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侯尚书取得宝物两大车,皆是从高昌王宫中搬出。”王方翼对此颇有些不屑,也有些着急,“众将也多有效仿,擅取财物之风难遏。”

    徐齐霖摆了摆手,说道:“只要杀戮不大就好。咱们是政务官员,除非万不得已,不要插手军务。”

    王方翼看了徐齐霖一眼,看他的状态,猜想这家伙是不是料到些什么,才在田地城躲着,不肯先进高昌城的。

    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在高昌呆了几天,考察得如何,觉得此地可有发展潜力?”

    王方翼赶忙答道:“派出考察的人员还未返回,但下官初步的印象,觉得此地开发建起来,供养数万军队不成问题。”

    “数万嘛?”徐齐霖笑了笑,突然问道:“仲翔,你知道‘井渠’吗?”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

    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那个时期,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而新疆地区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当时叫“井渠”便创始于西汉。

    因为在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

    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区灌溉,开挖井渠是比较方便的。

    而井渠技术已在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王方翼略想了一下,说道:“下官记得《史记》中有井渠的记载。”

    徐齐霖没那么渊博,也不想说自己没看过史记,只是掏出一张图纸,给王方翼讲述起坎儿井的构造和原理。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数千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工程很大,但可以长期进行,也不必象秦始皇修长城那般滥用民力。”徐齐霖讲解完毕,对王方翼笑道:“如果修成,水浇良田能多上几十万亩,养活十数万人不在话下。”

    王方翼用力点头,脸上也现出激动之色,这可与他考察的现在的田地数字差之甚远。

    “徐丞——”王方翼指了指图纸,说道:“这也要写进上奏朝廷的报告中?”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那是自然。”

    停顿了一下,他微笑道:“仲翔便暂署刺史,先把高昌的政务管起来吧!”

    王方翼激动之余,也有些诧异,问道:“朝廷未有旨意,这个——”

    徐齐霖笑了起来,说道:“陛下有谕旨,本是让某这个观察使暂管高昌,也可荐人暂署官职。仲翔有才干,勤勉更胜于某,战后繁重工作便让你挨累了。”

    王方翼知道徐齐霖在帮衬自己,什么考察报告,什么坎儿井,都是在向陛下表示,自己有长远的治理经营策略,堪当刺史之职。

    “多谢徐丞。”王方翼起身,一躬到地。

    徐齐霖笑着伸手相扶,说道:“朝廷未作决定,此时道谢尚早。”

    王方翼坚持着施完一礼,才坐下又与徐齐霖叙谈。他知道,即便高昌刺史当不上,伊州刺史也是十拿九稳。

    正说话间,外面有人来报,侯尚书派人送来两箱东西,并附书信一封。

    徐齐霖转了转眼珠儿,立刻笑了起来,对王方翼说道:“送礼的来了,这个得收着。”

    ……………


………………………………

第294章 接手政务

    侯君集派来的人也没多说,把东西和信件一交,便告辞而去。

    徐齐霖知道这是想封自己的嘴,省得啥也没捞着,心中恼怒,转而向李二陛下告黑状。

    看过信件,也只是简单的寒喧问候,并言明徐齐霖于此次征伐功劳不小。至于送礼和目的,上面却是只字未提。

    徐齐霖看过信件,又随意看了看清单,便给了王方翼。

    王方翼不明所以,接过清单不知徐齐霖是何用意。

    徐齐霖笑道:“这上面的财物,某只取高昌宝刀一把,不能辜负侯尚书的美意不是。至于其它的,都留给你这个暂署刺史,把工作尽快开展起来吧!”

    王方翼恍然,不由得钦佩不已。徐齐霖是有钱,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可谁会嫌钱多咬手呢?这般大方地交出作为经费,这品性可比侯君集高出太多了。

    而且,随手就交,连个备案都不要,显出对自己的信任。当然,自己也懂事,这是要写到奏报中,由徐齐霖转呈上去的。

    “收购棉花的事情,某派大盈库的官员去办。”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对了,还有件事情,杜正伦被派来甘州,某在高昌待不了多长时间。”

    王方翼一愣,问道:“杜正伦是要接任徐丞,还是另有委任?”

    徐齐霖说道:“朝廷的意思,好象是让他任职肃州。嗯,待某回去跟他谈谈,才好向朝廷回复。”

    停顿了一下,徐齐霖接着说道:“你尽快把地方安定下来,丝路贸易一开,高昌的经济也能提振。治理地方嘛,缺了钱可是不行。”

    “下官明白。”王方翼躬身答道:“那某这便告辞了。”

    徐齐霖说道:“你且随某去拜见侯尚书,把陛下的谕旨给他看,也方便你行使治政之权。”

    两人出了宅院,带上护卫,前往侯君集的住处。

    正走在街道上,便看见阿史那社尔带着几个护卫,推着一辆车前行。

    “徐丞。”阿史那社尔率先拱手打招呼。

    徐齐霖回礼,笑着问道:“阿史那将军,有礼。不知这是去往何处?”

    阿史那社尔指了下车辆,说道:“此乃攻克高昌的战利品,在下未奉诏,不敢收取。”

    徐齐霖很有些诧异,这个蕃将竟视钱财如无物,令人钦佩。这样的觉悟,可比侯君集和众唐将高出不止一筹。

    此前,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率军去攻打可汗浮屠城,也是刚到高昌交令。侯君集也是同样的考虑,也给他们分了财物。

    而这个阿史那社尔也很不简单,曾有过辉煌的经历。他原是东突厥拓设,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可汗浮屠城。

    西迁之后,阿史那社尔趁西突厥内乱时,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只得逃奔高昌国。

    贞观九年,阿史那社尔率部投奔唐朝,其部落被安置在灵州(今宁夏吴忠),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

    算起来,阿史那社尔还是李二陛下的妹夫。和徐齐霖要论起来的话,嗯,算是同辈好了。

    虽然阿史那社尔也是住在长安,但与徐齐霖只是见过几面儿,连话都没说过。

    徐齐霖向来不在朝堂走动,只管着自己的大盈库。而阿史那社尔作为降将,虽然李二陛下把他当可汗看待,却也相当低调。

    此时一同向侯君集的军帐行去,两人倒是有了交谈的机会。

    “在京师时,某素闻徐丞之名,亦对茶圣陆羽仙长极是景仰。”

    阿史那社尔微微转头,拱手道:“从长乐公主殿下那里,还讨来了治气疾的茶方和药方,却是一直未曾向徐丞致谢。”

    徐齐霖笑了笑,说道:“医病救人,家师所愿。将军若是言谢,却太客气了。”

    阿史那社尔说道:“陆羽仙长神踪难测,在下和衡阳公主殿下要谢,也只能是徐丞了。”

    徐齐霖没再谦虚,却伸手指了指车辆,说道:“将军便这般还回去,怕是不好吧?”

    阿史那社尔愣了一下,说道:“这是为何?”

    你不是汉人,不懂这其中的弯弯绕。别人都闷声发财,你来个高风亮节、秋毫不取,不仅惹得侯君集不高兴,众将又该如何看你?

    徐齐霖沉吟了一下,勒住马头,说道:“未奉诏这个理由甚是牵强,灭国之功,岂无封赏?将军若有疑虑,自管先行封存,待敕旨到时再说。”

    阿史那社尔眨巴着眼睛,象是在思索,又象是没听明白。

    唉,还是读书少啊!不知道“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那句话吧,屈老夫子不是因此而投江的?

    徐齐霖也不好说得太透,便笑道:“某去拜见侯尚书,乃是向其晓示陛下谕旨,接手高昌政务的。若将军去退还财物,却是不方便同行。”

    阿史那社尔一听李二陛下谕旨,便知道徐齐霖早就得到了陛下的指示,甚至于可能是身带数道密旨,有监督之权。

    既然这样,他让自己暂且封存财物,很大程度上是代表着陛下的意思。

    想到这里,阿史那社尔拱手道:“既如此,在下便先行返回,日后再作计较。”

    徐齐霖拱手道:“将军慢走。”

    阿史那社尔带人回返,徐齐霖目送其走远,才继续前去拜见侯君集。

    来到侯君集驻所,很快就得到了接见。见到徐齐霖腰上挎的高昌宝刀,侯君集心中稍定,态度也甚是亲和。

    客套了几句后,徐齐霖便拿出谕旨,请侯君集按此办理。

    对于征伐高昌后的布置,李二陛下早有方略。只不过,还不知道具体战果如何,谕旨上也没有定得太死。

    在高昌设州郡,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这是肯定的;若可汗浮屠城也被攻取,也要考虑建州设县;安西都护府则最好设在交河城,以防备西突厥。

    侯君集看过之后,认为按照目前唐军的战果和进展,执行李二陛下的谕旨,并没有什么问题。

    “陛下布置得极是英明。以某之见,亦当在可汗浮屠城建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的地区。”侯君集指着地图说道:“安西都护府在交河城,与浮屠城相距可是甚远,若有战事,恐鞭长莫及。”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侯尚书自可将此建议奏明陛下。陛下虽有谕旨,但也因距离太远,不知此地详情,还是让咱们以实际情况为准嘛!”

    侯君集颇有深意地看了徐齐霖一眼,说道:“某自会上奏陛下。现在,还是按照陛下的谕旨进行安排。后天,某便率军前往交河城,设立都护府。”

    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朝廷既要设州立郡,高昌的经营便不可拖延。敢请侯尚书下令,准许各地驻军抽调人员,听从地方官安排,或是维持城市治安,或是进行屯垦。”

    “现在便要屯垦?”侯君集有些疑惑,毕竟春耕已过,现开荒现撒种岂不晚了?

    徐齐霖说道:“依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可抢种冬小麦,明年四五月便可收获。”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还有战俘,将去挖沟渠、凿水井,完善水利灌溉设施。”

    吐鲁番由于地处盆地,这里即使在冬季,白天的气温水平也相对较高,所以积温能满足冬小麦的生长需求。至于坎儿井的施工,自然由那些战俘来干了。

    “这样啊——”侯君集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某这便下令,让各地驻军抽调部分士兵,组成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戌边。”

    “多谢侯尚书。”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那在下便不叨扰了,就此告辞。”

    侯君集客气地把徐齐霖和王方翼送出去,回到屋内,不禁重新评价徐齐霖在李二陛下心中的地位。

    谕旨只是对徐齐霖考察战后高昌如何恢复重建的一个承认,只涉及到民政,田卒屯垦也不算是干预军事。

    但谁知道徐齐霖手里还有没有别的圣旨,只是没亮出来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顾虑的担心,侯君集才痛快地答应了军屯的事情。

    而从李二陛下的谕旨上,可以看出对稳固占领高昌,并尽快使其成为拓展西域的桥头堡的迫切。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够看出徐齐霖在经营治理地方上,已经极得李二陛下的赞赏和看重。

    连侯君集也对此不抱怀疑,看过甘州的成就,谁能相信这只是一年多的成果呢?

    现在开始开垦荒地、准备种冬小麦,明年五六月份就能收获。光此一项,就省了从关中或河西转运粮草,即便不是全部,省下的钱财也令人瞠目。

    难怪李二陛下如此信任,换了哪个帝王,对这样一位治政理财的能臣,也会恩宠信重吧?

    侯君集苦笑着摇了摇头,叫过亲兵,开始布置前往交河城设立都护府等事务。

    ……………

    攻破高昌城后,唐军继续分兵略地,“下其郡三,县五,城二十二,户八千零四十六,口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八,马四千三百匹。”

    看到没,还真是个小国,总人口还不到四万。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竟然还有三个郡、五个县、二十二个城,估计一个城也就相当于内地的一个村。

    当然,高昌的面积有七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宁夏、海南、台湾,也不算是特别小啦!

    徐齐霖亲自坐镇高昌,王方翼则带人四处巡回,各地驻防官兵也都给予充分的配合。收购棉花、开垦荒地、屯肥备种等工作,很快就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唐军轻松击灭高昌国,震慑了西域各方。西突厥远远地躲着,周边的小国却不能不加以表示。

    焉耆王首先行动,前来拜见侯君集,献粮贡宝,并请求归还曾经被高昌夺去的三座城池。侯君集禀报朝廷后,将三城连同高昌所掠的焉耆百姓如数归还。

    龟兹、于阗、疏勒等小国,也先后赶来示好,痛陈高昌的罪恶,并陆续派出使节,恢复向唐朝的进贡朝拜。

    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呀!

    徐齐霖却知道唐朝与西突厥在西域的角逐刚拉开帷幕,这些西域小国在两强之间摇摆不定,以后的战事不会少。否则,哪来的安西四镇呢?

    所以,什么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全都会被唐军占领,从而使西域的丝路完全掌握在唐朝手中。

    他是知道这些历史走势的,可有人正在为没有仗打而苦恼。除了房二,又能是谁?

    这家伙屁颠屁颠地随着阿史那社尔去攻打可汗浮屠城,以为那边总能纵马冲杀、再显身手。可是,人家直接降了,连石头都不用扔,比高昌城还不如。

    至于高昌的其他小城,则更不用说了。兵不过千,城不过象个村。唐军一到,立马投降,那叫一个干脆利落。

    转悠了一大圈,人晒得更黑,心情也是更加郁闷。眼见着朝廷谕旨也快到了,他该何去何从呢?

    徐齐霖也很无奈,看着这个招人烦的家伙在眼前晃悠,又能给出什么主意?

    李二陛下未必会提到他,可房玄龄呢,能放任这个臭儿子在外面继续晃?

    “咋办哪?”房二又凑了过来,也不知道是没皮没脸的问第几回了。

    徐齐霖觉得眼睛都要翻出去了,只好换个鄙视又无奈的表情,说道:“你留在这里也没仗打,治理经营、屯垦戌边,也不爱干。先随我回甘州,咱们再想办法。”

    “啥办法?”房二觉得这回有戏,徐齐霖答理他了,不由得瞪着眼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