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与孙坚的大战中破损的武器铠甲也是非常的多,董守业也把它们交给了徐荣处理,相信徐荣定然不会让自己失望,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废旧武器,让它们在将来屯田大生产中发光发热。
董守业麾下的将领们见到己方连战连胜,士气大涨,纷纷要求董守业继续往河内增兵,再与袁绍、韩馥决战一场,然后立足河内,收复冀州,进军河北。
这个提议却被董守业断然否决,眼下的西凉军虽然战斗力超强,但是依旧是守城有余,进取不足,而且打仗也不是光靠部队的战斗力强悍就行了。若是现在董守业占据河内表现出一副要立足河内,打下冀州样子,那可就是真的刺激到韩馥了,其马上就会真正地与袁绍联合,共同对抗董守业。
眼下的董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粮草不足,无法支撑董守业长期作战。而且董守业知道,接下来的不就所谓的关东联军就要解散了,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对董守业父子的威胁也就不复存在了。眼下若是董守业主动出击,那岂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嘛,到时候说不定会刺激的关东诸侯重新联合起来对抗董守业父子。
况且董守业的父亲董卓作为当朝丞相,其战略中也并没有占据河内郡的意思,若是自己在这儿贸然做主,很可能造成未来局势的更加扑朔迷离起来。现在西凉军通过对一系列的战斗战役,击败了曹操、张邈、孙坚、王匡等实力强劲的诸侯,成功稳定了洛阳附近的局势,即便是这样董卓依然没有提出主动进取的说法,在董守业看来其父董卓还是想要看到关东诸侯互相攻杀,然后再伺机东进。
当然这只是局限于董守业的猜想。之前关东诸侯联合讨董,当朝天子刘协就像是臭狗屎一样,不招人待见。现在局势发生变化,在不远的将来会陆陆续续地有许多诸侯开始向长安方面朝贡称臣。
击败王匡之后,董守业也不愿意继续在河内郡停留,更没有向要攻打韩馥麾下军队的意思,在董守业看来,虽然韩馥这个人治政能力不凡,但是军事上却是乏善可陈,肯定不是袁绍的对手,但是韩馥坐拥冀州天下重资之地,实力强劲,正好可以限制袁绍的发展。而现在的韩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董守业也明知道按照历史的发展韩馥的冀州终究会被袁绍谋夺,但仍是抱有一丝侥幸心理,他不相信韩馥会束手就擒,乖乖就范,什么话都不说就把冀州让给袁绍,其中必然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而具体的情况却是历史由于其被人篡改,扑朔迷离,许多事实被掩盖,没有人会知道袁绍为什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地让韩馥让出了冀州。
平复了心情,董守业在河内郡停留了几天,耀武扬威了一番,然后便率领人马离开河内郡。韩馥的人马也是非常配合,一直是龟缩不出,任凭董守业随便折腾,反正只要董守业不主动攻击他就行。
本来董守业还想去河东郡看看自己的二姐夫牛辅,看看他现在在河东干的效果怎么样,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但是终究没能成行。
人有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董守业现在便是如此,随着其权势的不断加强,却发现可以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的情况却是越来越多。董守业现在的生理年龄才十九岁,却是肩挑重任,力扛重责,有时也会有一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董守业有时也会想,若是在没有穿越之前的时代,十九岁的自己还在大学的校园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每天吃喝不愁,只是学习看书,偶尔打打游戏,看看美女,那是多么惬意的青春年华。而现在的自己就像是一个发条,不受控制地不断前进,如果停下来就可能是面临灭亡的危险。
成为董卓的儿子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董卓无疑是董守业眼下所处时代中最有权势的人,权势滔天,甚至连当今天子都比不过他,董守业在他的庇护下可以说是享尽荣华富贵。
但是董守业知道这一切不会是永恒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许有一天董卓便会发生意外,到时候董守业作为其唯一的儿子也会面临着全天下的讨伐,有可能会有被人痛打落水狗的一天。到时候也难免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
所以董守业一直向改变这一切,改变董卓的结局,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每一个人都有对生命的无比渴望,所以董守业毅然从军,加入到其父亲董卓的事业中。
董守业知道这样的时代,自己无论如何也洗脱不了董卓之子的标签,所以董守业便要维护董卓所建立的事业,只有西凉军不倒,董守业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只有董守业成功地掌控西凉军,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董守业便是这样一直在战斗,一直在进步。
董守业知道西凉军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没有骄人的战绩,仅凭董卓之子这个虚名董守业是站不住脚的,只有不断地战斗,不断地立功,才能成功折服西凉军军中的那一班骄兵悍将。董守业强忍着第一次杀人时所带来的巨大恐惧,努力让自己能够忍住心中的呕吐感,但是依旧是吐得一塌糊涂,即便是这样董守业一直在努力坚持。
所幸董守业的父亲董卓,大姐夫李儒,二姐夫牛辅等人一直都是在不竭余力地支持董守业,加上董守业本身也有点能耐,使得董守业的战绩越来越让人认同。
董守业想要这个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所以他仍然需要不停地战斗下去,直到天下间再也没有对手为止。
'小说网,!'
………………………………
第八十八章 谋夺冀州(一)
话说韩浩兵败之后,逃回漳河大营,向自己的主子王匡以及主子的主子袁绍汇报此战情况。
袁绍看到自己麾下的河内太守王匡被西凉军偷袭成功,全军覆没,甚至连敌人的领兵主将是谁都没弄清楚赶到非常恼火。眼见自己军粮马上就要没有了,韩馥对自己一直有所防备,他感觉到继续停留在这儿与西凉军对峙也没有什么意义,便生出了返回渤海郡的意思。
其实现在关东诸侯联军已经是名存实亡,自曹操追击西凉军惨败之后,便与张邈等人离开酸枣大营,后来实力派人士豫州刺史孔伷病死在大营之中,更是雪上加霜,对关东联军信心的打击是无以复加。像公孙赞早就率军离开了。
袁绍虽然苦苦支撑,但是也无力回天。
关东联军不能奈何西凉军已经是既成事实。虽然袁绍也不是真心讨董,而是想在从战中最大限度的攫取利益,先残酷的事实已经让袁绍再也看不到有更多的利益存在了。
袁绍一直受韩馥的掣肘,因此对韩馥也有些怨恨,有心想要夺取冀州却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但是袁绍作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天下知名的正人君子也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说自己想要谋夺别人的基业,这样在面子上绝对是过不去的。
正人君子也不容易,很多事情都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顾虑。
好在是袁绍的麾下也有知心人。
逢纪其实早就看出来自己的主子袁绍对韩馥有点不满了,也看出来袁绍对富饶的冀州垂涎三尺,但是袁绍的粮草供应基本上是依赖韩馥,所以逢纪也不敢轻易地将此事挑明。
眼下袁绍既然决定离开此地,返回渤海。那关东联军便不复存在,逢纪觉得自己也该为自己的主子谋求一个更好的出路,为自己谋求后半生的荣华富贵了。
渤海郡虽然富饶,终究是一郡之地,太过狭小,而且被韩馥卡的死死的,不利于袁绍今后的发展。
逢纪见时机成熟,便立刻向袁绍提出来,建议他谋夺冀州。
袁绍作为正人君子中的代表人物,当然是立刻便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逢纪也是猴精猴精的人物,怎么会被袁绍的惺惺作态所迷惑。于是苦口婆心,好劝再劝,说了一大堆掏心窝子的话。
袁绍终于被逢纪那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模样感动,勉强同意逢纪的建议。
逢纪是个计谋甚远,智比海深的人。
他给袁绍除了个好主意,建议袁绍一方面联系之前的盟友公孙瓒,让他出兵,然后两家瓜分冀州。另一方面让袁绍策反韩馥麾下的大将麴义。最后再派些舌辩之士去当韩馥的说客。
袁绍觉得逢纪说的非常有道理,便立刻按照逢纪的计谋来执行。便派遣心腹携带信件给公孙瓒,然后派自己儿时的好友心腹谋士许攸去策反麴义,最后让自己的外甥**带着荀谌等人前往冀州治所去说服韩馥。
接下来韩馥就比较郁闷了。
原来韩馥麾下有两大干将,一个是号称冀州上将的潘凤,另外一个是大将麴义。这两人都是个顶个的人才,是韩馥的左膀右臂。
潘凤之前曾经有一次与敌人恶战,虽然最终击杀敌人,但本人也身受重伤,机缘巧合之下,恰好被韩馥所救。
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潘凤为了报答韩馥的救命之恩,于是做了韩馥的家将。说起潘凤,韩馥见识过其武艺,自忖阅人无数,觉得天下间应该是鲜有敌手,对其非常有信心,非常地信任,所以一直让潘凤担当重任,因此韩馥奉诏安定冀州之时,很快便稳定了冀州的复杂局势,使冀州回归安宁,成为天下重资之地。
当年袁绍当了渤海太守之后,在当地整出好大的动静,韩馥也毫不担心,安排潘凤屯兵在袁绍的渤海郡附近,监视袁绍,一直把袁绍压制得死死地,想要动弹动弹都不敢有大动作。
后来在当虎牢关外,群雄对不可一世的华雄束手无策时,韩馥果断推荐潘凤出战。
原本,韩馥以为,有上将潘凤出马,斩杀华雄应该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韩馥自忖还是有点眼力的,在两军阵前,也曾远远地看到过华雄施展武艺,在韩馥看来,华雄虽然有点本事,但是比起潘凤的武艺应该还有些距离。
却不料,潘凤却是意外身死,做了华雄的刀下之鬼。
韩馥虽然觉得潘凤的死疑点颇多,却是死无对证。韩馥也有怀疑的对象,就是袁绍,苦于没有证据,却也不能拿对方怎么样,更何况对方实力强劲,贵为联军盟主,即便是自己想要为爱将潘凤伸冤,也无处可去。
百般无奈的韩馥只能是吃了个闷亏,自此之后韩馥也是学乖了,轻易不出头了,只是给大军供应一些粮草,至于让大军出战,那是门儿都没有。
所以在董守业率领兵马偷袭王匡之时,屯兵在王匡兵马附近的程涣、赵浮也坚决执行韩馥的命令,只是做出防御姿态,坚决不发一兵一卒支援王匡。
至于韩馥的另一个大将麴义,此人出身于西凉大族麴家,生性好武,善于领兵作战,在西凉时一直都是率领家族人马都西凉的羌胡作战,可以说是身经百战。
后来在韩遂、边章等人聚众大闹西凉时,不幸被叛军裹挟。
当时韩遂、边章等人聚众达十万,横扫西凉,很多西凉的世家豪族都是叛军裹挟,就连西凉名士,天下知名的阎忠,都不能幸免于难,被叛军劫持,更何况是麴家,以及麴义手中那可怜的千余人马。
后来,董卓、皇甫嵩等人出兵,韩遂、边章等人兵败,西凉局势趋于稳定,以麴家为代表的背叛军劫持的一些西两大家族趁机脱离叛军。
当时的朝廷准备秋后算账,严惩这些好似墙头草般的西凉世家大族,麴家也是位列其中。当时韩馥正在朝廷担任侍中,恰巧与麴家有些交情,便为麴家斡旋、奔走,于是麴家被赦免。
'小说网,!'
………………………………
第八十九章 谋夺冀州(二)
董卓主政洛阳之后,韩馥出任冀州刺史,便邀请麴家的麴义在自己的麾下任职,帮助自己。麴义也是带着心腹部曲,应邀而来。
于是,韩馥在家将潘凤以及西凉麴义的帮助下,快速剿灭冀州的残留叛军,安定冀州。
对于现在的韩馥来说,自己最为倚重的上将潘凤意外身死,如同断了一臂。现在其麾下能够担当重任的人就只有麴义了。
至于张郃,现在还不过是潘凤和麴义带着的小弟,年纪轻轻,虽然有点本事,但还得历练一段时间才能担当大任。
现在的韩馥其实压力也非常大,对内有袁绍这么个最为不安定的因素,对外南匈奴和张杨已经勾结在一起,还一起投靠了袁绍,算的上是袁绍的外援。还有就是一直没怎么消停过的张燕以及他率领的黑山军。
不过,韩馥最为担心的还是袁绍,至于张杨和南匈奴,只要有麴义在,就没有多大问题,在韩馥心里,麴义就是张杨和南匈奴这类骑兵的克星。
那个黑山军也无法对韩馥造成致命的威胁,冀州实力强劲,带甲百万,只要给韩馥足够的时间,麴义可以一个一个地收拾。
有时候韩馥也有点儿会暗中得意:“就算你袁绍是四世三公又能怎么样,我韩文节照样能把你吃的死死的,把你死死地卡在渤海郡那一亩三分地,让你动弹不得。”
就在韩馥有点开始自鸣得意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幽州的公孙瓒,要来闹事了,这厮竟然敢起兵攻打冀州。
虽然这个消息有点突然,但是韩馥也没有怎么慌乱。韩馥虽然在军事上不怎么在行,可是也不代表他就不能在军事上做出有点建树的事儿,麾下也还有着一大帮子谋士呢?既然有人来找自己打架,那就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让手下的小弟,带着小弟的小弟,去教训教训公孙瓒这个自高自大、不知死活的家伙。
于是,麴义便接到命令,率领着大军出发了,准备前往前线,去阻挡公孙瓒,狠狠地教训教训这个北方的土包子。
接着袁绍的使者许攸秘密前往麴义的军中会见麴义,劝说麴义易帜,率领兵马投靠袁绍。
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而麴义的家族与袁家也曾有所交集,之前麴义在西凉的那桩案子中,虽然韩馥出力最多,但是最终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却是袁绍的叔父袁隗。
麴义这下子有些迷惘了,两边儿都是救命恩人,不知道该帮谁了。
许攸是个非常优秀的说客,说起这家伙的骄人战绩也是可以让人瞠目结舌。这厮在早些年的时候,曾经劝说、鼓动豫州刺史王芬密谋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虽然这件事失败,王芬也因此事被杀,但是依然可以说明许攸的嘴皮子上的功夫。
而且在麴义看来,现在的袁绍英明神武,声望盖天,无以复加,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大事,韩馥却是怯怯弱弱难成大事。
俗话说得好:两权相害取其轻。所以最终麴义更加看好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选择投靠,毫不犹豫地背叛自己的故主韩馥。
自古以来的世家大族都是一些墙头草,喜欢政治投机,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不是他们不够忠诚,而是忠诚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利益。
在这些世家大族眼中,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家族宗法高于朝廷律令。
见利忘义,是有些人之所以生存的唯一法门。虽然会被很多人所不齿,不为主流价值观所接受,但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存之道。
所以麴义在许攸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把故主韩馥出卖了,带着兵马投靠了新东家袁绍。这家伙不禁背叛了旧主,甚至还带着旧主拨给他的兵马去攻打旧主,而且还非常不可思议地成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