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经有了火炕,嫌热就是内衣加马甲,显得就是那么干净利索。

    李二陛下这时候才明白徐齐霖为何念念不忘了,棉花还真是个好东西,大盈库这下子又有了个大进项,比毛纺还要有前途。

    而且,推广种植的话,对老百姓的生活将带来极大的变化。民间的口碑嘛,李二陛下还是很在意的。

    兕子觉得身上舒服了,嘻笑着拿起牦牛肉干往父皇嘴里送,“父皇,吃肉干,越嚼越香。”

    新城眨眨眼睛,也从茶几上拿起零食喂父皇,“父皇,吃葡萄干儿。”

    李二陛下美滋滋,爱女的孝敬,来者不拒,边吃边点头称赞,说道:“甘州特产,味道不错。”

    “是呀,都是小舅送的。”新城说道:“小舅还写信说,送来了几十头,什么,什么曲羊,过年就能吃上羊肉,可好吃了。”

    “是玛曲草原的欧拉羊。”兕子说道:“每头有上百斤,肉味鲜美。”

    “对,对,就是欧拉羊。”新城连连点着小脑袋。

    李二陛下翻了翻眼睛,心道:这个臭小子,可抓住公主的弱点了,不是好吃的,就是好玩儿的。你听,这小舅叫得,多顺嘴。

    兕子坐在李二陛下身旁,挽着他的胳膊说道:“新戏很好看呢,请他们到皇家戏院演两场呗!”

    李二陛下沉吟了一下,说道:“快过年了,请戏班子来热闹一下,也无不可。”

    兕子和新城都笑了起来,这下又能出宫放松了。

    “丽质的身体可好?”李二陛下问道:“她身有气疾,需多多静养。你们俩呀,可不好老去让她陪你们玩耍。”

    兕子说道:“阿姐按小舅给的方子食疗茶疗,现在的身体挺好呀!再说,我和新城也不用她陪,也不让她累着。”

    嗯,姐妹情深,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李二陛下很欣慰,伸手拍了拍女儿的小肩膀。

    新城吃着葡萄干儿,说道:“在小昭家,我们还磨豆腐来着,嫩嬾的,很好吃。”

    “听说,最近京城里也流行吃豆腐。”李二陛下说道:“还有豆浆、果子,豆腐脑、胡饼,似乎倒成了标准的早餐。”

    “我们都吃过耶。”新城咧着小嘴笑道:“可我更喜欢吃豆花,加糖最好吃了。”

    兕子说道:“现在街市上卖的不少,原来的胡饼店,差不多都要加上豆腐脑。甘州传来的吃法,用甘州的大豆做的最正宗。”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这又是齐霖的主意,大豆还不是一样。甘州的就有什么特别不成?”

    “可店铺都说自家用的是甘州大豆呀!”兕子替小舅辩解道:“应该是不一样吧,要不怎么都认呢!”

    李二陛下嘿嘿一笑,倒也不与女儿争辩,他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

    其实,李二陛下知道的比这些更多。

    因为甘州,长安城里的变化还真不少。早餐嘛,只是其中之一。就象现在的烧烤,若是不放甘州孜然,肯定被人认为不正宗,不地道。

    而更大的变化则是奴隶的供不应求,很多权贵豪富都在购买奴婢,特别是壮实的男劳力,价格涨了一倍不止。

    原因很简单,棉花收获了,暴利便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能大规模种植,不受朝廷法令限制的,便只有甘、肃、凉这三州。

    徐齐霖赴任时,曾推出租地买地的诸般政策,现在不仅依然有效,还扩展到了肃州和凉州。

    尽管对权贵官僚来说,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可租地种棉,依然是个大进项。自家没那么多劳力的话,家僮奴仆能凑数,再就是打奴隶,也就是贱民的主意了。

    甚至有更贪财的,还想着自种自收自纺自销呢!尽管大盈库掌握着棉纺技术,可徐齐霖已经透出口风,可以技术转让,只要交专利费即可。

    当然,这种要交专利费的,肯定会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几架纺机,多少纱绽,至少也是个作坊。至于个人家的纺织生产,自然不在此列。

    李二陛下对此也是乐见其成,能够加快甘、肃、凉三州的开发建设,对朝廷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今不用硬性命令,便有人前往三州种植生产,积极性还很高,还不是好事情?

    而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足有数万官奴被迁往甘州,对徐齐霖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对迁往河西,官奴却还趋之若骛,只为摆脱奴婢身份,以及那个能证明是自由身的“市籍”。

    现在不仅仅是权贵官僚盯上了棉花种植的利益,很多胡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好处。除了种植赢利,同样具有吸引力的还有入籍这项政策。

    绿卡啊,成为唐人可是很多胡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李二陛下知道这些情况,在默许,甚至是支持的前提下,他也想起了徐齐霖曾对所谓的“国籍”讲出的一番言论。

    当时,李二陛下没当回事,或者说还对给予胡人身份上的提升,有些抵触。虽然在甘州的开发建设上,给徐齐霖开了个口子,却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效果。

    如果把对甘州的优惠政策,转移到其他地方,甚至是在全国施行,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比如当兵为大唐征战;比如投资建设,为大唐的繁荣添砖加瓦;比如修桥铺路,造福百姓……

    至少在短期看来,出台类似的入籍政策,得到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但李二陛下还是很谨慎,时刻关注着甘州方面的情况,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

    快过年了,在几千里外的甘州,为此做的准备并不比长安要少。

    移民安家的第一个年,徐齐霖准备搞得热闹些,隆重些,让甘州的民众来个狂欢,释放下激情。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百姓有归属感,让更多的人看到甘州能够日渐繁荣的前景。

    商铺必须张灯结彩,普通住家的大门,最少也要贴对联、挂灯笼。为此,徐齐霖还从府库拔钱,发放了一些补贴。

    除了钱,就是物。过年嘛,不说年终奖啥的,每家发个十几斤肉,也是官府爱民的一个表现。

    对淳朴的老百姓来说,东西不在多少,而在于心意。何况,官府发放年货,这好象也是破天荒的事情。

    处理完公务,徐齐霖回到府中时,便看见斯嘉丽带着阿佳妮在角色扮演。

    这来到甘州后,在府中,斯嘉丽便渐渐成了老大,充当着女主人兼管家。徐齐霖也乐得撒手清闲,让斯嘉丽锻炼锻炼,过过管人的瘾。

    年前,更是斯嘉丽忙碌操持的时候。什么打扫庭院、采办年货、张灯结彩等等,呼来喝去,好不威风。

    “阿郎,年货单子,差不多都置办齐了。”斯嘉丽表功般地过来迎接,还把单子递给徐齐霖验看检查。

    徐齐霖随便看了一眼,便笑道:“办得很好,也不用向某请示,尽管去做,某放心。”

    斯嘉丽得了夸奖,笑着让阿佳妮跟随侍候,自己却继续指挥下人布置。

    徐齐霖没回厅堂,直接来到书房,打开临下班前收到了王方翼的书信,看了起来。

    虽然暂署肃州刺史,可徐齐霖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甘州,肃州的事务则大多交给了王方翼,以及从甘州调去的几个官吏。

    与甘州的经营初期一样,王方翼和众官吏都有相当的经验,种粮植棉是根本,建屋盖屋是稳定移民之心,这些基础工作,倒不用徐齐霖太过操心。

    书信中,王方翼所述的事情也没什么重要的。工作汇报嘛,就是那么回事。

    向十烽十驿运粮暂时告一段落,运粮百姓都返家过年;其他的工作也基本停下,但已完工大半,过完正月再忙也不迟。

    王方翼还说了过年便在肃州,徐齐霖调拔的肉粮已经运到,以及其他琐碎的事情。

    徐齐霖放下书信,思索了一会儿,提笔准备写回信。

    “阿郎,有客人求见。”阿佳妮进来禀报,“是长安来的。”

    徐齐霖接过名刺看了看,觉得有些惊异,略微沉吟了一下,说道:“请客人到厅堂,某马上过去。”

    这快过年了,几千里路途,冯智戴竟然来了,怎不让徐齐霖感到奇怪和疑惑。

    肯定有事儿,但却不是自家的,而是关系到冯家的。

    徐齐霖一边走向厅堂,一边琢磨着冯智戴的来意。

    还没等他想出究竟,在厅堂门口的冯智戴迎上两步,已经笑容满面的打起了招呼。

    “哈哈,他乡遇故知,某惊喜之至啊!”徐齐霖施礼相见,态度十分亲近。

    这话不全是真的,但见到长安熟人,徐齐霖还是满高兴的。就是不知道冯智戴来意,有些小忐忑。

    两人进了厅堂,分宾主落座,喝着茶水,闲聊了起来。

    什么甘州的风土人情,什么长安的趣闻轶事,话题不少,聊得也极热乎。

    冯智戴不说正题,徐齐霖也不开口询问。只让下人在府中给冯智戴安排住处,又置办酒席,为冯智戴接风洗尘。

    有些事情在酒桌上谈起来方便,酒是润滑剂嘛,徐齐霖就是这样认为的。

    时间不大,酒菜便端了上来,虽不是十分丰盛,但对两个人来说,已经足够。

    “呵呵,徐家的酒,在这甘州也能饮到。”冯智戴敬了徐齐霖一杯,颇为感慨地说道:“齐霖在甘州干得有声有色,身兼甘、肃二州刺史,令人好生羡慕。”

    徐齐霖摆手道:“苦寒之地,怎比得上在长安消遥,更不抵江南繁华。”

    ………………。


………………………………

第278章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提到江南,冯智戴似乎更有话题,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岭南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

    顺便,冯智戴也把和大盈库的合作赞扬了一番。不管是白糖产业,还是胡椒基地,更有今年镜子的海贸。

    “共利共赢嘛,冯兄不必如此夸赞。”徐齐霖笑道:“这是某向来的主张,冯兄应是心中最清楚的。”

    冯智戴连连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某对齐霖的经营钦服备至。此番前来,还是有求于齐霖。”

    徐齐霖知道要说到正题了,便笑着说道:“冯兄不必见外,说求太客气了。有话自管讲来,某能做到,绝不推辞。”

    冯智戴端起酒杯敬了一下,说道:“敢问齐霖,这棉花在岭南能否种植啊?”

    能啊,那太能了。你不认识黄道婆吧,那就是在海南跟黎族人学的棉纺,后来在松江发扬光大的。

    徐齐霖抬头看着冯智戴,却没有马上回答。

    按照徐齐霖的设想,明年把棉籽全在河西种植,数量比今年要多上几十倍。但要向全国推广种植,棉种却还是不够,要到高昌去收购。

    也就是说,要到后年再种一季,才具备向其他地方输出棉籽,推广种植的条件。

    算下来,哪怕是三年或五年的时间,想在全国推广,也面临着棉籽不足的困难。

    棉花的暴利是眼见的事实,那些前来河西租地种植的权贵富豪就是冲着棉花来的,要可劲儿地种,徐齐霖也是满足不了。

    冯智戴突然问起岭南种棉花,徐齐霖不得不谨慎对待。

    因为,李二陛下已给他下了谕旨,棉籽不准买卖,都要控制在大盈库手中。在河西的粮棉种植比例,也要严格控制。

    虽然棉花能挣大钱,可粮食依然是国家稳定的支柱,河西也还是要供应西域驻挥的后勤基地。

    所以,徐齐霖也下了官府文件,不管是自家的土地,还是租的,粮棉比例至少要保证六四开。

    根据田亩和产量的计算,六四开的种植比例,不仅能保证河西粮食的自给自足,还能向西域输送近百万石,也就满足了李二陛下的要求。

    其实,规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必须实施的政策,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在河西先施行,也有李二陛下考察摸底的意思。等到向全国推广种植的时候,也好有个依据。

    口中食,身上衣,这是社会稳定的两大基石。而吃食,却要比衣服更重要。

    冯智戴见徐齐霖没说话,笑了笑,伸手端壶给徐齐霖倒上一杯,说道:“想必朝廷另有规划,某倒是让齐霖为难了。”

    徐齐霖眨巴着眼睛,半晌才嘿然一笑,说道:“实不相瞒,朝廷对棉花种植确实有规划。但冯兄所问的,却不在此列。棉花嘛,在岭南可以种植。”

    冯智戴稍微松了口气,举杯再敬,说道:“不知这棉花要放开种植的话,需要几年时间?”

    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这个,某却不知。在某算来,少说也要三五年吧!”

    停顿了一下,他反问道:“冯家有意在岭南植棉?凭耿国公的名头,上奏朝廷即是啊!”

    冯智戴苦笑摇头,说道:“齐霖有所不知,此时非彼时,家父生恐朝廷见罪,哪敢再向棉花伸手。”

    徐齐霖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何,冯兄请详说。”

    冯智戴叹了口气,闷下一杯酒,才把请奏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被三次拒绝,弄得冯家疑神疑鬼、心神不宁的事情讲了一遍。

    “冯家乃大唐忠臣,请设市舶司也出于至诚,奈何陛下再三不允——”冯智戴很是苦恼的样子,“不知其中利害,让冯家不得安心啊!”

    嘿,还有这样的事儿呀!送礼送不出去还挺难受,拒礼清廉的李二陛下又是怎样的心思呢?

    徐齐霖捻着酒杯,陷入了沉思。

    设立市舶司,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皇帝连这点威权都没有,那还算是大唐嘛?

    但李二陛下没有准奏,可能是出于稳定的需要。出动大军征伐高昌,自然不希望别的地方出什么事情。

    在李二陛下看来,征伐高昌明年就能完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晚上一年,影响不大。

    可区别对待却让冯家忐忑不安,李二陛下越是拒绝,老冯就越是琢磨这里面有事儿。

    怀疑自家的忠心,怀疑自己是在试探,担心准奏之后自家会造反,朝廷还没准备好镇压?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意外,都是没学会徐齐霖的换位思考造成的。

    李二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冯盎也有个人的心思。本来没啥事儿,可误会就在胡思乱想中产生了。

    这特么的谁也不怪,要怪就怪人的心思太复杂,最难揣摩。

    熟知历史的徐齐霖,知道冯盎多半是忠心,造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李二陛下不知道呀,管你是真忠还是假意,拖上一年最保险。

    冯智戴远地儿跑来,棉花只是个由头,真实的意图却是想从徐齐霖这里得到些消息。毕竟他在京城,虽是大撒钱财、广结善缘,可却没有结交到哪个重臣。

    当时的人们地域歧视还是很重的,冯家堪称南霸天,可却和胡人一样被称为“胡越”,野蛮不开化的篾称。

    连许敬宗嫁女入冯家,还被人戳脊梁骨,骂他贪图“酋长”的彩礼。看见没,什么南霸天、耿国公,在人们眼里,就是个“酋长”。

    而徐齐霖却没有这种观念,与冯智戴相处也是亲近随和。更重要的是,徐齐霖深得陛下信重,有些事情,他更懂陛下的心思。

    被冯智戴的又一声叹息唤回了思绪,徐齐霖觉得这事儿吧,好象也能解开,就是需要个中间人。

    想到这里,徐齐霖开口宽慰道:“冯兄不必愁恼,这事吧,肯定有解决之道。陛下绝无疑国公之意,国公也是赤胆忠心……”

    “如何解决,还望齐霖教我。”冯智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