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日磾沉吟一阵,然后说道:“以董将军之功劳,可封一杂号将军,不如就拜其为伏波将军!”
李儒还是不肯松口,步步紧逼道:“马太尉一个小小的伏波将军好像不足以彰显董白将军的战功。”
马日磾此时有点不淡定了,手心里全是汉,要是一般人立了这样的战功,封个杂号将军,那是没什么问题的,对方反而会感恩戴德。
可现在是董卓的儿子要封官,一个杂号将军就有些小了,或者说只要是董卓不满意的官职那都是有点小了。
蔡邕与马日磾的关系颇好,站出来为其解围道:“伏波将军确实是不足以彰显董白将军的战功,以臣之见,应该拜其为平西将军。不知太师以为如何?”
平西将军的品秩要比伏波将军高上一击,蔡邕这么一说,一来是为好友马日磾解围,二来也是希望董卓能买一个面子给自己,三来这个官职也不小,估计各方都能接受。
蔡邕说完之后,望向董卓,发现对方面无表情,看来是不满意,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骠骑将军是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
要说搞政治斗争的人在这群大臣里面还是王允比较牛逼,此时他站出来,向壶寿问道:“壶议郎,骠骑将军之职,恐怕在场的公卿都难以接受,蔡中郎所议的官职也算比较适合,不知壶议郎以为如何?”
王允发言有两个作用,第一试探董卓到底想要给自己的儿子封什么样的官职,第二协调双方达成妥协,谈谈条件。
有人说,出色的政治家都是和稀泥的高手,这句话时非常有道理的。此时王允的出场既不得罪董卓,也不得罪士人一方,反而能起到沟通双方,达成妥协的作用。
此时的董守业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反正底牌和结果自己已经知道了,只要看看双方之间的争斗和表演即可。
壶寿见王允问起,也知道该是摊牌的时候了,于是便说道:“微臣以为,董太师与董白将军是父子,子承父职乃是理所当然,不知王司徒以为然否?”
王允一听暗道:“不好,情况要遭,看来董卓今天一定要帮其儿子弄个重号将军了。听壶寿话里的意思是要董白担任董卓曾经担任的将军职位,董卓曾经担任过破虏将军、前将军。杂号将军嫌低了,那就只能是前将军这个重号将军了。要是董白真的成为前将军那跟骠骑将军也相去不远了,这可如何是好?”
此时的王允也无法反驳壶寿的话,虽然壶寿的话有许多漏洞,但是只要王允反驳就得得罪董卓,其忍辱负重的一番心血就要毁于一旦,所以王允只能答道:“子承父业,自古使然,此举合乎情理,老夫也深表赞同。”
壶寿见到王允没有反驳,便接着说道:“启禀陛下,太师,既然王司徒也赞成微臣所言,那微臣建议拜董白董守业为破虏将军,假节,开府。”
壶寿的话一说完,一声声惊呼不绝于耳,顿时如同炸开了锅。
董守业在这儿也有点纳闷儿,不是说好了就是破虏将军吗,怎么又假节,开府了啊?话说这假节、开府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说董守业也算对东汉的历史有所了解,平常也自以为很精通,可是却没有仔细地研究过东汉的官制,当然本文也不做详细的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问度娘。在这里主要解释一下,假节和开府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假节有很多中,本文主要按照魏晋时期来做设定,这些设定在后文中也会用到。
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的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假节钺(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可代替天子征伐四方,讨令不臣。
开府:就是三公、大将军、将军建立府署自行招募僚佐、属员。
壶寿所说的建议给董守业假节其实其含金量还可以,但也不过分。既然奏请董守业为破虏将军,那么其作为掌军一方的大将持节也属平常,当初黄巾之乱时,皇甫嵩、卢植、朱儁等官拜中郎将,作为领兵一方的将军也都是持节出征的。
破虏将军作为名副其实的将军比上东、西、南、北四大中郎将的品秩还要高上一级,那自然是持节、假节都没有问题。古代作为方面将领出征时一般都会假节来提升其威信,斩杀不服从调遣的人。
壶寿提议的重点可不是什么持不持节的问题,重头戏在于让董守业开府。
一旦董守业获得开府的权利,其可以自由招募人才,对其发展以及今后的前程是非常有利的。就当下而言,目前朝廷所授权开府的人有三公(司徒王允、司空种拂、太尉马日磾),再加上太师董卓,整个大汉朝就这四个人有这个权利,而且三公那三个老油条也没怎么大张旗鼓的开府,怕刺激到董卓。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天子授权开府,而事实上又开府的人只有董卓一个人。
当然还有一个人要说一下,那就是关东联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的袁绍。这家伙虽然没有获得朝廷授权,但却在事实上做到了开府,自行招募人才,基本上在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天下诸侯认可。
壶寿建言让董守业开府,一方面其作为董卓一方的人,这么做是为了巴结董卓,为董氏父子扯旗呐喊;另一方面也是试试满朝公卿的态度。
在朝堂上,政治斗争随时发生,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你站错了队,说错了话,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政治生涯的结束,甚至是丢了自己的性命。
妥协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斗争是政治的过程。
'小说网,!'
………………………………
第九章 朝堂(三)
有时候,无论对方所提的案例是否正确,作为对手的一方,只会反对,而不会考虑对方的提案是否合理,这也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听到壶寿的漫天要价,之前一直没有表态的种拂站出来说道:“我朝自高祖皇帝斩白蛇起义转而取得天下,开府者不可胜数,但几乎都是三公或大将军。我朝承平日久,此政一直沿袭,故以杂号将军开府者尚无先例。”
种拂这句话说的还是很到位的,让壶寿哑口无言。
汉魏时代,说话做事要讲究一个有例可循,或者是沿袭前朝故事。比如:曹操晋位“魏王”时,就有很多人反对,说有汉以来,高祖立下祖训,非刘姓者不可为王。当时曹操以沿袭淮阴王韩信故事为先例,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董卓看着下面自己的马仔壶寿与种拂的交锋失利,也有些着急,可还是不动声色,因为昨晚在定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些。
看完这些,董卓又看了看董守业,发现自己儿子还是老神在在地站着,看上去倒还真有一番气势。
其实,这是董卓误会了,董守业站在那儿不是老神在在,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为什么董守业对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竟然如此不关心,反而走神发呆呢。
原因是这哥们儿根本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什么假节啊,开府啊,对于董守业来说都是陌生词汇。这感觉就跟一个中国人用国语骂不懂汉语的老外是一样的,而且骂人的哥们儿还用的是方言。对方听了完全没感觉,只有满肚子的莫名其妙。
见到壶寿哑火,李儒又站出来说道:“那种司空以为该如何处置。”
种拂有种一下子就被问懵了的感觉,原本以为对方还会有人跳出来和自己据理力争,然后引经据典地辩论起来,没想到对方却突然将语气一转,反问自己了。
种拂也是个老江湖,精明无比,自然不会觉得对方是让自己来定夺此事,看样子自己被将了一军。说实话,种拂之前就压根儿没有考虑过关于董守业的封赏问题,今天之所以站出来,也是因为董卓一方所提出的封赏太过分了。
这下子被问了个措手不及,吱吱呜呜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董卓开口了,只听到一声破锣子般的大喝声:“种司空乃我朝栋梁,封赏一事也属于种司空的份内之事,不知司空以为该如何处置,还请快快告知!”
种拂被董卓这么一声大喝,七魂丢了六魂半,更加紧张了,头顶直冒汗。不过,种拂也是个见过风浪的人,虽然对董卓有点恐惧,也不至于被对方一嗓子大喝就吓到了。
平息平息心态,种拂继续说道:“启禀陛下,太师,董守业将军虽然在洛阳立功不少,击败叛贼。但其功劳仍不足以开府,仪同三司,望陛下明察。”
王允与马日磾等人听完种拂的话,也都是连连点头,出言赞同。
董守业听完种拂的话,朝他看了一眼,看了这人究竟是什么相貌。此时董卓却是用双眼怒视着种拂,仿佛说:“今天要是不给老子一个满意的答复,老子就弄死你。”
种拂感受到董卓那恶狠狠的眼神,心里也有点发憷。虽然其与董卓政见不合,也处心积虑地向除掉董卓,但是仍然慑于董卓的威严,不敢与董卓产生正面冲突,尽量是先做到明哲保身,再图谋其他。
董卓见到三公意见一致来反对自己,顿时感觉非常恼火,有种想杀人的感觉。恶狠狠地看着种拂,暗道:“就你个老小子多事,看老子以后怎么收拾你。”
按照董卓之前的性格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大开杀戒了。但是在这之前董守业曾经劝过其父,少做杀业,再加之这段时间董卓的心情是非常不错,所以一直表现的非常克制。
此时,种拂看到董卓依旧是恶狠狠地看着自己,一副不与自己善罢甘休的样子,心里也有点惴惴不安,有点担忧自己的小命,暗道一声:“看来今日之事要不说不个所以然来,董卓老贼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唯今之计只能是拿出个官职来安抚一下董卓父子了。”
突然,灵机一动,开口说道:“陛下,太师,臣以为虽然董守业将军不足以开府建衙。但为了彰显陛下与太师对天下英才的重视,臣建议在壶议郎所言的基础上略加改动,使其为破虏将军,持节。不知陛下、太师以为此举是否可行?”
目前的局面来讲,董守业官拜破虏将军,持节,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假节与持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权力上可就是天翻地覆了,最简单地来说,持节可以在战时斩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平时可斩杀无官位的人。也就是说以董守业目前所获得的权利在全国基本上可以横着走了,类似权利的没有几个人。皇甫嵩、朱儁、卢植在黄巾之乱时被授予持节,那是因为举国动乱,非常之时。现在全国除了董卓之外,就没有正式被天子授予持节的人了。
持节这个名词虽然看起来满虚的,可一旦用起来,那就不知要有多少人头落地了。
其实,董卓之前在与李儒商议的时候底线也就是破虏将军,假节而已。之后李儒联系壶寿,由壶寿出面扯大旗。壶寿虽然七绕八绕,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替董守业争取更好的条件。至于让董守业开府,这连想都没有想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现在既然局面已经达到了预期,那也就没必要再争论下去了,也犯不着因为此事再搞出什么杀人放火的事儿了。
朝堂上的其他公卿对于这个局面也只能是认同了,毕竟这个提议是作为司空的种拂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即便是王允与马日磾出言反对,那局面依旧是二对二,没有任何优势,反而会更加得罪董卓,这两人都是老油条,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犯糊涂。
这边董守业还是有点晕乎乎的,不是说好只是个破虏将军的吗?怎么突然间就变成了破虏将军,持节了。看到周边有许多人走过来向自己道贺,董守业感觉到这个官职不少,似乎含金量很高。
'小说网,!'
………………………………
第十章 信号
董卓今天觉得自己手下还是有一些人才的,就比如这个壶寿就很机灵,是个可造之材在封赏董守业这件事情上,壶寿的表现可圈可点。
如今拜董守业为破虏将军、持节这件事儿基本上就定下来了,董卓与三公也出奇地达成了一致,朝中也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了。
作为目前主持朝中政务的领军人物—司徒王允来负责此事各项文书的起草以及各种讣告、诏令的下达,通传到全国各地。
虽然现在朝廷的威严有所下降,朝廷依旧是目前天下最为威严的所在,即便是一些心怀异志的诸侯对于朝廷的诏令也是认可的,即便是实力强大的袁术、公孙瓒等诸侯也开始放弃与朝廷的对抗,与朝廷走向合作。
就在前不久,袁术就曾遣使来到长安城内,带了一些礼物进献给天子,还有咱们的董太师。对于袁术这种上路子的举动,董卓也是投桃报李,正是向小皇帝刘协表奏袁术为南阳太守。
这下子袁术以后将军领南阳太守,更加就巩固了其在南阳的地位,刘表对此表示严正的抗议,同时也开始向朝廷进贡。
董卓方面也在西凉军全军上下通报了董守业封赏的消息。西凉军内的明白人一看,马上明白了董卓这时放出的这个信号是明确地告诉西凉军上下,董守业作为西凉军合法继承人的地位正式确立。
这也让西凉军内的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一个势力是否稳定与其是否有继承人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继任者的势力是前景堪忧的。西凉军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排外的势力,所以对于吕布接任西凉军这种说法是非常抵触的,而之前董卓却说过有意让吕布执掌西凉军,当然那是刚刚招揽吕布的时候,即便是如此西凉军军中依旧有很多人反对。
这下好了,董卓的儿子董守业明确被确定为继承人,大家都满意了,没什么人反对了。在这个时代老子英雄儿好汉,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西凉军不是什么朝廷的军队,而是董卓本人的私军,虽然其中也有朝廷的军队组成,但其核心部分都是董卓的私人军队。像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都是董卓的部曲将领。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董守业持节这一事儿,目前西凉军军中持节的人有两个。一个是董卓假节钺,另外一个就是董守业持节。这一点确定了董守业目前在西凉军军中的地位。
董卓是西凉军的统帅,一号人物;董守业是西凉军的继承人,二号人物。
此时董守业的军职并不是西凉军中的第二位,第二位应该是董卓的弟弟,董守业的三叔董旻,他的军职是左将军,比董守业的破虏将军高的不是一点半点,两者之间在品秩上差三级。但是董旻没有节制诸军的权利,所以其真正地位要比不上现在的董守业。
现在西凉军上下都归董守业节制了,只要与董守业在一块就得服从董守业的命令,了解到这一些的时候,董守业突然有一种手握风云,掌握他人生死的感觉。
这种情况是李儒乐于看到的,在他的构想中,就是想让董守业尽快成长,好能早日执掌西凉军。他似乎有些迫不及待地将董守业送上战场,让他早日成长,其做法虽然有点揠苗助长,但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董守业经受住沙场上血与火的考验,迅速成长,现在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方面将领,如今也正式进入西凉军的核心领导层。
李儒给西凉军设计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