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进大同城门一步,可千万别让我去送信。
就在这时,护卫进来禀报:“太师,明廷使者到了。”
“明廷派使者过来?做什么?”也先不待护卫回答,暴喝一声:“抓起来。”你不是抓了我的使者吗?我也抓你的好了。
什么情况?格斯尔和护卫都傻眼了。
也先道:“重写一封信,告诉明廷皇帝,拿巴图换这个使者。”
“高,实在高。”格斯尔大喜。
………………………………
第171章 与时俱进
这次奉命出使瓦剌的是户部主事史大成。
史大成出身贫寒,三十岁考中秀才,连续落榜三次才中了举人,就在所有人以为举人是他人生最高峰时,他走了狗屎运,中了二甲进士,进了户部。
朝中谁不知道张宁扣下瓦剌使者巴图以及随从等三人?三个倒霉蛋在他手里,就算现在还活着也没人型了。这次朝廷派人出使瓦剌,人人自危,也先不好惹,极有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
就在官员们自求多福时,史大成挺身而出,毛遂自荐。他解众官员之危,无数人感激,出使当天,送行的凉棚长达七八里。
史大成只比格斯尔等人晚一个时辰到王庭。
他早就做好以身殉君的准备,被扣算什么?得知连也先的面都见不到就被关起来,他只微微一笑,道:“幸好老夫带了足够多的衣服。”
张宁没有亲自为他送行,却派任荣送给他四大箱衣服,全是冬衣,并让任荣告诉他:“草原冬天到得早,最好全带上。”
史大成打开樟木箱子,一件件崭新的皮裘亮瞎了他的眼。如果张宁没有叮嘱,他会让老仆送回府,可有张宁叮嘱,他便全都带上了。张宁不会无缘无故送他皮裘,万一到草原后没死又回不来,这些珍贵之极的皮裘说不定就派上用场。
他被关在一个小小的帐篷中,外头有两个瓦剌军士看守。只是换个地方住而已,他一点不急躁,反而常在帐篷中背诵小时候读过的文章。
…………
匠人们日夜赶工制造“雷鸣”,只用五天便赶出两车,分别送去大同和宣府。随同“雷鸣”一起去的,还有两个教导操作的军士。
对这种不分敌我杀伤力极大的武器,张宁认为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特别规定操作流程,一丝都不能错。神枪营训练时,先用大小重量一样的模具练习投搓,待军士们按照指令投得分毫不差时,再练习拉引线投掷。
派去当教官的军士是最先上手,学得最好的。
张勇随“雷鸣”一同回大同,顺便押运。他已回京十余天,只提前几天回去。动身前,父子深谈了一次。
张宁认真劝他:“父亲,遂发枪打得好,一枪结果一个敌军,比你手持长枪亲自上战场快得多。你必须学好,不能松怠。”
从遂发枪提前面世以来,他劝过几次,张勇总是觉得躲在后面放枪不如冲锋在前爽快,怎么都不肯学。
张宁相信,总兵蒋贵会明白遂发枪的价值,一旦以使用遂发枪的神枪营军士为主力,将官们再无出城交锋的机会,到时他不学也得学,形势会逼他学。
如今分别在即,张宁就怕城头上军士往下扔“雷鸣”,随时准备射击,张勇还逞武勇,带人出城交战。
火药不分敌我。
若真这样,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蒋贵以“延误战机”的罪名押解回京;要么死在“雷鸣”或遂发枪的火光之下。以张勇的性格,极有可能是第二种。
张勇见识过“雷鸣”威力后也有些怕,只要有一人对他心怀不满,在他出城交战时悄悄扔一颗这东西,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行,老夫学一下。”张勇爽快地道。
“不是学一下,是要学好,就跟你学射箭一样。”张宁看着父亲的眼睛,很认真很认真地道:“不久的将来,遂发枪一定会取代兵器,请父亲一定要学好它。”
他会挑选有天分的人才组成团队,专心研究武器。他和朱祁镇商量好,纺织厂利润所得的一成用来做这件事。目前来说,这笔银子用不完,随着纺织厂越做越大,研发经费更加充盈。
这是他能想到的,用最快速度,以最低代价征服世界,成为这个时代霸主的最好办法。朱祁镇看到遂发枪和“雷鸣”的威力后,也这样认为。
试想,军士站在城墙上,身前有盾牌挡住敌人射上来的利箭,居高临下一遍又一遍地扔“雷鸣”,把敌军炸得差不多了,再换另一批军士上,一枪一个结果没死透的敌军,这是多么爽的事?敌人伤亡惨重,已方的伤亡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东西难学不?”张勇犹豫了一下道。
他堂堂副总兵,能向手下学这个吗?很丢人啊。
“父亲射得一手好箭,眼力极好,不难学。”张宁道:“要不,现在我们去演武厅练习。如果我猜得没错,父亲肯定能很快上手。”
“走。”
父子俩到演武厅,任荣放好靶子,张宁拿出一把精致的遂发枪。那是他特地让匠人制作自用的,比量产的要精良得多。他讲解后,演示一遍,把枪交给张勇。
张勇第一次射击,遂发枪的后座力震得他手腕发麻,准头偏差也很大,不过张宁再三鼓励。父子两人一个教一个学,练了一个时辰,张勇总算十枪里头有五枪能中靶子。
这是死物,活人可不会站着不动光挨打,不过仓促之间无法要求太多。张宁只好再三要求他到大同后勤加练习:“……父亲可是副总兵,要是枪法不如军士,脸往哪儿搁?”
“没事,蒋大人还不如老夫呢。老夫练好了,在蒋大人面前好好演示一番,让他眼红。”张勇哈哈大笑道。
“这样最好了。”张宁微笑道,父亲起了争强好胜之心就好。张宁总算放心。他并不担心因此得罪蒋贵,只要他稳坐锦衣卫指挥使之职,蒋贵便不敢对张勇怎样。
第二天一早,张宁送出城外十里才依依不舍地勒住马。
张勇豪情满怀道:“你就等老夫立功吧。”别的不说,有一车运到大同的“雷鸣”,一定让瓦剌军有来无回,要是让他们逃回一个两个,都不算他有本事。
“好,儿子静待父亲立功。父亲也要小心。”张宁道:“我会让人多造些‘雷鸣’,保证你们够用。”
接下来将有一场大战,手榴弹这么好用的东西,多多益善。
“回去吧。”张勇朝儿子挥挥手,一马当先向前驰去,押运的军士步行,见状忙推车小跑跟上。
一直望不到父亲的背影,张宁才圈转马头回城。
………………………………
第172章 自信
父子俩短暂相聚又匆匆分别。晚上,张宁站在正院门前,望着张勇黑沉沉的卧室,轻轻叹了口气。张勇是他这一世唯一的亲人,他这一去,又得许久才能相见,好在有利器在手,倒不用太担心他的安危。
夜晚起了风,吹动张宁衣衫的下摆,让他和身影显得有些孤单。
清儿心疼地道:“公子,回去吧。”
原主的记忆和他对父母的记忆慢慢重叠在一起,思念的思绪更加浓了。良久,张宁才道:“备车。”
…………
悠悠一袭粉红衣衫,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她感觉到张宁情绪不高,接过绿萝手里精致的茶盏,放在张宁面前,道:“安乡伯这一去,必然建功立业,你不用太担心。”
我哪里是担心,我是缺乏父爱。张宁无声自语,端起茶盏喝了一口,道:“这茶是陛下赏的?”
这茶和他这两天在乾清宫喝的茶口感一模一样。看样子朱祁镇很疼这个堂妹,有好东西马上派人送过来。
悠悠道:“陛下赏了两罐,我喝了觉得还好,不知道你喝过没有,特地让绿萝在你来时泡上。陛下赏你了吗?”
“赏了两罐。我给家父了。”
张勇珍而重之放在包裹里,主要是皇帝赏的,有面子。张宁估计他会在蒋贵面前显摆,然后分一罐给他。
悠悠吩咐:“绿萝,没拆开那罐交给任荣。”这是要均张宁一罐了。
“不用。我到这里喝就行。”张宁笑微微道,有她陪伴在侧,不再感到孤单。一句话,他在这里找到安慰。
悠悠没坚持,道:“安乡伯走得急,父王没来得及和他叙旧,懊悔不已。不知道安乡伯什么时候回来?只怕父王没机会和他一块儿喝酒叙旧。”
郑王得知张勇回大同,急得直跺脚,两家什么时候订亲还没谈呢,怎么就回去了?他可是要当公公的人,怎么能不主动提?
他和悠悠抱怨,悠悠道:“父王也快回去了吧?”
郑王不可能久在京中,迟早得回藩地。
“你皇祖母想多留为父一些时日。”郑王淡定得很,显然和太皇太后提过,太皇太后也同意了。只要她同意,皇帝肯定不会放他回去。
悠悠当然希望父王留在京中。不过,张宁过来时,她还是婉转地抱怨了一下,只是不知道张宁是不是听得懂。
张宁眼眸转了转,秒懂她的意思。郑王和张勇有什么好谈的?肯定是要谈两家的儿女亲事。张勇没找郑王谈,是因为太皇太后有话在先,必须张宁三年内封侯,悠悠才能下嫁。既然条件没达成,有什么好谈的?
他故意装傻,道:“家父确实走得急。这事怪我,我没提前跟他说要运送‘雷鸣’去大同,要提前说,他肯定会先行拜访岳父。”
这话听起来更像客套。悠悠白了他一眼,道:“陛下有征伐瓦剌的打算吧?你扣下瓦剌使者,难免挑起战端,就不怕史书上记下一笔?要是胜了还好,万一败了……”
败了,史书上的评价就不好。何必拿自己的名声替皇帝背锅呢。这事发生后,悠悠好几次想提醒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事情已经发生,多说无益。
“怎么会败?”张宁自信道:“告诉你也无妨。这些天,顾淳和刘念天天顶着烈日训练军士,匠人们不顾有被炸伤的危险,没日没夜研究‘雷鸣’,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一战吗?有利器在手,我们怎会败?”
悠悠关切地凝视他:“战场瞬息万变,怎能只靠利器?”
“我知道。”张宁道。原来的历史轨迹上,由王振指挥的军队在土木堡遭遇也先的骑兵后,神枪营来不及放一枪,大炮来不及发一炮,便被瓦剌军冲垮,人人自顾不暇。他不是王振,怎会犯这种错误?
“阿宁,陛下一直有征伐瓦剌之心,你可别被他带歪了。”朝臣们在张宁以一篇征伐瓦剌的策论通过校阅后才明白皇帝的心思,悠悠却是在和朱祁镇闲谈时亲耳听他说出平服四海的雄心壮志。她担心张宁一时头脑发热,被朱祁镇影响,背上一口巨大的黑锅。
“我同样有征伐瓦剌之心。我们志同道合。”张宁微笑道,眼眸中闪着光。
这种事也能志同道合?悠悠瞪了他一眼,道:“你和陛下都不曾统领军队。”这是她担心的主要原因。君臣俩都太年轻,又不曾上过战场,却一心挑起战端,能胜得了吗?
“朝中有的是良将。”
悠悠极有神采的眼眸亮如星辰,道:“你会将军士交给臣中良将指挥么?陛下肯答应?”朝中不乏南征北战的良将,她这不是担心君臣托大吗?
“会。如果陛下不肯,我会劝陛下。这点你放心。”张宁道:“你夫君不是傻子,哪会不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人家自然知道。”悠悠眼波流动,语气温柔,烛光下柔声似水,哪有半点郡主的样子?
张宁趁机伸出魔爪。
…………
格斯尔唉声叹气地上马,只觉背上的国书有如千斤重,快把他的腰压断了。他觉得,如果没有意外,他很快会在明廷京城和巴图会和,就是不知道巴图还在不在?
也先本来打算趁未曾到白灾肆虐的日子长途奔袭拿下朝鲜,但是使者被扣,这面子搁不住,只好先按下奔袭朝鲜的事。
不过,他限格斯尔半个月内必须赶到明廷京城,自己则调兵遣将,这些天不停做部落头领的工作,毕竟朱棣给他们的祖先血的教训,和明廷交锋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部落头领们顾虑重重,也先恩威并施,还是有些部落不肯出兵,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夜晚带兵把这些部落灭了,以此威慑其他的部落。
灭了两个部落之后,其他部落总算老实了,同意派兵。
忙完出兵的事,也先才抽空看望史大成。
他还没走到史大成居住的帐篷,便听到朗朗读书声,不由停住脚步,问随从:“这人带来的东西还留着?”
书可是好东西,怎能不收缴回来?
随从明白他的意思,道:“他没带书。”
………………………………
第173章 宣诏
史大成做着必死的准备,怎么会带书出使?这天,他闲着没事又背诵少年时读的书,没想到被也先遇上了。
也先看双手背在背后,在小小的帐篷中走来走去的老头,皱了下眉头,道:“你叫什么名字?”
史大成横了他一眼,继续背书,理都没理站在帐篷外的汉子。
随从喝道:“那使者,这位可是我们太师。”
太师?也先?史大成转头瞄了也先一眼,脚步没停,嘴也没停,这会儿背的是百家姓,不怕也先听去。
这几年也先东征西战,一统蒙古,名字震动明廷,但凡明廷的有识之士都对他深深警惕,忧心他有朝一日挥兵南下。
史大成也是其中一员。他明白,自己出使,就是要见这人。不过,这不妨碍他故作高傲。老子在背书,暂时没空搭理你。
也先挥手示意随从别打断他,自己则凝神细听。
史大成见他认真听,不背了,停步转身,双手拢在身前,道:“见过太师。史某奉我朝陛下之命出使贵国,不知太师为什么不见史某,而是将史某囚在这里?”
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就算帐篷外没有人看守,他一介书生也无法逃回大明。何况他奉诏宣谕训诫也先,哪能一见形势不对就逃回去?
也先本来只是想看看明廷派什么人过来,没想到眼前的老头不仅不害怕,反而侃侃而谈。他道:“谁叫张宁扣下俺的正使呢?难道张宁扣得,俺就扣不得?”
之前他得到密报,明廷皇帝宠信一个叫张宁的少年,转手把以前宠信的太监王振凌迟处死了。他对明廷的少年皇帝很是不屑,也没将张宁放在眼里,没想到张宁竟敢扣下巴图等三人。少年人这是在玩火啊。
史大成昂然道:“瓦剌怎能跟我泱泱大国比?再说,太师的使者若不违法,张大人怎会拿下他?太师来得正好,史某这就宣读我皇陛下的诏书。”
“你们那个少年皇帝有什么话对俺说?”也先道。难不成少年后悔了,巴巴的派使者道歉?哼,扣下巴图,休想俺原谅你。
巴图曾是也先的亲随,他被扣下,死活不知,也先怎会不担心?总之,明朝皇帝若不送上大量粮食,他绝不善罢干休。
史大成整理官袍,郑重从包裹中取出诏书,展开抑扬顿挫读了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瓦剌使者巴图当街调戏民女,纵容手下行凶,致出人命,按大明律,罪当诛……瓦剌太师治下不严,当训诫……”
也先越听越怒,待史大成读完,怒不可遏道:“俺即刻发兵打到你们京城去,把你们的少年皇帝关起来。”
老子一心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