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合纵连横- 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仪不知道,樗里疾此时心中其实并不平静,他所思的正是今后秦国的方向。樗里疾打心里为兄长任用张仪而感到欣慰。自先父秦孝公归天以来,兄长赢驷即位,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秦国仰仗先君的余威,四处征战,的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大地扩展了地盘。

    特别是对义渠一战,将秦国百年的心腹之患一举铲除,从此西北边境的年年紧张的局势大大缓解,秦人得以放手与东方诸侯争雄一时。然而,即便是西平义渠,兄长赢驷所凭借的仍然是先父遗留下来的老臣魏卬等得力将佐。

    先父秦孝公首开重用秦国之外的贤才的道路,在他的执政时期,商鞅、魏卬和其他很多的才华卓著的人士,都受到了放手地重用,不论其是否为土生土长的秦国人。

    商鞅本是卫国人,他也到过很多的国家,寻找出路,这种人当然有首鼠两端之嫌,但是秦孝公却高度信任他,委之以国事,国家的变革一任商鞅操持。而且有功必赏,赐他大片的采邑,号位商君,这可是一般只有秦国嫡亲的公子,在有大功于国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的封赏。

    樗里疾心中十分笃定:“秦国因有先父孝公这样开阔的胸襟和宽宏的气魄,才得以傲视群雄。然而,在赢驷执政为君以来,面对着外国的人士,却心存芥蒂,不敢大胆加以任用。尤其是在合纵连横的政治角力中,因闭锁的心态,而输掉了先机。”

    如今,赢驷终于决定采取连横之策以对外,他也启用了张仪这样的有才但来历不是纯正的外来人才,也算是改弦易辙,重新回到了先父秦孝公开辟的正确道路上。

    先君孝公因任用商鞅而国力大振,如今兄长赢驷因重用张仪而对外策略成功,那秦国岂不是稳居天下之霸的地位了吗?

    樗里疾想到了这里,他不禁笑了出来,因为笑声在肃静之中显得有些突兀,惊动了赢驷和张仪等人。兄长赢驷侧着头,看了他一眼。樗里疾也发觉自己的失态,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什么事。

    此时,赢驷已经将秦国丞相的印玺郑重地递交给了张仪。群臣站立在殿下,他们不敢出声,以免又让国君不高兴,但是个个眼睛瞪得比铜铃铛都大。大家都纳闷:“君上就这么轻易地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交给了这个初来乍到、底细不明的外路人的手中了啊!”

    有的人难免认为:赢驷这一定是给渑池的战事着急得糊涂了,脑瓜里进去了浆糊,傻了痴了,中了魔怔了吧!

    惟有高胜在殿下张着嘴巴笑着,他真心为张仪感到高兴和欣慰。他看到了周边群臣们的反应,觉得这些人可真是没有见识。先君秦孝公见商鞅之时,不也是短时间内封赏有加,擢升如同满弓射出的箭矢一般迅速吗?

    高胜心想:“幸亏我们秦国有鲜明严格的纲纪和法度,否则,这些人还不得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者是倚老卖老,以国事为名,千方百计地阻挠下来。”

    高胜脸上挂着笑意,心里乐开了花。他此时看到,张仪正恭恭敬敬地接过而来丞相之印,他鞠躬到底,发誓道:“微臣张仪,承蒙君上厚爱,委以重任。今后定当忠心于秦国国事,勤勤恳恳,鞠躬尽瘁!”

    秦君赢驷听罢张仪的誓言,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头来,面向着殿下的群臣。大声向人们说道:“寡人决意再续先君的明政,大胆地任用他国贤才。寡人求贤若渴,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寡人不计较他从前做过什么,但凡良策有利于秦国,或者是为秦国建功立业,无论他是哪个国家的人,寡人都愿意厚赏有加,委之以重任。”

    “今日赐封张仪为秦国的丞相,就是一个开始。张仪得鬼谷先生的真传,不仅于治国之道深怀奇才,而且在对外策略方面更有良谋。寡人得张仪先生,如同鱼儿得水,鸟儿得林。张仪几日受封为相,今后就是秦国执政大臣,群臣无不要听从张丞相的号令,如同听从寡人的诏告一般虔诚。”

    “寡人知道,你们之中可能有人对此不很理解,但这是寡人慎重做出的决定。日后在秦国政事中,诸位如有不从寡人今日诫告者,寡人绝不轻饶于他。”

    秦君赢驷这番话语说得斩钉截铁,落地有声,不由得殿下的大臣们不心里悚然。那些本来有些不服气的位高权重的大臣,也心道:“看来我还是别招惹是非了,起码目前阶段,别去向国君说张仪的坏话,以免惹得赢驷不痛快,招来祸端。”

    而张仪听到了赢驷的宣告,心里更充满了感激和兴奋。感激是因为秦君赢驷说一不二,彻底地放手让自己一个外来客主掌了秦国执政大权;兴奋是对于即将展开的连横道路,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如若成功,张仪自己无疑便成为足以与师兄苏秦相提并论的权倾天下的重臣。人臣之极,不过如此,若论影响时局能力,无以复加。

    秦君赢驷当着群臣的面宣布完了对张仪的任命之后,顷刻之间又宣布散朝,群臣发现自己急吼吼地赶到了咸阳宫中,不过是当作了张仪做秦国新任丞相的一个陪衬。大家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觉得国君对于张仪未免太过尊崇,对张仪主导下的秦国国政仍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不过,眼下的渑池战局就是一个大考验,很多人倒要看看张仪是如何能将司马错所率领的几万秦军如何从渑池城平安顺利地回撤到函谷关以内。

    散朝之后,高胜不想即刻离开,要向张仪当面道贺。可是,他在殿外等了半天,也不见张仪出来,殿外的禁军警卫都瞧着他,仿佛在琢磨:“这位高胜大夫意欲何为?”

    高胜这时才无奈之下,离开了正殿,回府去了。高胜未能等到张仪,是因为秦君赢驷意犹未尽,他留下了张仪,要与张仪继续深谈。等到群臣均已散去,赢驷就在正殿之中,与张仪促膝而谈。

    赢驷问张仪道:“寡人有一件事情思量了很久,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今日希望张丞相能据说而言,告诉寡人你的想法。”

    张仪一听,兴趣来了,他觉得国君心头的问题一定不是很轻松,否则也不可能如此长久地牵挂于心。张仪回道:“微臣虽然不是全知全能,但是愿意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君上,请君上明言。”

    赢驷顿了一顿,他盯着张仪,问道:“先父临终前曾告诫寡人,让寡人低调行事,不必急于像齐国、魏国那样称王。后来,苏秦入秦,寡人也曾问过他的意见,他却主张寡人立即称王。寡人不知张丞相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仪略一思忖,反问了一句:“那君上你认为秦国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什么?君上本人对此又是怎么想得呢?”
………………………………

第510章 去掉遮羞布

    对于是否加冕王位,赢驷心中仍然徘徊不定,他说道:“秦国国人对此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应当缓称王,以免成为众矢之的;有的人则觉得秦国已经成为天下霸主,完全可以称王。寡人念及先父的遗言,目前仍不敢妄自称王。”

    赢驷转而有些生气地说:“可是,每当寡人看到齐国、魏国与秦国来往的文书中,他们都自称为王,而我秦国堂堂一方大国,竟然仍以公侯爵位对之,好像我们低人一等似的。寡人心中很是不舒服!”

    张仪笑了一下,说道:“齐威王和魏惠王不待周天子的认可,两个人自己跑到徐州,相互承认对方为王,从此就以王者的身份朝见臣民,外交辞令皆以王者自称,却也有趣得很。可见周天子式微,完全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了。”

    赢驷听张仪笑话齐国和魏国称王,还以为张仪不赞成秦国称王,他说道:“先父也曾动过称王的念头,但是为了能够不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招祸于秦,后来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张仪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清亮地再言道:“先君孝公之时,秦国尚且不足以称霸于天下,如今再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国力更是蒸蒸日上,自然非十年前可比,所谓时移世异,不可拘于祖宗的常法,墨守成规,不思任何适应新形势的调整变化。”

    赢驷见张仪好像对此有比较成熟的看法,他支棱起了耳朵,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张仪,听他详细说明。

    张仪又道:“微臣认为君上已经到了称王的合适时候。原本的大国诸侯,譬如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都是因为需要周天子作为旗帜和傀儡以号令天下,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有名义,又有实力,所以所令无所不从,所向无不披靡。”

    “然而随着大征战时代的到来,各国更加重视实际权力,周天子的名号越来越失去了意义,这也是齐国和魏国为什么连招呼都不打,就自己封自己为王的原因了。他们自立为王,自然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更不必要去搭理周天子。”

    “微臣听说齐威王曾经有意要尊敬一下周天子,在大家都不朝见周天子时,独独秦国去朝拜周烈王,还送去了礼物。周烈王死后,齐威王派人去参加葬礼晚了一步,继任的周天子姬扁就派人去谴责齐威王。”

    “齐威王一怒之下,骂道:‘而母,婢也。’沦为天下笑料。齐威王后来也认清了形势,干脆抛开了周天子这层根本不起作用的遮羞布,自己也称王称霸起来。”

    “周天子此时哪里还敢再去谴责人家,他紧着去讨好、贺喜还来不及呢,生怕得罪了齐威王,被齐威王一怒之下,屠平了洛阳。”

    赢驷也听过这个齐威王与周天子姬扁之间争执的笑话,周天子不知分寸,被齐威王怒骂母亲是个贱人,他本人也沦为了一个让人取笑的对象。至于齐威王也因前恭后倨而被人们暗笑一番。

    赢驷起初听到这个故事时,只是把它当作了笑话来看待,但是今天张仪再次讲来,他不由得心中有了新的认识,他也暗想:“我们秦国现在每年还按照惯例,派人给周天子请安、送礼,看来也是徒然无功,得不到什么好处的吧。”

    赢驷心头想着,但是并没有直说出来,他继续听张仪的分析。张仪接着再说道:“微臣因此认为,如果秦国还遵循着先君对待周王室的政策不改,那么秦国就很难再更上一层楼。试想一下,秦国目前仍然算是周天子的藩臣,那么所进行的征战从名义上讲,仍要由周天子来首肯,那么如果周天子不予认可呢,那秦国是不是反而陷入了不义之中了呢?”

    “因此,周天子这块遮羞布不仅现在无一点遮羞的效果,而且还成了制约秦国大展拳脚的枷锁。君上在与齐国、魏国这两个已称王的诸侯间打交道时,感到的不快、不适和委屈,根源就在于此。”

    “秦国先祖秦穆公时代,当然不会如此,因为各路诸侯都是名义上拥戴周天子的,大家从名份上仍然是周天子的藩臣。可是,时至今日,周朝已经变成了一个仅拥有洛阳城邦国,天子已经实质地沦为了一个地方的小诸侯。这样的小诸侯,君上仍然拥戴着它,不仅自己心中觉得别扭,在旁人看来,也更显出了秦国的伪饰,反而不如直接了当的好,显得光明磊落。”

    赢驷听到这里,不知不觉地点头认可了张仪的分析,他说道:“如此说来,寡人应当是与那齐国、魏国一样,干脆自立为王喽。寡人每次想到秦国自立为王,未尝不感到兴奋和痛快!”

    张仪微笑着看着赢驷,说道:“在称王这件事上,君上其实顺着自己的心愿去做就对了。有的时候左右徘徊、举棋不定之时,往往顺着自己的直觉去做,反而是最恰当和正确的选择。”

    赢驷低声说了一句:“这么说,当初苏秦曾劝寡人立即称王,他是对的了?”

    张仪在这一点上也认可苏秦的判断,他回道:“微臣不知君上曾与苏秦有过关于称王的交谈。不过,不管苏秦是否劝过君上,但是从微臣自己的观点,觉得还是尽快称王的好。”

    张仪加重了语气,劝道:“当今天下正值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时代,想必秦国的臣民也无不希望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造福后世。君上如果称王,他们更觉得有了新的希望,官职和爵位可以更高一层,因此也就更加跃跃欲动、扬眉吐气了。”

    “因此,君上此时称王,从鼓舞秦**民士气上看,也是十分有利的。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君上称王可谓适逢其时,有百利而无一害,君上莫要再迟疑不决了。”

    赢驷一听,心中也很激动,他说道:“寡人今日再听张丞相关于称王与否的妙论,更是觉得大开眼界,丞相真乃我秦国的大福人也。寡人能得张丞相之助,可谓三生有幸。”
………………………………

第511章 夜半虚席

    赢驷自己的内心深处何尝不想当一天大王试试,他把张仪的劝说之语都听到而来内心的深处,几乎就在听毕张仪的话后,赢驷已经断然决定要改变年号,称王于天下。

    但急归急,称王也非小事一桩,赢驷因此又问张仪道:“寡人心意已决,听从张丞相劝告,称王改号。但不知什么时间合适,还请丞相说说你的看法。”

    张仪想了一会儿,他回道:“微臣认为,如果我这次前往楚国游说顺利,司马错将军率领的秦军应当有可能顺利返回,那时君上迎接从前线归来的将士,顺便举行称王的大典。

    君上不忧反喜,表明秦国称雄天下的坚强意志,也正好有鼓舞军心之妙。因此秦军从渑池归来咸阳之时,应该就是君上称王的最适当时机。”

    赢驷听罢张仪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他连连点头,说道:“丞相所言没错,寡人就在那时宣布称王。”

    赢驷很激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头戴十二条冕旒的王冠,朝见群臣时的威风场面。由于他与张仪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紧紧地挨着了张仪坐下。

    他拉着张仪的手说道:“寡人一定要重重赏赐于张丞相,一来是为了你能顺利地游说楚国,二来也是为答谢张丞相一日之内,连连给寡人出了两条事关秦国国家前程的良谋。一是定下了连横之术的国策,二是定下了称王于天下的大计。寡人谨受教,如闻听天籁之音。”

    张仪却并没有表现得如赢驷那般兴奋难耐,他的心中对于即将展开的楚国之游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尤其是要与自己的仇人楚国太子芈槐和令尹昭阳等人打交道,他尽管深知目前应该将仇恨深深地压在心底,装出十二分的热情对待他们,但是他不能肯定届时自己能不能控制得住,毕竟这鞭笞之仇、羞辱之恨太深刻了,他岂能轻易忘怀。

    赢驷饶有兴趣地听着张仪的纵论天下,不知不觉地时间已经到了深夜的戌时。赢驷忽然想起明日一早张仪就要出发前往楚国游说。他对张仪说道:“时间不早了,张丞相明天还有重要的事情,你今晚就下榻于咸阳宫前殿的朝房吧。寡人还要安排一下你明日上路时的东西,今晚看来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了。”

    张仪听说国君要彻夜不眠为自己送行,他十分地感动,说道:“不如微臣也随君上一起操持一下吧,我也彻夜不眠。”

    赢驷摆了摆手,又道:“张丞相操劳于国事,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寡人怎忍心让你今晚不眠。你放心吧,有我来安排就可以了。”

    张仪见国君主意十分坚定,就没有再坚持。但是从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赢驷的勤勉于国事,还是印象深刻。而且,他又不顾自己的身份,亲自为臣子来忧劳,这也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