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六章 辽河退敌
既然许康已经探知了官军的渡河地点,就不可能不在辽河这条宽阔的防御线上布置兵力。
这突然出现的数十只小船就是他临时能招募来的所有船只。
它们被藏在上游的芦苇荡里,以鼓声为号。听到许康进攻的鼓声后,立刻从埋伏处杀出。
这些小船有商船,有渔船,样式各异,大小不一,若是在正规的水战中,这些船只只会造成己方行军的混乱,成为对方进攻的靶子。
但如果用来对付官军临时建造的木筏,却是绰绰有余的。
许康给船上水兵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摧毁辽河水面上官军的所有运输工具,切断辽河两岸官军之间的联系。
对于这个目标,这些奉天军的临时水军执行的也是相当干脆。
刘正眼睁睁的看着己方的木筏在那些小船的冲撞和围攻下,一艘接着一艘的断裂成数块,却无能为力。
木筏上,因为他的命令,早已经挤满了官军。面对奉天军的弓箭,这些士兵竟然连个躲闪的地方都找不到,最后只能无奈的惨叫着跳下了深深的辽河水,拼命向岸边游去。
对于那些跳下河的士兵,小船上的水军也不追赶,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很快,官军的上百只木筏便被摧毁殆尽,宽阔的河面上已经看不到一只木筏,只有数十只小船在来回不停的游荡。
许康焦急的看着战斗正酣的双方士兵,身后数百骑兵静静矗立。
眼见己方的人员不停的战死,许康心中暗悔。自己还是托大了,竟然在离河10里远的地方埋伏,虽然避免了被对方发现,但也造成大量官军渡河成功。
如今官兵在辽河东岸已经占据了数量优势,己方能否打败这支部队已经成为未知之数。
此时眼见己方的船只封锁了河面,许康大喜,知道这或许是自己唯一的机会了,便高叫道:“敌人已经被切断了退路,兄弟们跟我杀啊。”当下,摔着身后仅有的数百骑兵向河岸边冲了过去。
由于没有防御阵地,官军对奉天军骑兵的防御只能靠士兵的身体来阻挡。
但是数百骑兵合力所形成撞击力又岂是人的身体可以挡住的。
许康带着数百骑兵很快便冲过了官军的简易防线,来到了月牙阵的核心之处。
竟然因此让他发现了官军的最大弱点,那就是官军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者。
面对奉天军骑兵的横冲直撞,位于东河岸的官军终于开始恐惧了。而他们也因恐惧而胆怯,因胆怯而慌乱,因慌乱而使战线更加不稳。
在这个没有防御阵地的地方,一旦战线不稳也就预示着整条防御线即将崩溃。
战争到这里已经没有悬念,渡过河的官军虽然有将近六千人,兵力倍与奉天军,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高级将领统一指挥,终究在被奉天军冲散后,一股一股的吃掉。
这场战役很快便结束了,奉天军共斩杀敌人2千余人,俘虏将近四千人。而官军这次来的总兵力也不过一万五千人而已。
许康看着对岸的官军阵地,心中若有所思,看道身旁的龚英莲,他突然笑道:”要不要到对岸去看一看官军的情况。“
龚英莲吓了一跳,道:“你疯了,查探情报是探子的事,你去干什么?”
“我们可以去当使者啊。官军还有将近一万人,若是不肯退走,对我奉天军终究是个祸害。”
龚英莲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我陪你去好了。”
许康也需要一个高明的侍卫贴身保护自己的安全,他虽然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但依旧不敢掉以轻心,不过在他看来若是能和平解决问题最好,场既自己可以和高句丽谈判,为什么不能和官军也谈一谈呢?
当下,许康不听众人的劝说,执意上了一条小船,带了四五个随从,向河对岸划去。
刘正此时正彷徨无计,六千士兵的损失,即使是他这个太守也不能承受之重。
若是此事被朝廷得知,自己不但乌纱不保甚至连小命都要玩完。
这一刻,刘正是真的后悔不该凭一时意气之争,闹得现在无可挽回的地步。
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突然有侍卫禀报道:”大人,对岸有船驶来。“
刘正一愣,这个时候对岸派船过来做什么。
当下,带着数十侍卫来到河岸边。
果见一条下船,载着数个侍卫远远的停在弓箭射程之外。
“我们是奉天军使者,有事求见刘太守。”对面远远的喊来。
刘正一愣,道:“让他们过来吧。”
“你们过来。”有士兵喊道。
但是对方的小船却没有动静,过了一会儿,刘正才反应过来,道:“撤去所有弓箭手。让他们退后。”
“是。”
眼见弓箭手离开了河岸,对面的小船,终于驶了过来。
但还是没有靠岸,而是在离岸两米的地方撑下了竹竿。
许康抱拳道:“见过刘太守,在下奉天军副帅许康有礼了。”
刘正对许康不伦不类的行礼和介绍皱起了眉头,不过也没有发作,只是道:“原来你就是奉天军的三当家的,没想到如此年轻。”
“太守这话就错了,我奉天军乃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侠义之师,为大汉驱逐了高句丽的入侵,乃是大汉的忠臣义士。”
刘正冷笑道:“你们聚众谋反,割据一方,还敢自认是侠义之师?”
“当然,我大军打败了10万高句丽精锐士兵,刘太守不见抚恤,却妄加刀柄,实在是寒了天下义士之心。”
刘太守气的脸色铁青,但依旧道:“你们若自认忠臣,就应该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交出辽东之地,向朝廷请罪。我相信当今皇上声明,定会给你们一个改过自信的机会。”
许康却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多聊,而是道:“刘太守似乎还没不明白,我早已经派出五千精兵绕道后方进攻昌黎城。若你们现在回访,或许还来得及。否则被我切断了退路,到时候就得不偿失。“
刘正顿时大惊,顾不得和他多费唇舌,立刻回去组织大军向昌黎城敢去。
………………………………
第九十七章 战后贸易
看着刘正带着近万官军就这么慌慌张张的撤军了,甚至连被俘的官军是死是活都不再过问,龚英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去的路上一直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中。
许康的心情却很好,开开心心的骑在高头大马上,看样子若不是身旁有数千士兵跟随,顾忌形象,他都要手舞足蹈起来。不过也难怪,以三千的兵力,杀敌两千,俘虏四千,退敌一万,这样的战绩搁在谁身上都足以自傲了。
但更让他开心的还是刘正的配合,如今奉天军经过连续作战,早已是疲惫不堪,这一次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是再好不过的结局了。
转脸看到龚英莲恍惚的模样,许康疑惑道:“你这么了?我们打了大胜仗怎么你还不开心吗?”
龚英莲摇头道:“我只是想不明白刘正怎么会那么笨,竟然真的相信你所说的话,就这么退军了。”
“他不是笨,是太聪明,知道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许康撇撇嘴,看龚英莲还是不明白,便解释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官军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了,就算让他冲过了辽河,难道他还有本事打败严阵以待的数万奉天军吗?所以他唯一的退路就是撤军。”
“可是,他耗尽钱粮,费劲心机组织了这么大一场突袭,如今却以伤亡惨重告终,若找不到一个能够服众的理由,你让他有何面目撤军?”
“所以你就给了他一个理由?”龚英莲道。
许康点点头道:“毕竟我也不想和官军把关系搞的太僵。以后说不定还有要用他之处。”
回到襄平城,与邓茂的大军汇合后,许康随即便交了令。
当天,整个襄平城再次陷入狂欢之中。程远志大开府库,赏赐无数食物、珍奇供百姓们取乐之用。
这样做虽然有些挥霍,但对奉天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战后的狂欢有助于提升百姓的士气,尤其是奉天军这种没有得到官府承认的军队,更加需要这些狂欢来增加民众的认同感。
这次辽东战役,奉天军损失惨重,原来从涿郡跟随来的两万多战士阵亡了一半以上。若不能尽快得到辽东百姓的认可,那奉天军将很快被排挤出辽东的势力范围之外。
所以对于这次狂欢聚会,程远志等一众奉天军的大佬全部参加,做出了一系列的亲民举动,再次确认了他辽东郡统治者的地位。
不过他们还是很识趣的,只是呆了一会儿便离开了。因为他们也知道有自己这些人存在,底下的人玩起来也不会尽兴。毕竟在这个狂欢的时间里,身为领导着也要有主动消失的自觉。
奉天军大帅府,书房内。
程远志,邓茂和许康这三个目前辽东郡最有权势的人聚在了一起,正为奉天军今后的发展苦恼着。
程远志叹口气道:“这场仗虽然是我们赢了,可是物质也基本消耗一空,你们说说以后该怎么办?”
邓茂也叹道:“这次为了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襄平城以东的农田全部被毁,辽东这个秋天恐怕收不到几粒粮食了。哎,这个冬天让百姓们可怎么过?”
许康跟着叹口气道:“辽东本就是贫瘠之地,如今更是被打残了。这个冬天恐怕要饿死人了。”
许康正唉声叹气,突然觉得房间内气氛不对,抬起头才发现,程远志和邓茂正炯炯的看着自己,顿时吓了一条,道:“干嘛这么看着我?”
“这个时候该是你出主意的时候了?”
“啊?”许康惊讶道:“为什么又是我?”
“因为我是你义父。”
“因为我是你叔叔。”
许康哑然,顿时泪流满面,他们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当然对于目前的情况许康也想过几点解决的办法,这时候自然不能藏私,便道:“其实要解决这个困境也很简单,既然我们自己无法生产,那就只有用最后一个办法,贸易。”
“贸易?”程远志和邓茂同时道。
“就是以货易货。”许康道:“我们没有粮食,但不代表别人也没有粮食,这个时候自然应该是找到粮源,然后互通有无。”
程远志叹道:“你说的到容易,可是我们能找谁呢?北边是玄菟郡,他们还要靠我们接济,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交换的?东边是高句丽,是我们的世仇,而且刚刚打完一仗,也不会给我们粮食。西边是辽西郡,属于官府控制的范围,不来剿灭我们就够好的了,更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方便。”
许康却摇头道“你们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了,只看到跟我们接壤的这些势力,难道就不能再看远一点吗?”看到程远志举手打来,忙解释道:“高句丽虽然是我们的世仇,但现在毕竟已经签署了和平条约,虽然谁也不知这个条约能持续都什么时候,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不是敌人,开放贸易也是应急,没什么大不了的,相信他们也不会拒绝。玄菟郡虽然没有什么可交换的,但他的北边却有两个更大的国家,扶余和娄邑。这两个可是比高句丽建国还要悠久的国家,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组建商队与他们贸易。”
“西边辽西郡内有各种少数民族,他们并不完全听命于官府,只要组织的好,我们也可以和他们贸易,购买羊羔和马匹。南边跨海就是青州,别忘了,关羽现在就在齐郡,我们可以通过海路与他联系,然后再通过他与中原贸易。有了这几条商路,到时候我们解决内部矛盾根本就不在话下。”
邓茂顿时喜道:“哈哈,没错。你小子就是鬼点子多。”
程远志可没有他那么简单的想法,道:“虽然有了目标,可问题是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来交换。辽东郡可没有什么特产。”
许康胸有成竹的道:“我们虽然没有,但青州有啊。临淄城的食盐乃是全国最有名的产盐区,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特色吗?只要控制了食盐,我们在辽东就有了话语权。”
………………………………
第九十八章 平衡力量
在古代,拥有影响一个朝代成败的战略物质,除了粮食外还有“三白”之说。
一白水,这里并不完全指水源,还包括水运。在古时候由于没有大型机动运力,大宗货物的转运只能靠水运来完成。只有拥有发达的水运系统才预示着内部物质调配的畅通。
二白是铁(古代钢铁一般是白色的),这一个毋庸置言,因为它是武器和盔甲的主要材料,谁掌握了它的炼制技术或矿石生产,谁就有了话语权。
三白就是盐,盐是生活必需品,它可以维持人体的渗透压平衡,有利于微量物质的吸收。就像粮食一样,是每家每户都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但古代产盐主要由海盐和矿盐之分。东北地区深林覆盖率极高,这也导致这里基本上没有矿盐。因此只能靠海盐来满足需要。
可是海盐也不是说是有海就能产盐的,这其中还有许多制约条件在起作用,而东北的海区显然还没有发现一处优良的产盐区,因此这里的食盐并不能完全满足内部的需要,每年都要从外面运输一定量的食盐进来,而青州的临淄盐就是他们的首选。
以前由于食盐的销售是靠朝廷来管理,使得东北地区一直处于一种缺盐的状态中,如今得到齐郡和辽东郡的奉天军自然不可能放弃这一有利条件。
实现食盐的专卖已成为必然。
看到许康得意的宣传着食盐对于辽东郡生活的巨大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次程远志再一次不负责任的将解决辽东郡未来一年内粮食的问题交到许康手中。
而令许康郁闷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拒绝的权利。
紧邻程远志的统帅府,有两座与其规模不想上下的府邸,这就是刚刚建成没多久的邓茂和许康的副帅府。三座帅府就位于一条大街上,彼此相邻,显示三位统帅不同一般的关系。
邓茂由于常驻军营,他的副帅府基本上还处于闲置状态,许康则不同。
几乎在副帅府落成的那一天他便带着自己的亲卫搬了进去,想要过一种“独立”的生活,但繁重的工作却使他从来没有机会享受过副帅的便利。
如今他又将不得不投入一场新的战斗中去了。
书房,虽然并没有摆设多少书,但却是许康最喜欢的议事场所之一,因为这里足够幽静。
此时,他在书房里正询问薛可儿有关辽东郡的一些资料。
“我需要了解,原来控制辽东地下食盐买卖的都有哪几家?”
薛可儿立刻道:“以前辽东郡的地下食盐一半以上是由公孙家供应的,剩下的则分别由赵,田,李等七大世家把持。”
许康点点头,道:“好,既然如此你这几天密切关注这几家的动向,以及与他们联系的都有哪些人?”
“为什么要查他们?他们有什么不妥吗?”薛可儿想了一会儿,恍然道:“你想控制食盐的销售?”
许康赞赏道:“不错,有进步,这么快就看出了我的想法。”接着又道:“不过不止食盐,还有矿山。襄平城附近的矿山应该有不少吧?”
薛可儿神色复杂的点点头,道:“是的,襄平能够成为辽东的政治中心,就是因为它四周密布各种丘陵山峰,这些山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矿产资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