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课的时间还没到,徐惠便听见外面的人声,不禁皱眉。但很快又无奈地苦笑,旁人可呵斥,陛下嘛,谁敢啊?

    “这时辰应是下课了,怎不见兕子和小昭出来?”李二陛下正命宫人把车上的石头卸下来,掀掉麻布欣赏。

    新城最先跑出来,口称父皇,转眼也被大石头吸引了目光,上前又摸又拍。

    徐惠无奈下课,带着兕子和小昭迎了出来,施礼拜见。

    “免了,免了。”李二陛下随意地摆了摆手,招呼众人来观石。

    徐惠也是刚看到石头,但转眼便被吸引住了,嘴里啧啧称奇。

    这块大石头浑然天成,遍体光滑,全无雕琢痕迹。其上青黑黄棕绿相间,如自然风光般层次分明、美仑美奂,仿佛一幅山水画呈现在眼前。

    “这是天然而成的?”徐惠发出赞叹之声,“真乃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李二陛下也是连连颌首,说道:“齐霖之前便奏报,在酒泉有玉石可开采,朕亦没想到品质如此优良。这般浑然天成、不事雕琢,若是出售,价值不菲。”

    徐惠稍显怪异地看了陛下一眼,心说:这欣赏奇石乃是雅事,怎么想到钱上了?

    李二陛下也觉察到了这话不该出自皇帝之口,打了个哈哈,说道:“点石成金啊,齐霖的手段令人赞叹佩服。”

    “石头能卖钱,臣妾也甚是惊讶。”说到小弟,徐惠的口气就变了,上前摸了摸石头,说道:“等到大明宫建成,便把这奇石摆在臣妾宫中,望陛下恩准。”

    李二陛下颌首道:“此是小事,如何不允?爱妃若喜欢,便让齐霖多送几块也就是了。”

    徐惠赶忙说道:“远途运石,劳民伤财,臣妾有这一石足矣。”

    李二陛下笑了笑,没吭声。什么劳民伤财,你兄弟可不这么看,运输物流,那也是能惠及百姓,拉动经济的。

    小丫头们跑去玩耍,李二陛下在徐惠的陪伴下,入殿歇息。

    李二陛下看过盒内的玉雕,不禁点头赞叹:“既有庭院奇石,又有这精致玉器,肃州的经营,朕甚是放心。”

    停顿了一下,李二陛下又补充道:“朕看用不了三年,便能召齐霖回京,爱妃也不必老是惦念亲人了。”

    徐惠笑道:“亲情惦念,也是人之常情。若陛下有需,臣妾岂敢阻陛下调派臣工。”

    李二陛下笑着抚了抚徐惠的玉手,说道:“朕还真有调齐霖去他地的想法。嗯,等他回京后再议,亦是不迟。”

    徐惠颌首道:“多些历练总是好的,只是陛下给安排个好地方,数千里之遥,有点远了。”

    说着,徐惠伸手取过一样圆筒状的东西,说道:“臣妾粗手笨脚,听小弟说过护膝的样式,便为陛下做了一副。”

    李二陛下接过来摆弄了一下,便明白了用法,连连点头道:“将此物缠于膝上,确实有保暖滞湿之效,于朕的风痹甚有益处,爱妃费心了。”

    太极宫潮湿阴冷,李二陛下已得了轻微的风痹之症。放到现在的医学术语,就是风湿病。

    不光李二陛下患上此病,渣男李治后来也得了风湿,还甚是严重。重修大明宫,很大原因是李治不堪忍受病痛之苦。

    徐惠半跪于地,撩起李二陛下的袍子,把护膝给他戴上,笑道:“看着还合适,就是不知道走动起来方便否?”

    李二陛下哈哈一笑,起身在殿内走了几步,说道:“嗯,甚是妥贴。朕却不知爱妃既有文采,又精女红呢!”

    “臣妾可不敢说精通。”徐惠笑着说道:“再有数月便搬入大明宫,这护膝便也用不上了。”

    “用得上,用得上。”李二陛下坐下来,搂过爱妃的香肩,感慨道:“全仗齐霖经营的手段,才能离了太极宫这湫湿之地。”

    顿了顿,李二陛下笑道:“爱妃尚且不知,齐霖正找人四处挖金矿呢!对此,他倒是自信满满,言说陆羽仙长指点,必然无错。待找到金矿,收益便全拔付洛州,作重修洛阳宫室之资。”

    徐惠想了想,说道:“陛下欲迁都否?兹事体大,尚需谨慎从之。”

    李二陛下沉吟了一下,说道:“朕虽有此意,但河北、河南两道不除凋弊,终是难以成功。”

    徐惠多聪明,立刻猜到陛下欲调小弟到河北道或河南道,是否迁都,也要看这两道的经营情况。

    猜到是猜到,可徐惠不说破,笑着捧过宫人奉上的茶水,递给李二陛下。

    ……………

    发财最快的办法,估计是捡到宝贝,或是挖到金子。

    对徐齐霖来说,知道些后世的矿产地点并不奇怪,甚至都不用召魂。

    比如宋朝时开采的登、莱金矿;以及宋朝景德四年开始,直到后世依然在开采的玲珑金矿。

    没错,只在山东省,徐齐霖就能赚得钵满盆满。而且,唐、宋两朝的采矿技术相差不大,徐齐霖很有信心能够超越几百年。

    采金抢银,这是徐齐霖的长远计划,是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解决大唐钱荒问题的手段。

    首先说钱荒,在唐朝贞观后期开始出现,在唐朝中后期则更加严重,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对国家财政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也不难找到。

    唐朝初建时,社会经济刚启稳发展,商品经济亦处于复苏阶段,水平较低。这样,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有其合理一面,也能适应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可等到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程度,钱帛兼行就暴露出其固有的落后和缺陷。

    因为绢帛有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不被市场所欢迎,作为货币的职能也就趋于衰退。

    商品交易便逐渐趋向于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中介,这就需要增加铜钱的投放量。但中国缺铜,更何况产矿大省云南还没有开发,更不在大唐疆域内。

    所以,朝廷想多铸币发行,也难以有充足的原料。随着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铜钱的币值自然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自然屡禁不止。

    在徐齐霖看来,把铜钱逐步退出货币体系,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否则,就算是打下南诏(云南),依照目前的开采水平,也满足不了铸造铜钱的需要。

    说白了,徐齐霖的设想就是不用铜钱了,改用纸币这种更先进的货币符号。

    而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也更适合大额交易,能促进商品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

    但徐齐霖也知道,要使朝廷准许发行纸币,并让民众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原来买卖是拿着或收着沉甸甸的铜钱,现在换成几张轻飘飘的纸,谁心里也不托底。难免心中产生疑虑:这玩艺儿,不会哪天便成为废纸,一文不值吧?

    如果象绢帛似的,与铜钱兼行,就可能出现只认铜钱,不认纸币,或者是铜贵纸贱的现象。

    可要全部废除铜钱,还要让人们对纸币有信心,也不是没办法。徐齐霖想到的便是发行更高一级的贵金属货币——银币和金币,并使纸币能兑付贵金属货币。

    这就相当于后世银行发行纸币所需要的准备金,能够用来维护货币的信用。

    在发行纸币的同时,印上发行日期,并规定一年后可以换照正常比价兑换银币或金币,或者是兑换新一年发行的纸币。

    只要能够保证第一年的兑换,老百姓便会对纸币建立信心,从而把市面上的铜钱逐步收回,最后完成以纸币为主要货币的转型。

    挺复杂,也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的货币转型。

    当然,在促进了商品经济,节省了铜料和铸造成本的同时,如果国家信用不在,纸币也将成为坑害百姓的罪魁祸手。

    这是一把双刃剑,和火药一样。在目前,火药炸石开矿,甚至于对大唐军力也是个提高。但在后世,却是被外人发扬光大,反过来欺负中国。

    徐齐霖对此看得很开,与其担心将来,还不如把现在的事情做好。难道没有纸币,国家就能永久强盛?说到底,还是在于人。

    所以,他一边派人寻金挖银,一边在做着推出纸币的前期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发展,甘州的商贸活动日渐繁荣,等打下高昌,则会迎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

    条件基本成熟,准备工作也基成完成,徐齐霖开始行动了。

    锣鼓喧天,是鞭炮齐鸣,在甘州城内,一家名为“商业钱庄”的大铺面开张营业。

    由于之前宣传得到位,徐齐霖又是请甘州商贾饮宴拢络,并且亲自作押。钱庄营业第一天,便来了很多商贾前来捧场,多多少少都向钱庄内存了些钱,名为保管。

    按照宣传单上所述,甘州钱庄现有资金十万贯。分号在长安,也是同样的名字,一样是十万贯资金,运作方式相同。

    而钱庄的主要业务是经营现钱保管,以及甘州与长安之间的异地存取。

    具体的流程是,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钱庄,钱庄则把存款人存放的数额填写在用特种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

    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十天以内,每贯付给铺户百分之一的保管费;一月以内,则是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则封顶,不会再涨。

    如果是远程异地存取呢,那就是在甘州存了可到长安分号取,在长安分号存了,可到甘州钱庄来取,保管费加运输费为百分之五。

    商贾们看到过特种纸印刷的存单,图案很是繁复讲究,其中还隐作记号,双方亲笔押字,极难伪造。

    而把钱存在钱庄,不仅少了随身携带的麻烦和危险,异地存取则更加有吸引力。

    你想啊,带着巨额钱财去长安,或者从长安去甘州,你得雇车运输吧,你得雇请保镖吧,再加上路上的吃喝住宿,不会是一笔小花费。

    花费暂且放下,路上的安全呢,真的没有抢劫偷盗,没有黑店蒙汗药?

    所以,经过盘算的商贾都觉得百分之五的费用可以承受,提供的便利值这个价。

    尽管如此,对于一个新兴事物,人们还是抱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存钱的人不少,数量不算大;要办异地存取的,却是基本没有。

    徐齐霖对此也不以为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有的,钱庄的名号也是逐渐打响,信誉也是慢慢被人们认可的。

    大额交易的便利,钱财搬运的麻烦,路上安全的考虑,异地存取是早晚会被商贾们认可的。

    再进一步发展下去,只要信誉卓著,大额存单也会逐渐变成可支付货款的“信用货币”。

    一张纸,没错,就是一张纸,将抵得上千贯万贯,刷新民众的认识,接受它在流通中的存在。

    这是北宋“交子”走过的路,徐齐霖只不过稍加改变。时间将证明,此次创举将载入史册。


………………………………

第287章 做诗与卖杯

    要想取信于人,实力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徐齐霖拿出了大盈库这块招牌,有着皇家背景,还会没有信用?

    当然,这不是大盈库独资,却是最大的股东。而钱庄的资金中,还有徐家的,以及那些京师权贵。

    比如他赴任时以襄助名义,送他钱财的尉迟家、程家、长孙家等等。

    徐齐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没有白拿别人的钱,而是把那些人的利益捆绑到了自己身上。

    而对于大盈库的经营,李二陛下基本上是撒手不管的。对于钱庄,他也只当是徐齐霖赚钱的手段,没有想到会有那么深远的算计。

    所以,包括李二陛下在内,谁也不会知道现在只在长安、甘州有营业点的钱庄,将来会变成如何强大。

    ……………

    夏天的暖意已经感觉得到,驸马府中,长乐公主李丽质按计划在园中走了两圈,才回到厅堂内歇息。

    保健茶已经喝得习惯,对她的气疾也颇有益处,一日不可或缺。

    就在李丽质恬然自得地喝着茶水,欣赏着红木架上的甘州奇石时,脚步声响起,长孙冲办完公事,回到了府中。

    “夫君今日倒回来得早。”李丽质笑着说道:“不是说要去徐家铺子看新到的奇石嘛?”

    长孙冲坐下来,笑着说道:“娘子亦喜奇石,为夫便想与娘子一道去。”

    停顿了一下,他掏出一封书信,说道:“齐霖的信,说了一些钱庄的事情,某觉得不错,还请娘子参详。”

    “钱庄?!”李丽质伸手接过书信,不太在意地说道:“就是那个替商贾保管钱财的店铺吧,妾身倒也有点耳闻。”

    打开书信,李丽质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微蹙秀眉,又从头看起,速度却是慢了很多。

    长孙冲也不着急,接过侍女奉上的茶水,慢慢地饮着。

    半晌,李丽质放下书信,想了想,说道:“齐霖赴任时说是拉投资,咱家也是出了钱的。当时只当是人情,没想到他还是当真的。”

    长孙冲颌首道:“某也没想到。不过,看这钱庄的经营策略,倒是很有前途。”

    李丽质说道:“齐霖的经营手段,向来是令人佩服的。妾身也觉得赚头不小,只这异地存取的费用,便是干挣。”

    长孙冲眨巴眨巴眼睛,疑惑地说道:“干挣嘛,某倒没有想到。”

    李丽质翻了下眼睛,说道:“夫君是没有仔细琢磨其中的道道儿。你想啊,这边存,那边取;那边存,这边取。只要两边的收入差不多,钱财根本不用运来运去……”

    “对呀!”长孙冲一拍大腿,说道:“只是两边走个过场,左兜换右兜的事情嘛!”

    李丽质嗔恼地看了丈夫一眼,这什么白话呀,定是看戏时学的。

    长孙冲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会儿,说道:“齐霖这招儿真高啊,既赚着钱,还让那些商贾觉得便利。这业务多了,赚得可是不少。”

    李丽质对此倒是赞同,说道:“齐霖不是说了,钱庄年底要达到五十万贯资本,要在洛阳、扬州开设分店。南来北往的商贾,走这项业务的还能少了?”

    长孙冲连连点头,试探着说道:“那咱家再投点钱进去?”

    “投啊,为什么不投。”李丽质面带微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齐霖这是要拉着大家发财,无论是从人情,还是赚钱上,咱们没有不投资的道理。”

    放下茶杯,李丽质接着说道:“而且,妾身觉得这钱庄还应有别的赚钱门路,只是时机还不成熟,齐霖也就没全说。”

    长孙冲“嗯”了一声,说道:“齐霖想得长远,某不及也。娘子聪慧,方能看出其中关窍。”

    李丽质抿起嘴角,稍有些自得之态,但随即又敛了回去,说道:“不是要去看奇石嘛,现在就去吧,省得被人买光了,连看一眼都没机会。”

    长孙冲赶忙起身,命下人备车,又有些抱怨地说道:“别人倒还掂量下价钱,鄂国公却是看好就买。上回那块天然奇石,上有奔马,某已看好,却被他一口价抱走。”

    李丽质一边在侍女服侍下穿衣,一边无奈地说道:“鄂国公有钱啊,又深居宅中,以此为乐,也无可厚菲。”

    苦笑了一下,李丽质接着说道:“妾身看好的七彩山水石,不也被人抢先买走。连买者的姓名,亦是不知。”

    “这个——”长孙冲挠了挠头,说道:“某已给齐霖去信,再有七彩石,便直接送到府中,价钱由他定。”

    李丽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