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长,董守业这边还没高兴几天呢,那面坏消息就传来了。董守业从自己那便宜老子董卓那儿得知:“胡轸这个西凉军中的大将,进击鲁阳失利,窝囊至极,连孙坚军的毛都没有伤到一根,反而灰溜溜的撤退了。还好探听到孙坚军的人马已经达到三万人,也算是得到了第一手的情报,略微有点弥补。”
由于胡轸的性格比较急躁,没有等到吕大帅哥的援军与自己会合就擅自出击,导致吕大帅哥的援军还在支援的路上跑着,还没到达指定的地点呢?
消息传到长安之后,一众人也是非常无语,郁闷不已。
此时董卓领着众人商议此时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再次派人支援胡轸。
董卓开口说道:“孙坚此人勇猛善战,机谋见识均是不凡,实乃我军劲敌也,传令下去,诸军不可小视此人,务必要将此事放在心上,小心在意,不可轻敌。”
董卓的长史刘艾说道:“听闻孙坚此人曾在凉州与丞相一起共同讨伐西羌,量其不过一匹夫儿。此次耍了点小聪明,自以为得计,谅他也没什么大本事,丞相不必太过担心。”
董卓问道:“刘长史小看此人了,也罢,那刘长史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刘艾答道:“此人曾经与丞相一起共事,相必对我军的战法也有所了解,我军军中的一众将领估计孙坚也是有所耳闻。依我看来孙坚此人的本事也就是跟李傕、郭汜这几员大将的本事差不多,但是李傕、郭汜的性格战法相必已经为其所知,即使派上战场,所起的作用也是只能是与孙坚斗个旗鼓相当。此时吕温侯已经率兵前往支援胡轸将军,料想这二人合力,必当可以击败孙坚,丞相如此担心,岂不是杞人忧天了?”
董卓又道:“若是只有孙坚一人,那也是的确没什么大问题,可是现在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似有渡河攻击洛阳之意,若是二人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则我军形势就不那么乐观了。而且王匡手底下的军队有两万人,孙坚的军队也有三万人,二者兵力相加五万余人,而且呈南北夹击之势。此时徐荣将军手底下不过一万多人,河南尹朱儁手底下有七八千的兵马,可是此人现在意向不明,态度暧昧,与关东诸侯多有联系,恐怕已经生出了异志,与我军不利。而牛辅将军领兵近四万,护住洛阳北侧,不可轻动,董越将军领着两万人马沿函谷关,渑池一线层层布防,恐怕也是难以抽出兵力对洛阳进行有效的支援。现在洛阳附近可用之兵就是徐荣将军屯驻在偃师的一万多人以及胡轸将军屯驻在阳城的一万人,两者兵力相加,也不过两万多人,与王匡孙坚相加的五万余人相差甚远。虽然说我军精锐,久经战事,但战场之事,千变万化,兵力相差,终究不美。况且这孙坚的本事不下于我军的徐荣将军。二者恐怕是棋逢对手,实力相当,徐荣手中兵力不多,恐怕是难以取胜孙坚。”
此时董守业出声说道:“父亲大人,孩儿愿意率领麾下人马赶赴洛阳,支援徐将军,与徐将军一起合作,击败他们,绝对不会让孙坚和王匡在洛阳会合,绝对不会让他们在洛阳附近站稳脚跟。请父亲大人同意。”
董卓见自己的宝贝儿子请命,心底也是十分高兴。本来他是准备自己出战的,既然现在有自己的宝贝儿子代父出征,那也就没什么问题了。这董守业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南征北战,也是立功不少,再加上最近也是搜罗了不少人才,估计有老这些精兵强将的辅助,再加之董守业本身的天赋英姿,战胜孙坚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便出声对董守业说道:“就然我儿请战,为父有何忧愁。不过,孙坚此人见识不凡,颇能用人,你可千万不能小视与他,一定要积极重视,替为父打好这一仗。至于王匡那面,此人是一腐儒书生尔,长于经史,疏于军事。只要你略施小计,就可以战胜他,至于具体方法策略,你便与你麾下的人商议吧!”
于是,董守业告退,为即将到来的征程做好准备。临行之时,董守业又与自己的大姐夫李儒见上一面,看看他那边有什么要吩咐叮嘱的。
说实话,董守业对于此次出征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毕竟对阵的是一代名将“江东猛虎”孙坚,但是鉴于董守业目前的情势却又不得不去,眼下的西凉军董卓年事已高,现在基本上也不亲自领兵作战了,前线的战事一般都交给麾下的大将指挥。
对于这一点则要求董守业要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代替父亲董卓领兵作战,这既是目前比较符合西凉军实际情况的政策方略,也是董卓本人的心愿,更是董守业保命的不二法门。望子成龙,这句话在董卓身上也不例外,作为征战多年,亲手左肩西凉军的老将董卓也非常希望儿子董白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在军事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将来好执掌西凉军。对于董守业来说,天下将乱,只有握住军队才能保证自己的小命,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太祖皇帝他老人家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董守业作为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的社会主义好青年,自从来到东汉末年之后,便一直牢记着太祖皇帝的话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以,董守业虽然对战斗没有把握,还是义无返顾地出兵了,原因无他,便是掌握兵权,磨练自己,迫使自己尽快成长。不过董守业自身也有一定的优势,麾下精兵强将无数,又有贾诩、徐晃、张辽、华雄、典韦、李傕、杜畿、张既、杨奉等一干文武的辅佐,董守业相信自己也具备击败对手的各种有利条件。
既然不得不战,那就拼命一战。
剑指长空,竭尽全力击败敌人,如此而已。
长刀嘶鸣,血战到底。
ps:求鲜花,求收藏,求评论,求打赏'小说网,!'
………………………………
第六章 补给(一)
董守业对于此次前往洛阳附近支援,虽然准备的十分充分,一早儿就在那儿厉兵秣马,枕戈以待。
但到事情发生时,还是有点突然,没想到西凉军五大中郎将之一的胡轸会如此窝囊,大军到了鲁阳城外,却没有敢攻击,反而撤军灭了自家威风,为人所笑。而之后袁绍袁术兄弟一起发力,一南一北,相互呼应,摆出积极进攻洛阳的姿态。
袁绍派遣河内太守王匡领兵两万屯驻河阳津,做出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攻击洛阳的姿态,兵锋直指洛阳北侧关隘小平津,孟津等地;而袁术派遣部将豫州刺史孙坚领兵三万屯驻鲁阳,做出攻击姿态,积极谋划北上,与屯兵阳城的胡轸形成对峙之势,兵锋直指,洛阳南侧关隘大谷关、伊阕关、轩辕关等地。
一时之间洛阳有被南北夹击之忧,形势不容乐观。
董守业请命前往洛阳支援之后,立刻整顿军马准备出发,想要尽快赶到洛阳附近稳住局势,防止局势恶化到不可收拾。
可是此时问题来了,一时之间,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三万大军征战所需要的粮草,也倒不是没有粮草,而是由于董守业的便宜老子,修筑郿坞,而把大部分粮草屯置在郿坞附近,除了各个部队的日常供应之外,剩下的都是屯放在郿坞,现在由于西凉的韩遂、马腾等人与董卓之间态度暧昧,敌我不清,所以董卓便是安排自己的弟弟董旻率领大军屯驻在郿坞附近,一方面是镇守长安,威慑宵小,另一方面也是防备西凉的韩遂、马腾等人。
西凉的马腾、韩遂,都是崛起于微末,久经混乱而在混乱中占优一席之地,因而没有几把刷子是不可能的。马腾乃汉人与羌人混血,身体粗壮,雄壮异常,是闻名西凉的英雄好汉,一身武艺惊人,一杆长刀败尽西凉无数英雄,靠着过人的勇武在西凉的那片混乱之地闯出莫大的名声。韩遂是西凉名士,早年声闻于世,曾经被大将军何进礼聘,筹谋划策。韩遂果敢激进,向何进建言诛杀十常侍,重塑朝纲,但是何进本身与十常侍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踌躇不定,难下决断。韩遂心灰意冷之下,离开何进,返回西凉。后西凉边章,李相如等拥众十万,起兵反叛朝廷,韩遂也被裹挟至军中。这韩遂也是个大能人,几番斗争之后,由一个傀儡首领,变成了西凉叛军的实际掌权之一。再经过几次分分合合,这韩遂与马腾混成了西凉叛军中最有实力的两个军阀。
这韩遂与马腾一个是谋略出众,一个是勇武过人,一个玩阴谋,一个玩大刀,二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西凉那片混乱之地混的是有声有色,最后这两人还意气相投,结拜成异姓兄弟。
董守业的便宜老子董卓曾经邀请韩遂、马腾等西凉军阀来长安帮助自己,结为盟友,共享富贵。这二人既没有说来,也没有说不答应,尔后马腾又是响应关东诸侯联盟讨董的号召,派人前往酸枣的联军大营签订盟约,与关东诸侯一起誓师讨董。
这马腾从联军大营返回西凉之后却没有什么针对董卓的行动,接着又与韩遂一起作书给董卓,同意赶赴长安。此时的董卓经过关东联军一事,对韩遂、马腾的动机非常怀疑,立刻安排一道诏书,让韩遂、马腾二人谨守城池,不得擅离职守,又安排自己的弟弟董旻屯兵右扶风的郿坞防御韩遂、马腾二人,又恐董旻不一定稳胜韩遂、马腾二人,又鉴于韩遂、马腾二人一直以来粮草不足的短板,决定多置粮草,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待韩遂、马腾粮尽,二人自会退兵。
本来大汉一代名将皇甫嵩是屯兵在右扶风,防备西凉的,之前有皇甫嵩在,自然是万无一失,稳稳当当,可是董卓与皇甫嵩可以说是政见不合,若是董卓让皇甫嵩一直率领重兵屯驻在右扶风,那无疑是在其身边装一颗定时炸弹,时刻会威胁到董卓。
董卓只能设计收了皇甫嵩的兵权,改派他人,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自己的亲弟弟董旻。
董旻屯兵郿县,修筑郿坞,然后广积粮草,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而且董卓也在郿坞上花了不少心思,号称将郿坞作为自己养老的地方。此时,董守业的三万兵马出征,按理说是应该从长安附近筹措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要从郿坞调拨的。但是时间紧迫,从郿坞调拨粮草也需要花费不少的粮草,如此一来在时间的耽误就比较大了,不利于目前的紧迫形势。
董守业也是赶忙到议事厅与自己的便宜老子董卓,以及便宜大姐夫李儒商议。
董守业与自己的便宜老子董卓以及便宜大姐夫见面之后,二人对于董守业的来意也是心知肚明,于是董卓开口问道:“我儿风尘仆仆,面有急色,可是为了粮草之事?”
董守业躬身行礼,然后答道:“回禀父亲,父亲大人料事如神,孩儿正是为此事而来。”
董卓又向李儒问道:“文优,现在粮草已经筹措多少了?”
李儒想了想说道:“回禀丞相,现在三万大军的粮草还只筹措了三分之一多一点,目前我军大部分的粮草辎重都是按照丞相的军令屯放在郿坞,我已经派人快马加急通知左将军(董旻)尽快准备粮草辎重,另外前往郿坞运送粮草的车马民夫也已经出发了,但是往返之间还需要一定的时日,估计最快也得七日左右才能将守业出征所需的粮草准备完毕。”
董守业一听李儒的话,顿时大惊,出声说道:“父亲大人,大姐夫,此时军情紧急,若是耽搁七天的时日,怕是有点太久了,于洛阳的形势不利。”
董卓听到董守业的话,也是有点苦恼,皱了皱眉头,然后再次出声向李儒问道:“文优,此事难道就不能再快一点了吗?”
ps:求鲜花,求收藏,求评论,求打赏'小说网,!'
………………………………
第七章 补给(二)
这董卓要说打仗那是一把好手,作战勇猛,冲锋在前,但是其性格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一般勇猛型武将的通病,那就是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凡事皆急于求成。早些年董卓率领的人马较少,军粮补给方面问题不是很大,只要上面拨下一批粮草就够用了,当然也经常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那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去抢了,抢那些羌人、氐人,抢那些异族,反正本来就是敌对的势力。董卓本人打起仗来非常猛,抢劫起来也非常顺手,所以前期基本上没有遇到为军粮补给发愁的地方。随着董卓的官越做越大,手底下的实力渐渐变强,开始蓄养其一批私军,这时候军粮补给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而就是在这时李儒开始加入董卓的西凉军,并开始逐渐获得董卓的信任,主要负责粮草补给方面的事宜,算得上是董卓的“萧何”。李儒在这时开始大放光芒,将西凉军的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董卓从此再也没有为粮草补给方面的事情发愁过,有鉴于李儒的超强能力,董卓与李儒结为秦晋之好,特意将自己的长女嫁给李儒为妻,以此将李儒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故而长期习惯于李儒将后勤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的董卓,乍听到粮草补给竟然存在问题有点吃惊,不愿意接受事实。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在作怪,就好比一个男人习惯了每天自己的女人把饭菜端在面前,伺候好吃喝,突然有一天,女人没做饭,男人就有点受不了了,只能饿肚子了。
李儒长看到董卓表情,叹了一口气,说道:“回禀丞相,小婿也知此时洛阳形势于我军不利,军情紧急,洛阳方面迫切需要援军支援,但是粮草往来也的确是需要时日的,咱们就是再着急,那也没什么好办法。”
董卓听完李儒的话,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出声说道:“文优,记得当年从洛阳迁都长安时,你建议我杀了洛阳的富户,抄略他们的家产来筹措粮草用度,当时我等也是从这些个富户身上收获颇丰,筹措的粮草银钱,现在还有许多。此次筹措粮草,是否可以像咱们当年在洛阳那样,找出一些长安城内的富户,然后抄略他们的家产,为守业的三万人马筹措粮草?”
李儒闻言大惊,立刻出言反对道:“启禀丞相,此事万万不可,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我军在洛阳大开杀戒,抄略富户,是因为我军欲放弃洛阳,迁都长安。那些富户与关东诸侯也是多有联系,若是这些完好无损的留在洛阳,一旦关东联军打进洛阳,这些富户便成了资敌所用。关东联军若是得到这些富户的支持,粮草无忧,则形势对我军更加不利。况且,当年抄略之举,也是略显轻率,现在朝中的公卿,以及长安附近的世家大族与被咱们抄略的那些富户也是关系匪浅,现在仍旧有许多人紧咬着此事不放,抨击我军,是我军声望受损。如今,长安城的形势刚刚稳定,若是再次抄略富户,则势必是再起波澜,到时长安城内风云再起,丞相在长安城内的辛苦经营毁于一旦,则于我军更加不利。近年来,随着丞相擢用名士,涤除弊政,又挫败关东联军,朝中很多公卿对丞相的态度大为改观,很多事情也开始与丞相合作起来,听受丞相的指挥安排,若是此时再肘腋生变,那往日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吗?望丞相三思!”
董守业此时也出声应和道:“父亲大人,大姐夫言之有理,我军岂能因一时之困,而罔顾昨日之辛苦努力。父亲往日的良苦用心岂能因些许粮草而付之东流。此计不成,我等再想其他计策便是,还望父亲大人三思。”
董卓长叹了一口气,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