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柔儿母子二人是挂着满脸的眼泪来的,李文忠待镇江事了之后,立刻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到了扩廓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的战争最前线,亲自指挥锦衣卫的各项工作,王闲自然也是将保护柔儿母子的事情交代给了他。

    如今母子二人被护送到了集庆,同时也就意味着,至少在刘福通看来,韩山童已经不行了,果不其然,短短五天过后,消息再度传来,韩山童一方的势力全部破灭,韩山童、刘福通、杜遵义皆是战死沙场,明王的时代算是结束了,扩廓帖木儿铁骑飞奔,元朝政府收复了除濠州城以外的江北大部分地区,一时间,大有死灰复燃的气象,天下百姓无不人心惶惶,生怕这如火如荼的义军势力又要如昙花一现般被血腥镇压,天下还是要回到黑暗当中去。

    就在此时,朱元璋正式宣布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取年号为洪武,改集庆为应天,立为国都,与此同时,打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向蒙元政府宣战!

    明王倒下了,可一个更加强大的明朝站起来了!一时间举国上下为之激动沸腾,义军没有失败,没有被镇压,而是将拳头攥紧,要狠狠的打击暴元政府,给予蒙狗以雷霆万钧的毁灭一击了,老百姓们又看到了希望,更加耀眼的,更加光明的希望!

    登基大典无疑是异常盛大的,就是要在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心中点燃一盏明灯,给老百姓以希望,以坚强的决心和无比的气势向蒙元宣战!

    仪式大体是这样的,朱元璋上朝,王闲等人逞头劝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坚辞不受,李善长急了,一把从怀里掏出一份劝进表,洋洋洒洒的就读了起来,这份劝进表,大体应该是这样写的,开创基业,既宏盛世之兴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什么什么,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伏冀俯从众请,早定尊位什么什么,劝进表一读,底下的文武大臣也就算是明白了,这事儿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跟着喊吧,喊了三遍,朱元璋也就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很快,新的宫殿建好了,朱元璋高高兴兴的搬进皇宫,祭告天地,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给各路神仙说一下,祭文嘛,大概是这样写的: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纷争。惟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自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定了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先告祭天地,跳跳大神,于南郊即位,群臣连呼三声万岁,然后去往太庙,拜祭朱家的先祖,将朱太公和朱大娘全都追封为皇帝皇后,而后告祭江山社稷河川,这就算是得到了天地神明、文武百官、全国百姓的认可,成为一名合法的、正式的皇帝了!

    皇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皇帝诏书的开头也是规定为奉天承运,不像原来元代皇帝的白话诏书的开头是:“长生天气万里,大福荫护助里”,翻译过来就是“上天眷命”,朱元璋改作“奉天承运”,口气就前辈顺奉的多了,表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天命而行的,他的皇朝是承上帝之运的,一方面会受到皇天保佑,一方面其他人也不敢反抗,否则就是逆天!

    这个时候,李善长对刘基还是挺推崇的,说实话,朱元璋不咋待见刘基,或许你真有本事吧,可你也来迟了,我这里也不缺你这一号,但是李善长力挺刘基,就拿这次登基为帝的事情来说,李善长把为朱元璋进现国策这么重要、这么露脸的重任都是交给了刘基去完成。

    首先是经济方面,连年混战,中原大地饿殍遍地,百姓苦不堪言,兵灾连绵,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朱元璋颁布了屯田令,所以自己这边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是很不够,刘基把第一个落脚点就放在了三农问题上,继续的鼓励生产,鼓励耕种,贯彻屯田,要把这一条立为基本国策,这是很对朱元璋口味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代表着劳苦大众的最根本利益的,所以关注农民兄弟的处境,总是没错的,朱元璋也是第一次看刘基原来也挺顺眼。

    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照办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来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各司其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最先进的政治思想也就是这样了。

    作为文人儒生,刘基着重的强调了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了,唐朝时候就已设立,但是在明朝被彻底的发扬光大,刘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扩招,举个例子,唐朝那会儿考一次试,基本也就录取个几十个人,到了朱元璋这里就不行了,朱元璋是很重视人才的,一定要给贫寒子弟更多的机会,教育要平等,晋升的机会也要平等,所以要录取更多的人,给更多有才华的人报效国家的机会,扩充国家的人才储备,建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给读书人各种优厚的待遇,只要你读书,只要你通过考试,什么秀才、举人、进士乱七八糟都有相应的福利。

    对于这个事情,刘基其实是不同意的,录取的多了也不好,一方面,机会多了,走这条路的人也就多了,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都去读书了,谁来种地?另一方面,朝廷就这么大,你弄这么多人考过来,迟早是要出事情的,要么冗官冗员,增加国库开支,要么就会导致就业问题,搞不好就要社会动乱。

    但是这个事情是李善长专门交代过的,你就这么说,朱元璋肯定喜欢,我肯定比你了解朱元璋,刘基没办法,照着说了,朱元璋也确实重视起刘基来了,可后来刘基倒霉的时候,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儿。

    最后,刘基又提出了一点,终于搞出事情来了,刘基说白了,就是个耿直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总觉得道理都在圣贤书里,其实对行情压根不了解多少。刘基同志读了很多书,综合古往今来的历史,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宗教干预政治!

    就拿风起云涌的元末这段时间来说吧,潜龙教、白莲教、弥勒教、明教层出不穷,而且有着极强的号召力,搞不好就是要动摇国本的,所以建议皇帝禁止发展一切邪教异端,以此来根除祸患,防患于未然。

    先说好,前面读的那几条都是李善长交代好的,唯独这一条,是刘基自己发挥的,刘基很自负啊,怎么可能完全生活在李善长的阴影下,哥也是有想法的,哥要表达意见!

    李善长当时就懵了……

    大兄弟,你咋不按套路出牌啊?你是真傻还是假啥?皇帝陛下是明教出身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殿下是潜龙教末代教主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府住着多少潜龙教教众你知道吗?贤王后和淑王妃的老爹都是潜龙教的堂主你知道吗?皇帝陛下取国号为明多少就有点怀念明教的意思你知道吗?你咋是个愣头青?咋啥都敢说?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宰相肚里都能撑船,皇帝的肚子里就能装得下整个宇宙,何况刘基这区区几句冒犯,而且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刘基说的是对的,宗教这玩意儿真是不能任其发展,事实摆在眼前,没有明王,没有彭和尚,没有这些宗教,义军能这么蜂拥而起,元朝政府能这么快被搞成这样?

    取缔吧,但是总得有个人来背黑锅,很不幸,刘基大兄弟,这个锅,甩给你了!这个仇,很多人都记下了,以至于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很多人王闲都帮了一把,但是到了刘基这儿,对不起大兄弟,无能为力,家里老婆交代过,你爱死不死!

    。。。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伐前的准备

    朱元璋称帝,接受文武百官的称颂奉贺后,紧接着就立马氏为贤皇后,吴霜儿为淑皇妃,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封王闲为一字平肩王,王号为闲,封地徽州,封地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不需要上缴任何赋税,更不需要出任何徭役,完全是一个脱离管制的**的王了。封李善长为宣国公,领中书省左丞相一职,为文臣之首,封汤和为信国公,领中书省右丞相一职,统摄军务,封徐达为魏国公,领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为武将之首,封冯国用为郢国公,领平章政事一职,封刘基为诚意伯,领参知政事一职,封宋濂为文史公,领太子太傅一职。

    武将方面,封常遇春为鄂国公,胡大海为越国公,吴京为颖国公,冯胜为定国公,花云为茂国公,姚盛为宁国公,周德兴为江夏候,耿炳文为长兴候,傅友德为公义候。

    朱元璋的三个义子,封朱文正为靖江王,封地濠州,封李文忠为岐阳王,封地镇江,封沐英为黔宁王,封地云南。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是很仁慈的,很大方的,只要是有功劳的都大大的有赏赐,加官进爵,封王封侯,除此之外,和朱元璋沾亲带故的,不管死的活的,全部都封王,活的叫封,死的叫追封,一时间,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新朝廷每天都是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气象,与江北的刀兵连绵完全不同了。

    当然为朱元璋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绝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人,还有很多也是一直追随着朱元璋,而且建立了一定的功业,在朱元璋的新朝廷担任要职,像汪广洋、叶琛、章溢等等,只不过略而不计罢了。

    该封的都封了,该赏的都赏了,各自欢天喜地的领受了赏赐,回过头来还是各司其职,新的朝廷建立起来了,新的国家建立起来了,讨伐江北的蒙元政府,一统天下,就成了头等大事。

    李善长又去找刘基了,一进门就抱住了刘基的肩膀:“大兄弟啊,你那天到底是怎么搞的?谁让你自己发挥什么禁止邪教异端之类的话了?你读这么多书,好不容易成个人才,你怎么能这么作践自己呢?”

    刘基一脸茫然,不以为意的说道:“我看你给我的草稿上少了这一条,所以就给加上了啊,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啊,事实证明陛下也是采纳了我的意见啊,你看,法令都颁布下来了。”

    “大兄弟,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以后自己注意着点儿吧,再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陛下马上就要发兵讨伐蒙元了,你快点草拟一个讨逆檄文出来,写的文采斐然点儿,感情激昂点儿,多在陛下那里落点表现吧,以后你就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大兄弟,官不是你这么做的,该收敛的时候就收敛这点儿吧。”李善长嘱咐提点一声,转头走了。

    刘基莫名其妙的目送李善长离开,点了一盒檀香,泡上一杯清茶,开始了文思泉涌的檄文创作: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这篇讨逆檄文,堪称是儒生系统的经典之作了,代表了几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用两点:第一是民族革命,特别强调了夷夏的区别,特别强调中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治理。过去不幸被外族侵入,冠履倒置,现在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这两句响亮动听的口号,比之以前红巾军所鼓吹的恢复赵宋政权可不知道高出了多少档次,已经从狭隘的恢复一个已经被遗忘了的皇家,进而为广泛的恢复民族**,进步何止千里万里!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自然更能够普遍的获得全民的拥护和支持,尤其是打动了儒生士大夫的心。

    第二是复兴道统,也就是恢复旧有的文化思想系统,檄文中所指出的“礼义者御世之大防”,也就是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朝廷者天下之根本”是纲是纪,这一套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多少年来维持统治的金科玉律,大到治国,小到修身,从政治到生活,都是套在这一个模子里面的。

    蒙古人入驻中原,一开始明君贤臣,还能够纲维天下,到了中期,这个模子就已经被破坏了,一通瞎搞,弄得乱七八糟,现在朱元璋要北伐,目的就在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重建这个模子,恢复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这一方面也比弥勒教、明教所宣传的弥勒佛降生和明王出世的空幻的理想世界要高明的多,已经成为了更切实际的具体的文化生活习惯的正常化,能够广泛的获得那些在动荡的社会中吃苦受累的劳苦大众的支持和拥护,更能吸引儒生士大夫的深切同情。

    刘基骂人也是有一手啊,骂元朝,说他破坏了传统文化,政治贪污腐化,营私暴虐,是个坏透了的政府,上天已经遗弃了他。骂扩廓帖木儿,说他不辨忠奸,为虎作伥,逆天行事,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