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在压迫到底线时,才会奋起反抗,小爹怕是如此,至于小爹过份宠小孩,怕是因为小爹小时候没有真正的童年。李雅昶找了很多理由,替小爹证明他是原著民,可还是有很多的奇怪之处,比如小爹的学堂,还有运动场,又让李雅昶怀疑。
身为李家的长子长孙,李雅昶的成长带着很多的很多期许和责任,早早被丢入军营,比起父亲初去军营的经历,他可以称之为好的,他还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几年,他的父亲第一次进军营就是上战场,九死一生回来的。李雅昶觉得他的父亲可以写一部超长的连续剧,拍完之后,能剪出几百集。
从军,上战场,李雅昶直到这时才觉得他的人生不是一场梦,而是真实的经历着,之前的生活,便是有小摩擦,也只是在安逸的生活中洒些盐而已,到了战场,为了活命拼命的杀敌,哪怕身边有忠诚的,可以随时为他付出生命的仆人,他仍是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到了离死神擦肩而过。打仗没有不死人的,只是他们的队伍,因为各种先进的武器,战损非常低,但他仍是目送很多人离开。
经历了战争,活着归来的李雅昶变得成熟许多,依旧面无表情,他已经记不得当初为何学父亲不将表情外露,大概是觉得父亲的样子很帅?或是因为这样的才能在大宅院里安然的生存下去?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谁让有那么多的后宫后宅的影视剧,暗示着后宅的生活十分的黑暗,吃人不吐骨头,他又是个过继的孩子,搞不好会被人害了,便是双亲很宠他,也护着他,但肯定有两人注意不到时候。
事实证明,他想太多,以至于长时间习惯没有表情后,他脸上出现表情的画面太吓人,和帅完全不挂勾,为了不吓到人,他得收了在军营长久积累下来的肃杀之气,便是不什么表情,也要让自己看起来像是风度翩翩的才子,而不是这个时代不流行的冷酷总裁形象。
他的伪装还是很成功的,吸引了不少美女的注意力,其实就有身份高贵的公主,还是皇帝十分宠爱的公主,被皇帝指婚时,李雅昶吓了一跳,他是不想娶公主的,他要找,也得找个和小爹一样的人,而且他在印象里,公主都是刁蛮任性的,没有贤妻型,他可不想整天围着公主,哄着公主。父亲和小爹先是请人问清楚公主的品性,才问他有什么想法,如果不愿意,双亲会进宫替他求皇帝收回旨意。
李雅昶以为,他不能让双亲难做,而且李家不是小家小户,一大家子的人,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丢了全族人的性命,抗旨之罪可不小,何况从双亲那里得知,公主的品性还不错,不是任性的人。但这样的听闻,他并没有太上心,若不是任性的人,怎么会主动向皇帝提出指婚的请求,只求对方进门后,能够安份一些,若不安份就当是请回一尊佛,只要供着就好了。
不过,当年宴时见到公主本人后,李雅昶改变了观念,对方主动提出指婚的请求大概是唯一的任性了,从对方的身份,他完全看不出和“任性”有关的东西,她十分害羞,气质温润,让人想要靠近。
两人大婚的日子,是李雅昶公布科举成绩之后,他是和表哥一起参加科举的,表哥一举夺魁成为这一届的状元,而他则是探花。因为与公主有婚约的关系,又加上出身不凡,又有武将之名加身,他的名气比表哥还有大,完全把表哥的风头压了过去。庆幸表哥不在意这些,还一脸感激的向他道谢,怕关注的人太多,媒婆又要天天往家里跑,被烦死。
像他们这样出身的人,尤其是家中的长子长孙,哪有什么婚姻自主的权力,肯定会被皇帝指婚,也不知皇帝怎么就那么喜欢做媒,至今指婚不少,有被人羡慕嫉妒的佳偶,也有夫妻不睦的怨偶,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因为是皇帝指婚,幸福不幸福,日子要继续过,不可能和离,除非是皇帝下旨,但皇帝会下旨吗?肯定不会,下旨不就是承认自己有错。
科举之后,李雅昶成为朝廷里唯一亦武亦文的官员,武将赞他替他们争脸面,文官看他的表情相当不友好,却也拿他无可奈何。谁让他出身好,还成为了驸马,便是想要整他,也得三思而后行,不然,把整到他,反而把一家老小的命赔进去。
李雅昶终于明白小爹有时会流露出来的带着些扭曲的嚣张,那种你们恨我牙痒痒,却又整不死我,反而把自己赔进去不说,还连累家人的心理。
将公主娶进门,两人的生活温馨美好,公主性子很好,没有那种嚣张跋扈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家中长辈十分恭敬,和妹妹的相处很好,两人更像是姐妹,对他就更不用说了,完全符合他心目中贤妻良母的形象。婚后第二年,他们第一儿子出生,白白胖胖的十分可爱。
儿子出生没多久,妹妹便被皇上指婚给了内阁大臣的长孙,当时他和一帮子堂兄弟,表兄弟寻了过去,把对方查了底透,样貌马马虎虎,人品还过得去,家里没有侍妾,也没去过不应该去的地方,勉强过得去,便是这样,他们兄弟几人也把人“请”了去,十分“友好”的聊聊人生。妹妹可是他们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可不许外人欺负。
妹妹出嫁时,小爹哭红了眼,父亲把随身的匕首送给了妹妹,说若那人欺负了她,不用忍着,所有后果,李家都担着。他背着妹妹上了花轿,一路上不停的嘱咐着妹妹,有什么委屈不要忍着,直接回娘家。妹妹脸上的妆哭花了一次又一次。
之后,妹妹回门的时候,脸上带着满满的幸福,双亲看着放心了不少,他却看着挂着“妹夫”头衔的人相当不顺眼。
在李雅昶成婚的第五年,李菻善把李家的责任交给了他,而小爹则把名下所有产业划给了皇室,只留下了一成利,双亲便在一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出游,一走便是数年没回过京城,连年都是在外面过的,若不是时不时有书信传回,知两人行走的方向,李雅昶都想派人去寻了。
皇帝堪称人瑞,待双亲出游五年后归来,皇帝才故去,继位的并不是四皇子,四皇子没熬过先皇,比先皇先走了一步。有人说皇帝是因为心爱的四皇子先一步故去,伤心过度才一病不起,故去。事实是什么样,大概只有宫里的人知道,新上位的皇帝即位后,改国号为晋。
新皇上位,便整顿一些心思异动的人,将军府依旧毅力不倒。让李雅昶忧心的事是,年过半百的双亲想要出海,去海的那面看看,李雅昶劝了几次,也不见双亲有动摇,只能把孩子们推出去。如今出海的大船经过数次的改造,肯定比最初要强很多,但在海上飘荡,安全是未知的,而双亲的年纪又那么大,怎能去冒险。
………………………………
394 番外九
王修晋想要出海; 起初是一时的冲动; 一直以来,他是非常惜命的; 从年少; 到中年; 他也算是经历了不少的事; 大大小小的,人为的,还是无妄之灾也不算少; 有那么几次从鬼门关前走过,活到如今,他仍是小心翼翼,没有过自己是打不死的蟑螂的想法;
想要出海看看; 王修晋不只一次两次有这样的想法; 尤其是从海外带回来越来越多的工业进步的信息,他就想要去看看海外的工业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但因为不想小命扔在海上; 就一直没有付之于行动。王修晋怕死; 这次开口说出海; 也是因为站在船厂看到大船下海试航,他看着觉得眼馋,也不知怎么就开口感慨了一句; 他开船坊那么多年; 就没有乘船出去过; 实在是遗憾,然后李菻善为了不让他有遗憾,就提出待大船远航时,他们便也跟着去看看。
将军府,长子能独挡一面,王家亦不用王修晋操心,至于产业,现在也都有皇上派人去管,是赢利,还是赔钱,只要王修晋到手的利钱不少,他们也不会过问。王修晋想得开,放得下的态度,让李菻善十分佩服,试问换成是他,他见得能做到王修晋这点。他们远行,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长辈,父母在不远行,大好河山转转,有个什么事,他们还能赶回来,若是出了海,在海上飘浮不定,家里长辈若是有什么事,他们赶不回来,怕是更大的遗憾。
到家里把想去海外的想法一说,让两人意外的是,长辈对他们的决定是支持的,反倒是小一辈不同意,担心他们有海上遇到什么意外。出嫁的女儿为了不让他们离开,干脆抱着刚刚周岁的孩子回娘家住,搞得女婿也跟着搬过来陪着。
王修晋被女儿的行为弄得哭笑不得,很是无奈,但仍是向往着海外,自从说出来想要出海看看开始,想要出去的想法一天比一天的强烈,可他也没任性到惹孩子伤心,长辈担心,却仍一意孤行。不出海,会有遗憾,这样的遗憾和亲情比起来,很微小。
王修晋已经放弃了出海的念头,哪怕心底仍有向往,但畏惧死亡的惜命很快把那一点点向往压下。李菻善有心准备出海之事,但被女儿磨得也不敢在明面上表现出来,便想着待双亲百年之后,再考虑。两人出海的事,就这么被女儿闹黄。
两人没出海也是幸运的,新出的大船,在刚刚出了海上城防后,便出现在了渗水事件,船上有四位皇家的俊才,消息传到京城,承上圣案,皇帝愤怒万分,命人详查,还别说,真查出了猫腻。船坊交由皇室之后,皇室里有一些蛀虫便胡乱伸手,随意安排人手,便出现了偷梁换柱的事。按着上等材料收着钱,送的材料却是残次之物,这样造出来的船如何远行。
王修晋听到船渗水的消息后,万分庆幸自己没去成,出海的心思是彻底断了。至于皇上的震怒,就跟妇人生孩子震痛似的,若是能下狠手,就痛快的把这些人收拾了,但肯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若是能忍,就要想个万全的法子,让伸手的爪子乖乖的收回。
新皇看着年轻,却是跟在先皇身边好多年,由先皇亲自教导,脾气和先皇有那么几分相似,下狠手的事,就是如此,他不担心后续的麻烦事,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手伸得太长的几皇族亲戚关的关,杀的杀,抄家的抄家,还有一些人被送去守陵,算是最轻的惩罚了。
王修晋觉得新皇有些过急了,他还没坐稳皇位,怕是肯定会有人对此不满,到时会引起一些事端。先皇动手清理朝臣的时候,他已经在位多年,已经稳固了政权,而新皇有着操之过急了。王修晋忘记了一点,古代宗族大过律法没错,但皇室的宗族再大,也不敢拿皇帝怎么样,便是新皇收拾了几人,只要不累及全家,他们心里再怒,也不敢和皇帝对着来,也不敢因为对方年纪小而轻视,谁让现在是皇帝握兵权,而不是分到各将军手中。
皇帝手里除了兵权之外,还有一个神出鬼没的缉事厂,他们养亲兵想要造反,怕是还没等兵养起来,他们的小命就没了。所以为了多活几年,为了不让身子被分家,他们除了忍还是忍。为了在皇帝刷好感,还有人向天下人写了告罪书,写得那叫一个诚恳,那叫一个真诚,让人觉得是真心悔过了,当然外人信与不信在他们看来不重要,皇帝信了才是重要的。
王修晋看着那份告罪书,笑言出谋划策之人脑子很好用,不过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用力过度更会让上位者忌惮。当然,这些对他来说,如同戏一样,看看热闹便罢了。他和李菻善现在都是闲人,没了官职只是拿些红利,日子倒也过得清闲。
不再出现在众人面前,哪怕李家仍受瞩目,却也不像之前那般张扬。也就没有人看他碍眼,想要除之为快。不争名不争利,日子过得十分悠哉,在院子里种下一片竹子,夏日里在竹中品茗,别有一番的韵味,活了两辈子,王修晋都不觉得自己和文人能靠上边,现在却过了把瘾,不过,他却觉得自己的样子,有些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想想两辈子,王修晋觉得自己活得相当的精彩,经历了社会的繁华,先进,到末日时人性的丑陋,再到古代,落后,贫穷,几乎看全了世间百态,也经历了品过了炎凉艰辛,现在儿孙围在身边,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只要是打心里孝敬,计较又何必计较有没有血缘。
摸摸孙儿的头,王修晋闭着眼睛晒太阳,今天的阳光真好,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很是舒服。“祖父,孙悟空会不会翻跟头的时候,没翻好掉到海里去?”小娃娃好奇的开口询问,对于他来说,十万八千里有多远是没有概念的,就是单纯的好奇,若是十万八千里下面正好是海,会不会淹了大圣。
“或许会,但是孙悟空的能耐很大,就算是掉海里,也不会有事的。”王修晋耐心的给孙子做解释。
“那为什么孙悟空挑不出如来佛祖的手心?孙悟空如果把字写到手背,如来不就输了,可他为什么要写在里面?”小孩子的好奇心很重,问题也非常多。“如来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孙悟空也不乖,如果他不破坏蟠桃宴,也不会有后继的事,可让孙悟空看管蟠桃园本身就是个失悟,他们不知道猴子喜欢吃桃子吗?这样的常识都不知,做再大的官,也是笨的。”小孩子的话特别多。
王修晋并没有给孙子做出什么样的指引,都言少不看西游,其实把西游的故事,换个方式讲,对孩子们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还会开动他们的脑筋,让他们多想内在的东西。微眯上眼睛,被太阳晒得舒服,便有困意袭来。身边的小孩见祖父不作声,便掂起脚看,见祖父似乎睡着了,便放轻动作,去寻仆人给祖父拿个毯子过来盖上。
王修晋怕是不会想到,他这辈子会这么安详的去世,没有受到病痛的折磨,就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在阳光下离开。
王修晋离世引起很大的震动,皇帝亲自前往悼念,一连数日,引得大小官员全都跑来,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没有一个落下。李菻善面无表情的守着灵堂,让人看不出悲喜,只是那又颤。抖的手和眼里的红丝出卖了他的内心,李雅昶的妻子安抚着痛哭不停,不断自责的小姑子,她的心里也在想,如果,如果公公随船出了海,是不是人就不会去那么早。王家小一辈也全数过来守灵,他们念着叔叔的好,王修柏哭晕了两次,王家如果没有弟弟撑起来,他们哪里会有现在的生活。
前来悼念王修晋的,不单单是皇亲国戚,各路官员,还有不少大儒,商界的翘楚,学者,工场里做工的人,有些人无法进到院内,便带着他们觉得可以表达心情的东西放在院子外。
停灵的几日,天一直下着细雨,等到下葬那天,一反几日的阴雨,太阳十分好。李菻善念着王修晋很喜欢晒太阳,现在却是晒不到了。
王修晋站在灵柩上,看着黑白的影子,这辈子他过得挺充实的,人不能太贪心,活过一段,便贪念着遗憾没如何如何,他,没什么遗憾,有相守的爱人,有可以依靠的家人,有让人骄傲的后代,便是孙辈都是聪明伶俐的,有什么可遗憾的,家族能荣耀多久,不是他能决定的,而且他也不会知道,就这样挺好,他这样的离世,何偿不是一种老天的厚爱。
“王修晋,地府近百年来入不敷出,从今日起便封你为地府的财政官,撑管地府财税。” 2k阅读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