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卓之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董卓之子-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理由是皇帝年龄幼小,且被董卓掌控。

    刘虞乃大汉宗室,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疆之后,为人宽宏雅量,厉行节俭,百官莫不以之为榜样,使远近之间原本作风奢侈的豪族都被其感化,改变风气。

    且刘虞镇守幽州,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政幽州期间,以怀柔政策对待幽州附近的鲜卑、乌桓、扶余等游牧民族,使这些胡虏大多归附,随时朝贡,不敢作乱。其在幽州,平定张举的叛乱,有积极经营盐铁,以幽州盐铁之利而在上谷开设市场,与胡虏贸易,一时间金钱往来,使府库充实,不复当年贫瘠之状。从而使青州、徐州百万人流亡到幽州,在幽州安居乐业。

    董卓接到这个消息是比较重视的。从法统上来将,刘虞这一系的血脉是光武皇帝最纯正的血脉,是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祖上东海恭王刘疆是光武皇帝的长子,原先就是毫无疑问地被立为太子,后来其母郭皇后,因事触怒光武皇帝,被废去皇后之位。

    刘疆见到自己的母亲被废之后,感觉自己的太子之位将很难保住,若是贪权恋位则很有可能性命都保不住。便上书自请让出自己的太子之位,成为一个藩王,保住性命。后来便被立为东海恭王。

    对于董卓来说,若是袁绍、韩馥等人成功使刘虞登基,成为新任皇帝,那么自己现在所掌握的政治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就一丁点儿也没有了。而且,麾下势力势必会因此而产生极大的恐慌,造成麾下的文臣武将人心涣散,势力成为一团散沙。

    董守业接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不敢将此消息透露给麾下众将,以免引起恐慌,眼下正是马上就要大战的关键时刻,人心士气,一定要保质在最佳状态。

    不过对于这一切董守业倒也是不是很恐慌,毕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过来人,董守业清清楚楚地知道,袁绍此次的立刘虞为皇帝不过是个闹剧,不会成功的。

    但现在的形势是,关东诸侯很多人都是对于此事十分看好,也是积极响应,一时间声势浩荡,震动天下。

    董守业虽然心中很有把握,但是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的老子董卓,所以秘密派人将贾诩召到自己的大帐之内,商讨一番。现在全军上下能就此事发表意见的人不多,最让董守业看重的那是非贾诩莫属了。

    贾诩到了之后,董守业摒退左右,就连一直护卫的典韦都被派到大帐外护卫,严令任何人不得靠近中军大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得等自己商讨完了再说,违令者斩。有典韦在外面看着,董守业也是比较放心。

    贾诩见到董守业头一次在自己的面前表现的如此的兴师动众,倒是有些奇怪,这可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自家公子一向对于任何事都是安之若素,稳若泰山的啊!心下暗自猜测肯定有大事发生,当下也不敢怠慢。

    董守业看到周围已经布置妥当,绝对不会有人探听到里面说什么,于是对贾诩说道:“军师,本公子有一重大消息要与你商讨一番。”说完,两眼目不转睛地看着贾诩。

    贾诩头一次被他这样灼灼的目光看得有点不自在,当即一拱手,说道:“公子请说。”

    董守业见状,也丝毫不犹豫,便说道:“今日,收到父亲在河北的探子传来的消息,袁绍与韩馥在河北谋划拥立刘虞为新皇帝。”

    贾诩一听,吃了已经,立刻站起身来,确认道:“公子此事当真?”看来这老狐狸也是被这个重磅消息给震到了,还需要确认一下。

    董守业点了点头,不可置否,示意消息绝对准确。

    贾诩想了想说道:“若是此事成功,刘虞成为新皇帝,其威望远扬河北,无人可比,天下间出声反对之人极少,再加之以袁绍、韩馥为羽翼,袁本初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又为关东诸侯盟主,聚拢天下人望,刘虞与袁绍联手,再加之韩馥从旁协助,河北四州,幽州、冀州、并州、青州须臾而定;而后转向南下,越过黄河,驰骋中原,关东诸侯皆愿附其羽翼,中原的兖州张邈、曹操,徐州张超等皆是袁绍奔走之徒,如此安定中原,掌控兖州、徐州料也不难;再往南袁术雄踞南阳,掌控豫州,虎视淮扬,如此两淮可定,豫州、扬州可握于鼓掌;余下的便是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天下大事所归,估计刘表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流而上,反对刘虞,益州的刘焉地处偏远,素有异志,尚可割据一时。如此刘虞与袁绍麾下聚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九州之众而与我西凉军对峙洛阳,如此天下大事近乎明朗,胜负之分立见分晓。我军岂不是大事去矣!”说着说着就从案几旁站了起来,在大帐内走来走去。

    董守业见到贾诩有点乱了方寸,顿时感到有点好笑,没想要这个历史上出了名的城府深,智慧高的老狐狸竟然还有乱了方寸的时候。于是,赶忙出声点醒道:“军师,在本公子看来,袁绍这次虽然是费尽心机,恐怕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贾诩一听,顿时眼睛一亮,接着话茬说道:“公子何出此言?”

    董守业笑了笑,看着贾诩,没有说话。贾诩一时搞不清楚是什么状况,随即反应过来,微微向董守业行了一礼,开口说道:“公子,贾某失态了,望公子恕罪!”

    董守业也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毕竟这个消息确实也是太震撼了,于情于礼,袁绍、韩馥二人成功的可能性都非常地大。于是口中说道:“只是直觉而已,军师,倘若是你,你会将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吗?”

    贾诩听罢开口说道:“公子,此事先容贾某好好的想一想!”说罢又在帐内旁若无人地走起来,突然停下脚步,有点尴尬地看着董守业。

    董守业知道是什么情况,开口说道:“军师请自便,现在帐中只有本公子和军师二人,是师徒之间研讨问题,不必拘泥于小节。”

    贾诩听罢也不废话,迈开脚步,继续在帐内走起来。

    '小说网,!'
………………………………

第三十五章 刘虞称帝?(二)

    时间犹如沙漏,滴滴答答地流逝。

    过了许久,贾诩脸上的沉重之色逐渐消失,平常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也逐渐恢复过来。终于这只老狐狸从思考中清醒过来。自嘲似的笑了笑,心中暗道:“贾诩啊贾诩,没想到四五十岁的人了。遇起事来反倒不如一个不倒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

    于是朝着董守业施了一礼,开口说道:“公子高见,贾某佩服不已。”

    董守业看到贾诩这位自己目前最为倚重的老狐狸重新恢复到老谋深算的状态,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开口对贾诩说道:“军师缪赞了,还请军师为本公子分析一下,你我师徒二人,共同参详。”

    贾诩接着说道:“刚刚公子言语之中曾经提到吃到嘴里的肉不会吐出来,贾某便从此处,开始说起。所谓人者,皆有私心。

    眼下天下纷乱不已,皇权衰落,关东诸侯虽然其中不乏心系汉室,尽忠爱国之人,但是是人皆有私心,谁人又肯平白无故地将自己手中的兵权交出,割据一方,做一个土皇帝,作威作福岂不是更好。

    如此,则天下诸侯中很多人可能对袁氏表面臣服,暗中却是小动作不断,不会痛快地交出自己手中的一切。况且关东诸侯,皆是世家大族出身,当今的名门豪族重私利而轻公义,看重家族利益过于国家利益。他们又岂能束手待毙,任凭袁氏掌控。”

    董守业接着说道:“如今天下英雄当属二袁,关东诸侯之中,此二人乃是执牛耳者。若是二者意见发生分歧,册立新帝之事又岂能顺利进行。当初我父进京之后,天子暗弱,少帝庸碌,难堪大任,而陈留王年少聪颖,天资非常,足堪大任。

    是以我父与朝中诸公商议废除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群臣虽略有阻拦,此事仍然顺利进行。其中出力最多者莫过于袁绍、袁术二人的叔父袁隗,当时将少帝拉下龙椅,将陈留王扶上帝座的正是司徒袁隗。可以说没有袁隗的出力,我父改立新帝之事将难以成行。”

    顿了顿,又说道:“之后袁绍、袁术兄弟从帝都出逃,归于地方,而妄起乱兵,反抗天子。我父担忧袁隗与袁绍、袁术相互呼应,内外勾结,而杀袁隗。由此可见袁隗之志依旧是立于朝廷,尊崇天子,等天子年长之后执政,然后再改革天下,废除弊政。现在袁术起兵与南阳,麾下孙坚聚众八万余人,妄图攻占洛阳而立足,与长安对峙,然后出兵函谷关,攻占长安,迎天子大驾返回洛阳。

    由此观之,袁术之志与其叔父袁隗之志乃是一脉相承,并无二致。袁术既然有迎立天子之志,业已从鲁阳出兵准备攻占洛阳,又岂能同意与袁绍一起拥立河北的刘虞为帝。依本公子之见,二袁从此恐怕是分道扬镳,难以和好如初,不多久恐怕还有相互攻伐之忧。”

    贾诩听罢,点了点头,说道:“公子说的不错,袁绍,袁术兄弟之间尚且难以相容,又何谈什么共举大事。况且当今天子尚无失德之举,贸然废弃,难以服众,关东诸侯之中不乏有识之士,拥立刘虞,肯定也会有许多人反对。况且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兖州刘岱、扬州刘鹞皆是皇室帝胄,皇室血脉,又岂能安心让刘虞得了最大的好处,做那尊贵无上的天子。”

    董守业不住点头称是,示意贾诩继续往下说。

    贾诩顿了顿,接着说道:“此次袁绍谋立天子最为关键的便是将要被立为皇帝的刘虞本人和袁绍的兄弟袁术,如今实力强劲的南方霸主。

    立刘虞为帝需要得到刘虞的首肯,或者说是点头同意,另外一个就是袁术的支持。其二者缺一不可,但据贾某分析就目前来看这两方都很难支持袁绍。

    公子,贾某分析一下二人的性格来给公子说明。

    首先说袁术,此人是嫡出,其母是其父袁逢的正室夫人,而袁绍却是庶出,其母却是其父袁逢的一个小妾,而袁绍年长与袁术。幼年之时袁绍时常遭受欺辱,此时其弟袁术却经常保护袁绍,所以有袁术私下里将袁绍称之为家奴之说。

    二袁之父袁逢有兄弟三人,即袁成为长,袁逢次之,袁隗为末。袁成字文开,作为长子,年少成名,声闻天下,官至左中郎将,当时京师有句谚语流传‘诸事不谐问文开’,这个文开就是指袁成,意思是说,你要有什么搞不定的事儿,找袁成就行了,他肯定能帮你搞定。可见此人在京师的能量。但此人与当时的外戚权臣大将军梁冀来往过密,后来桓帝掌权,诛杀梁冀,与梁冀来往过密的袁成收到牵连,袁氏家族当时弃车保帅,于是袁成年纪轻轻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从此安抚了天子震怒,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而使袁家撇清与梁冀的关系,安然无恙。

    后来,袁家为了不使袁成绝后,血脉断绝,于是袁绍的亲生父亲袁逢将庶出的长子袁绍过继给袁成。从此,袁绍继承了袁成的家业,袁术继承袁逢的家业,二者相安无事,所以袁绍从洛阳城内逃出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老家汝南,而是只身北上前往河北,袁术却是回到了汝南。

    袁绍此举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与袁术争夺家产的考虑。袁绍到了河北之后,凭借自己的声望和能力,混的是风生水起,成为关东联军的盟主,从而遭到袁术的妒忌,不愿意屈居于袁绍之下,袁术私下里曾说‘诸公起事不以我为主,反而让我家奴为主’,之后虽然也是一起参加联军,但已经埋下祸根,从此二袁不睦。

    现在袁绍立刘虞为皇帝,将来肯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肯定是文武百官的魁首。袁术肯定也不愿意袁绍再次爬到自己的头上,所以对于袁术来说,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攻取洛阳,然后迎取天子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ps:再次感谢吳襲宇大大昨日的百枚贵宾支持,谢谢'小说网,!'
………………………………

第三十六章 秘密

    过了一会儿,贾诩又说道:“再说说刘虞,此人乃是宗室,皇室帝胄,自诩大汉忠臣,若是其同意称帝,那么多年以来积累的名声便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况且作为宗室,首举称帝,那肯定是给其他宗室做出榜样,大家都是皇室帝胄,身份不比你低,凭什么你做皇帝,我却做臣子,向你三拜九叩。

    如此一来兖州刘岱、荆州刘表、扬州刘繇、益州刘焉都有称帝的可能。

    而且以袁术的性格及其能力势力,也可以支持其中的一个宗室,立为皇帝,与河北袁绍所立的皇帝分庭抗礼。正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掉,以刘虞的性格和智慧来看,此人老谋深算,老成持重,又爱惜羽毛,绝不愿意做那个出头的椽子。

    公子,前段时间荆州牧刘表上书天子言益州牧刘焉在益州,拜五斗米教的张鲁为督义司马,派遣他攻杀汉中太守苏固,占据汉中,然后又让张鲁斩杀汉使,断绝交通,从此不向朝廷朝贡,阖门自守。又仿造天子乘舆车服千余乘。称刘焉似乎有子夏在西河议圣人论的迹象。如此等等此举,都说明刘焉在益州有称帝之心。此事想必刘虞也有所耳闻,又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贸然称帝。”

    董守业赞许道:“军师言之有理。不愧智者之名。若是刘虞果真称帝而攻伐天子,岂不是以下犯上,大汉宗室之名岂不是毁于一旦。”

    贾诩摸了摸自己的山羊胡子,笑眯眯地说道:“公子所言甚是。”

    董守业又说道:“其实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刘虞称帝也难以成就大事。”

    贾诩有点搞不清楚了,自家公子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于是开口问道:“公子此言何解?”

    董守业答道:“军师,袁绍立刘虞为帝是什么理由。军师可以看看家父给我的密信。”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贾诩。贾诩赶忙用双手接住,郑重其事地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贾诩说道:“袁绍以天子幼弱,为丞相所立,又言天子非是孝灵皇帝亲生,不是孝灵皇帝的血脉。”

    董守业便道:“军师,少帝被废为弘农王,此人所公知,少帝乃是大将军何进所立,袁绍与何进**,对于少帝他总不会不承认吧!”

    贾诩接着话茬说道:“不错,袁本初不会出尔反尔,如此首鼠两端,自相矛盾之举,袁本初爱惜羽毛,如此悖逆之言,肯定不敢言之。”

    董守业笑了笑,说道:“如果弘农王不死,袁绍当如何?”此时这厮那副得意的表情,十分欠揍,让人看上去恨不得使劲儿的揣上几脚。

    贾诩答道:“那袁本初谋立皇帝之举,便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到了那时,袁本初岂不是骑虎难下,不知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否定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吧!”

    顿了一顿,贾诩接着说道:“公子言下之意是弘农王尚在人世,没有被李大人鸩杀?这怎么可能,文武百官之中有人曾亲眼看到弘农王身死当场,此事天下公知,况且人死岂能复生?”

    董守业站起身来,缓缓说道:“也是去年正月,袁绍、袁术等关东诸侯起兵反叛朝廷,号称攻下洛阳,迎回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辩复位皇帝。当时我父盛怒之下,下了一个不算英明的决定,派大姐夫李儒入宫鸩杀少帝与其生母何太后。

    父亲以为关东诸侯起兵是为了迎回弘农王,若是弘农王贸然身死,那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