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娘子看的是你,某为啥要约?”程处弼摇着头,“不懂风情,过了今晚可没机会了。”
唐时的上元节,也是青年男女的情人节,远比七夕更受民间的喜爱。男男女女还真有看对了眼儿的,可却不包括徐齐霖。
李武忠却是第一次在长安这个大都市过上元节,但见两旁的花灯各式各样、异采纷呈,街道上人流如织,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更有穿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引来众多男人的目光。弄得他也是眼花缭乱,恨不得多生几双眼睛。
顺着宽阔的朱雀大道,徐齐霖等人走走停停,来到朱雀门前时,长安城内已是万灯齐亮,成为灯火通明的不夜城。
………………………………
第252章 炫目惊艳的烟花
当时的上元灯会,分为官方灯会和民间灯会两种。
唐朝官方灯会,在盛唐时极为奢侈盛大,据史书所载,当时宫廷制二十丈灯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灯轮下,有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又召歌伎无数,每人装束的费用便达到三百贯。
这还不算完,又挑选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花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如果说这便奢华到头儿了,那就太小看古代帝王了。到了玄宗李隆基时,灯轮、灯树已经不够档次了,又搞出了“灯楼”!
“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腾豹跃之状,似非人力。”
光看描述,便知道这灯楼有多么宏大豪奢,要花费多少钱财。就是有钱,也没这么造的。
现在嘛,李二陛下与他的子孙比,当然是够low的。朱雀门前倒也有灯会,几十烛灯树,高约三十尺。
当然,谁也不知道日后的灯会啥样,也没人说皇家的灯会不够奢华。连徐齐霖也不知道,还觉得已经够好的了。
李武忠则更是土包子,哪里见过这般灯明如昼、人流如涌的景象,大眼珠子瞪得溜圆,嘴都合不上了。
朱雀门前当然有侍卫,已经清出了一块相当大的场子,就为了放烟花。
徐齐霖亮了腰牌,侍卫们也多认识这个常常入宫面圣的新贵,稍加盘问,便放行了。
“你们就在这里观赏烟花。”徐齐霖找了个视线好的地方,安置好众人,又指了指不远处的花树前的舞台,笑道:“看,那边还有踏歌的呢!”
官方有教坊,自是少不了歌舞伎者,在元宵节献艺演出,也有与民同乐的意思。
“齐霖自管去忙,这里某来照顾。”徐齐俜笑着让徐齐霖放心,他可是烟花表演的总指挥,若不是这个特权,估计也进不了内圈。
徐齐霖答应一声,转身去远处几辆早已在等待的大车。那里是大盈库运来的烟花焰火,还有施放的人员,以及十几个表演者。
李武忠、尉迟环等人也跟了上来,没见过什么烟花,个个都挺好奇。反正跟着徐齐霖,那些负责维持秩序的侍卫也不来拦挡。
徐齐霖指挥着卸车,把烟花摆放位置和燃放顺序一一告诉众人,便是一阵忙活儿。
不断有车辆前来,却是消息灵通的朝中权贵臣僚,都来看新鲜。可也只有官阶高、身份贵重的,才能进到内圈。
“齐霖——”一声呼唤让徐齐霖转头观看,见是长孙冲,赶忙暂时放下工作,小跑过去打招呼。
刚刚和长孙冲见完礼,旁边的车帘一挑,现出长乐公主笑意殷殷的俏脸,温声说道:“要不是兕子相告,便看不到齐霖弄出的新奇之物了。”
徐齐霖赶忙解释道:“此事也只是玩耍,却未敢大加宣扬。公主殿下有气疾,更不宜在冷天外出。”
长乐公主含笑颌首,微微张开拢在一起的手臂,却是抱着个铜制的器物,说道:“齐霖所造的手炉和汤婆子甚好,抱着取暖,倒是无妨。”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另一说是源于隋代,但直到中唐,手炉才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
至于汤婆子,则是古代的热水袋,形状象个扁扁的圆壶,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里面灌进热水,抱着或放进被窝里取暖。
当然,这也是徐齐霖的创意,由大盈库打造,刚刚开始内部试销,没几个人能让他白白送出。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徐齐霖笑道:“如公主殿下这般使用,这手炉做得精雕细琢,方才是值了。”
话里有赞美之意,可徐齐霖年纪小,长乐公主倒也不以为意,反倒笑得更加欢畅,说道:“齐霖出口成诗,这学问倒是又见长。”
说着,她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车驾,问道:“那是你的家人?提着玻璃灯笼的是小昭吧?”
“正是家兄和小妹。”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借着指挥放烟花的便利,某是徇私不废公。”
长孙冲笑了起来,说道:“听说令兄即将成亲,不知日期定了没有?莫要忘了给某送喜帖啊!”
徐齐霖赶紧应承道:“长孙少卿若是不说,某还真不好意思送帖相邀,倒象是为了赚礼钱一般。”
“瞧你,见外了不是。”长孙冲故作嗔恼地伸手点了点徐齐霖,“虽说我与大郎并不相熟,但你我之间的交情可是匪浅哪!”
我和你有什么交情,不过是看在你媳妇儿的面子上。
徐齐霖连连点头,拱手说了抱歉的话。
长乐公主也笑着说道:“这是你们徐家的大喜事,驸马是定要去喝杯喜酒的。”
停顿了一下,她又接着说道:“兕子和新城要出来观赏花灯,便又向父皇托辞是本宫领着。只是本宫不喜这拥挤嘈杂,还要拜托齐霖多加照顾。”
徐齐霖想了一下,说道:“只要陛下不见责,某这里没有问题,便让两位公主殿下和小昭在一起,逛坊市看花灯好了。”
“那便多谢了。”长乐公主把手炉抱紧了一些,似乎有些寒冷。
徐齐霖赶忙找了个借口,又去指挥工作人员安放烟花,并让表演人员作好准备。
宫墙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影。后宫妃嫔纷纷来到,只等李二陛下驾临。
时间不大,李二陛下出现了。身旁是两位小公举,一边牵着父皇的手,一边提着小灯笼,叽叽喳喳地说着话,显得心急难耐。
“莫急,莫急。”李二陛下被这两个小女儿弄得毫无办法,只好边走边说道:“父皇不到,齐霖是不会施放烟花的。便是再晚些,也没有关系。”
“除了看烟花,还要去看花灯呢!”兕子觉得只有一夜痛快玩耍的时间,哪里肯浪费。
新城点着小脑袋,对阿姐的说辞十分赞同,长这么大,还没在长安城里逛过呢!
李二陛下看着两个小丫头心急的样子,也是失笑不已,牵着两只小手,在众妃嫔的拜见中上了宫墙。
站在宫墙上,先看到了那通明的灯楼,然后是下面忙得差不多的人们。李二陛下也看到了正在指挥的徐齐霖,以及离得宫墙很近的权贵车驾。更远处则是密密麻麻的百姓,是看皇家灯楼和踏歌表演的。
“告诉大盈库徐丞,烟花表演可以开始了。”李二陛下抬头扫视一圈,似乎在体味君临天下的感觉,然后才让侍卫去传话。
徐齐霖基本已经布置完毕,连那些歌伎都给布置了任务。灯楼下的舞台也空了出来,先来场小型表演,算是开场。
十几个大汉戴着大头娃面具,都是很萌的那种,手里提着一根齐与身高的棍棒,上台列成一排,面向宫门。
举着火把的两个人来到台上,十几个大汉迅速凑紧成两堆,将手里的棍棒伸向火把,引线嗞嗞冒出火花后,又赶紧把另一头点着。
然后,大汉迅速跑回己位,手中的棍棒两端已经开始喷出烟花。其实,形状不重要,这就是平常的呲花,能喷出五颜六色的火星。
齐齐跺脚,踩踏出越来越整齐的节奏,十几名大汉向前猛迈一步,齐声大喝,手中的棍棒舞动起来。
五颜六色的火花喷射,又伴着舞动,交织出令人目炫的星星组成的光带。忽上忽上,忽圆忽弧,忽急忽缓,如花瓣在空中层层飘落。
“好美呀!”徐惠微微张大了嘴巴,没想到小弟搞出来的烟花竟是如此惊艳。
连同李二陛下在内,都有种目炫神迷的感觉,他们哪里见过这般美不胜收的景象。
“哇,哇,哇……”新城好象变成了小青蛙,瞪着大眼睛,张着小嘴,只能发出一个音。
“再快点,再快点。”兕子把小灯笼交给了旁边的宫女,用力拍着手,期望那炫丽的光带不要断,就那么永远地连结。
徐齐霖伸手发令,几个待命的工作人员伸出线香,点着了地上的烟花。
随着几声闷响,几颗烟花飞上天空,然后炸开,形成了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瓣”雨,飘然落下。
尽管又进行了改进,但这与后世那种又高又炫的礼花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在第一次目睹此景的人们眼中,却是那样的绚丽惊艳。
“哇……”兕子也只发出了一个音,仰着小脸,看着空中绽放的花瓣,离得还远,却象能触手可及似的。
更多的烟花加入进来,在夜空中绽放出七彩的美丽,如流星雨坠落,似百花从空中飘降,也象萤火虫在空中翩翩起舞。
叮、咣……接连几声,震得人们心神动荡,妃嫔中竟发出了低低的惊呼。
李二陛下翻了翻眼睛,这臭小子,弄出这声响吓唬人哪!虽然没有火药演习时惊天动地,可猛地一下子,还真让人心头一颤。
兕子也被吓了一跳,可也只是一瞬的惊愣,便咯咯笑了起来,“比爆竹响多了,还是飞到天上响的呢!”
新城也被惊得表情停滞了片刻,但接连几声炸响过后,她好象也适应过来,脸上也恢复了生动。
又是几支烟花点燃,如同一棵棵小花树,也象一座座喷吐火焰星芒的小喷泉,将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的小星星,在周围泼洒出光彩夺目的美丽。
远处的人们轰动起来,这才知道皇家竟有这样的表演,算是来着了,饱了眼福,够和别人吹上一阵子了。
内圈的权贵臣僚看得更清楚,更感到震撼,深自感觉此行来得太值了。从未有过的炫目精彩,如此灿烂惊艳,令人忍不住要高声喝彩。
“丽质,你看——”长孙冲立在车帘前,为爱妻挡着些风寒,伸手指点着,满眼的惊羡。
“真美呀!”李丽质的手放在丈夫肩上,仰脸看着,如痴如迷般地发出惊叹。
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万众瞩目的它们。
小昭又蹦又跳,欢叫连连,竟向前面跑去,好在被大哥被拉了回来。
响炮不放了,怪吓人的。
徐齐霖再次发出指令,教坊的歌伎们奏起了乐曲,在火树银花的衬托下,更有悦耳之感。
李二陛下看着烟花,听着乐曲,心情极好,捋着胡须笑道:“美景,美乐,当有美诗。传朕口谕,谁有诗作,可令教坊献唱,若为佳句,朕重重有赏。”
侍卫、宫人立刻行动起来,把陛下的旨意传达下去。妃嫔们自然在列,宫墙外的权贵高官,却也知晓。
徐惠凝思琢磨,已作出一首,但却并不开口,也不向陛下说明。
她就是这么个温婉的性子,从来不张扬。若是私下里与陛下谈诗论赋,倒是无妨。可妃嫔众多,她却不想因此而遭妒。
口谕传下,徐齐霖却并不相出头,只管让人继续施放,要把两车烟火全放完。
他不想争彩头,却有人想得陛下好感。能在内圈,能听得口谕的,自然是权贵高官,或者是其家中的才俊。
少顷,便有人献上诗作,由教坊歌伎朗声唱出。
连徐齐霖也不得不服,这歌伎的声调之高,没有扩音器,竟然也能听清。
接连数人作诗献唱,却没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佳句。李二陛下也怕冷场,但凡有诗,便有赏赐,却和重赏扯不上边,算是个鼓励奖吧!
徐齐霖稍微轻闲了一些,让人随便放,直到把烟花都放完为止。可就在这时,一个侍卫跑过来,向他传达了陛下的口谕。
………………………………
第253章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啥米,要赖账,说好的封赏要不作数?
徐齐霖对李二陛下真是无语了,虽有玩笑之意,可万一是真的呢?就因为做不出诗,火药演习就白忙活了?
要说做诗填词,也甭管是描写烟花的,还是说这上元节的繁华景象的,徐齐霖都不打怵。
比如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词一出,谁与争锋,号称日后上元节再无人敢填词。
什么东风夜放花千树,什么众里寻它千百度,还有蓦然回首和灯火阑珊处,可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来朗朗上口,感心入耳,牵情动魄。
可就是因为这词太高端,太牛掰了,徐齐霖可舍不得浪费。再长几年,拿这词到青楼装逼,还不得被姑娘们疯抢啊!
所以,徐齐霖抓耳挠腮,要用一首差不多点的,既能让李二陛下满意,又不是太过惊艳的诗来交差。
且说宫墙之上,李二陛下派完侍卫传话,不禁抿嘴暗笑。
不管徐齐霖能否做出诗来,都不重要,难得的是今夜烟花灿烂绚丽,生平未见,让他大开眼界。
同时,他心情愉悦之余,却想着调理一下徐齐霖,让他不要太过得意。
如果真能做出好诗,李二陛下便依约封赏,一点亏也没吃。
可要是做不出来,便正好打击徐齐霖一下,封赏还是会给的。也就是说,李二陛下这么弄纯属是自己的恶趣味。
就在李二陛下捋着胡子,正恬然自得的时候,下面响起了咚咚的鼓声,预示着又有人献诗了。
鼓声稍停,清亮激越的女声响了起来,“大盈库库丞徐齐霖献《正月十五闹花灯》诗一首。”
李二陛下不由得翻了翻眼睛,这叫个啥名字,就不能文雅点,什么元夕、上元的,非整个这么通俗的。
他是恶趣味,徐齐霖也挺来气,故意取了这么个名字,就不想让李二陛下太舒服了。咱这诗名不咋地,可有内容,有内涵啊!
乐曲一起,那歌伎婉转歌喉唱了起来,歌声极具穿越力,宫墙上的人也听得清楚。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好诗!徐惠听到诗的名字时,不禁掩嘴偷笑,觉得小弟胡闹,可诗一唱出,她的眼睛便蓦地亮起,暗自称奇。
先写欢娱苦日短的感慨,再写宵禁解除后,家家户户都是吃过晚饭,打扮一新地出门畅玩。
没有直接写什么人头攒动、灯火绚丽,但后面两句却从侧面描述了万巷皆空的盛况。
只“谁家”、“何处”这四字,便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元夕夜景一语道尽,更给人以无限回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