

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 

牛羊。”“北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说:“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 

门。”《旧唐书·郭子议传》:“朔方,国之北门。”这两句警告塞北贵族统治者不要南下骚扰,北 

方有雄兵镇守。 

      '四'“无战伐”,唐宣宗时与奚、党项、回纥、吐蕃曾有过短暂的休战。末两句说没有打仗, 

秋天的原野上将士在游猎,行人带着喜悦的心情在观猎。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一' 

                                         '二' 
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  。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 

…  02…

'三'                                             '四' 
    。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 
      '五' 
长安  。 

      '一'这首诗是雍陶晚年的作品,记述入蜀途中所经高山深谷的艰险历程。 

      '二'“剑峰”,山峰高耸,远望似剑。“处处难”,从长安到成都要翻越秦岭,一路险阻重重, 

高山积雪,所以作者说“处处难”。 

      '三'“大散岭”,因大散关而得名,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褒斜谷”,又叫斜谷,陕西终南 

山的山谷。从眉县西南到褒城县北长四百乡里,两山高峻,褒水从谷底流过。这两句写险关多雨,危 

谷夏寒,更增加了旅途的艰难。 

      '四'“蜀门”,一般指“剑门关”,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李白《上皇西巡南京 

歌》:“剑阁重关蜀北门。”“国”,指唐代国都长安。“去国三千里”,说从长安到四川三千里。 

这是古代诗词里的“虚数”,表示道路遥远。挑合《送雍陶游蜀》:“春色三千里。愁人意来开。” 

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诗也说“京华庸蜀三千里”。“巴”,四川的简称。“八十盘”,上下秦岭, 

山路盘旋曲折。李白《蜀道难》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索岩峦。”白居易《长恨歌》也说:“云 

栈萦纡登剑阁。” 

      '五'“烧酒”,唐代四川特产的一种酒,色美味香。白居易《荔枝楼对酒》:“荔枝新熟鸡冠 

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末两句表示宦情已淡。作者早年热中功名,经过长期的仕宦生活,使他对险 

恶的宫场感到厌倦了。他在《蜀路倦行因有所感》说:“蹇步不唯伤旅思,此中兼见宦途情。”也是 

表现这种宦途倦游的思想。 

                                       题君山'一' 

                                          '二'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三' 
    。 

      '一'“君山”,又叫湘山、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古代神话传说:这山是舜妃湘君妹妹 

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所以叫君山 (见《水经注》)。这首诗可能是雍陶早期的作品。他的《望月怀江 

上旧游》诗回忆往事说:“往岁曾随江客船,秋凤明月洞庭边。为看今夜天如水,忆得当时水似天。” 

      '二'“沉沉”,形容君山倒影颜色很深。“碧色”,湖水的颜色。“翠色”,山色。唐张又新 

 《孤屿》诗:“碧水透迄浮翠巘。”这两句写风平浪静、薄雾笼罩的洞庭湖上湖光山色两相映衬,山 

色浓于湖色。 

      '三'“水仙”,水中女神,即湘君妹妹。“一螺青黛”,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作绘画用, 

女子也用来画眉。这里用以比君山。“镜”,用以比拟洞庭湖。刘禹锡曾经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 

山比作黛墨。他说:“湘江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翠小,白银盘里一青螺。”(《洞 

庭》)雍陶把美丽的湖光山态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使小诗更加生动活泼。 

…  03…

                                       杜牧 

     杜牧 (八○三——约人五二),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陕西省西安 
市)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 
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宫。有《樊川文集》。 
     杜牧和李商隐同时代,他们写诗活跃在唐文宗至唐宣宗年间。王叔文、 
柳宗元等革新失败后,社会矛盾斗争进一步尖锐化,杜牧死后不到三十年便 
有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杜牧关心政治,早年很有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 
是盛唐时期的社会,他希望国家统一、繁荣。他注释过兵家的《孙子》,还 
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希望有所作为,可是唐朝 
已到江河日下的地步,政治腐败,思想进步的人常受打击压抑,因此,他的 
理想必然落空。杜牧一生的遭遇虽然比李商隐稍好,但前半生也尝够了沉沦 
下僚的滋味。他在生活上有放浪不检、纵情酒色的一面。“但将酪酊酬佳节, 
                       '一'                                             '二' 
不用登临恨落晖。”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便是它 
的写照。他的诗歌的中心内容包括了以上所述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 
                       '三' 
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实践了这一理论。他愤慨统 
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 
蕃、回纥统治者的掠夺骚扰,等等。因此,把他和李商隐联系起来,并称“李 
     '四' 
杜”  ,虽然不等于说两人成就相等,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 
                 '五' 
谓“不今不古” ,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 
风格不象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白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 
     杜牧的古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臆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道 
劲,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决定的。近体诗却情致俊爽、风调轻利。 
他那些抒情写景的绝句,创造出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历史事件的某些情景,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或 
以咏叹的语调,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六'                                             '七' 
二乔”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等。在晚唐的咏史作 
品中,杜牧是有代表性的。 
     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从他的古诗和律诗来看,杜、韩的影响比较显著。 

     '一'《九日齐山登高》。 

     '二'《遣怀》。 

     '三'《答庄充书》。 

     '四'或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 

     '五'《献诗启》。 

     '六'《赤壁》。 

     '七'《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感怀诗一首'一' 

                            '二'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三)。圣云继之神, 

…  04…

              '四'                                  '五' 
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熏骨髓 。 
                                                                '六'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 
         '七'                                  '八' 
开中否  。蟋联两河间,烬萌终不饵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合环千 
                       '九' 
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徽 
'十'。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十一'。压阶嫡斗角,画屋龙交尾'十二'。署纸 
 日替名,分财赏称赐'十三'。刳隍■万寻,缭垣叠千雉'十四'。誓将付屠孙,血 
绝然方已'十五'。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如:何七十年,汗施含羞耻'十六'!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十七'。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十八'。累圣但日吁: 
阃外将谁寄'十九'?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慴惴'二十'。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二十一'。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流品极蒙龙,网罗渐离弛'二十二'。夷狄 
 日开张,黎元愈憔悴'二十三'。逸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二十四'。至于贞元末, 
风流恣绮靡'二十五'。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二十六'。元和圣天子,英明汤 
武上。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二十六'。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二十八'。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二十九'。继于长庆初,燕赵终异襁。携妻负子来, 
北阔争顿颖'三十'。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三十一'!”茹鲠喉尚隘,负重 
力未壮'三十二'。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三十三'。骨添薊垣沙,血涨滤沱浪'三 
十四'。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三十五'?一日五诸侯'三十六',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揍莽'三十七'。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三十八'。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三十九'?荡荡乾 
坤大,瞳瞳日月明'四十'。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四十一'。安得封域内,长 
有扈苗征'四十二'!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四十三'。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 
醒'四十四'。韬舌辱壮心,叫阁无助声'四十五'。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四十 

六' 
   。 

      '一'题下原注云:“时沧州用兵。”敬宗宝历二年(八二六)横海节度使(治沧州)李全略死, 

子李同捷反。文宗大和元年 (八二七)讨李同捷。战事经过三年才得解决。作者因沧州的战事感慨多 

年来藩镇的祸害,写了这首诗。写作时应在讨李战争进行的期间。这首亦诗亦史,夹叙夹议的长篇, 

可与杜甫的《北征》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相比。 

      '二'开端两句写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以武力夺得隋朝的政权。“高”,指唐高租。“文”, 

指唐太宗。太宗的谥号是“文皇帝”。”提剑”句以汉高祖刘邦的事业比李渊父子。《史记·高祖本 

纪》:刘邦曾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徇”,从。'三'“扶持”,救助。 

 “三皇”,传说中的上古君主,伏羲、神农、雄人。这两句说李渊父子平定天下救了百姓,功比古之 

三皇。 

      '四'“圣”,指唐高祖。“神”,指太宗。这两句说太宗继承高诅,用文治治国。《旧唐书·音 

乐志》记唐太宗语:“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