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昌,肯定不会空手而回。”

    马大秘也对徐齐霖刮目相看,换作是他经营甘州,却绝没有这个本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如此大的改变。

    “虽然前期的花费是多了些,但成效极大。”李二陛下发出慨叹,“本来计划是明年才有钱财重建大明宫,没想到甘州这么快便有了收益,大明宫今年便能建好。”

    马大秘不象魏大喷子,既然已经修上了,就别唱反调添堵了。

    再者,李二陛下也对外解释了,太极宫阴冷潮湿,对他的风疾不好。皇帝嘛,建个舒服的宫殿,保证身体健康,不算过分呀!

    好在没动用国库的钱,那是为征伐高昌准备的。所以,李二陛下的底气还是有的,魏大喷子象征性地谏了一回,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这也是李二陛下没想到的。

    大盈库才成立多长时间,还有前期的投入,又铺开那么大的摊子。基本上在去年初冬,才算勉强收回投资。

    但镜子一出,暴利滚滚而来。等到了今年夏天,其他项目也显现出不俗的收益。什么毛纺、白糖、钢铁、煤炭、运输、物流……一下子便抵上了对甘州的投入。

    于是,镜子的获利便能提前转到大明宫的重建上,让李二陛下惊喜不已。

    而且,大盈库的赢利项目还没有完全发挥潜力,前景依旧可观。

    如果算上很快就要投产的棉纺,以及征伐高昌、掌控西域对贸易的促进,李二陛下估计,用不上两三年,洛阳宫殿也可以开始建设。

    不花国库的钱,可谓是不伤财;募工建设又不是劳民重役,那些朝中大臣的反对,也就没有了根据。

    其实,李二陛下允准了狭乡向宽乡的移民迁徙,并默许了徐齐霖利用政策吸引关中百姓至甘州,也未尝没有逐渐改变关中乃天下根本的状态。

    要迁都洛阳,李二陛下必然要削弱关中的人口优势,也要打击关陇集团的势力。否则,这边迁都,那边就有可能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李家父子怎么得的天下,自己还不清楚嘛?关陇集团能扶持李家,为了利益,日后难保会扶持什么王家、赵家。

    当然,对关陇集团的打压削弱,早就已经开始了。扶持皇室,厚待新贵,提拔寒门,这些手段不温不火,却已经让关陇集团不断弱势。

    但这还不够,对李二陛下来说,自己是完全能够压制关陇贵族的,但后代呢,有没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就不好说了。

    所以,迁都洛阳,把关陇贵族也一并带走,可谓是绝了他们的根,使李家后代也彻底没有了后患,自然是他的长远谋划。

    而徐齐霖的出现,无疑是大大加快了这个进程。

    李二陛下发现,钱真是个好东西。不仅能修宫殿,还能实现他更远大的设想。

    其实,这个设想曾被徐齐霖提出过。但李二陛下知道时机不成熟,而断然否决,并将此议保秘,而没让外界得知。

    徐齐霖的提议是助于均田制的长期施行的,那就是把授给王公贵族、各级官吏的永业田和职分田收回。

    然后,再按土地的平均收入换算成钱帛,按照级别发给那些王公贵族和官吏。

    看结果好象是一样,反正王公贵族、官吏们也不种田,都是佃户在给他们种,只不过是朝廷让他们多得一份额外收入罢了。

    但实质上,这一招很毒辣,等于直接剥夺了地主们对佃户的控制权。佃户服务的对象,就变成了朝廷,而不是某个占有土地的王公贵族或官吏。

    打击面有点大,但对皇室和新贵,可能没什么影响。唯独对盘踞关中上百年的关陇贵族,可谓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

    失去了土地和依附的百姓,他们就算有钱,又能翻出什么风浪?

    李二陛下当然赞同徐齐霖的提议,但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筹划、逐渐施行的计划,不是光考虑钱财多少的问题。

    可至少徐齐霖的政治正确,并且能让李二陛下有实施这个计划的资本——钱财。

    所以,李二陛下对徐齐霖的青睐,可不只是能赚钱那么简单片面。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尽管出发点和目的有些偏差。

    马大秘虽然是李二陛下的亲信,却也不知道这其中的秘辛。只是见李二陛下高兴,要住新房子了嘛,他自然也不会说扫兴的话。

    “肃州、凉州毗临甘州,环境相近,朕有意让齐霖也加以经营,只是这官职上却不好处置。”李二陛下又想起件事情来,微皱起眉头。

    在甘州怎么经营都不用管,那是徐齐霖的地盘。可要越界,你把那两州的刺史当摆设吗?

    虽然没有甘州经营得好,可人家那里也能让百姓吃饱饭,论政绩,也是合格。让徐齐霖去指手划脚,是谁都得反感。

    对于李二陛下的这个想法,马大秘沉吟了一下,说道:“微臣以为可先向徐丞征询,若有好的发展建议便由朝廷下旨给两州,令他们遵照执行。”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说道:“如此甚好。”

    计议已定,君臣又说些别的事情,马大秘告退之时,李二陛下又令宫人取了些甘州送来的黄参赏给马大秘。

    马大秘谢恩后携参退出,李二陛下却不知道,徐齐霖也给马大秘送了土特产,主要是一些对身体有好处的中药材。

    ……………

    李二陛下的猜测很正确,徐齐霖欲随军前往高昌,盯上的不仅是棉花,还有别人所不知道的好宝贝。

    此时,长安的甘州商品展示会和小吃一条街正如火如荼,吸引着喜欢新奇事物的京师百姓。

    而在甘州,徐齐霖正悠闲地躺在摇椅中,享受着地主老财般的舒适。

    斯嘉丽的巧手剥去葡萄皮,笑咪咪地把葡萄丢进阿郎的嘴里。

    徐齐霖吃得舒爽,半闭着眼睛在悠荡中不知想着什么美事,脸上是傻傻的笑意。

    阿佳妮这个吃货又恢复了本性,正捧着半个西瓜,用勺子在挖着猛吃。

    “奴家前几天出外游玩,看见那一片片棉花地,吐着白絮,还是满好看的。”斯嘉丽随意地说着话,“一时好奇就去地里摘,没想到上面还有刺呢!”

    哦,徐齐霖眼睛睁得大了一点,伸手捉住斯嘉丽的小手,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上面还真有两个小眼,可已经封口,啥事没有。

    “没事儿的。”斯嘉丽也不往回抽手,笑着说道:“等采摘时可要让人多注意了。”

    徐齐霖点了点头,在丫头的手上亲了一下,说道:“手套已经做好了,摘完棉花,冬天也能戴。”

    这种亲昵的举动,斯嘉丽已经习惯了,甚至多数时候是她主动。十岁了呀,小丫头有点早熟。而那个时候,十一二岁出嫁也是平常。

    可让小丫头不解的是,徐齐霖曾再三跟她说过,至少要十六岁才能嫁人。

    而这个提议也是徐齐霖将向李二陛下上奏,希望能得到允准的。他还没敢说十八呢,怕被人骂死。

    对于富贵人家,多养女儿几年当然没有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恐怕就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阻力主要来自民间,而不是上层。

    徐齐霖也知道即便政策出台,能不能得到彻底遵守,也不是那么乐观。除非,老百姓都富了起来,或者觉得养女儿并不赔钱,负担不大。

    这样一来,棉花的推广种植就有了变相的促进作用。女孩能纺织贴补家用,或许能提高在家中的地位。

    嗯,棉花秋收后,是该把部分种子和种植知识献给朝廷,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陆续种植了。

    中国的几个棉花种植基地,徐齐霖还是知道的。高昌所属的南疆,也是种棉花的好地方。

    棉花,将是今年甘州的大进项。物以稀为贵,当上市量少于丝绸绢帛时,价格也不会低到哪里。

    可种棉花的成本,比种桑养蚕又低了多少。一来一去,称之为暴利也不为过。

    到了冬天,长安的富豪高官们就会享受棉被带来的舒适和温暖,天天早上都不愿起被窝。

    嘿嘿,徐齐霖得意地笑了起来,一颗葡萄又准准地扔进了嘴里。

    ……………

    咯吱、咯吱……风车发出固有节奏的声音,偌大的叶片缓缓转动着,如同巨人在挥舞手臂。

    在人们的欢声中,王方翼也露出了愉悦的笑容。又一架风车磨坊建成了,百姓可以免费使用。

    在河西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后世号称“风电走廊”。现在虽不能发电,徐齐霖也没浪费这大自然的恩赐。

    村村有风车磨坊,村村通路,这本就是他就任头一年所定下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王方翼不仅在军事指挥、治理地方上有长才,更对机械极感兴趣。

    历史上,他曾发明了一种新式的耕地农具。这种农具“施关键,使人推之”,“力省而见功多”,称为“耦耕法”。

    从描述上看,应该是一种用人力推拉的、借助于杠杆或轮轴的省力农具,可见其聪明才智。

    以最快的时间筑完城池,王方翼又带着人去甘州各村镇建风车磨坊。对于工作,他是踏实肯干的,比徐齐霖强了太多。

    但王方翼却不抱怨,更认为这是难得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徐齐霖的很多经营理念,已经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特色优势,以商促贸,以贸补农,这些都给王方翼打开了明亮的窗。

    原来治理地方,不仅仅是劝农桑那么简单。吃上饭,吃饱饭,这只能算是勉强及格。让百姓富庶起来,让市井繁华起来,那才叫经营得好。

    而按徐齐霖的标准,这还只是第一年的计划。第二年,他要村村建学校,每年学校都聘有老师,让每个大唐的孩子至少读够六年书。

    对王方翼来说,这个设想更加宏大,让他更佩服徐齐霖的魄力,以及爱民的拳拳之心。

    ……………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

第273章 植棉之利,不下五谷

    爱民嘛,应该是吧!

    虽然没有圣母情怀,但在自己已经成为富豪的前提下,徐齐霖还是愿意多回报社会的。

    而对于王方翼的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徐齐霖也给予了回报。上奏朝廷后,王方翼已是甘州长史,虽无实职,却相当于刺史的佐官。

    再加上徐齐霖有意锻炼王方翼,或者也是因为懒,在外跑来跑去,行使职权的多数都是王方翼。

    甚至于,徐齐霖都在想自己离任后,能不能推荐王方翼接任刺史,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使甘州更加稳定,更加富庶。

    当然,在品阶和资历上,都是问题。好歹徐齐霖官阶勉强够格,又有大盈库的业绩支撑,资历上可以稍差些。

    而王方翼也算是以恩荫入仕,不经科举,就只能考虑军功,再或者就是从基层干起。

    刺史有些高了,徐齐霖也觉得不太可能。他曾经向王方翼提出过建议,便是在明年保荐他为河西某州的县令,以政绩慢慢往上爬。

    王方翼对此十分感激,也十分愿意。他在帮着徐齐霖经营甘州的同时,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若能牧民一县,正好能施展所学。

    别看县令属于“芝麻官”,品级在从六品上、从七品上之间,但权力可不算小,也是很多高官曾经在基层干起的职务。就连科举得中的进士,多半也得不到这样的实缺。

    而县令到刺史,就差着一级。徐齐霖这也算是迂回一下,准备提拔并成全王方翼。

    王方翼自是知道这其中的关窍。甘州发展得越好,他作为徐齐霖的佐官,自然是功不可没,也让朝廷知道他有着治理地方的经验。

    再加上徐齐霖的美言抬举,以后的推荐,也就顺理成章了。

    反正王方翼现在是干劲十足,带着几个工匠组成一队,拿着图纸,按照分派的村庄,一个个的风车磨坊建起来,弄得甘州很有些北欧的风情。

    等到这项工作干完,棉花已经到了收获的时节,连徐齐霖这个懒蛋,也带着侍女赶到棉产区,监督收获。

    天空是湛蓝湛蓝的,一望无际的棉花田如同一床巨大无比的白被单盖在大地上。棉桃咧着嘴,吐出一团团柔软雪白的棉絮,随风飘动,好象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徐丞。”几个象老农模样的人赶来迎接,却是徐齐霖亲自教导,并负责整个棉花产业的小官吏,为首的脸上带着喜色,“下官已经检验过,可以采摘,亦是个大丰收。”

    徐齐霖从棉田收回目光,慨叹道:“壮观啊,某才疏学浅,只想到这两个字来形容。”

    “徐丞若说自己才疏学浅,那就没人敢说自己有才了。”小官吏陪着笑脸恭维。

    徐齐霖笑着摆手谦逊,也知道这几个小官吏的辛苦和憧憬。

    说白了,他们已经是种植棉花的能手,是技术权威。日后推广种植,在哪个地方也是招人待见。何况,徐齐霖已经承诺过,为他们向朝廷报功,争取入流。

    什么叫入流,就是官和吏的区别。徐齐霖可不管什么才学,有一技之长给个官,在他看来,并不过分。

    只要棉花的价值被李二陛下认可并看重,这些人由吏入官,也不是什么难事。需要决定价值,徐齐霖是深信这一点的。

    象征性地询问了一下采收人员的招集、手套等工具的准备情况,徐齐霖象指挥千军万马一般,挥手下达了命令。

    为了让第一次大采收具有些仪式感,徐齐霖是必须到场的。这命令也要由他下达,才显得郑重其事。

    挎着箩筐、背着篓子的男男女女们,按垄按成行,随着命令一下,便开始了冲锋式的采收。

    这场面,真是壮观啊!

    徐齐霖突然觉得自己的词语匮乏,但也没有太多的失落,和旁人一样,也是相当地激动。

    白花花的棉花啊,变成白花花的银子,也是指日可待。嗯,就是这样的暴利。

    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徐齐霖看到了本地的农户。

    他们采收完棉花,便可以舒服地休息了。按照亩产粮食一点五倍的收益,他们今年等于多了五成的收入。来年还种,这好事哪能错过。

    徐齐霖也看到了女子收棉大军,都是对转“市籍”充满憧憬的纺织工坊的奴婢。为了让她们安心,徐齐霖甚至为她们提前建好了住宅。

    对自由的渴望,对甩脱奴婢身份的迫切,让她们干劲十足。其中包括周琪,还有她的母亲也赫然在列。

    更多的采棉大军则是周围乡镇招募而来的百姓,按照采收的数量付钱,当面点清,绝不拖欠。

    不仅有工钱,还管吃。旁边的棚子里就烧着大锅,准备着饭食。肉香味已经飘出,刺激着人们的感觉,提高着他们的工作热情。

    反正,不管是图什么,徐齐霖都尽量予以满足,这才调动起如此规模的采棉大军,尽快地采收完毕,尽快地进行纺织加工。

    “阿郎,过来休息一下。”斯嘉丽招呼着,棚下已经预备好了瓜果。

    我又没干活儿,还用不着休息。

    徐齐霖回应般地挥了挥手,继续保持眺望,象是大将军在看着自家军队在高歌猛进。

    坚持了好半天,采摘的队伍已经深入棉田,离得很远了,徐齐霖才放松下来,回到棚下。

    嗯,果汁不错,徐齐霖喝下一大杯,惬意地舒出一口长气,一眼却看到阿佳妮正盯着不远处做饭食的棚子。

    “没出息。”徐齐霖翻了下眼睛,“在家里什么饭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