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对此感到很纳闷,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这张鲁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得到刘焉的重用,似乎也是凭借的他的那个母亲和刘焉的关系。这个张鲁的母亲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跟这么多宗室人员有交情?难道是传说中的“豪华公共汽车”。刘宇想到这里顿时感到一阵恶寒,打了个冷颤之后,便把张鲁母亲的事情丢到了九霄云外。
    不过张鲁虽然已经按照自己的设想进入了刘表统治集团,但距离自己对他的期望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看来要找个机会再把他往上推一把才行。刘宇在心中暗自思量着。
    随着各地政务的走上正轨,一直在巴郡、犍为两地奔波劳碌的孙琳也终于处理妥当了大部分政务,于今年二月份和许褚一起回到了成都。都说小别胜新婚,更何况是这两个本就处于感情蜜月期的夫妻呢。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本就是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一到春天,整个成都地区就充满了自然的气息,鸟语花香,不愧是被后世人赞做锦官城的地方。
    如此良辰美景,如果只是在府里闷着的确是件煞风景的事情,反正近来军政两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算计张鲁也不是仓促间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刘宇和孙琳就在一起商议找个时间一起去成都城外踏春。想想也是,两个人自从成亲之后,只经历了一个来月的蜜月期,就不得不分别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现在总算的了点空闲,自然要好好放松一下。
    不过老天爷似乎对于刘宇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很喜欢让他能够有点事做,这不,刘宇和孙琳正在内厅亲密的商量明天要到哪里去春游,一个家人就急匆匆的走了进来,高声禀报道:“主公,朝廷有旨意到,宣旨天使现正在正厅等候。”
    本来好好的兴致被这一番话弄得无影无踪,刘宇心中更是无比气闷,汉灵帝跟我有仇吗?怎么三天两头的往益州宣旨?靠,该不是又想从我这里搂钱吧?心中不满归不满,但作为汉朝的臣子,有圣旨就必须出去迎接,无奈之下,刘宇只好整理好衣衫,和孙琳一起来到前厅。
    前来宣旨的是一个刘宇不认识的小黄门,可能是品秩不高,那小黄门见到天下闻名的刘宇,说起话来也有点不利索。好在汉灵帝的这道旨意是附带军情的密旨,不予宣读,所以小黄门在将谕旨交给刘宇之后就匆匆赶回京师去了。
    既然没人监督,刘宇也乐的自在,什么焚香之类的虚礼就被他自动略过去了。等打开密旨,刘宇只看了几眼,眉头就不由的皱了起来,而后就见他的表情越来越难看,到最后干脆面色铁青的将谕旨不客气的摔在桌子上。
    “怎么了,干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儿?”孙琳好奇的将桌子上的谕旨拿到手中观瞧,毕竟能把出了名的乐天的刘宇气成这样的,肯定是很有意思的消息。
    只不过孙琳简单看了两眼,脸上竟也露出惊讶的神情,等到通读全文之后,她的眉头也不得不皱了起来。这道谕旨的主旨其实很简单:西凉20万大军兵败,所剩不过半数,着令车骑将军刘宇速帅本部兵马前往凉州增援,抵达之日,由刘宇接任征西指挥之职!
………………………………
第十四章 西凉兵败血甲出世(下)
    东汉末年的西凉兵祸,说起来也是黄巾起义影响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以黄巾起义为诱因而发起的。 反叛军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北宫伯玉、李文侯,以及三国时期都知名的韩遂、马腾。
    东汉凉州地区是当年张骞通西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汉武帝时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西域地区局势,设立西域都护府,而西域都护府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存在之后,其周围地区因为大量汉族人的进入而逐渐被汉化。随着西平、武威、南安、酒泉等大小城池的建立,凉州的政区范围最终被东汉政府正式划定。
    尽管汉化现象比较普遍,但西凉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羌族的主要聚集区。中原王朝受儒家仁道思想的影响,对周边少数民族往往采取怀柔政策,所谓四方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王朝自汉武帝之后,就再没有雄才大略的开疆扩土之君,对于羌族这样的少数民族非但不予吞并,反而在凉州设立护羌校尉负责羌族的安全。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民族政策影响下,羌族的力量十分迅速的发展起来,到东汉末年,整个羌民族的人数已经激增至20余万,虽然还比不上游荡在北方草原的鲜卑,却和逐渐没落的匈奴势均力敌了。
    中平元年冬,居住在西羌地区的汉人受黄巾起义影响,在凉州拥立羌族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冷征,正式竖起反旗。
    中平二年初,感到实力不足的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又归服金城的汉人边章和韩遂。得到羌族支持的边章和韩遂势力猛增,野心的膨胀促使两人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并以讨伐宦官为名,率领大军攻入三辅地区。
    得到消息的汉灵帝急忙启用因剿除黄巾不力而被罢职的董卓为中郎将,拜破虏将军,和司空张温等率领步兵、骑兵共15万人屯兵雍州,护卫西汉历代先王园陵。
    得知官兵大至的边章、韩遂也整军进兵,两军在美阳县对垒。一开始交锋,由于羌兵凶悍勇猛,官军出师不利,遭受重创。主帅张温心急如焚,生怕朝廷怪罪。
    这里就不得不称赞下后来残暴的代名词――董卓。在全军惶惶之际,唯有董卓神色自若,并劝慰他们说:“我等虽暂时不利,但只需静待时机,定可退敌。若为将者先自惊慌,军心必散,敌不至而自溃矣。”
    不出董卓所料,中平二年十月末的一天,夜半时分,一道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忽然划过天空。西凉羌族虽然和汉人聚居多年,但思想上仍未开化。这正常的天文现象竟然把羌人吓得魂不附体,很多人都战战兢兢的跪倒在地,喃喃祈祷天神不要动怒。
    顿时,整个军营军心大乱,久久不能安静。董卓第二天就得知了这个情况,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立即采取行动,与鲍鸿等人合兵夹击西凉部队。
    西凉军顷刻之间遭受沉重创击,死伤无数。边章、韩遂败走榆中。官军见机会难得,大举进军。直打到金城城下。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董卓等人大大低估了羌人的实力,在追赶过程中,不断遭到羌族游骑的攻击骚扰。负责追击的董卓见势不妙,连忙下令撤兵。
    但近十万大军的撤退何等困难,结果东汉部队在凉州边境遭到八万名羌军围击,完全陷入西羌部队的分割包围之中。由于后方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没有几天,各军粮草殆尽,军心散乱。羌军趁势猛攻,整个东汉西征军瞬间崩溃,数万大军逃回三辅的十不存一。
    官军的溃败极大的刺激了西凉部队的野心。中平三年一月,西凉叛军内部发生权力之争,斗争的结果就是韩遂诛杀了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收编三人的部队共10余万人。不久,志得意满的韩遂又联合周边的马腾等人,合兵一处,号称大军30万,进攻三辅,势不可挡。
    三辅是司隶的西大门,长安更是汉朝西京所在,三辅告急就意味着东汉朝廷的根基将受到严重的破坏。惊惧之下,手中几乎已经无兵可派的汉灵帝再次想起了自己那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元瞻兄弟,这可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以才有了调川兵西上平叛的旨意。
    汉灵帝把希望寄托在和自己同祖同宗的兄弟身上,可他哪里知道自己这个兄弟从根本上就没把汉朝的江山社稷放在心里,虽然都姓刘,但2000年后姓刘的跟汉室皇族实在是没啥关系。
    “真不知道在三辅带兵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废物!”刘宇烦躁的来回踱步:“那是将近20万的朝廷精锐,又不是20万只羊,怎么就那么容易的让人家给打得落花流水呢?那马腾、韩遂又不是什么深通兵法的人!”
    孙琳自然了解自己的老公,知道这个家伙本质上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她也知道刘宇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益州北部局势刚刚稳定,所有事情千头万绪,益州南部还没有真正收服,对张鲁的利用也要及早提上计划日程,现在这么一个难得的修养发展阶段,忽然要益州出兵保卫三辅,和凶悍的西凉兵作战,的确是有些让人不痛快。
    其实刘宇并不是惧怕西凉兵,说到底不就是有什么所谓的西凉铁骑比较棘手嘛。只要给刘宇三年时间,让他能把手下的兵练出来,那么凭借元戎部队就足以克制住西凉骑兵,更何况赵云在汉中地区的骑兵部队也已经渐成规模了。可问题是那毕竟是几年之后的事了,如今刘宇手下只有十万训练不足的新兵,难道让他带着这些未来的军事力量去一个和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地方送死?这种亏本的买卖,打死刘宇也不会做的。
    按刘宇的意思,干脆找个借口推掉这个差事,反正自己身在益州,他汉灵帝现在焦头烂额,而且气数将尽,又能把自己怎么样。可孙琳仔细考虑之后,还是提出了和刘宇不同的看法。
    “老公,我们现在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臣属,而且老公你现在还顶着一个大汉第一名将的头衔,于情于理,我们也不能做出抗旨不尊的事情啊。就算是为了长远考虑,按照我们预定的发展计划,我们必须抢先在自己头上带上一顶忠义的大帽子,而且必须是汉灵帝承认的天下第一忠义,这对我们以后的大事会有很大助力的,毕竟‘先帝’这个名号,有时是可以对抗继任者的圣旨的。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还是要出兵为朝廷解围的。”
    听了孙琳的话,刘宇陷入沉思,半晌之后,刘宇露出一个笑容,对孙琳道:“琳琳,不得不承认,你有些时候真的要比我更有长远眼光。看来当年上学的时候你始终压我一头的确不是侥幸。你说的没错,我们这次还真是不能逃避。日后雍凉地区是我们势在必得之地,这次出兵,我怎样也要为咱们未来的大计讨点彩头!不过,咱么益州的情势刚刚稳定,人财物三样都相当匮乏,所以这次出兵我们不能带太多兵马出川。”
    孙琳好奇的问:“那你准备带多少人马前去呢?”刘宇嘿嘿一笑,伸出五个手指在孙琳眼前晃了晃。“五万人?”孙琳吓了一跳,这可是川中半数人马,难道老公这次真的转性这么快,迫不及待的要当忠臣?
    却见刘宇含笑摇头,轻声道:“不是五万,是五千!三千元戎兵,两千血甲兵!”
    qidian。
………………………………
第十五章 整军出川天水遇敌(上)
    孙琳一开始听到刘宇说只出动5000人的时候差点跳起来,5000人是去增援还是去送死?但听到刘宇所说的这五千人中有2000血甲兵之后,孙琳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
    血甲兵,这个兵种是刘宇军队中独有的一个兵种。说起由来,其实就是来源于一年前的那场京师保卫战。由于刘宇贪功冒进的原因,所部两千兵马遭遇张宝、张燕6万联军的打击。虽然后来援军及时赶到,加上郭嘉的计谋奏效吓退了张燕,使得刘宇笑到了最后,但刘宇率领的那2000勇士却几乎全部殉国。战斗结束之后,刘宇下令厚葬这些壮士,但他们的衣甲却被留了下来,送到豫州重新修补铸炼。
    后来汉灵帝给了刘宇极为丰厚的奖励,其中包括为那些血洒司隶大地的勇士树碑立传。这块碑立在汜水关和虎牢关的中间,也就是那场大战发生的地方。碑高3丈余,其下有坛,碑身正面刻有汉灵帝御笔亲题的“精忠卫国”四个大字,碑身背面则是刘宇主簿陈琳为这些勇士题写的碑文,因为碑文中有:“忠勇贯于天地”一句,所以这块碑又被人叫做忠勇碑。
    忠勇碑是在刘宇前往益州赴任之前安放妥当的,立碑之日,刘宇带领手下一众幕僚以及一直驻扎在虎牢关的8000健儿一起到碑前祭奠。因为得到刘宇的指示,豫州的工匠们不分日夜,赶在忠勇碑安放前夕将那2000勇士的战甲修补完毕,并在立碑当日送到了刘宇营中。
    忠勇碑前,刘宇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亲自向承载着勇士灵魂的石碑行叩拜大礼后,命人将那2000套战甲取来。日光照耀之下,2000套战甲映射出阵阵寒光,虽然经过修补已无残缺,但战甲上却依然有着斑斑暗红。那是勇士们临死前的最后一腔热血,也是他们对刘宇忠贞信念的寄托。
    面对这些战甲,刘宇的眼前闪过一张张熟悉而又富有朝气的面庞,他的眼睛再次湿润了。没有什么热血的讲话,没有什么夸张的言辞,一片肃穆之中,刘宇拔出佩剑,在自己的手腕上割除一道血口。暗红色的鲜血一滴滴滑落在勇士们的战甲上,三军悖然而惊。
    古人素来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人身上的一根毛发都是父母所赐,是带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上的曹操因为坐骑受惊而违反军令,因为刑不上大夫,所以只好割去自己的头发用来代刑。这就是所谓的割发代首。一缕头发都可以代替一个人的首级,更何况是人身体内最为珍贵的血液呢?
    “主公!”所有人都跪倒尘埃,惊呼声中带着轻轻的哽咽。
    在普通的士兵眼中,身为主公的刘宇就是自己世界的神,是自己精神的支柱。对于主公,他们向来只能仰视,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他们看看来仿佛立于云端的主公,竟然将自己宝贵的精血,洒染在那些阵亡兄弟们遗留下的战甲上,这对于亡者是多大的尊荣啊!主公竟然能如此重视自己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士兵,除了为主公战死沙场,自己还能有什么来报答主公的恩情呢?这是每一个在场的人的心里话。看着主公的脸色因为失血而逐渐变得苍白,几乎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艰难的忍着自己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哽咽。
    终于,在将自己的鲜血滴在最后一套战甲上后,刘宇用孙琳递上来的伤药止住了伤口。他环视四周,慢慢举起握成拳头的右手:“以我碧血,铸我军魂!”
    威严雄浑的声音回荡在每个士兵的耳边,每个人的血液也终于在这一刻被点燃。“以我碧血,铸我军魂!”“以我碧血,铸我军魂!”“以我碧血,铸我军魂!”声声怒吼,带着刘宇部队的坚定信念,震惊百里。从那以后,“唯有碧血,方能卫我军魂”成为了每一个刘宇麾下士兵的坚定信条,不管是什么样的战斗,只要还有最后一滴血,也要捍卫住主公军队的军魂!
    当天,刘宇下令,从军中挑选勇士两千,赐予军魂血甲,而这两千人也自成一军,号为血甲,以徐盛为统领。自此,能够成为血甲军的一员,就成了刘宇军队中每一个士兵终生的梦想与方向。
    后汉范缜所著《后汉书》(不是南宋范晔所著的那本,那本已经改名为《东汉书》了)中对血甲军有如下记载:“血甲军,成祖建武帝始创。成祖于孝灵皇帝中平元年奉旨剿匪,率部两千与黄巾战于司隶之野,终破之,而成祖之兵亦尽。后成祖尽收亡卒衣甲,补之,再以精血遍染,赐予军中勇士,遂自成一军,由鹰扬将军统领。凡军士着血甲者,每临战阵,刀箭不具,死生不畏,皆可以一当十,敌虽十倍之而不能当。后诸侯异族闻血旗至而自退,不敢与敌。”
    这就是血甲军的源头所在。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血甲军就是特种部队中的精英部队。血甲兵除了要接受严格的格斗训练之外,还要有精准的箭法,他们每人都带有与元弩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