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果汁不错,徐齐霖喝下一大杯,惬意地舒出一口长气,一眼却看到阿佳妮正盯着不远处做饭食的棚子。

    “没出息。”徐齐霖翻了下眼睛,“在家里什么饭菜没吃过,还想着跟工人抢饭吃。”

    阿佳妮似乎已经听惯了阿郎对自己的评价,不就是吃货嘛,一点也不在乎,还开口辩解道:“可人家有点饿呀,那肉香味也着实诱人。”

    “就是最平常的羊肉汤,有什么诱人不诱人的。”徐齐霖说道:“饿了就赶紧去吃,趁着采棉工人还未回来。”

    阿佳妮倒是痛快,转身就奔伙食棚而去,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斯嘉丽笑了两声,说道:“阿郎勿怪,她就是饭桶成精,肚子是个无底洞。不过,长得倒是挺快,阿郎没发现嘛?”

    “好象是吧!”徐齐霖估计自己是天天能看见,也就不好觉察阿佳妮的成长,包括斯嘉丽也是一样。

    “奴家也长得不慢。”斯嘉丽站直了,这样显得高,还挺了挺胸脯。

    徐齐霖嘿嘿一笑,也不夸她,就怕她想多了。随手拿起算盘,他又重新算了一下棉花和种桑养蚕的产出和效益比。

    从秦汉到唐朝的千年间,中国古人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

    所谓的布衣,便是指的麻布。透气性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漏风,并且粗糙,保暖性能是它的巨大缺点,多数则是百姓穿用。

    丝绸很精美,但成本高昂。从桑树种植到蚕的养成,以至于抽丝缫丝,工序繁杂,消耗大量的人力,平民百姓一般是穿不起的。

    而且,丝绸的穿着舒适感并不是很好。夏天不吸汗,容易贴身;冬天也不保暖,与麻布是一个样子。

    棉花则不同,很好地解决了舒适和保暖这两大问题。纺织出来的布料,可以有细棉布和粗棉布,又兼顾了上层和下层民众的需求。

    再从产量上看,棉花也要高于桑蚕,且人工耗费很低,在成本上也比丝绸更具有优势。

    嗯,徐齐霖觉得成本是个大问题。再好的东西,价格太高也无人问津,更不用说平头百姓了。

    而棉纺制品在两三年内的价格多半会维持高位,这是供需失衡造成的,却不是价格和价值能挂钩。

    也就是说,棉纺制品具有很大的降价空间。

    所以,只要推广种植棉花,并传播纺织技术,老百姓就算买不起市面上的成品,种上一两亩棉花,自家纺的土布也够衣用。

    如果农户都种棉花,家家都有织机,那棉布的价格下降了,大盈库的棉纺工坊不就赚不到钱了?

    这种担忧其实有一定道理,但徐齐霖却不以为意。百姓家织出来的布匹,自家穿着是没问题,可精细程度,花样花式岂能与大工坊相比?

    棉布可不是粗布的代名词,粗布只能是百姓家织造的。大盈库的棉纺工坊那是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

    而且,棉布的种类也很多,高、中、低档全都有。

    象夏天穿的府绸,质地细致,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软滑糯;还有绒布、线呢、纱罗等等,作为高端产品,大量出口能赚得更多。

    再在花色、印染等技术上下工夫,工坊生产的棉布就更有品质优势了。

    徐齐霖经过又一次盘算,觉得前景极为可观,作为与丝绸、瓷器并列的大宗出口商品,绝无问题。

    眼睛的余光中,阿佳妮晃晃地走了回来。边走边没啥形象地抚着肚子,估计是又吃撑了。

    羊肉汤煮面片,简单又美味,做起来还快。对劳作的采棉大军,管够吃。既挣钱又管饱,却没人偷懒。

    这让徐齐霖又发出感慨,古代的人真实在。这样淳朴的老百姓再治理不好,那地方官都该杀头。

    摘棉大军真是不少,连吃饭都得分批。这边百八十人坐了苇席上,捧个老碗开吃,那边的羊肉又下了锅。

    人家实在,徐齐霖也用省这几个小钱。羊肉汤嘛,光汤没肉还行?

    看着人家吃,徐齐霖抽了抽鼻子,或是肉香味,或是饿了,他也有点馋。

    可刚说完阿佳妮,他也不好意思去和民工们抢饭吃。好在有为官吏们专门做饭的棚子,为了体现亲民,做的都是一样的伙食,只是汤中多放了调和,还多了一个主食烙饼而已。

    很快就有小官吏把饭食送来,喷香的羊肉汤,焦黄的烙饼,徐齐霖吃得舒爽,连干进去两大碗。

    阿佳妮是最让徐齐霖佩服的,晃悠了一圈回来,不声不响地又去盛了一碗,吸吸溜溜,一会儿就喝完了。

    意犹未尽地瞅了瞅汤锅,小丫头估计是实在吃不下了,晃晃地又走了。

    什么山精海怪的听多了,可饭桶成精的却是没有。徐齐霖眨巴眨巴眼睛,有些感叹自己孤陋寡闻了。

    吃完了饭,官吏们才赶过来报告,初步称量,亩产在二百至二百四十斤左右。

    徐齐霖认为这个数据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头一年种植,还不是后世的高产棉种。很好的植棉土地,只收获了低等田的产量,也有情可原。

    而且,这还是籽棉的产量,除籽之后,还会有所下降。

    但随着种植经验的增加,田间护理的细致,棉花的产量在河西还是有增长的空间。

    “明年的种植量还要大幅增加。”徐齐霖对几个官吏说道:“到时候,你们要分赴各地指导监督,任务很重。等收完棉花,你们要总结经验,每人都要交上一份建议书。”

    停顿了一下,徐齐霖继续说道:“本官呢,也不会亏待你们。日后朝廷推广种植,本官将会推荐你们去各地任职。棉花之利,功不在五谷之下。发展前景之广阔,你们可不要小瞧了它。”

    “徐丞的眼光,卑职等向来钦佩。”一个为首的官吏拱手说道:“现在虽然还未看到纺棉之利,卑职等却是深信不疑。”

    “请徐丞放心,卑职等定尽心竭力,把棉花种满甘州。”

    “徐丞所深谋,卑职等不及,定唯马首是瞻。”

    …………

    徐齐霖连连点头,又赞扬了一番,几个官吏才躬身而退。

    棉花有多重要,历史曾给出了答案。

    到了明清之际,“纺织之利,已是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使管晏复生,无以易此”。

    可以说,棉纺织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地位仅次于农业,并成为手工业的代名词。

    “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种棉一畦,岁获百斤,无忧号寒”。

    在“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农业模式下,棉纺织遍布全国,几乎是“织机十室必有”。

    甚至连欧洲的工业革命,也是以纺织业为契机,开展起来的。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

第274章 考察调研

    什么叫国家支柱产业,什么叫关系国计民生,什么叫出口创汇,徐齐霖不说,唐朝人也不懂。

    而能从一个小小的棉花,看到这么广大的前景,想得这么深远的,自然非他莫属。

    即便是李二陛下允准了他大种棉花,想到的也是老百姓冬天有棉衣,夏天有单衣。

    三天的大采摘终于结束了,捆扎压实的一车车棉花运往工坊,吃饱喝足又赚到钱的民工们也心满意足地返家生活。

    而种植棉花的当地百姓,却还没有闲下来。棉杆可以切碎堆肥,将是优质生物肥物;还能够进行发酵,成为牲畜饲料;甚至可以制造工业用纸。

    而桔杆、杂草堆肥技术恐怕是应用最广的,从今年春天大盈库大量印刷《实用农书》,到朝廷发放给地方官员,在唐朝的疆域内,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使用。

    煤炭在各地也在逐渐推广,这也大大减少了桔杆被当烧柴,这种利用值最低的使用。

    变化在起初是不明显的,使用的农户少,操作还不成熟。但随着应用的广泛,大唐的粮食亩产量在三五年后,就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还不算农书中涉及的其他新技术和多种经营,好好掌握运用的话,农民的收入则会更高。

    棉花的采收,意味着徐齐霖在今年的大事又完成了一件。虽然他要随军去高昌转转,但那也将是明年的事情了。

    李二陛下刚刚下旨,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麾下将领包括牛进达、薛万均,以及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开始调动府兵,以及少数民族附庸军。

    圣旨虽然下达,但古代的运输和动员能力不能高估,十五万大军,再加五六万的民伕工匠,全部集结起来,并屯足粮草物资,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也就是说,要正式出动征讨,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了。

    徐齐霖算得是很清楚,可李二陛下的书信到达,又让他的享受时光打了折扣。

    甘州作为河西走廊的要地,征伐高昌的大军必然要路经此地,一些准备工作是必须做的。比如粮草物资的调拔运输屯储等等。

    李二陛下倒是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让徐齐霖自己筹划,为大军准备相应的装备和物资。

    另外提到的则是河西其他地方的治理经营,如果都能象甘州这般发展,征伐高昌、掌控西域,将会更加顺遂。

    对此,徐齐霖是赞同的。之前答应赴任,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但他官职在甘州,第一年的发展又至关重要,也脱不开身去管别的地方。正巧李二陛下问到了,他倒也不吝自己的聪明才智。

    甘州的西面是肃州,后世的酒泉、敦煌、沙州、瓜州。是进入沙漠戈壁,讨伐高昌的起点。

    东面是凉州,后世的武威地区,是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

    徐齐霖觉得摊子铺得太大,管得太多,并不合适,见效也不会快。主要还是人口的关系,只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搞。

    酒泉就不用说了,后世可是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只要足够的人力,粮食、棉花大量种植,就足够这个地方致富发展了。

    武威呢,作为拱卫长安和把控西域的门户,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西北地区的军政和文化中心,在汉朝一直是中西方商贸往来的重镇。

    这一点与张掖比较相似,但在后世,张掖有丹霞,酒泉有卫星,敦煌有莫高窟,可提到武威,却想不起什么耳孰能详的东西。

    当然,如果后世的武威还叫凉州的话,那首家喻户晓的《凉州词》或许能够成为地名标签。

    但现在嘛,徐齐霖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能让肃州和凉州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当然,也包括甘州,自家的地方怎能不考虑?

    没错,就是借征伐高昌的机会,请数万府兵垦荒春耕。

    操作起来也不难,让府兵掐好时间,在春耕前赶到肃州、甘州、凉州,耕种后再出关向高昌进发。

    数万关中府兵啊,都是农户出身,配以牛马,几天的时间就能耕种出几十万亩田地。

    别以为这几十万亩田地就是为地方做的贡献,对征伐高昌的大军也是极有好处的。

    你想啊,征伐大军至少要携带数月的粮草物资,不能老想着就粮于敌,那才保险才是。

    夏天出动,结束战争大概是在秋后,这还是乐观的估计。到时候,河西的粮食就能收获,就近供给,岂不更加方便快捷,还能减少随军的运输量。

    徐齐霖相信李二陛下肯定能够答应,但还是计算了一下,并列出了估测的数据。不仅能支应大军在西域作战,还能供应在西域的长期驻军。

    这就不仅仅是眼前的考虑,更涉及到唐军在西域的攻略,不过是让几万府兵早来些时日,干十几天农活儿而已。

    如此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李二陛下岂能看不懂?说不定,还会有意在战争打完后,在肃、甘、凉三州留下府兵就地安家呢!

    至于再具体的对肃、凉州的经营发展,徐齐霖觉得甘州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再结合一些肃、凉二州的地方特点,也就算是很好的答卷了。

    徐齐霖边想边写,突然又停下了笔。他觉得这么快就全部回复,显得很不认真。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特色,你不去考察,不实地调查研究,是不是太过敷衍了?

    虽然自己知道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别人看来却是闭门造车。

    思索了一会儿,徐齐霖只把要求府兵参与春耕的事情先奏报上去。其他的建议,则先留下,等过段时间再发。

    趁着秋高气爽,去肃州走一趟也不错,权当是旅游观光了。

    徐齐霖想到这里,不禁面露微笑,转头对斯嘉丽说道:“收拾收拾,趁着这天不冷不热,某带你去游玩。”

    斯嘉丽痛快地答应,就是这么听话。

    阿佳妮眨巴眨巴眼睛,好象听着不带她的意思。过了一会儿,便逡巡着凑过来,送上打好皮的苹果献殷勤,陪着副笑脸问道:“阿郎,也带上奴家可好?”

    徐齐霖斜着眼睛瞅了瞅,说道:“在外面吃东西注意点,别给某丢脸。”

    “一定,一定。阿郎自管放心。”阿佳妮连连点头,可从来就是只答应,转身就忘的性子,弄得徐齐霖也是没招儿没招儿的。

    ……………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属于敦煌辖境。而另一重要关隘阳关,也在敦煌龙勒县。

    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乃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一个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个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隐喻着过了这两个关隘,便是荒凉和苦寒。

    而敦煌,又名沙洲,则很形象地说明了此地的特征:茫茫沙滩中的一片绿洲。

    据说,意气风发的霍去病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便是追击到此才停步。由此,便有了一个极有意义的名字——盛大的辉煌,即敦煌。

    但从古到今,即便是重要的关隘,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荒芜,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苦寒。

    黄沙遍地,荒无人烟,连野生动物都很罕见。要不是王方翼的兴趣盎然,徐齐霖还真懒得走这么远。

    “明年,千军万马便将由此出关,征伐高昌。”王方翼倒是有些兴奋和激动,指着这漫漫沙海,似乎看到了大军行进的遮天蔽日。

    徐齐霖耸了耸肩膀,把遮挡风沙的帷帽整理了一下。形象有点锉,可不迷眼睛,不吃沙子呀!

    其实,他到这里还有一个目的,却不是王方翼所知道的。

    “看也看过了,咱们去玉门县吧!”徐齐霖转向肃州派来的官吏兼向导,说道:“现在还叫这个名字吧?”

    “回徐丞。”官吏在马上拱手答道:“玉门县于贞观元年废,现称为会稽县。”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据说,那里产石漆,也叫石脂水,可是真的?”

    石漆,石脂水,也就是石油,最初发现的产地便是肃州玉门县。据唐时县志记载:石漆,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在玉门、酒泉等地,当地的百姓便一直用石油点灯照明。

    到了宋代,石油甚至加工成了固态物质,名曰石烛,其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

    但由于石油燃烧所产生的烟比较浓,即“所沾幄幕皆黑”。因此,并未得到广泛的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