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对比二人的武器装备,李傕略微占优,其金顶枣阳槊长三米五,而程普的铁脊蛇矛长度才两米六不到,二者兵器相差几乎一米,有道是“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在骑士之间的马上战斗时更加地明显。
在马上双方在马匹快速奔驰的情况下交战,武器的长度更长就意味着己方的兵器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攻击到对手,更长的兵器更容易占据先手,取得优势。
喜欢下围棋的人应该知道先手对于胜负是多么重要,在马战中也是如此,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李傕与程普皆是其各自主公的麾下心腹大将,二人在西凉时也曾听说对方,对对方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战事频繁以及分属不同的两支队伍,因此几乎没什么见面的机会。
所以李傕对于来说程普只是有所耳闻,但是对于程普来说对李傕就有一定的了解了,这一点倒是由于其主子孙坚一直对董卓的西凉军仇视无比,孙坚一直想将董卓杀之而后快,也没少动了收编董卓部下的心思。
孙坚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直不愿意碌碌无为,一直想干出一番事业,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其一生的经历看出来,在西凉时孙坚就怂恿主帅张温诛杀董卓,兼并其众,当时张温麾下能用的将领不多,尤其以勇猛武艺闻名于世的就更加少了,那时候的孙坚其武艺在张温的军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所以一旦董卓被张温所杀,那么前往董卓军中收拢改编其部队的人选是非孙坚莫属,孙坚军容壮大之后恐怕比董卓更加难缠,其对汉朝的祸害恐怕更是远甚于董卓。即便此策失败,张温没有诛杀董卓,后来孙坚也是一直打着西凉军的心思。
此次孙坚起重兵围攻洛阳,虽然打着是“营救天子,匡扶汉室”的响亮,其未必没有击杀董卓,兼并其众,然后在乱世中大干一场的心思。
既然孙坚一直打着收编西凉军的心思,那么其对西凉军一众将领的了解以及情报的收集会少吗?
程普从孙坚那儿了解到不少董卓麾下将领的消息,其本身也是一员悍将,也是豪勇之人,所以在战阵之上看到出战的是李傕之后,也不惊讶,反而自恃其勇,觉得自己有把握可以战胜李傕。
这一点,作为董守业以及其麾下的将领倒是没有想到的。
话说李傕与程普二人,各自在其坐骑上摆出一些杀气凛凛,十分**,十分做作的姿势之后,然后便开始对眼,比比眼中的杀气。
如果眼神可以杀人的话,现在的场面应该是漫天飞舞着血肉,如五彩缤纷的血花,绚丽且诡异。
斗鸡眼这种事干起来也是蛮累的,李傕与程普终于不愿意再继续沉寂于这种安静且肃杀的气氛中,于是不约而同地夹紧双脚,控制身下的坐骑开始迈步、加速冲向对方。
金顶枣阳槊与铁脊蛇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双方马匹相距的半个马身的位置。
第一回合的战斗迅速地发生而又快速的谢幕,自信满满的程普原本以为对方的兵器很长,但是在双方兵器接触的一瞬间程普才发现对方的兵器比自己想想的还要长,三米五的长度与自己的兵器的差距远远不止一米这么简单。
程普措手不及地发现,这个长度意味着,自己运力时力气还没有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对方的攻击便已然到了自己的前方,而且迫使自己不得不提前出招抵挡,而此时的招式根本就没有完全完成。
两人的力气武艺也许是相当,也许是略有差别,但总的来说应该是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兵器的优势,李傕的攻击让程普有点措手不及,稍微吃了点儿亏。
程普也是悍勇之极,遇到强大的对手,没有半分的怯弱,反而激发其好斗的凶性,变得愈战愈勇。第一回合的失利没有让程普退缩,反而更加地勇往直前。
二将一触即分,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调转马头之后,又重新冲向对方。有了第一回合的经验,程普更加的小心谨慎。
此时的李傕也是收起了对对方的小视之心,对于自己的武器当然是相当的了解,原本李傕觉得对方有些轻视自己,于是第一招便是一记夺命槊,却没想到对方非常机灵,避实就虚地化解了自己的招数。
当下也不气馁,沙场斗将关乎交战双方的脸面,没有几把刷子的人也轮不到上场。自己既然有点本事,那对方自然也不是庸手。
李傕调转马头之后,再次冲向对方。两马相交之际,李傕挥舞着金顶枣阳槊一记重刺,刺向对方的胸口,程普刚刚吃了点暗亏,这下更加小心,双手横着铁脊蛇矛往李傕的大槊上用力一划,然后用力一荡,荡开大槊,紧接着在反手运起蛇矛,用力戮向李傕的左肩,李傕这面刚刚要运起大槊抵挡,程普与半空之中突然变招,将原先蛇矛的戮势变成挑势,想要挑中李傕的咽喉。
二人交战,在转瞬之间便是生死相搏,毫不留情。
李傕到底是长期在西凉战场上历经生死,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将领,胸中有那么一股嗜血的狠劲儿。
李傕见到程普晃了个虚招,想要在顷刻间取了自己的性命,当下心中那股子狠劲儿完全爆发,顿时也不管程普手中挑向自己咽喉的蛇矛,反而运起大槊撩向对方的脖子,想要与对方同归于尽。
'小说网,!'
………………………………
第六十章 李傕大战程普(三)
现在的情形对于程普来说,可以瞬间取了对手的性命,而其代价八成是自己的性命,程普觉得自己的性命宝贵,不愿意与李傕一命换一命,觉得自己的武艺应该可以战胜李傕,不用操之过急,与之较一时之长短。
所以,再次变招,由进攻变成防守。
由此也可以看出战阵之上,长兵器的好处,其可以更快地攻击到对手,让对方被自己的攻势压制住,自己的反击也会更加迅捷,更加的有效。
在李傕看来,两军交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既然对方不愿意以死相搏,不愿意与自己一命换一命,那对方就是落了下乘,不会是自己的对手。
于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傕不顾生死,使得都是一些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招数。
此时的李傕也不管什么防守了,就是一味地进攻、进攻、再进攻。
若是对手的攻势刁钻或者是难以抵挡,那就直接放弃抵挡,全力反击,不求能保全自己,只求能杀死对方,即便是不能杀死对方,那也得用尽全力让对方重伤,一条命最起码让他少了大半条。
在这样的作战思路下,程普就有点儿犯难了。
虽然其也在西凉战场待过不短的时间,也是杀伤了不少的敌人,但是都是在孙坚的带领下,一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局面遇到过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毕竟孙坚的指挥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又是一直跟随者大军,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危险,最危险的也就是周慎全军覆没那次,可是那次也是孙坚见机的早,赶在大伙儿的前头就开始撤退了。
因此,也没什么恶战,只是有惊无险而已。
后来的黄巾之乱以及长沙平乱,贼众更是不堪一击。所以总的来说,程普的战斗经验不少,但是死战经验不多,他无法向李傕那样豁出一切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于是在与对手李傕的战斗中吃尽了吃苦,受尽了对方的压制,落了下风。
其实程普要想改变目前的局面也很简单,只要不惜命,与对方同归于尽,那么便不再会被对手压制,当然那样做的话结果也很明显。
要么是自己侥幸击杀对方;要么是自己与对方同归于尽;要么就是自己身受重伤只剩最后一口气,然后击杀对方。
当然在程普的心里想要毫发无损地击杀对方,在对方赌命的情况下战胜对手,自己能全身而退那是希望不大。
所以程普不敢赌,不敢拼那一丝无望的侥幸,更不愿在此时丢掉自己的性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傕是越打越顺手,而程普却是越来越束手束脚,无法全力施展,虽然心中郁闷不已,但是也无可奈何。
二人你来我往转瞬之间三十回合已过。李傕是越来越有信心,表情轻松无比,对自己满怀信心。而反观程普全身汗水犹如雨下,全身的征袍铠甲都已经湿透了。
****却说西凉军大将李傕与孙坚军大将程普在两军阵前厮杀,李傕凶悍无比,使的都是同归于尽,损人不利己的招式,一时之间程普吃尽了苦头,勉强支撑了五十个回合,终于心理防线被击溃,再也抵挡不住李傕的进攻,于是堪堪躲过李傕手中金顶枣阳槊的一招截击,然后拨马便走,逃回己方阵中。
回到阵中之后程普脸色铁青,眼神复杂地看着孙坚,然后滚下马来,跪在孙坚面前,说道;“末将无能,请主公执行军令。”
孙坚在己方阵前将两人的对战看的是清清楚楚,当下也不责怪,反而安抚不已。
而李傕这厮见到自己的对手突地逃回阵中,将胜利拱手相让,倒是有点措手不已,转而大喜不已,于是嘴上骂了声:“孬货!”
继而得意洋洋地在战阵之上驱使坐骑在原地转了几圈,耀武扬威似的举起自己手中的金顶枣阳槊往天空中刺击了几下,然后拍马回到己方的战阵之中。
董守业见到李傕使对手落荒而逃,得胜而归,也是非常高兴,待到李傕走到自己面前的时候,夸了一句:“稚然今日深得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髓,真是武将的楷模,若是怕死,不敢与对手一决生死,那自己只能是死的更快,咱们大家都要学习稚然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
众将俱是出声附和,口中称是。
李傕赶忙向董守业行了一礼,口中谦逊地说道:“全赖丞相与公子洪福,末将才能侥幸取胜。”
董守业笑了笑,又夸奖几句。
现在两军之间的斗将已经进行了三场,其过程精彩纷呈,其结果也是不相上下,三场比斗下来,董守业的西凉军一负、一平、一胜,总的来说跟其对手占了个平局。现在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想要轻易获胜想都别想,唯有继续派遣武艺高强的将领才能使己方取得更好的局面,才能战胜对方。
第四场,董守业派出的将领是原徐荣麾下的大将李蒙。关于李蒙这个人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的记载都非常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其在西凉军军中的地位不低,应该是在第二梯队的校尉中仅次于李傕、郭汜、樊稠这三个人,估计其武艺能力也应该是跟这几个人差不多,即使是有所差距,估计也是非常小。
本来董守业不想让李蒙出战,因为对其武艺了解不深,没有十足的把握,对比李蒙,董守业肯定是更加信任自己,而从事实来看董守业的武艺肯定是要高出李蒙不少的。
但是徐荣却是非常郑重地向董守业推荐李蒙,并保证其武艺绝对不一般,绝对不会给己方带来不利因素,既然徐荣这么坚持,再加上老狐狸贾诩也在旁边撺掇,反正就是不愿意让董守业出战。
最后董守业非常无奈,只能是从善如流的。对于此战的胜负董守业虽然非常重视,但是也不愿意因为一时之成败,而使自己两个铁杆手下与自己发生不必要的矛盾,毕竟人家也是忠言,还是从善如流吧!
'小说网,!'
………………………………
第六十一章 李蒙大战韩当(一)
李蒙的武器是一杆长矛,跟程普的铁脊蛇矛差不多,都是一个系列的。其中的区别就是程普的矛尖是蛇形弯曲状的,而李蒙的长矛矛尖是直。
李蒙的长矛也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阴风虎头矛,之所以有“阴风”二字完全是出于名称拉风的考虑,在这就是矛头是铁制的,黑乎乎的,看起来有点阴森森的,所以才冠以“阴风”二字。
而其矛头长约一尺,矛头与矛杆连接处是一个虎头吞刃的造型,所以才被叫做阴风虎头矛。
其实真正的长矛应该是六米左右,是秦朝以前在战车上使用的,而后随着战车的没落,如此长的长矛无论是在马战,还是在步战中使用起来都非常的不方便,所以矛杆的长度不断变短,以适应战斗的需要,其矛头也由原先的青铜制造变成铁制的。当然也有些时候会结成长矛阵,那阵中的长矛就比较长了。
李蒙得到了出战的机会之后,也是非常的珍惜,立刻是驱使坐骑来到战阵中央与对手会面,然后让对手领教领教自己的本事。
孙坚军中出场的大将是韩当。此人是辽西人,弓马娴熟、膂力过人,一直跟随孙坚四处征伐周旋,多次冒险犯难,陷阵擒敌,屡立战功,深得孙坚的信任。
韩当的武器是双刀,一看就知道是步战的高手,但是如今弃步战优势而选择马上作战岂不是舍长取短吗?
然而事实总是出乎意料,此人出身辽西,经常混迹于边境,干一些偷袭乌桓人、鲜卑人的勾当,也算是在草原上驰骋跋扈过,所以一身骑术非常精湛,马上使用双刀威力无比。
李蒙在马上跟对方真不真假不假似的打个招呼意思一下之后,便冲向对方,手中的的阴风虎头矛毫不客气地刺向对方的胸口。
韩当见状不慌不忙双手各自舞出个刀花,然后往胸口一绞,架住矛头,然后再一绞,一推,双刀由原来绞住长矛而变成一刀抵住长矛,另一刀却是顺势劈向对方的双手。
这个韩当手臂较长,臂展比一般人要长上不少,而且其膂力过人,手中的双刀也非一般的刀,其双刀,一刀长一米三,一刀长一米四,其刀且长、且宽、且厚。
而且此人双刀是亲身设计,非常切合其自身的特点,韩当此人左臂的力量略逊于右臂,所以左手持短,右手持长。
此时的韩当双臂舞起双刀,其长度比对方的长矛也毫不逊色,因此在武器的长度方面,一点都没有吃亏,有时反而能占一点便宜。
刚刚李傕大战程普的时候,李蒙也是一直在两军阵前观看。李蒙与李傕同出于西凉,其战法风格都是比较相似,因此现在的李蒙对战韩当时,使用的战法战术与刚刚的李傕是同出一辙。可是相同的方法并不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其对手韩当出身辽西,也是悍勇无比,热血好斗,典型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
那家伙打起仗来比吃肉还过瘾,不要命地往前冲。
李蒙使出的招数要是想和对方同归于尽,那对方也毫无惧色,立马接招,毫不犹豫地与对手一命换一命。
因此,这二人的打斗更加惊险,玩的就是心跳。
两人都是不要命得主儿,就好像是潘金莲大战西门庆,那是一幕幕的“抵死缠绵”啊!
只见韩当运起双刀,漫天都是绚丽的刀花,李蒙也是左格右挡、毫不逊色。
韩当的刀法刀势沉猛,大开大阖,而且骑术精良,身下坐骑随其刀势挪动行走,与韩当配合的是天衣无缝。
韩当挥舞双刀,左刀掠向李蒙的下肋,右刀一奈,攻向李蒙的肩部。
李蒙双手握紧矛杆,往身前一靠,然后用矛头将韩当的左手刀挑飞,又顺势一格,架住韩当攻来的右手刀,李蒙的长矛也是通体镔铁所制,相当结实,也无惧什么刀劈斧砍。紧接着李蒙双手翻转长矛,舞出个半圆,然后,调转矛尖挑向韩当的肩部。
只见韩当双手收回刀势,劈向李蒙攻来的长矛。
“铛”的一声正好劈中阴风虎头矛的虎头吞刃部分。
此时二人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