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秦华的骑术还不错,加上当时速度不快,及时的停了下来。
    “大人,求您为我主持公道啊。”
    见秦华停下,老者立刻往前爬了几步,向着秦华叩头。
    秦华当即下马将老者扶了起来,向老者询问缘由。
    这名老者也没想到秦华居然真的会理会自己,看秦华的样子应该是很大的官,他一时有些语无伦次,说了好一会居然都没能让秦华听明白。
    这时边上一名路人看不下去了,上前对着秦华施礼后开始讲述老者的遭遇。
    原来这名老者是附近村庄的一名农户,家里有四口人,除了妻子外还有一儿一女。
    本来在秦华的新政下,他们的生活开始渐渐好了起来,没想到忽遭横祸。
    当地的县丞看上了他的女儿,本来那名县丞的名声就不好,无论是老者还是他的女儿都不愿意。
    没想到这人见对方拒绝,居然直接派人将他的女儿给抢走了,还动手打伤了他们一家。
    他的儿子被打断了双腿,老者也被打的倒地不起。
    本来他们见那人势大,是不敢作声的,但是没想到第二天他女儿的尸体就被送了回来。
    老者的妻子也因此上吊而亡。
    忽然之间家破人亡让老者不得不站了出来,但是他一不识字,也没有门路,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只能像现在这样看见官员模样的经过就上前请求帮助。
    这县丞在当地也有势力,县令都不想管的事情,那些低级官吏又如何敢接手。
    于是根本没人理会老者,有时候被老者缠的烦了还会让人打他一顿,所以老者才会是现在这幅模样。
    秦华听后愤怒异常,原以为自己之前做了这么多事情,不敢奢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最少也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了。
    没想到却还是发生了,秦华立刻转头询问监察部的官员。
    那人赶紧让人找来本地检察人员。
    通过那人秦华才知道原来那名县丞是刘氏子弟,虽然没有了封地,但是在洛阳也有熟人。
    而刘氏子弟犯罪官府是不能审理的,需要上报九卿中的宗正卿,他是大汉专门用来审理汉室皇族子弟案件的。
    县令见对方只是一普通农户,那名县丞又是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友,也就没想管这起案件。
    “哼,刘氏皇族都自身难保了,一个旁支落魄户还敢作威作福?”
    当然这句话是秦华在心里说的,他没有自大到公然说汉室的不是。
    “来人,将那刘勋带过来。”
    秦华一声令下,就有四名陷阵营的士卒在当地监察人员的带领下前去抓捕那名县丞。
    那刘勋在被陷阵营士卒押送的时候还在不断高喊自己是皇族子弟,就算要治罪也只能由宗正来定。
    秦华没有和他废话,直接指着老者问刘勋,是否做过那些事情。
    刘勋倒也没有狡辩,他一口就承认了下来,只是要求秦华将他送往洛阳定罪。
    听到这人认罪了,在越来越前来围观的群众面前,秦华一把抽出沧溟剑,将刘勋的首级砍下。
    突如其来的变故吓的那些围观之人惊叫连连。
    秦华倒是毫不在意,一甩沧溟,将上面的鲜血甩飞,插剑入鞘。
    做完这一切,秦华指着刘勋的头领说道:“将这首级悬于城门之上示众,如有再犯者,此人就是下场,即使是皇族子弟也是如此。”
    老者忽见自己的大仇得报,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然后就来到秦华面前不停的叩头。
    秦华赶紧将他扶了起来:“此乃我之过错,是我治下不严。”
    听到秦华的自责,老者又想跪下了,却被秦华一把拉住。
    转头对着身边的人说道:“去查抄刘勋家产,从中取万钱赔偿给这位老人家,再找名医为老者之子治疗。”
    那人领命离开后,秦华又对着另一人说道:“将那些打过老者的人找出,每人杖五十。”
    说完秦华看向老者:“老人家,如此安排您还满意吗?”
    “满意、满意。”老者没想到秦华在为自己报仇还如此帮助自己,不由再次跪了下来。
    见实在无法阻拦,秦华也只能无奈的上马离开。
    事后有人询问秦华是谁,当得知此人就是凉州牧后,他在凉州,尤其是武威郡内的名望再次得到了提升。
………………………………
第四十一章 乱世用重典
    秦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巡视了凉州大部分的郡县,结合监察部与夜鹰的情报,他发现自己的凉州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虽然当初自己为了稳固凉州的统治,选择了乱世用方的策略,在选拔地方官员时优先选择有能力的人。
    但也因为如此,许多郡县看起来似乎很太平,但是暗地的贪官污吏,或者鱼肉百姓,欺压良善的人却大有人在。
    面对这种情况,秦华再次展现雷霆手段,将已经拥有确凿证据的三名县令、五名县丞以及八名县尉全部处死,其余被问罪的大小官吏足有近百人。
    凉州官场为之一振,要知道这些人中包括被秦华亲自处死的刘勋外一共有三名皇族子弟,还包括了秦家的一个旁支子弟。
    这种情况下,那些官吏做起事情来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嚣张跋扈了。
    除此以外,秦华还大大加强了监察部的权力,为他们配置了一千人的宪兵,他们可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直接抓捕郡守级以下的所有官员。
    《尔雅》云:宪者,法也。宪兵就是专门用来维护法律的士兵。
    但是监察部没有审判权,秦华又加设了一个大理寺作为审判这些官员的地方,职能类似于汉朝的廷尉。
    又在监察部内分离出一部分,设立检察院,他们主要负责将那些有确定犯罪证据的官员向大理寺发起公诉。
    此举一处,凉州官场为之一清,因为在检察院设立后不久,大理寺就连续开堂七天,共审理了三十八件案子,所有犯罪的官员都获得了应有的处置,而且在秦华的授意下都是从重处罚。
    如果能够被判处十年的徭役,那就要谢天谢地了,因为这是他们所能获得的最低的刑罚,最高刑罚自然就是斩刑。
    秦华并没有设立连坐制度,所有也不可能诛连三族之类的。也没有设立车裂、凌迟等不人道的刑罚,最高就是斩首。
    但即使如此也足以让那些官员心惊胆战的了。
    通过在各郡县设立的公告栏传播,秦华设立大理寺和检察院的消息很快就传播了开来,这让所有的百姓更加的敬重起这位年纪不大的凉州牧来。
    而且秦华还在各地设立监察部的分部,他们除了监察各地官员外,还可以接受百姓的举报,一旦受理,必会严查到底。
    但也不是可以随便举报的,一旦被认定为诬告,那么举报人不但要出罚金,还要面临杖五十的刑罚。
    现在无论是大理寺还是监察部都只负责官员的案件,百姓的案件依然由各地县令受理。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秦华感觉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于是他决定在凉州再留一月再出发洛阳。
    尽管此时曹操已经到了陈留招兵买马,并且向天下发出了讨伐董卓的檄文。
    秦华准备将凉州的司法系统进一步稳固下来之后再出发,因为所有需要处以极刑的案件都必须由秦华过目确认后才能执行,这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冤案以及错失人才的可能。
    虽然各地官员的案件让秦华非常气愤,但是也有让他高兴的事情存在。
    那就是秦华所设立的公塾,创立这么久以来,已经渐渐被人所接受。
    加上因为秦华的土地政策,很多平民都想着咬牙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公塾,这也导致现在公塾的容量已经不足,很多地方的公塾都出现了课堂内有许多孩子都是站着听课情况,甚至有些名士的课程还出现了窗外都站满了人的情况。
    见这种情况发生后,秦华就让工部加紧书籍的印刷,争取能够多印一点书出来。
    而且这些书籍都是以平价在市集贩卖,并且严禁有人抬高书籍的价格。
    秦华相信不出十年,凉州内将会出现大量寒门学子,他就再也不用受制于世家了。
    按照秦华的预计,公元200年的时候,他就能正式开展科举制度,到时候地方官员将不用再将就,而是变成由他来挑选哪些合适,哪些不能为官。
    除了这些布置外,秦华还设立了一个财政部。
    财政是国家的命脉之一,秦华自己牢牢的抓住了军权,而财政大权他则是交给了自己的父亲秦煌。
    作为秦家之主,秦煌对于处理财务方面的事情还是有些能力的。以前秦家那些马场、商铺、佃户都是由秦煌管理,只是现在他要管理的是整个凉州的财务状况。
    财政部可是一个肥差,不过秦华相信自己的父亲应该不会坑自己,交给他秦华才放心。
    都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秦华可不想自己在外连战连捷,结果即将胜利之际却被告知粮草不足,只能退兵。
    为了保证自己在今后的战争中有足够的军资,他还特地将军务部和财政部分离出来。
    虽然军务部也属于财政部管理,但是他有自己独立的运行程序。
    秦华在武威郡外设立“武平仓”,区别于凉州的仓库,这里是专门放置军队物资的仓库。
    军务部又分为粮草、军备和辎重三块,全是秦家的人在管理。
    等到秦华终于将凉州的大小事务处理好之后,他也收到了曹操的信件。
    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联军正式建立,曹操发来信件就是专门邀请秦华一起加入。
    将自己麾下主要的文臣武将全部召集起来,秦华就讨伐董卓的事情展开了一次讨论。
    荀攸:“董卓不仁,鸠杀太后与先帝,主公当讨之。”
    贾诩则是略有所思,并没有回答。
    至于武将们,自然是纷纷请战,在之前的战争中,他们可是收获颇丰,秦华论功行赏没有丝毫克扣,他们当然急于求战。
    就在秦华准备宣布出兵洛阳之际,贾诩忽然站了起来。
    “主公且慢。”
    听到贾诩开口,众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他们都知道贾诩才是秦华的首席谋士,即使现在权力更大的似乎是荀攸,但是贾诩的声音他们却不能忽略。
    “我观诸侯联军虽势大,但董卓有虎牢关扼守,而联军心不齐,很难攻破洛阳。主公若想进军洛阳,则必须攻下潼关。而潼关之险要不输虎牢关。近年主公威势日盛,董卓必然防备主公,这潼关必有重兵把守,强行取关必然兵力大损。”
    听到贾诩的解说,秦华才冷静了下来。
    他最初的目的的确是在诸侯讨董卓的时候一起参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望,如果有机会的话他还想将献帝抓在手里,也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听完贾诩的解释后,秦华感觉自己想的太过简单了。
    董卓在入主洛阳四处招兵,现在他麾下的兵马足有三十万之众,而自己也不可能尽出凉州兵马。
    先不说青羊军主要由羌人组成,不好控制,就是自己手下的直属军队,如果全部派出,万一那些西域人、氐人、匈奴人、鲜卑人闹出点事情,自己就无能为力了。
    弄个不好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凉州基业搞的一团乱,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了。
    “那文和的意思是不发兵?”
    秦华知道历史的走向,诸侯联军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攻入洛阳,但是最终董卓还是离开了洛阳,带着献帝去了长安。
    难道要等到那时候,董卓兵力大减之时再出兵?这样不但无法竖立名望,还会被天下人唾弃。
    即使自己以后能够得到献帝,获得的名望也会大减。
    “主公莫不是忘了?那董卓虽然自封为太师,但是他兼任着并州牧呢。”
    “文和的意思是打并州?”
    秦华一下反应了过来,董卓虽然当上了并州牧,但是他几乎没有派遣过军队前往并州,现在并州就只有一些少量的城防军与戍边军。
    如果此时攻打并州,不但名正言顺,而且还不会遇到太大的抵抗,可以迅速扩充自己的势力。
    斩杀的董卓固然能使名望大增,不过一人兼职两州州牧,这名望也不小啊。最关键是自己还占据着大义之名,打的正大光明。
    “诸将听令,召集全军,出发潼关。”
    ???
    本来还想领命的众人顿时有些懵了,刚刚不是说要去并州吗?怎么还是去潼关?
………………………………
第四十二章 献帝继位
    时间回溯到元熹二年四月。
    丁原被杀,吕布投降董卓之后,董卓已经完全掌控了洛阳的军权。
    但朝内百官却对董卓不齿,一次董卓宴请百官,却无人到场,这让董卓非常愤怒。
    后在朝堂之上,董卓带兵进入大殿,如果有人反驳他的话,一律被抓入大牢。
    此事之后,百官不是称病在家,就是在朝堂之上一语不发。
    见此,董卓愈发霸道起来。
    原大将军府幕僚鲍信像袁绍提出一起诛杀董卓的计划,但是袁绍却不敢,于是鲍信弃官而逃,准备在家乡集结军队讨伐董卓。
    五月,董卓嫌弃自己的官职太小,让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接任三公之一的司空之位。
    但即使如此,董卓还不满足。
    这是李儒向他献计,让他行废立之事,以此来增加威望。
    陈留王刘协本是董太后一手抚养长大,而董卓自认为是董太后的族人,相比于刘辨,他也更喜欢刘协。
    于是董卓就拿着当初从刘协手中获得的遗诏召见了太傅袁隗。
    袁隗带着自己的侄子袁绍一起前来拜见。
    将遗诏出示给袁隗看后,董卓说道:“先帝爱皇子协,然大将军何进却扶立皇子辨为帝,我等当遵从先帝遗诏,改立皇子协为帝。”
    袁隗不置可否的说道:“此遗诏不知真伪,何况陛下既已继位,我等如何能谈废立之事?”
    一旁的袁绍这时忽然插嘴道:“此事恐怕是司空的意思吧,我认为天下人都不会认同的。”
    董卓听后大怒:“竖子,此处哪有你说话的份,天下之事还不是由我一人决定?何人敢不从,是想试试我的刀锋不锋利吗?”
    袁绍反讥道:“天下之事由司空大人一人决定?何其惹人耻笑?”
    说完袁绍就转身离开了董卓府邸。
    董卓虽然想发怒,但是碍于袁绍的名望,加上太傅司空劝阻,这才作罢。
    但袁隗也因此同意了董卓的废立之事,此事之后袁绍也在袁隗的建议下逃出了洛阳,回到了冀州的渤海郡。
    第二日,董卓又召集其他文武百官,自比霍光、田延年,预行废立之事。
    见满院都是目露凶光的士卒,百官无人敢反对,只有卢植挺身而出,反对此事。
    “昔日刘贺昏聩无能,荒淫无道,不保社稷,大将军霍光才行废立之事,如今陛下刚刚登基,并无任何过错,你就凭一份不知真伪的遗诏就想废立?”
    董卓被卢植问的哑口无言,大怒之下直接将卢植抓入大牢。
    后在蔡邕等人的劝阻下才将卢植施放,而卢植自此也辞官立刻了洛阳。
    五月九日,尚书丁宫主持废立大典。
    太傅袁隗亲手将刘辨扶下皇座,将一应玺印解下交于刘协,再扶刘协登上皇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