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合纵连横-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法向各国的国君交代。”

    可是樗里疾却不这么想,他深受到刚才苏秦慷慨陈辞话语的影响,认为苏秦此番没有攻关,即行率军退去,的确是如同他所说的是因为春日来临,不宜再继续苦战。樗里疾本来就反对兄长未加认真准备,冒然派兵东出函谷关作战,所以有这个想法一点都不为怪。

    樗里疾看着合纵军的踪影越来越模糊,但是仍心有余悸,想着原本以为可能发生的可怕的攻关场景。他本来一直认为苏秦不会停滞不前,一定要率军拼死一争的,因此樗里疾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以秦军的全部力量,将合纵军阻挡在函谷关之下。

    不料,最终的结果却显得有些轻松,他与苏秦在函谷关的城上和城下,分别喊叫了一通,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了一番,最后竟然兵不血刃地消弭了一场可怕的战斗。樗里疾自己心中也感到极大的欣慰,关上的秦军将士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樗里疾公子真乃“神人”,是秦国人的一宝,拥有胜过平常人许多的绝大能力。

    张仪看了一眼樗里疾,说道:“公子辛苦,此番如若不是你在关键时刻指挥关上的箭阵退敌,恐怕合纵军就会趁势攻进了函谷关。”

    樗里疾也与张仪客套了一句:“张丞相更是劳苦功高,你亲自入楚连横,又不避危险,前往渑池,带回了被围的秦军,这才是有勇有谋的大丈夫!”

    张仪又道:“公子过奖了。我不过是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带领秦国健儿返回关内,国君才会彻底地放下心来。丞相本来就是为君分忧的不二人选,我当然应该亲自前往渑池一回。”

    樗里疾叹息了一声,说道:“这次秦军可谓九死一生,差点就回不来了,想想都觉得后怕。这次秦军冒然出击渑池,我本来是反对的,但是惜乎未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才有今日的败退而归。今后如果君兄再有这种冒险的举动,我一定会坚持己见,丝毫也不退缩了。”
………………………………

第541章 手中留兵权

    张仪听了樗里疾的这番言论,才明白了他所忧之事是什么,他想:“原来樗里疾公子是担心国君赢驷再次不听劝告,未加认真地权衡与思量,就发动下一场对东方诸侯的战争。”

    可是,张仪觉得樗里疾的想法未免也过于谨慎,他不很赞同。从张仪本身的角度来看,认为既然苏秦主持的合纵联盟在动作不断,那么秦国理应以连横之策对之,分化瓦解对方。必要的时候,即便是短时间之内派出精锐之师,进击不听话的东方诸侯,以取得以儆效尤的效果,做出点牺牲在所不惜。

    否则,照着樗里疾公子的思路来制定国策,未免失之于消极被动,有坐视东方诸侯崛起之嫌。

    张仪与樗里疾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去,将士们仍然铠甲在身、征袍未解之时,争论于最高的国策,显然是不合时宜。张仪因此也没有继续与樗里疾深入探讨下去。

    苏秦率部折返回到了渑池城,城中韩国的百姓已经打开了大门,放爆竹庆祝城池的收复,整个一座渑池城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苏秦下令周绍等人,分头去原来秦军的军营中接受各种军械器材、粮草辎重、马匹战车,几乎数不胜数。合纵军所得颇为丰厚,苏秦让周绍等人一一登记造册,暂时封存起来,等待将来按照各路诸侯的贡献,分赏给大家。

    他也随即派出了信使,分赴赵、齐、韩、魏等国去报告渑池大捷的消息。就连率先撤退,以至于放跑了秦军的楚国那里,苏秦都派出了信使去报告大胜的讯息。派遣信使之时,宁钧等人正好在场,周绍更是十分不解,当场提出了质疑:“丞相容禀:若非是楚国人故意先行撤离渑池西郊大营,秦军就是插翅都难逃城中。可是为何丞相还要如此宽容楚国?”

    此时,楚国原来的主将,年轻的将领屈辛正好就站在周绍的身边,他听到了周绍的话语,羞得头低低地垂着,脸色通红。他简直就是无地自容!

    苏秦看了一眼周绍,耐心地回道:“楚军虽然临阵撤退,但是之前还是有功于战役的,大捷之后,独独忘记了楚国,不是把楚国更推出了合纵联盟了吗?诸位勿复再疑,我自有打算。”

    苏秦在写给各路诸侯的战报之中,格外夸大了渑池战役合纵军的成果,歼敌十余万,俘获军用物资无数,秦军元气被重创,再也无力东窥诸侯之地。苏秦深知,他故意夸大一些,才能让诸侯们更信服合纵的成效,减少了背离合纵联盟的异心。

    而他自己则早有打算:利用这次渑池胜利的时机,回报于赵国对自己的恩德。现在就看自己如何去按部就班地实施了。

    当天,苏秦宣布放假三日,取消军中戒酒之令,将士们可以趁此时机痛饮,中军主帅不做任何的约束。合纵军的各路人马听闻了这个号令,更是无不欢呼雀跃,欣喜万分。

    宁钧问道:“秦军在函谷关尚且有十几万大军,如果他们趁着咱们放松庆祝之时,偷偷来侵扰,合纵联军怎么能应对得了?”

    苏秦微笑了一下,回答道:“宁将军放心,我谅那秦军此时就如同惊弓之鸟,拼命逃跑都来不及,怎么敢再次来袭。”

    宁钧想了一下,觉得苏秦所言也不无道理。但是宁钧有自己的心事,他惦记着自己留在咸阳的女人文琪和孩子宁朝的安全,到现在仍然没有消息,所以高兴不起来。

    苏秦见他没精打采,也猜到了宁钧的心事,可是就连他自己也不确定文琪和宁朝是否安全,因此也不知怎么安慰宁钧。苏秦暗自盼望着前去传信儿的李留能尽快带回讯息,此时,他则只能是装作不了解宁钧在想什么的样子。

    放假三日之中,苏秦自己也彻底地放松了一回,他这时才又涌起了纵酒高歌、舞蹈的兴头,接连三天都****狂欢。

    三天之后,派出去送信的各路信使陆续返回了渑池城,他们带回了诸侯们对苏秦的祝贺,信中充满了盛赞之情。合纵军的将士们也结束了狂欢状态,恢复了原来的秩序。

    苏秦下令缩减三军的人数,将那些家中有困难的独子们都遣散回乡,去照顾自己的家事。然后,在渑池留下了大约五万的合纵军,驻留在渑池城中。

    他同时向诸侯们说明了自己驻留渑池的用意,那就是担心秦军再次进犯,因为此时秦军在函谷关尚且有六、七万大军驻守。

    秦国当然不敢从函谷关完全撤离了主力部队,因为担心一旦合纵军来袭,作为秦国大门的函谷关被攻破。这也恰好给了苏秦一个借口,他因此就尽可能地留住了一部分各路诸侯派来解救渑池的军队。

    这支军队控制在自己的手上,苏秦就不怕有那路诸侯不服气,敢于不听自己的号令。否则,他无兵无卒,空凭一张嘴,说得再多,也恐怕难免有人离心离德,不听号令。

    由此,苏秦就率军在渑池驻留了整整半年,粮食和辎重一律由韩侯韩固来供应,他因合纵军为韩国保卫渑池出了大力,出于道义,也该提供后勤的保障。而且,这五万大军驻守在渑池,也不由得他不心惊肉跳,没有胆量违抗苏秦的号令。

    韩侯韩固感觉自己如芒刺在背,卧榻之下,躲着一头猛虎。他后来也盼望着苏秦能结束在渑池的军事驻留,尽快将合纵军遣散,将渑池城的防守交给了韩国自己的部队。

    然而整整一个春天,苏秦没有丝毫动静,只字不提合纵军的去留问题,韩侯韩固暂且忍耐下来。堪堪又过去了夏季,苏秦还是按兵不动,这时不仅韩侯韩固一个国君着急,就连齐国、燕国、魏国等国家的诸侯也坐不住了,因为他们都有将士留在渑池城中。

    各路诸侯纷纷派人前来劳军,络绎不绝于路,他们名义上是犒劳军队,实则每次都顺路派出使者,询问苏秦何时离开渑池。苏秦则一直简单地回答:“等到时机一到,自会东归。目前条件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操练部队,警戒秦军来袭。”

    起初苏秦率军驻留于渑池,秦君赢驷特别地重视,一直保留着函谷关的秦国驻军,防备着苏秦。后来,连续半年军情没有任何变化,连赢驷也渐渐地放松了警惕,函谷关的秦军不断地减少人数。

    赢驷此时更重视的事情是自己的称王,他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就在秦军从渑池撤回后一个多月,他就举行了称王的大典,派人给周天子送了一封厚礼,令他给秦国写封贺信。周王姬扁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先前魏国和齐国已经率先称王,现在多了一个秦国,也坏不到哪里去。

    而且得罪了秦国,姬扁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做了顺水人情,还真给赢驷写去了贺信,并送给了赢驷一套王者的冠冕和黼黻。

    赢驷也正式向东方的各路诸侯递交了国中申明了秦国顺天承运、自立为王的决心,国书的落款已然是以秦王自居。各路诸侯反应不一,楚国、魏国送去了贺信,而其它的诸侯则保持沉默。

    苏秦也得知了这个讯息,他真想写一封信给赢驷,痛斥他当年的愚蠢。苏秦原也劝他称王,但是却因那些话让赢驷觉得苏秦大而无当、不堪重用,苏秦心想:“你赢驷有本事就别称王啊,你不是说要听你父亲的教诲,一直韬光养晦吗?却也自食其言!”

    苏秦在渑池一直驻留到秋天来临,草木开始发黄和凋零,他才决定结束了渑池的军事停驻,离开这里,返回东方。

    但是,他仍然没有遣散这支合纵军部队的意思,而是告诉东方的诸侯们,自己要举办一场合纵联盟大会,正式订立六国合纵的盟约,由此来彻底断绝了秦国东进的野心,确保渑池之战的胜利果实。

    他在送出给各路诸侯的信中,特地强调了合纵会盟的重要,并且邀请各国派出执政大臣于九月初九的重阳日,会聚于赵国的洹水之畔,歃白马之血为盟。他写道:“唯此天时,不可怠误;天予不取,必遭其殃,可不慎与!”

    最后的这番话,明显就是带有着威胁的味道,意思就是如果有诸侯不听命,那么合纵联盟的其它国家很可能就会联合起来制裁或加兵于他。苏秦自己也掌握着几万的合纵军部队,这是一股颇具实力的军事存在,各路诸侯岂能不知其中的利害。

    在通报了诸侯会盟的决定之后,苏秦清点了合纵军的兵马,率领着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赴了赵国的洹水之畔。在那里,赵侯赵语早已搭建好了一座会盟之台,等着会盟这一天的到来。

    苏秦早在率领各路援军进击渑池之前,就让赵国丞相府的令史肥义给赵侯带去了一封绝密书函,而且特意嘱咐他一定不能落到任何一个外人的手中。在情势紧急,信函可能不保之时,甚至不惜立即毁掉它。

    其实这封绝密的信函正是嘱咐赵侯准备接收渑池之战的胜利果实,一旦渑池之战得胜,那么赵国就在洹水之畔会盟天下,一举荣任合纵联盟的盟主。
………………………………

第542章 真实的用意

    而苏秦故意迟迟不完全遣散合纵军部队,并且在渑池驻留长达半年之久,正是要让赵侯又足够的时间准备会盟诸侯的事宜。到了重阳之日,各国都忙完了春耕、夏耘、秋收之后,正好是会盟天下的好时机。

    赵侯赵语素有大志,他无条件支持苏秦,本来就是要让赵国在诸侯中确立强势的地位,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他发现苏秦终于帮助自己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心中早早地充溢着喜悦和豪情。

    苏秦也在信函中专门地说明了赵国充当盟主的重大益处,那就是获得了一段时期内,宰制诸侯的权力,赵国不一定要用这种权力去惩治和为难其它诸侯,但是却可以获得一个难得的相对安全的环境。

    因为赵国的特殊的盟主地位,其它任何一路诸侯如果进犯赵国,一定会想着赵国会不会动用盟主身份,去召集帮手。除非是好几路诸侯笃定联合起来共同与赵国作对,他们才敢大胆地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

    苏秦向赵侯赵语强调:在如此纷杂争斗不休的战乱局势之下,谁能获得相对安全的环境,少受外界因素的袭扰,谁就能专注于国力的扩充和发展,从而经过一段难得的和平环境下的发展,崛起为新的霸主。

    赵侯赵语深以为然,因为从他的祖父辈、父辈开始,赵国就屡遭魏国、秦国、齐国的侵犯,尤其是魏国,几乎每年都要侵犯一回,从赵国这里占些便宜。

    魏文侯时代,竟然越过了赵国国境,消灭了处在赵国腹心的中山国,而赵国因力量薄弱,只能置若罔闻,任由魏军在国境中来去自由,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幸亏魏文侯死后,中山国又倔强反抗,摆脱了魏国的控制。在赵侯赵语看来,这中山国如若被吞并,该吞并它的一定应该是赵国,而非任何一个与中山国毫无共同边境的诸侯。

    赵侯与苏秦之间形成了默契,想要共同造就一段赵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辉煌,纵使是赵侯赵语本人在执政期间无法看到成效,但是想必他的后代也会因此而受益。

    因为距离重阳日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苏秦率领着部队并不急于行进,他也在等待着诸侯们的回音。队伍取道韩国的上党地区,走走停停,十几天后才到达赵国的磁山城。

    磁山城是一座方圆五里的小城,但是却位于上党通往邯郸的必经要道,山城位于一片台地之上,地势十分地险要,扼守住了赵国都城邯郸的西大门。

    苏秦所带领的合纵军不便于直接开进了邯郸城中,赵侯也吃不消这么多的非赵国部队进到自己的家门口,故而磁山城是一处不错的临时驻军之地。

    苏秦将部队交给宁钧来代理,自己带着周绍等原本就是赵国将校的随从,赶赴邯郸城去见赵侯。赵侯亲自在邯郸宫的门口迎接,热情地将苏秦迎进了宫内。

    两人寒暄了几句,赵侯就问起了苏秦接下来的打算,征询他是否要到丞相府中,接手肥义的业务,管理赵国的政务。

    苏秦想了一下,回答道:“肥义擅于处理复杂的政务,而且我游说诸侯和指挥战役之时,他将丞相府的事务打理得清清楚楚,深得赵国上下的称赞,所以也不在乎是不是由我来接手。”

    “倒是眼下这诸侯会盟的事情,尚且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微臣不敢轻忽大意。我还是亲力做好会盟之事,暂不插手政务为好。”

    赵侯沉吟了一下,说道:“肥义此时不在相府,他跟随太子赵雍前去霍太山祭祀赵氏祖先去了。苏丞相要会盟天下,赵国又是联盟的盟主,寡人觉得这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因此派太子代替寡人,前往赵氏祖庙所在地去祭拜祖先。”

    苏秦初听之下,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但是心里又涌起了一丝不安,可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令他忧虑,他也琢磨不明白。

    苏秦“哦”了一声,简单地回答了一句:“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

    赵侯看出苏秦十分为难,因为如果他即刻回到相府,主持政务,那难免需要他兼顾合纵会盟和赵国政事,看得出他是有很大难处的。

    赵侯出于为苏秦分忧之心,就说道:“苏丞相不必为难,赵国的政务寡人交给其他大臣暂为代理就行了,你还是专心于会盟之事。不知会盟之事进展得怎么样了?”

    苏秦回道:“这会盟已是确定无疑的事情,而且日期已不容再改动。当然,六国诸侯之中,不可能每个诸侯国对于会盟都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