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作战的士兵纷纷停手,慌忙转头来看。
“想活命的话,速速缴械投降,鹿义山、张通、宋冕意图谋反,动摇我东南国本,已被本将诛杀,诚王英灵在上,天地同鉴!”邓拓继续威严说道。
死了?鹿义山、张通、宋冕全都死了?什么意思?
意思很明显,邓拓在这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暗战中胜出了,东南就要改天换地了!
急不可耐的邓拓在第二日正式登上东南王宝座,称号邓王,布告全国,命令各地官员入朝觐见,与此同时,也是终于宣布了张士诚归天的消息,三日后发丧,国葬!
此时的王闲已经和朱元璋一同前往镇江的路上,当日大局平定,王闲和邓拓痛饮了一桌庆功酒,邓拓喝的烂醉,王闲连夜返回集庆,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讲述给朱元璋,第二日,邓拓登基、三日后为张士诚发丧的消息便传回了集庆,一时间,天下皆知。
邓拓的登基大典,排场很大,但是没人捧场,完全是一场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游戏而已,倒是张士诚的葬礼,不管别人卖不卖这个面子,朱元璋和王闲一致认为,不仅要去,而且要大张旗鼓的去,朱元璋、王闲、徐达、常遇春四人都是到场。
邓拓的脑子倒还没有完全坏掉,不曾亏待了张士诚,葬礼办的也是极为风光,以此来彰显他对张士诚的尊敬和怀念,以博得东南百姓的好感。
朱元璋等人出现时,又是掀起了一阵风波,不管邓拓是否树立了正面形象,反正朱元璋这个朋友,东南的将士和百姓是交定了,趁着大伙群情激昂,朱元璋又当众发表了一番演讲,大肆的将张士诚那些有的没的的功绩大大的表彰了一通,然后鼓励东南百姓从悲痛中尽管的走出来,振作精神,发展生产之类的,最后就是吴国和东南的友谊万岁永存!
演讲完了,片刻也没留,直接打道回府,随后,锦衣卫的消息便是不断传来,邓王殿下上朝了,邓王殿下开始铲除异己、血腥残杀了,邓王殿下开始加重赋税扩充军备了,邓王殿下把东南弄得鸡飞狗跳腥风血雨了,东南百姓对邓王殿下怨声载道道路以目了。
随后,锦衣卫真正的高手出场了,韩阳,锦衣卫安插在东南朝廷的一颗暗棋,张士诚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朝廷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邓拓上台的这段时间,更是左右逢源,官运亨通,如今,已经做到了东南的礼部尚书,绝对的朝中要员。
“殿下,如今殿下登基,我东南一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当年欠吴国的债,约定的时限已经到了,是不是也该还了,如若不然的话,实在是有损我们东南的形象,破坏我们东南和吴国的团结啊。”上朝之时,韩阳参奏一本。
“欠债?什么债?本王怎么不知道?”邓拓莫名其妙的问道。
“殿下,当年我军攻打镇江,局势危急,多亏了吴王殿下仗义相助,方才渡过难关,诚王殿下为表谢意,与吴王约定,要加倍偿还吴国的资助,条约签订之时,殿下也是在场,更何况此时早已天下皆知,殿下难道已经忘记了么?”韩阳提醒道。
“有这事儿么?”邓拓揣着明白装糊涂,同时恶狠狠的瞪了韩阳一眼,你小子是想找死么?
“启禀殿下,此事千真万确,关乎我东南一国的信誉,殿下还是及早还了的好。”韩阳也不是吃白饭的,在此之间,已经拉拢了一部分对邓拓深感不满的官员来声援自己。
“本王确实已经忘记此事了,而且既然是诚王殿下签订的条约,那就让诚王自己去还好了,本王却是不认,此事以后不得再议,擅议者死!退朝!”邓拓将当初鹿义山的那一套说辞搬了出来,谁打的欠条找谁去,反正别找我。
韩阳早已料到邓拓会有此一招,当天就把此时公告天下,并且明明白白、有理有据的历数邓拓登基以来的种种暴虐、种种过失,将民众苦苦压抑的反抗情绪一下子给擅动了起来,一时间,要求邓拓偿还当年欠款的奏折雪花一般飘上案头,老百姓眼巴巴的就等着邓拓还钱呢。
邓拓怎么可能还?钱都拿来造大炮、造宫殿、选美女了,拿什么还?把吴国养肥了来和我东南开战?
琢磨了一琢磨,去他娘的,直接和吴国开战,老子也是有神威大炮的人,怕你个鸟!很快,吴国与东南接壤的徽州某城池遭到了邓拓大军的袭击,竟然是不宣而战!
朱元璋下令猛烈还击,不得干扰东南百姓,然后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东南和吴国打仗,东南的百姓给吴国的士兵送饭……
邓拓气的跳脚,整日在朝堂上发疯,突然,病来如山倒,从发病到暴毙,不过两天时间,这可好了,辛辛苦苦当上了邓王,风光了没几天,死了,更可悲的是,连御医都懒得查邓拓是怎么死的,民间风传,邓拓不行好事,诚王将邓拓叫下去收拾了,这是现世报,怨不得谁。
可接下来怎么办呢?够资格继任东南王的早都被清除掉了,东南是真正的群龙无首了,朱元璋正式出马,一面手握棒槌,一面散发糖果,不消一月时间,平定东南,全国免赋税三年,百姓一时间欢呼雀跃,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原因都是被邓拓给闹的,要是张士诚在的时候朱元璋这么干,那肯定是要面临无限的阻力,可邓拓上来搞了一下子,朱元璋在这么干,那就是解救东南百姓于水火之中了,老百姓高兴的很呢,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邓拓是怎么死的,不说大家也知道了,自然是早在邓拓平定大局的那天晚上的庆功宴上,王闲早已施了暗手,邓拓必死无疑。
至于如何安抚百姓,如何稳固统治,朱元璋可比邓拓善长多了,保境安民的措施手段,李善长能举出一箩筐,保证把东南的将士和百姓给哄得高高兴兴,朱元璋马上摆出一副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姿态,开始征召贤人入朝为官,许以要职,然后就是为那些被邓拓残害的大臣平反冤案,抚恤家属。
东南平定不久,消息传来,扩廓帖木儿还能忍住,元顺帝忍不住了,一天十四道军令追着扩廓帖木儿出兵,扩廓帖木儿只得提前结束了休养生息,正是对韩山童开战,消息传来,朱元璋也来了一次大手笔!
老子,要称帝!
王闲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让朱元璋将心中的壮志雄心忍耐了又忍耐,拖延了又拖延,如今,整个江南已经完全平定下来,真正的占据了半壁江山,江北还有濠州周围的大片地区也在掌控之中,元朝政府早已腐朽不堪,全靠扩廓帖木儿撑着门面,可就是这点门面,收拾韩山童是够够的了,两虎相争,一死一伤是必然的,这个时候不称帝更待何时?
黄昏时分,闲王府的大门再次被敲开,敲门的是朱元璋,开门的是王闲。
“七哥,怎么有琴声?”朱元璋喝了酒来的,双眼迷迷蒙蒙的问道。
“采儿姑娘的病好了,安琪尔送了她一把古琴,高兴的很,正在调试呢。”王闲道。
“原来是这样,这两天事情多,婆娘产期也以临近,都把这事儿给忘了。”朱元璋说道。
“今天怎么自己去喝酒了?有什么事儿,进来说吧。”王闲将朱元璋让到客厅。
“七哥,我想称帝。”朱元璋开门见山的说道。
王闲沉默不语,只是定定的盯着朱元璋的眼睛。
“怎么?七哥是不是觉得我没出息,你叫我缓称王,我却光想着称帝,你要是觉得不行,那就算了,我就是觉得其实现在的时机已经很成熟了,而且称帝的话也能够振一振我军的气势,东南初定,我要是称帝的话,老百姓肯定会表示支持,现在元朝政府已经日落西山,也是该咱们义军大反攻的时候了,我在这个时候公然称帝,与元朝政府分庭抗礼,定然能够收拢民心,而且咱们现在也不怕和元朝政府打仗了呀,称帝以后,反而是名正言顺。”朱元璋解释道。
“八哥,你说的很对,是该称帝了!”良久,王闲长出了一口气,点头道。
“七哥也认为该称帝了?”朱元璋大为高兴。
“当然,正如你刚才所说,时机已经很成熟了,咱们具备称帝的实力,更有称霸天下的决心,而且八哥你本就是真龙天子,倘若称帝,必然一呼百应,到那时,再向元朝政府开战,那就是讨逆!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普天之下,谁敢不从?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仁不让,八哥,该是你出头的时候了,我支持你!”王闲肯定道。
“好!这个事情我从平定了东南就开始琢磨,一直拿不定主意,可憋在心里又实在是难受的很,这才喝了点酒,壮了壮胆子,来给你说说,没想到你会真的支持我,这就行了,有了七哥这句话,我心里就底定了,今天晚上,七哥到我王府一趟,我想把大伙儿叫到一块儿商量商量,拟定一个稳妥的法子,即日称帝。”朱元璋振声道。
“行,要不要我去通知其他人?”王闲问道。
“不用劳烦七哥了,我亲自去说,一个一个请,毕竟是个大事儿,心里还挺紧张,表示的有诚意一点估计能成。”朱元璋嘿嘿笑道。
“那就八哥自己去操作吧,我就先提前恭贺八哥登基称帝了!”王闲拱手贺道。
“哈哈,七哥真是太客气了,等我称了帝,七哥你还是齐肩王!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是扯淡,你我不分彼此,共享天下!”朱元璋许诺道。
。。。
………………………………
第一百五十二章 称帝前的准备
称帝可不是个小事情,不是你突发奇想,脑子一热,披上一身龙袍就能搞定的,国号是啥?年号是啥?国都定在哪里?朝廷咋组建?都得好好谋划谋划。
夜幕降临,王闲前往朱元璋的王府,朱元璋还没回来,马氏已经临近预产期,大着肚子,不方便招待,吴霜儿和王闲也不见外,一起喝茶聊天,倒也自在。
过了不一会儿,李善长和汤和先后到来,最后是朱元璋和徐达结伴而来,大家对视一眼,都是一脸凝重的样子,想来也是被称帝这两个字给骇的不清。
众人自然都是明白,朱元璋所谓的称帝,可不是像天完大帝徐寿辉、青帝张明鉴那般儿戏,图个好听,有气势,这可是玩真的,称了帝,半壁江山在手,接下来要完成的可就是统一大业了,这个国,还是真正的中国啊!
“霜儿,你先出去吧,照看好夫人,这里我们自己来就行了。”朱元璋看向吴霜儿道。
“是,臣妾告退。”吴霜儿又怎能察觉不出今日气氛有异,懂事的答应一声,便抽身而出,将房门关好。
“都坐吧,也没什么好紧张的,同意还是不同意,都实话实说,多少年的老兄弟了,我还会怪罪你们不成?觉得行,咱就这么干,觉得不行,咱就再忍忍,没多大事儿。”朱元璋咧嘴一笑,招呼众人道。
坐下身子,几人的目光便是都朝王闲看来,平日里大家还是做铺垫、抛砖引用的角色,但是到了这种捅破天的大事儿,就没人敢乱说了,还是听听王闲的看法吧。
“呵呵,既然都看我么,那我就说说,我是同意八哥称帝的,咱们励精图治了这么些年,也该是大出于天下的时候了,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这么些年,也该是有一根主心骨的时候了,但是具体怎么称帝,都需要哪些准备工作,还得好好商量,称帝是肯定的,但是不能着急,还得等上一些时间。”王闲道。
“七哥说得对,我也是这样想的,称帝的时机的确已经成熟,但是准备工作还是得做好,咱们得把各个环节都商量透了,确保无误了,再行动,着急不得。”李善长赞同道。
“我也同意,乍一听有点震惊,但是仔细想来,殿下说的一点儿也没错,的确是到了该称帝的时候了,此时不出头,更待何时呢。”汤和道。
“称帝,我早都等的不耐烦了,当今天下,哪个做首领的能比得上殿下英明神武,元顺帝那个龟儿子把咱们老百姓都折腾成啥样了,中原大地都被蒙古鞑子给折腾成啥样了,咱们汉人的天下,就该由汉人来做,趁早的把蒙古赶回沙漠草原去,韩山童也不是成大事的料,估计分分钟就得被扩廓帖木儿给灭了,再看这些年彭大、彭早住、赵均用、张明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邓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哪一个不是小丑模样,比起咱们殿下来,都是狗肉上不了席面,能掌控这天下的,唯有咱们殿下而已,称了帝,把蒙狗彻底的赶回老家,咱们还老百姓一个清平世界,你说多好!”徐达畅快的说道。
“这么说,大家都同意本王称帝?”朱元璋再次问道。
“同意,我们都同意,称帝,没啥说的,我们誓死追随殿下!”王闲点了点头,李善长等人都是出言道。
“好,既然如此,那就来商量商量具体的细节吧,本王这里草拟了一份提案,你们都先看看吧,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再改。”一边说着,朱元璋从旁边的书架上取过来一摞书信,刚好是分成五分,包括朱元璋在内,每人一份。
王闲、李善长等人对视一眼,都是心中明了,连这个都已经准备好了,朱元璋这称帝的心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管怎么样,先看看吧,造法起义打天下的,哪个不是梦想着有朝一日做皇帝,这原本也是人之常情。
王闲接过一份由朱元璋亲自草拟的方案,仔细的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太跑偏的地方,首先是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取顺应天命、国运昌隆的意思,既然要改朝换代,就不能继续沿用前朝的地名,尤其是国都,更应如此,日后还要对具体的区域规划、城市命名都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的抹除这个腐朽的朝廷的破败气息。
其次是国号,国号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你看秦汉魏晋唐宋哪个国号不是霸气凛然,就连成天活在马背上没多少文化的蒙古人都能给自己的国家取名为元,这很明显是取自于《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啊,只有徐寿辉那种一肚子草莽的布贩子,才会给自己的国家取个天完这种没水平的搞笑名字。
朱元璋不打算用吴的,因为吴王是明王韩山童给他赐封的,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现在朱元璋要自己称帝了,不可能再用这个国号了,他给自己取得国号是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应和老百姓们都买账的“明王出世,天下清平”的预言,定国号为明,老百姓们肯定都会喜欢,麾下的将领、士兵也会服气,有一个隐藏的原因,朱元璋没有说,他自己在以前要饭的时候,曾经加入过明教,不得不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天下还有一个明王,韩山童还在与扩廓帖木儿周旋,所以朱元璋称帝一定要等到韩山童失败以后,再由朱元璋来扛起“明王”这尊大旗,一来能表示自己不忘本,还是响应明王号召举起义旗的红巾军派系出身,二来有了明王这顶金帽子,百姓就会支持你,响应你,相信你,跟随你,三来一旦以后坐稳江山,百姓也会看到,这次是真的明王来了,就会服服帖帖的接受统治,最后就是明王既然高高坐,哪个冲儿敢作声?大家造蒙元的反是可以的,但是谁敢造明王的反?说白了还是为以后维护统治来考虑。
对于明这个国号,大家都觉得好,而且作为文人,李善长还给出了另一番解释:明是光亮的意思,就是火,分开来念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