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群雄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成仙的基础,加以彻底摈弃。

    不过,就目前来说,兵解仙的说法还是有绝对的市场的。毕竟道教自己才发展了几代,所谓的黄巾太平教本质是属于黄老学派而不是张道陵的道教。

    再说其中的具体内容,不过,在说这个之前还要说明一下当前汉朝的神话背景。

    这个神话崇拜的背景一方面主体还是商周先秦时期的背景,也可以说是有很多黄老学派的内容,以帝为至高神,基本官方祭祀崇拜都是天帝,而张道陵虽字号老君传道,那个时候老子或者太老君的地位还没那么高。

    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

    也就是说,五帝这个说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供奉的时候把五帝都供,那就是刘邦开始的。

    以郑玄为代表的神学体系认为帝为天之别名,总共有六天、六帝。六天帝即昊天帝与五方帝。昊天帝天皇大帝为全天之帝。

    以王肃为代表的宗教系统认为五行人帝可称为帝,但不可称为天昊天帝则可称为天,祭祀昊天帝即代表祭天。六帝中,自然帝昊天帝可称天,人帝即五行帝不可称天。

    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五帝说成是天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不过,这个昊天帝其实在汉武帝时期就因为方士的说法而设定成赫赫有名的太一,估计那个方士也是受到了楚国神话的影响。

    话说五帝崇拜缺乏至神的观念,这不利于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巩固,于是在五帝之出现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神。所谓太一,秦朝时,即称为太皇,它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天帝神,应该是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时,西汉社会已得到恢复发展,由于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在政治已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元光二年,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神的地位。

    汉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按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汾阳出土一个古鼎,公卿大臣视为宝鼎,都认为是一种祥瑞。汉武帝下令将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坛,坛分三层,五帝是太一的辅佐,所以他们的坛环绕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东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黄帝坛,置于西南方。祭的时候,杀一白鹿,把猪和酒装在它的肚里又杀一白牦牛,把白鹿装在它的肚里。掌祭太一的祝宰别具一格,身穿紫色绣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诸色衣。

    同年十一月,汉武帝举行隆重的郊祀,亲自祭拜太一神,正式钦命太一为汉家至尊的帝神。第二年,汉武帝以祭天礼仪亲自到太一坛祭祠。从元封元年开始,武帝还带人几次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所采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礼。武帝的赞飨辞说: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至此,太一作为汉王朝至高至尊的国神,终于被塑造成功。

    另一方面,世人皆知,汉高祖斩蛇起义,故有赤帝子斩白帝子之说,这个赤帝也正是太一或者说昊天麾下五大辅佐大帝之一的赤帝,所以刘邦的身份可想而知。

    所以他们的故事是这么编的。

    赤帝子所缔造的江山恰逢数百年劫运之期,又因前次劫运之期赤帝所派遣的从祀辅神祝融首官缙云氏不才子饕餮肆意妄为,险些令赤帝江山断绝,所幸赤帝求情,天帝念赤帝尝百药之功,法外施恩,特派遣三垣紫微宫紫微星君引众星君神将,诸天仙神临尘,拨乱反正,这才保住赤帝人间道童。

    是以此次祝融宫诸神无颜请命,另有赤帝麾下从祀星官荧惑星君麾下三官三公将军临凡成炎汉之劫运。又因为次的事故,所以这次特意约好了只有甲子年当年为期限,到时候就要尸解飞升回去复命。

    如此一来,就解释了黄巾起义的旧事以及天公将军张角兵解的缘故。

    除了这个主线之外,则是各路人马复生之类的劫数解释。

    却说这个五帝周始更替,恰逢炎汉为五帝轮回交替之末,在此五行轮替历代期间的各路散仙淫神所谓非正统官方祭祀的神仙与劫运一同临凡,企图在最后这一轮劫运轮回之中获得正统祭祀。

    首先是这个五帝周始更替,也就是所谓的五德终始说。

    五德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所以目前世广泛流传的说法是: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正好是一个五行周期,也就是说五帝正好各自执政了一轮,这一轮虞朝开始到炎汉积累下来的各路邪神鬼怪非官方祭祀神为了修成正果获得官方祭祀,全都在这一个劫运爆发。这个说法也就解释了张角乃至是其他人能召唤前朝名人的原因。

    这些人都是历朝历代各自部落国家的能臣名将,自然少不了民间的祭祀。但是毕竟所在的国家没有获得正统地位,也就导致了他们成了所谓的邪神。

    这么一解释,这些邪神要么推翻大汉的统治,使得自己的势力成为正统,要么就是投靠大汉了。

    可以说,这一套多少有给大汉背书乃至是收拢人心的意思在里面。
………………………………

第293章 各家解说

    冉闵这么积极地给大汉背书,整出这么一整套的玩意来,要说没有大汉这个当代最大的‘社团’的影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这个时候,自然不会让冉闵一个人喊话,大汉团队下面更有大量的‘权威人士’出来帮冉闵背书,解释这一堆的‘瞎话’。

    虽然传统上认为,汉武帝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碾压百家,认为在这个时代百家基本上已经死了。事实上来说,却还远远没到这个程度呢。最多就是大家都披着儒家书生的衣服,背地里还是有很多百家家学的私货在里面呢。

    虽然说这个时候没有淮南王这种最顶级的巨擘,不过各种杂七杂八的大能也不少。什么封公玖、黄承彦之类的披着儒家的外皮,专业绝对是阴阳、道家方面的大能。

    更不用说这个时候儒家也在不断消化百家,各家的大儒吃了百家的东西,可以说是上下两千年最博学的那一批了。在此之前,虽然说各家相互在吃,但是同时也在相互怼,自己家的东西都没弄透,弄别人家的也不可能那么专业。在此之后,百家基本上算是彻底翻不了身了,那就没什么好说了。

    言归正传,各家各位‘大神’纷纷出山给冉闵这套理论背书,解释,各种引经据典解释这个玩意。

    首先就是五德的说法,这个在汉朝民间也是非常盛行的,倒也不必要多说,不过,一般来说都只是名义上的五色帝,在命名方面,就像前面所说,王肃和郑玄都在相互撕逼。

    不过,这次乃是大局需要,双方相互妥协弄出了一个所谓的权威版本,也就是所谓的人帝版本。

    儒教传统上是中国的主体宗教,周以后的儒教继承了周以前的华夏信仰传统。儒教中的五方天帝:

    东郊青帝配帝:伏羲从祀官:句芒从祀星:岁星另有从祀:三辰、东方七宿

    南郊赤帝配帝:神农从祀官:祝融从祀星:荧惑另有从祀:三辰、南方七宿

    中郊黄帝配帝:轩辕从祀官:后土从祀星:镇星无从祀

    西郊白帝配帝:少昊从祀官:蓐收从祀星:太白另有从祀:三辰、西方七宿

    北郊黑帝配帝:颛顼从祀官:玄冥从祀星:辰星另有从祀:三辰、北方七宿

    之所以引用这个版本,一方面是这个说法已经在当前时代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冉闵的劫运说之中其他的说法。

    所谓的炎汉出自赤帝一脉赤帝子刘邦。

    南郊赤帝配帝:神农从祀官:祝融从祀星:荧惑另有从祀:三辰、南方七宿

    冉闵的劫运说里面就提到了祝融和荧惑的存在,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内部已经商量好的,但这个说法却是实实在在确定下来了。

    祝融这个东西说法可就多了,官名,氏族名,人名等等不一而足。

    各位大儒给出的解释则是以官名为主,这里的祝融火正官并不是单单的一个人担任的官位,而是历代担任过这个官职的各种神祗并列存在。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炎帝后代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之孙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之孙吴回在帝喾诛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容光、重黎、吴回等等都是天界炎帝属下的祝融宫官员。而祝融宫的最高长官就是在最久远的年代就担任祝融火正夏官的缙云氏。

    《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为云姓,称为云氏。

    贾逵是东汉三国时期著名的占文经学大师许慎的老师。其父贾徽曾受业于刘歆学习《左传》,又专习《古文尚书》和《毛涛》。

    《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不过,现在贾逵自己还只是个小屁孩,这个说法也就没人提出异议了。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缙云,黄帝时官名。”

    司马迁据《左传》编入《史记・五帝本纪》中谓:“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基本上各种引经据典就完美解释了上一次劫运时期炎帝麾下祝融宫‘太子’饕餮临凡,结果这厮属于坑货,贪于饮食,冒于货贿,控制不了自己,一下子造成的劫数太大了,差点就把赤帝的炎汉断了根。

    至于紫薇,在官方来说,《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形成人格化则是在道教的推动下,以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进行描述。不过,也仅仅是道教自己的内容,引入这个也就是因为这个人物在民间的知名度,昊天或者说太一这种至高神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紫薇这种才能临凡拨乱反正。(毕竟官方正神民间不敢编排,这种民间传说比较多。)

    再然后就是张角自己出身的段子了。

    本身张角自己吹的南华老祖,《太平清领经》,明显就是影射的庄子,相较于西边那个号称老子传道的张教主要实在一点。这个不必多说,毕竟黄老学派也只是民教说法,也就打打边鼓的家伙,实实在在的弄个官方身份才是道理。

    上一次祝融宫已经坑了一把,办事不力,这一波自然要换荧惑宫的人马出来。

    荧惑乃是古代阴阳家禁忌的凶神之一。源于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在神话体系和星相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说是凶神,毕竟是神祗,不是饕餮等四兄那种混账货色,相对来说要靠谱一点。而三公将军对应的三官在民间有很大的知名度,五斗米的张教主都拿着他们来装神弄鬼。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当然,天地水和天地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去多说。

    三官大帝这种官员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对于凡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神祗来说基本上就是主簿、书记官,账房先生之类的东西,每个帝宫基本上都有。

    话虽如此,却也是每个帝宫星君的亲信,所以才会安排他们出来做这个事情。

    冉闵自己也不吹太过,号称自己是荧惑宫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武悼天王。

    护法天王这个最经典的自然是出自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神话了,来自古罗马的战将四天王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战将,后被佛教宣传为四个重要的护法神,各守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护持佛法。

    本质上说白了就是战将,自然每个帝宫都有这种人物。毕竟按照设定里面,各大天帝、从祀官、从祀星多数是人帝圣贤飞升,对应的战将自然随同,作为护持帝宫的护法神。

    这么一来,《天公兵解缴命书》、《炎汉劫运更替说》就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同时也引出了冉闵给汉室背书最重要的一条,《告黄巾教众归汉檄》,也是为什么汉室这么配合的根源所在。
………………………………

第294章 利益交换

    《告黄巾教众归汉檄》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