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好运加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之好运加身-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宁哪知道他动了信佛的心思,冷静道:“如果没成功,那是我的错,模具没做好,跟你没关系。”

    他没有做模具的经验,不过是前世看杂书时在一篇文章看过模具的做法,这时依样画葫芦,能不能成心里实在没底。

    “公子……”老铁感动得快哭了,道:“你不用为小的受过。”

    “我说事实。”张宁道,眼睛一眨不眨看着铁水流向模具,慢慢流满。

    公子实在是太好了,我这条命,以后卖给公子啦。老铁看张宁的眼神只有感激和忠诚,一心想着以后要怎样以命相报,突听张宁道:“成了。”

    铁水和模具之间有一块厚钢板,模具满了,按下一个开关,铁板移动,挡住铁水。模具下面是井水,冷切后便是要做的零部件了。

    从作坊出来,张宁先让任高打水,冲了个澡,换上带来的干净衣裳。这才一身清爽地看新鲜出炉的产品,重新量了一次,确定形状尺寸无误,才对犹如获得新生的老铁道:“这样的铁条,你先生产两百条出来。”

    “哎。”老铁兴兴头头地应了。不就两百条吗?太容易了。要是都这么容易,还要铁匠做什么?老铁满满的自傲感,自己,不,公子这是开创铁匠的先河啊。

    这么高兴做什么?张宁翻了个白眼,道:“拿图纸来。”

    老铁屁颠屁颠地跑去,不一会儿把所有图纸拿来,高高兴兴道:“公子!”

    全都要这样弄吗?以后我叫学徒守着就成,不用费什么力,就能做出很多东西。

    张宁又道:“纸,笔,磨墨。”

    行,你要怎样都行。老铁又亲自跑进屋翻出纸笔,老铁作为铁坊的掌柜,是识得几个字的,每天生产多少农产品,需要记帐。

    墨磨好了,张宁提笔,边翻动图纸,边打勾,然后把打了勾的图纸抽出来递给他:“这些同样打两百件。”

    “什么?”老铁傻眼了。有这么方便快捷的方法,还要用笨功夫吗?

    张宁道:“你以为设计模具很容易?这些零部件不复杂,你照尺寸打就是。”

    想使唤我给你做模具,也得形状完全无法锤打才行。

    “公子……”老铁讪讪。实在是兴奋过头了,以为以后只要把铁融成铁水,再流进模具里就成,没想到公子不答应啊。

    “模具设计很费神,制作更费神。公子我做不了那么多,你多多体谅。”张宁拍拍他的肩膀道。

    “公子,小的是大老粗,很多事不晓得,你大人大量,别怪小的。”老铁到底是铁坊掌柜,马上反应过来,自己刚才本末倒置了。

    “你也是为了作坊。只要把两百只纺织机做出来,作坊获益不菲。公子我做主给你一成分红。”

    一成分红!那得是多少银子?老铁眼珠子红了,被银子刺激的。

    他看过图纸,纺织机那么厚的一叠图纸,得用多少铁,费多少功夫?这样一台卖很多银子吧?这笔生意,作坊得赚好大一笔吧?一成的红利,够他给儿子买一个小院子,娶媳妇了吧?

    他兴奋得满面红光,张宁一手拿没打勾的图纸,一手拿零部件,出门上车走了。

    上了马车,张宁把腰间的玉佩解下来。这次能成功,玉佩带来的好运不可谓不重要。前几天他在宫里当值,抽不出身,老铁尝试无数次,简直是花样失败,没一次能成。他佩玉佩过来,一次就成功了。

    操作的流程其实没变,操作的人也没变,都是老铁。他只是佩着玉佩站在那儿,什么都没做。

    将玉佩放进袖袋,张宁头疼了。他总不能一直在那儿镇着吧?也不能把玉佩交给老铁,甚至不能说明玉佩能加持好运,要不然这东西会遭哄抢的。

    就是遭哄抢。好运,谁不想要?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玉佩的老铁,是不是依然重复一次次失败,甚至没有成功的可能?

    张宁越想越头痛。他揉了好一会儿额角,心一横,不管了,要是一直失败,只能从现实找原因,要是能成功,只是成功率多少的问题,才算正常。玉佩的作用,大概是增加成功率。

    马车突然停下,外头有人哭叫,有人驱赶,乱哄哄的。

    张宁掀帘一看,只见东边来了很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百姓,男女老少都有,孩子哭,妇女叫,乱成一团。京城的路上避之不及,也有人出声驱赶这些人。

    “怎么回事?”他问。

    任高道:“固安的灾民流窜到京城了。”

    固安的灾民?皇帝不是下谕固安县令开粮赈灾么?难道县安没开仓,朝廷也没拨粮?张宁满腹疑惑,道:“没有人管吗?”

    “小的这就去打听。”任高说着下马过去。

    东面过不去,只能绕道。张宁道:“先回府吧。”

    高小弟驾车掉头,绕了好大一圈,才回到安乡伯府。这一路,遇到四五拨灾民,每个人都脸黄肌瘦,衣衫褴褛,大人叫小孩子哭,十分凄惨。
………………………………

第44章 见机快

    张宁回府,马上吩咐老关择地搭粥棚,施粥。

    老关动作十分迅速,半天就把粥棚搭好,支起炉灶煮粥。

    涌入京城的灾民越来越多,以至永定门一带臭不可闻,全是米共田。

    安乡伯府第一个在永定门附近搭粥棚,第一锅粥刚煮出来便遭哄抢,烫伤踩伤若干人,老关不得不为这些人请大夫,又加派护院施粥。

    张宁得知后,道:“再派些人过去,让他们排队,不排队的不给粥。”

    “是,公子。”老关领命,再派三十个力气大的护院过去,在棚前当人墙,他则站在长条凳上维持秩序,到天快黑时,总算勉强排了两条长队。

    粥很稠,筷子插而不倒,每人一大碗。

    眼看宵禁的时辰到了,老关满头大汗道:“公子,怎么办?”

    夜里聚这么多人,知道的说是施粥,不知道的以为要造反呢,会出大事的。

    张宁道:“施完煮好的粥,让他们明天再来。”

    他正在谋算王振,可不能让人抓住把柄,更不能让皇帝猜疑。

    人实在太多了,大多数闻讯赶来的灾民没能领到粥,急得快哭了。

    老关站在长条凳上做即时发言:“明天辰时施粥,各位早点过来。”

    辰时排队就来不及了,很多人准备在这儿过夜,不过几息功夫,就排了一条两里长的队。

    原来带铺盖排队自古就有。张宁无声嘀咕,让老关回府取些被子过来,给那些躺在地上的灾民。

    老关为难了:“公子,府里哪有这么多被子?”

    你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条被子多少铜板知道么?灾民成千上万,哪照顾得过来?

    张宁道:“能给多少算多少,先给那些老弱病残。晚上凉,身体弱再着了凉,哪捱得住?”

    公子心就是好。老关答应自去,至于这些人领了被子会不会被抢,张宁实在管不了了。

    …………

    “安乡伯府在永定门施粥?”张辅得到消息不淡定了,随即吩咐管家:“明天一早,你派几个人去搭粥棚。”

    刘瑜、顾兴祖、薛诜、谭璟、孙杰等人得到消息,同样不淡定。

    主人没发话,管家哪敢做主施粥?肯定是张宁吩咐。问题是,张宁怎么变得如此出色?如此有眼光?

    施粥解朝廷燃眉之急,既得善名,又可博皇帝欢心,何乐而不为?花费些些银两完全值得。

    这小子见机太快了。

    刘瑜把刘念叫过去,道:“你别上学上傻了,去看看阿宁最近做什么。”

    “阿宁怎么了?”校阅没通过深受刺激的刘念最近一改常态,每天手不释卷,吃饭还一手拿筷子一手拿书。

    “你去看看。”刘瑜生气呀,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张宁不学好时两人天天混在一起,张宁简在帝心儿子不理他,自顾自在府中读书?儿子是傻了吧。

    刘念担心张宁,不知他出什么事,赶紧坐车到安乡伯府。

    当然没找着,张宁进宫当值了。

    …………

    张宁正当值呢,悠悠来了。

    他在宫里当值小半个月,一直没见悠悠过来,正奇怪呢。悠悠和朱祁镇感情不错,又常进宫向太皇太后请安,按理说,会顺道过来才对。

    悠悠身着浅蓝色衣衫,同色罗裙,素淡雅致。她似乎在寻找什么,直到极有神采的眼眸隔空和张宁碰上,才抿嘴一笑,翩然进偏殿去了。

    她在找我?张宁唇边浮起甜蜜的笑容,女朋友穿到这儿后含蓄很多呀。

    他的右手从绣春刀刀柄上松开,悄悄伸进袖袋里,摸了摸玉佩,想着等会她过来时要不要把玉佩佩上。

    要是佩上能一直走好运,没有厄运这回事就好了。张宁无声感概,又觉人心不足,一刻钟足以改变很多事了,何况取下再佩上,时间重新计算。

    等等,取下再佩上?张宁差点跳起来,自己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只要没被人注意时悄悄取下,移开腰间,隔几息再佩上不就行了吗?嗯,晚上回府试验一下。

    有了新思路,张宁心情好得很。

    过了约莫三刻钟,贾小四过来道:“张总旗,陛下叫你过去。”

    张宁答应一声,跟在贾小四身后朝偏殿走去,看着前边清秀的身影,他总觉得贾小四今天看他的眼神怪怪的。

    怪怪的!张宁想起什么,打了个寒噤,赶紧摇头,把脑中某个可怕的念头赶走。

    进了前殿,见朱祁镇没有在往日看奏章处理政务的殿中,而是在东阁。东阁小些,阁中放几个厚厚的锦墩,一张矮几,朱祁镇坐在上首,悠悠在下首相陪。

    悠悠很喜欢锦墩?张宁脑中闪过这么一个念头,行礼参见道:“臣参见陛下,见过郡主。”

    “免了。坐吧。”朱祁镇道。

    张宁在锦墩坐下,道:“陛下唤臣,有什么事吗?”

    自从那天王振不知用什么办法劝阻后,这些天朱祁镇一直没再叫张宁过去说话,更没有让张宁一起用膳。知道的是王振阻挠,不知道的还以为张宁言行不当,让朱祁镇不快了呢。

    今天会来叫,是悠悠开口吧?张宁猜测,看了悠悠一眼。

    悠悠微微一笑,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道:“听说你在这儿当差,我一直没空过来,刚才一看,你穿这一身还挺好看的嘛。”

    你男朋友我一直挺好看。张宁无声自语一句,一本正经道:“郡主谬赞了。”

    果然你在陛下面前才有点正形。悠悠极有神采的眼眸更加迷人,道:“灾民进京,事情不小,你第一时间搭棚施粥,做得很好,陛下刚才还夸你来着。”

    你到这儿,就为告诉皇帝,我第一个搭棚施粥?张宁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勋贵文官士绅会一古脑跟风,他也就占了个先。当然,得群策群力,要不然败光安乡伯府的家财不够买米施粥。

    灾民太多了。

    “正是。卿为朕分忧,朕心甚慰。”朱祁镇真心实意道。

    涝灾几天,县令才写奏章送报京城。内阁拟了条陈,经皇帝、太皇太后同意,再拟了旨,八百里加急传达圣旨,也得一两天。这么一来,离京城近的灾民已赶进京了。
………………………………

第45章 有恃无恐

    张宁道:“不知哪位大人出京赈灾?”

    通常来说,赈灾的人选政务能力要强,人又不贪,才能及时安置好灾民,把大部份粮食发放到灾民手中。

    朱祁镇道:“朕已下旨,着地方官开仓放粮。”

    这是最快也是最稳妥的做法。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对,但,没了?张宁等了两息,见朱祁镇没有再说下去的意思,道:“陛下只是让地方官开仓放粮?”你确定当地存粮足够吗?地方官,也就是县令,应付得来吗?人品行吗?

    各种念头闪现间,张宁觉得很玄幻,三杨的能力史上有名,又多历经四朝,为何不以百姓为重,劝劝皇帝?

    他不知道的是,杨士奇已经拟好人选和条陈,但杨荣一句国库银两不足,朱祁镇再来一句让地方官开仓放粮,事情便定局。

    朱祁镇语重心长道:“用银子的地方甚多,国库不说空虚,也多有不足。卿要快点把纺织厂开起来。”还等着你的银子充盈国库呢。

    太不把人命当回事了。而且仁宣之治才过去几年,国库就没银子了?张宁无语,好一会儿才道:“臣自当尽力。只是,京中豪富士绅极多,为何不让他们捐粮?”

    “卿是说捐官吧?此例断断不可开。”朱祁镇头摇得像拨浪鼓。

    谁说捐官了?张宁道:“不,不是捐官,是捐粮。陛下可下旨百官士绅捐粮,捐最多的那个,陛下赐亲笔墨宝一幅。”

    就像现代某化妆品牌促销,一定时间内消费最多的,送新款手机。据说促销结束公布名单,民众哗然,买得最多的那个败家娘们花了几十万。

    “什么?”朱祁镇愕然,道:“朕的墨宝?”随即恍然,露出笑容道:“卿好巧的心思。只是要写什么?”

    以前皇帝须亲笔在奏章上批红,皇帝的字,朝臣们见得多了。自从由内阁批红之后,朝臣们便见不到皇帝的字了。但不管怎么样,皇帝的字都值得朝臣百姓当传家宝收藏。

    朱祁镇写几个字不过一挥而就的功夫,不值什么,却能由此融到赈灾的粮食,这帐太和算了。

    “陛下可嘉奖表扬此人捐粮。”张宁笑道:“他将御赐的墨宝挂在中堂脸上有光,陛下得到赈灾的粮食,岂不双赢?”

    朱祁镇一拍大腿,道:“卿真是妙人,想了一条妙计。”

    悠悠眼眸含笑看张宁,显然对他极为赞许。

    “谢陛下夸奖。”张宁先谢过皇帝,转头对悠悠道:“郡主以为,这个办法可不可行?”

    就是要你夸奖我两句,怎么滴,夸还是不夸吧。

    悠悠露出迷人的小酒窝,轻启朱唇,道“张公子神思敏捷,无人能及,难怪今年校阅,只有张公子一人榜上有名。盛名之下无虚士,小女子佩服得紧。”

    佩服就好,你什么时候嫁我?张宁无声自语,得瑟之意明显。

    朱祁镇提笔写了一张条子,交给贾小四,道:“即刻送去文渊阁。”

    杨士奇是文渊阁大学士。

    贾小四接过纸条出宫而去。

    赈灾有了应对办法,朱祁镇心情大好,道:“卿陪朕去永定门瞧瞧灾民有多少。”

    顺天府禀报上来的数字触目惊心,怎么灾民这么多?不是说只有三四个州县受灾么?这还是到京的,没有到京的得有多少?

    张宁道:“好。”锦衣卫本就有护卫皇帝之职,随驾保护也算职责之内了。

    “我也去。”悠悠道:“我们打扮成平常人家的孩子,在一群灾民中不会太扎眼。”

    锦衣卫横行街头无人敢惹,身着飞鱼服更能威慑人。张宁道:“郡主可女扮男装,陛下换下龙袍,臣就不用了吧?”

    悠悠显然明白他话里的意思,想了想,道:“可以。”

    三人商量好,朱祁镇叫外头侍候的小太监服侍更衣,去了后殿;悠悠也去换衣服,东阁中只剩张宁一人。

    过了一会儿,外头脚步声响,一人冲进来,却是王振,怒气冲冲道:“绑起来。”

    他来得太快,张宁见有人进来,他已冲到面前。

    一听他说绑,张宁飞快从袖袋里掏出玉佩佩上,同时起身躲到一旁,道:“王公公想在宫中行凶吗?”

    王振得报皇帝换衣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