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天下的江东猛虎的庐山真面目。”说完便停止不言。
孙坚大奇,出声问道:“仲膺兄,不知这第三件事是什么?”
舒邵顿了顿,说道:“敢问文台将军现在麾下有多少人马?”
孙坚答道:“之前我麾下有人马三万余人,自从西凉军大将胡轸想轻骑袭击鲁阳,反被我用疑兵之计,不敢出击,而后退兵。我军自此士气大振又有一些士卒来投效,现在总人数已经达到三万五千余人,不知仲膺兄怎么会突然问及此事?”
舒邵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又问道:“敢问文台将军凭借这手中的三万五千人马对阵西凉军可有必胜的把握?”
孙坚答道:“战场之上,形势千变万化,谁能做到十拿九稳,谁又能说能有十足的把握,况且董贼的西凉军,久在西凉,常年战事不断,是天下一等一的善战之师,孙某所率军众大部分是新兵,虽然训练近乎一年,又有很多老兵作为骨干,但毕竟时日尚短,没有经历真刀真枪的战事,没有见过战场上的厮杀鲜血,没有西凉军士卒那么精锐,又如何能敢说稳胜西凉军。不过,董贼欺凌天子,天理难容,有道是为人臣者,主辱臣死。如今天子受辱,身为臣下,自然不能知道天子受辱,而无动于衷,放任不管。孙某当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誓为天子一扫寰宇,还海内清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若大事难成,孙某不过有死而已,愿孙某这颗大好的热血头颅能为大汉略尽绵薄之力,虽死无悔。”
舒邵从案几上站起,击节长叹:“好!好!好!文台将军真乃我被楷模,舒某佩服不已。今日舒某前来的第三件事便是带来一个好消息,让文台将军大事可期,壮志得酬的好消息。”
孙坚大喜,立刻出声问道:“仲膺兄究竟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可以有此功效,还请快快到来,勿要让孙某苦苦等候。”
舒邵见状,说道:“此番袁公派舒某前来给文台将军带来一个消息,那就是袁公已经派遣以陈纪为主,雷薄为副率领三万人马助文台将军一臂之力。还请文台将军暂缓兵戈,等待几日,与陈纪、雷薄二位将军以及其麾下人马汇合,然后在一起形势北上,进兵洛阳。”雷薄二位将军孙坚大笑一声,说道:“此乃天助我也,袁公真是深明大义,竟然派陈纪、雷薄二位将军率领三万人马前来助我,如此何愁大事不成,董贼不灭。不过陈纪、雷薄二位将军俱是袁公麾下大将,如此我当让贤,以二位将军为主,共图大事。”
舒邵是个聪明人,一听到孙坚说什么让贤之类的话,立刻就会意孙坚这是问自己关于军队的指挥权问题,于是立刻说道:“文台将军多虑了,此次袁公明确表示,讨伐董贼乃是天下大事,是我军的重中之重,所有人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配合,陈纪、雷薄二位将军以及其麾下人马皆归文台将军节制,统属。若是其部众不服从军令,不听文台将军的指挥,文台将军可以直接斩杀,以儆效尤。”
孙坚听到自己想要的消息之后,满意之极,开口说道:“陈纪、雷薄二位将军,皆是海内人杰,有万夫不当之勇,若是他们为主,岂不是更好?”
舒邵笑了笑,说道:“文台将军,袁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文台将军想要违抗袁公的命令吗?”
孙坚这边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哪会真的什么退位让贤啊!差不多就得了,于是开口说道:“孙某既然以袁公为主公,自然是惟袁公之命是从,此事业已至此,孙某自是当仁不让,精心指挥军队,但求能尽快击破董贼,还海内清宁,将来由袁公辅佐天子,重塑大汉山河。”
舒邵一听孙坚这话,也是不住的点点头,觉得这孙坚倒是满上路子的,什么事儿都还能想到袁公,也不枉袁公对其的一番栽培信任之恩。过了一会儿又对孙坚说道:“文台将军,舒某估计陈纪、雷薄二位将军以及其麾下的三万人马估计还得七到十日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鲁阳,不妨等他们与文台将军会合之后,再出发北上,还请文台将军安抚士卒,以免生出什么乱子,反而给董贼的西凉军以可乘之机。”
孙坚对自己这段时间训练的士卒也是十分的有信心,说得上是胸有成竹,于是拍着胸口说道:“仲膺兄,请放心,孙某绝不会辜负袁公对孙某的一番栽培之恩,绝不会出什么乱子。”
舒邵摸了摸自己刚刚蓄起的胡子,笑了笑,说道:“如此甚好,舒某在此预祝文台将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早日击破董贼。”
孙坚赶忙谦逊了几句,然后二人在一块儿放声大笑,只是还想有点越笑越猥琐。
孙坚设宴为舒邵送行之后,也是按照与舒邵的约定,暂缓北上,在鲁阳城内静静等候袁术麾下的大将陈纪、雷薄二位将军以及其麾下的三万人马到鲁阳城内与自己会合。
这下子孙坚感觉自己要雄起了,兵强马壮,再加上自己的勇武韬略,何愁将来大事不成。
男子汉大丈夫,当靠自己的勇武韬略,立不世之功,成就一番伟业,留名青史,方才不负在人世走上一遭,孙坚想到这不禁雄心万丈,踌躇满志。
ps:文中所写的那段誓词,是点苍在一个孙坚贴吧中看到的,觉得写得非常不错,便拿来引用,其原作者是一个叫“孙坚需要主公技”的大大,由于浏览贴吧时是用手机看的,所以便没有注册,也就无法告知原作者,在贴吧中原作者也说此段誓词可以被别人引用,只需注明出处即可,所以便有此举,若有冒犯,还请海涵。
'小说网,!'
………………………………
第十三章 最新消息
按照原先的方略是:董守业领兵从驻地新丰出发时将麾下这三万人马分为两部分,一万骑兵单独作为一部,两万多的步兵作为一部。将这两部兵马分开来走。
董守业本人与军师贾诩、徐晃,张辽、典韦、华雄率领着一万骑兵向西南方向前进,走上雒,经商县,出武关,然后翻越伏牛山,沿伊水一路向东到达陆浑关附近,隐藏起来伺机而动。
另外两万大军以李傕为主,与杨奉,张既、杜畿一起打着董守业的旗号,浩浩荡荡地离开新丰,经郑县,走华阴,过湖县,到达弘农略做休整,继续出发,离开弘农,经陕县。走渑池,过函谷关,然后到达洛阳附近。后来董守业从李儒那儿得知冢领山附近的雒水上游有大量船只,足够董守业的二万多兵马使用。董守业便与军师贾诩以及李傕为主,与杨奉,张既、杜畿商议,让他们在冢领山附近的雒水上游登船,然后顺流之下到达洛阳。
而董守业又叫来徐晃,张辽、典韦、华雄等人,将一万骑兵的行军方略也变更,主帐自己率领二千精锐骑兵先行,却遭到了军师贾诩的反对。
当时贾诩对董守业说道:“公子,《史记》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公子身为三军统帅,肩负重任,岂能轻兵涉险,将自己置于危难之地?”
董守业笑了笑,说道:“军师的好意,白心领了,只是这二千湟中义从,是我亲自训练,没有人比我能更加了解,此次洛阳战事复起,正是检验这二千湟中义从训练成果的时候,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若不亲自前往,那着半年多的辛苦岂不是付之东流,一番心血,往日的辛苦耕耘岂不是看不到收获了。这二千湟中义从就是为了千里奔袭而存在,现在若是检验成功,将来西凉战事若起,羌胡作乱,我等岂不是更有把握。”
贾诩也算是全程参与了董守业对这支骑兵的各项训练,知道自家主子在这支骑兵上所花费的心血,加之董守业说的也是非常有道理,贾诩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什么好理由来反驳,只能作罢,顿了一顿,又开口说道:“那公子此次务必要带着典韦、华雄二位将军一起前往。如此我等方可放心。”
董守业听到贾诩松口,高兴不已,说道:“军师之言,正合我意。”
贾诩又对典韦和华雄说道:“请二位将军务必守护公子周全。”
典韦和华雄一起抱拳说道:“谨遵军师吩咐。”
于是,董守业脸色一正,肃声说道:“如此,主将听我号令,我自带着典韦、华雄二位将军领二千湟中义从,作为先头部队,轻骑先行。军师、大哥、二哥率领余下的八千骑兵尽快跟上。届时,两部人马在新城县附近会合,不得有误。”
众人一起抱拳行礼道:“谨遵公子将令。”
董守业便让典韦和华雄跟着自己,一起率领着这二千湟中义从一路潜行,向东而走,从冢领山往南不远的地方便与大部队分开,然后即刻出发,经上雒,走商县,出武关,一路向东,翻越伏牛山,到达伊水附近的陆浑、新城等县附近秘密潜伏起来。
这两千二千湟中义都是一人双马,每个骑士一匹马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另一批马没有装备,时间分配方面,马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则骑乘时间占到六到七成,反之则三到四成。
若是放马狂奔,这支骑兵队伍的平均下来每天的行军速度可以达到二百二十里到二百五十里之间,从长安城东南方向的冢领山出发到达离洛阳不远的陆浑、新城等县的八百多里路程只用了四天的时间。这个速度也是让董守业感到非常满意,基本上已经达到自己的预期,达到了董守业在训练伊始时对这支骑兵的训练目标,而且董守业相信若是双马都装备新装备,那行军速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骑兵之于步兵的最大优势就是其机动性,就是其无与伦比的速度,董守业相信这支自己花费了巨大心思的精锐骑兵绝对不会让自己失望。
陆浑、新城两县的东北方向便是洛阳南侧的伊阙关、轩辕关、大谷关等关隘,若是想入关,新城离洛阳不过一百余里的路程,离这几个关隘就更近了,这二千骑兵只需大半日即可入关。
本来董守业准备取道伊阙关或者轩辕关直接进入洛阳,与屯兵偃师的徐荣将军会合的,想想还是作罢,自己率领这二千湟中义从的主要优势在于野战,在于发挥其机动性,若是入关进城,岂不是成了被动防守,那这二千精锐骑兵的优势就一点儿也不存在了。
董守业既然已经决定暂不入关,便派出探子开始侦查,果然探听到此时的孙坚依旧在鲁阳城,还没有北上。便放下心来,率领部队向南推进。
新城县的东南侧便是梁县,孙坚若是从鲁阳出兵北上进攻洛阳,那梁县是其必经之地。董守业见现在有机可乘,便从新城县出发,秘密潜行到梁县附近的地界,看看山水地形。
梁县以东,到洛阳南侧的伊阙关、轩辕关、大谷关等关隘以南,地势开阔,地形平坦,非常适合大兵团规模作战,也非常适合骑兵的集团冲锋,董守业估计将来在这个地方肯定会有一场与孙坚兵团的大会战。
在梁县附近,董守业亲自带着游骑探子观察地形,探听情报,一天的时间就基本上摸清了梁县附近的山水地形,对将来的大会战也有了几分把握,至少可以在地形方面不会吃亏。
这新城县、梁县的地界由于当年迁都洛阳,很多人都被迁走了现在的人口对比当年可以说得上是十不存一,而且这段时间孙坚要起兵北上的消息也早已经是传得沸沸扬扬,所以这两县的人基本上是跑光了,所以董守业的探查也是十分便利,没有暴露的风险。
在董守业探查完梁县的地形之后,便率领部队潜伏在梁县西侧的霍阳山中,然后派遣细作化装成难民,向鲁阳渗透,探听鲁阳城内的消息。
不多久,细作们从鲁阳返回,带来的消息却是让董守业措手不已,原来董守业在出征之前细作们探得的消息是孙坚在鲁阳整兵训练拥众三万余人,董守业据此判断两个多月的时间孙坚的兵力很有可能会有所增加,估计达到三万五千余人甚至是四万人不到都是非常可能的,毕竟孙坚作为袁术表奏的豫州刺史,在豫州征兵那肯定是非常容易,非常顺利的,再加上袁术的支持,达到四万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毕竟无论是袁术所辖的南阳郡还是孙坚所辖的豫州都是以人口多出了名的,人口多,那征兵自然是非常容易。
在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一四零年),在官方的统计中,南阳郡的人口达到二百四十三万人,豫州所辖的人口也达到五百一十六万人,而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是四千四百八十一万六千而到了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一五七年)以后,东汉人口进入顶峰时期,突破六千万,我们假设个各州郡区域平缓增长,则在公元一八四年之前,也就是黄巾之乱以前,南阳郡的人口应该在三百二十五万人以内,豫州的人口应该在六百九十一万以内,而经历黄巾之乱后,一直到公元一九一年,也就是正在叙述的现在,南阳郡与豫州的人口假设对比巅峰时期损失了两成,则现在南阳郡与豫州的人口应该分别为二百六十万五千和五百五十三万,以后的设定中也会以此为标准。
所以袁术在成为南阳太守之后才会有虽得一郡,犹胜一州的说法,而且南阳作为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其代表的政治意义也是相当不凡。遥想去年群雄讨董之时,关东群雄推袁绍为盟主,当时袁术私下里就非常生气,一方面是由于袁绍身为党人领袖,声望巨大,冠绝诸侯,另一方面也是袁术的心胸不够开阔,比较狭隘。
其实除去这两点,最主要的一点却一直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当时袁术的实际实力要比袁绍强。当时袁绍是渤海太守,在渤海郡在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一四零年)的人口是一百一十万人,按照前文所订立的标准在黄巾起义初期渤海郡的人口应该是一百四十七万人,到现在渤海郡应该有一百一十七万人,对比其弟袁术的南阳郡可差远了,更何况当时的孙坚已经与袁术立盟,归属于袁术的麾下,在豫州刺史孙坚的配合下,袁术也算是基本控制了豫州。拥有豫州与南阳的袁术,麾下所辖人口八百多万,比其兄袁绍的实力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当时二袁的实力对比就像是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你想想你若是拥有成年人的力量会服从一个小孩子作为自己的领导吗,更何况,袁术还一直是以袁家嫡子自命,不过袁绍的声望太高,这一点比袁术强上不少,拥有很大的潜力。
当然衡量二袁的实力,也不能光从辖地人口作为单一标准,但这方面无疑会占很大的因素。
'小说网,!'
………………………………
第十四章 袁术不差钱
你道是什么样的消息能让董守业大吃一惊。
原来细作们探听到的消息是袁术已经派遣自己麾下的大将陈纪、雷薄二人率领三万人马前往鲁阳,听候孙坚的调遣。
这袁术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了,看来是铁了心要跟西凉军死磕到底了。若是等陈纪、雷薄二人领着兵马到达鲁阳之后,那孙坚的军队就有可能达到六万五千人到七万人之间了,而且这些人马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原先董守业的一些应对方略就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了,否则形势对董守业就非常不利了。
要说东汉末年的诸侯中最不差钱的就是这个袁术了,就连袁绍在一开始时都无法与之相比。袁术这家伙仗着袁家多年积累的底蕴,钱粮管够,快速扩充部队,势力增长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