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难做,税太多,负担不起啊。
中年男人道:“你不会去太平厂进些布来卖吗?”
“小的去了好几次,一直见不到太平厂的管家老关,内管家郑氏倒是见到了,她却不管这些,只管织布。”许有财快哭了,谁不知道没拿到太平厂的布生意难做?问题是,拿布很难,人家是供应宫里贵人的,哪有布给你?
中年男人皱眉道:“我们可是城南最大的布庄。他们舍得放弃?”不和最大的布庄做生意,想和谁做生意?张宁怎么找的管家?
许有财道:“这个小的不知道。大人,如今只能勉强维持,可若是混混们来要银子,应天府来要税,户部也来要税,我们布庄,迟早得关门。”
“关门?”中年男人眉头皱成“川”字型,道:“这么严重?”
“是啊。从太平厂拿到布的布庄生意好得不得了,没拿到货的就门可罗雀。小的无能。”
中年男人道:“每个月应付这些杂七杂八的银两有多少?”
“得有二三百两。”许有道。有生意,二三百两不算什么,没生意就应付维艰了。
中年男人沉默不语,他名下商铺不多,陈记布庄收入最多,一大家子的吃穿花费全从这里面出取,若是倒闭,一家子难道吃西北风?
“你先回去。”他道。
许有财不敢再说,只好出去。
中年男人沉思半晌,决定弹劾周平,拿定主意,他就着磨好的墨水,写起奏章。
………………………………
第81章 张宁的计策
今天早朝,杨荣有如诸葛孔明附体,上演一场舌战群儒,不,舌战众多同僚的戏码,以致拖到午后才散朝。朱祁镇饿得头晕眼花,上了御辇,却道:“宣张宁。”
张宁到昭仁殿,朱祁镇正在用膳,道:“卿来得正好,先用膳。”
他预留几个菜,让人备好碗筷,可谓十分贴心了。
张宁早就习惯蹭饭,谢恩后坐下开吃。君臣吃完,贾小四上茶,朱祁镇叹道:“卿今天幸天没有上朝,要不然非被他们吵死不可。”
正三品大员自然是要上朝的,但锦衣卫指挥使例外,没有要事大事,可以不上朝。张宁巴不得一觉睡到天亮,不用二更天起床,四更天赶到宫门口,等候宫门开启。
张宁道:“可是为向布庄收税的事?”
一直以来,只有农户才需要缴税。农夫们用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谷子交了一年的税赋,自己所剩无几。商贾社会地位低不假,所得却尽归自己,一个铜板都不用交。
而今,布庄的掌柜真金白银交给户部的员外郎周平,这对东家来说,是一笔额外的支出,而这笔支出,不仅一次,而是有可能每个月一次,每年都要交。
这怎么得了?!
隐在幕后的东家若真是地位低下的商贾也就算了,偏偏有很多是身在朝堂的官宦以及祖先因功勋而封爵的勋贵。
明朝的官员俸银极低,靠俸银养活一大家子和婢仆是不可能的,哪怕每年有炭敬,相当于领了年终奖,依官职高低而得。
唯有名下的商铺,才是官员和家眷丰衣足食,人情往来的保证。
勋贵们为维持贵族的体面,花费更多,有官职的勋贵除了爵位那点俸禄外,还能多领一份俸禄;没有官职的,爵位那点俸禄够做什么呢?不会经营,没有商铺良田,一大家子只能吃西北风了。
几天来,弹劾户部的奏章雪片般飞到朱祁镇案前,其中半数弹劾周平,用“一举成名天下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其中八成奏章是文官们所写。
勋贵是武将,有些不在京中,有些没有官职只有爵位,因而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早朝上文官们引经据典,言辞犀利,杨荣淡定应对,勋贵们只能见缝插针说上一句。
朱祁镇大吐苦水,道:“……不就收几两银子吗?他们指槡骂槐地骂朕,真是岂有此理。”
不怪他会这样想,向布庄收税由张宁提出,他首肯,太平厂做出表率,他没有点头,户部哪敢这么做?
这些臣子太可恶了,平时一个个的满嘴忠君爱国,现在收几两银子的税,什么忠君爱国都抛到九霄云外。
张宁道:“陛下,他们偷税漏税惯了,只要让他们知道缴税的重要性,他们就老实了。”
别跟他们废话,直接动真格的。
朱祁镇点头道:“卿尽管放心去做。”
“是。”
君臣相视一笑。
说话间,杨荣来了,老头子疲惫得不行,歇了一会儿,才强撑着过来。进门见张宁在座,露出笑容道:“你在这里就好。”这小子古灵精怪的,一定有办法。
说完,才向朱祁镇行礼参见。
朱祁镇赐坐,吩咐给他上茶,道:“杨卿别气坏身体。”
自从一时冲动将太皇太后气晕后,朱祁镇说话注意很多,杨荣被围攻时,他就担心老头子一气之下晕了过去,幸好悲剧没有发生。
老头子的意志还是挺坚强的嘛。
杨荣行礼道:“谢陛下关心。老臣身子骨不硬朗,但决不能让他们得逞。二十税一已经是低得不能再低了,妄想包庇那些商贾,岂是臣子所为?”
张宁道:“二十税一,确实不多。只是多年来,他们一直没有交税,习惯食税而肥。只要他们习惯交税,按时交税就好了。”
杨荣眼睛一亮,一拍大腿,道:“对啊,张大人所言正合老夫之意。只是如何做到?”
“陛下先下诏,所有商铺必须按月交税,接着于各州县另外设立收税的衙门,这个衙门只负责审核、收税。”
“新成立一个衙门?”朱祁镇反问。刚才张宁说让他们习惯交税,他还以为将几个闹得最凶的臣子下诏狱。只要在诏狱呆几天,他们就老实了。
张宁诚恳道:“陛下,税乃一国之根本,无论农夫还是商贾,都是陛下的子民,为何农夫得交税,商贾却不用?当然,为示陛下恩泽天下,可准商贾于节日着丝绸。”
太祖规定,商贾不能穿丝绸,农夫可以。于是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农民能穿丝绸,却穿不起,商贾有银子穿得起,却不能穿。
只要交一点点税银,便准予商贾在节日,如祭祀、过年穿丝绸,于商贾于言,已是莫大的恩典。
商贾们定然愿意。
而且,以后不仅布庄交税,不管经营什么,只要是商铺都必须交税;也不局限在京城,而是只要大明疆域所及的商铺都必须交税。
单单京城一地,仅仅布庄一行,收到的税就不少,何况天下各行各业交的税?杨荣只觉眼有豁然开朗,激动之下,说话竟有些结巴:“张大人……所言……请……陛下……允准。”
向天下所有商贾收税?朱祁镇怔怔的有些回不过神,貌似他叫张宁过来,是想让他收拾几个刺儿头,怎么说着说着,变了味呢?
张宁笑道:“杨大人自是乐见其成,只是小子要背上千古骂名了。”
杨荣激动依旧,说话却顺畅了,眉开眼笑道:“哪个锦衣卫指挥使在乎自己名声?张大人太过善良,难免有负锦衣卫指挥使之名。”
太无耻了。张宁暗骂,道:“小子纯属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此事若由杨大人提出,便顺理成章了。不如陛下在诏书中说,应杨大人所请。”
你小子这条计策太毒了,诏书中要加上这一句,老夫的祖坟怕是会被人挖了。杨荣起身朝张宁长揖到地,道:“老夫谢过张大人。于天下商铺而言,此策是好事,于朝廷而言,此策功在春秋,张大人何苦推辞?”
张宁很想说,若是将收到的税赋分润我一点,只要一丁点,这个骂名我担了。可他也就想想而已。
………………………………
第82章 条件
“杨大人,此策一出,小子便成天下商铺公敌了。”张宁苦笑道。
终太祖一朝,商贾不得穿丝绸的规矩极严,如今几十年过去,京城依然如是,很多偏僻的州县却渐渐松驰,穿丝绸的商贾日益增多。
张宁另一个办法是,先派锦衣卫校尉严查,将平日穿丝绸在街上晃荡的商贾抓起来,再由皇帝下诏,示以恩典。
当然,这是最后一招,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这么做。
至于他所说的,成为商铺公敌,不过是借口,资源就那么多,一方面增加,另一方面肯定会减少。换句话说就是,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
明朝特殊的税收制度,导致后期的税越收越少,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一旦遭遇天灾,农民就活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只能抗争,于是起义频发。
这是一百多年后的事,张宁本可以不管,但问题在于,正是朱重八定下的科举免税政策导致这种局面。中举的人越来越多,合理避税的人自然越来越多,逃税的人多了,税哪还收得起来?
没有税,国库的银子从何而来?
国库没有银子,谈什么发展武器,强化军队?朱祁镇征伐瓦剌的心愿怎么完成?张宁怎么建功立业,怎么三年封侯?
嗯,貌似三年之约没有用了,但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让人看扁。
杨荣不明白张宁的小心思,沉思一小会儿,道:“确实不能让张大人担此骂名,请陛下在诏书中提上一句:老夫献言。”
张宁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刺探军情、为皇帝耳目,税收没有他的事,他好心提醒,自己不担着,对不起他。杨荣显然想为君国作出牺牲。
张宁道:“这么一来,老大人一世清名尽毁。”
一个贪得无厌的骂名是跑不了啦。
杨荣苦笑道:“只要国库充盈,老夫挨几句骂算不得什么。”
我只想要些好处,并不在乎骂名。张宁无声吐槽,道:“小子的名声一向不怎么样,如果老大人允准将从商贾的税收中拨一半装备军队,这骂名嘛,小子担担也无妨。”
国库的银子用在什么地方,有时候皇帝说了不算。
朱祁镇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杨荣。
杨荣一怔,随即笑道:“你呀,原来给老夫挖好了坑。你可知道,天下商贾一半税收是多少?”
“不知道,不过肯定比农税多得多。而且高中之人不能免税,不管东家是高官还是小民,一律得交税。杨大人,你名下商铺也是要交税的。”
张宁可不信杨荣名下没有产业,要么商铺,要么田庄,肯定有产出,才能支撑他衣着光鲜,三餐丰盛,人情往来,车马代步。
杨荣摇头笑道:“张大人,太精明可不好。”转头向朱祁镇解释道:“臣家中有两处商铺几十亩良田,都是舍弟经营,臣并没管这些事。”
这也是官宦人家的正常形态,有读书天赋的孩子,家族资源会对他倾斜,为他延请最好的先生,供他书籍笔墨,盼他有朝一天能高中。没有读书天赋的孩子,则早早学习赚钱的营生,用赚来的银子供养有读书天赋的兄弟。
只要家族中有人高中,便能成为家族的保护伞,家族产业在他的庇护下日益兴旺。
杨荣的家族也不例外。
张宁道:“与其和他们吵翻了天,不如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杨大人,你若让令弟主动缴税,可有说服力得多。”
他是阁老,文官中排名前三的人物,带头缴税,意义非同凡响。
朱祁镇笑道:“张卿说得有理,杨卿不妨做带头人。”
缴税的人越多,国库越充盈,他自是乐见其成。
杨荣为难道:“不是臣不起带头作用,只是这两家商铺的东家是谁,极少人知。若是公开,只怕有些不便。”
读书人为示清高,一向不屑与铜臭为伍,更不会接手庶务,只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杨阁老也不例外,现在突然对外宣布,名下有两家商铺,这位格掉得太厉害,只怕新一轮攻击又开始了。搞不好,他只能黯然辞官。
张宁再次道:“我不为难你,只要五成用于朝廷军士,我就担下这个骂名。”
不是三大营,而是所有军队。这一点,他说得很清楚。
事关重大,杨荣哪敢答应?犹豫十几息,道:“张大人,容老夫斟酌斟酌。”
朱祁镇点头道:“好。张卿一个时辰后回复朕即可。”
一个时辰,我怎么能够考虑清楚?皇帝太着急了吧?
张宁暗笑,皇帝这是巴不得将军队武装到牙齿呀,这么急切。
三人都明白,一半商税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随着商贾地位的提高,从商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数字会像滚雪球一样,多到不可想象。
杨荣无奈道:“请陛下恩准臣到静室斟酌。”
他必须冷静考虑,权衡利弊,因而要求有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
朱祁镇让小太监带他去后殿,备好茶水点心,带上门,让他静静考虑。
昭仁殿中只剩张宁和朱祁镇。
朱祁镇难掩兴奋地道:“卿怎么想到一半用于军士?”
张宁道:“本朝的军务,臣所知不多。不过历朝历代多有吃空饷的将官,也有因为军费不足而兵败如山倒的例子。臣想,军费足够,武器装备精良,军士饷银丰厚,自然人人拼死向前。
如此,瓦剌可平,陛下的心愿也就达成了。”
而我,也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封侯自是不在话下。
别看收税的计策招人骂,那得看对谁,在皇帝眼里,这就是功臣,得封赏。
原来一切为了朕。朱祁镇心下感动,道:“只是卿背负骂名,朕于心不安。卿府中也有商铺吧?”
要维持安乡伯府的日常开支,靠张勇的两份俸禄肯定不行。
张宁坦然道:“是,有几间铺子,以前由管家老关管着,现在老关忙不过来,交给府里信得过的奴仆。”
太平厂就够老关忙的了,除了太平厂,还有铁坊,现在已经成为京城第一大铁铺,几乎垄断京城打铁产业,别外还有几处商铺,老关哪里还顾得过来?
………………………………
第83章 就依卿
自始皇至今,历朝历代的商贾一直没有地位,太祖更将商贾列为第四等。一千多年来,更从没有向商贾收税的先例,白白让无数银两流失。
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
杨荣感叹不已,如果张宁不提议向商贾收税,惯性思维之下,谁会意识到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一半的数额可不少,这些银子充入国库,
………………………………
第84章 要钱要命
“卿想怎么做?”
朱祁镇就张宁的思路展开,觉得有太多方法处理弹劾的官员,不是只有将他们下诏狱一种办法。
杨荣也充满期待地看张宁,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杨士奇会对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赞不绝口,这么多奇思妙想,世所难能。
张宁微笑道:“他们不是为商贾张目吗?那就让臣派人去查,查清他们名下商铺,加征十倍的税好了。”
“加征十倍的税?”杨荣眉开眼笑,道:“那敢情好。”
现在他和张宁已是同盟,两人一扮黑脸一扮白脸,努力多捞银子,不,多征税。
这种感觉真好。
遇到这么好的事,杨荣最近一直隐隐作痛的后腰似乎也不痛了。他想,一定得多活几年,看看国库充盈的景象。
朱祁镇眯眼想了想,笑道:“一定很有趣。”
闹得越凶的臣子,名下的商铺越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他真想看看他们听到这条消息的表情。
张宁起身行礼道:“臣这就让人去查。”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