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良久,徐齐霖决定采取多个渠道并行的策略。已经对外面说了产量是二十面,那就全部用拍卖来售出;明码标价的,则多是供应长安的权贵高官。
如果生产制造的镜子还有富余,那就交给大盈库的各个分部销售,帮他们提升上人气和知名度。
至于岭南冯家,少量供应也不是不行,但一定要冯家销往海外,不得在国内售卖。
起码今年生产制造的镜子,估计要先满足长安城内皇亲国戚、权贵高官的需求。
其实,卖谁不是卖呢,只要价格能维持,利润不被削减太多,徐齐霖也就不太在乎。
哪怕是河间郡王李孝恭,该付多少钱还是多少钱。除非,李二陛下发话。
看看长安城内的权贵高官,哪个不是过着豪奢的生活。还拿李孝恭来说,可是以性情奢侈豪爽出名,后房歌姬舞女就达一百余人。
钱在这些人手里,只能是胡吃海塞、尽情享乐;可到了徐齐霖手中,就能办很多的实事,让平头百姓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么一想,徐齐霖又能泰然处之了。就拿镜子当商品,赚钱的目的达到不就完了。
五面镜子全部拍卖出去,谁知道其中哪个是商人,为了倒卖赚钱;哪个是权贵豪富,只为讨家中女人喜欢,或是拿这镜子炫富充门面。
徐齐霖没有马上起身,按照自己的公式计算了一下。梳妆镜标价三千八比较合适,至于以后暗中炒作售出的价格,可以先不去管。
算完之后,他抬头对赵参军说道:“标价可以确定,梳妆镜三千八百贯,玲珑镜二百八十贯。当然,某还要上奏陛下,但相差应该不是很大。”
赵参军连忙点头,说道:“便按此价格购买,郡王应无不满。”
“若是价格有差异,少了不用郡王补,多了某却是要退还的。”徐齐霖站起身,说道:“某这就派人随赵参军前往大盈库去取宝镜。”
“多谢徐丞。”赵参军躬身一礼,说道:“那下官便将钱财留下,三千八百贯。请徐丞放心,绝无差错。”
“以郡王的名声,某自是放心的。”徐齐霖笑着点了点头,叫过一个属下,吩咐他领赵参军去大盈库取镜。
送走了赵参军,徐齐霖又坐下来,等着手下收钱统计,好拿着准确的数据去见李二陛下汇报。
………………
皇宫内千秋殿。
“三万贯上下?!”李二陛下听到汇报,有些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微臣虽然只是粗略计算,但相差应不过三五百贯。”被派去的侍卫躬身答道。
李二陛下沉吟着,好半晌才摆手道:“朕知道了,你可以退下。”
侍卫退了下去,李二陛下捋须微笑,露出欣慰的笑容。
区区三万贯,当然不会让富有四海的李二陛下乐得找不到北。但这只是几面镜子,只是刚刚开始。
外面相信镜子难制,李二陛下却已经得到了徐齐霖所透露的底细。
随着技术的日益精湛,随着工匠们更加熟练,镜子的产量将不断增加。今天拍卖的数量在以后可能就是十天半月的产量,甚至可能一天就能造出这么多。
何况,除了镜子,陆续还将有吹制的玻璃产品问世,同样是奇货可居,价格昂贵。
可以说,徐齐霖已经打开了一座金山。开始开采时产量小,可随着时间增长,日进斗金也是平常。
一点都不夸张,只要保密工作作得好,玻璃产业将带来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丰厚利润。
东征西讨的军费有了,迁都洛阳的资金不愁了,施惠于民的政策也可以颁布实行了。
钱是个好东西呀,李二陛下展望将来,也不得不承认有了钱,他的梦想能够加快实现了。
马大秘看着陛下的表情,知道是心情愉悦,也为徐齐霖感到高兴。
从年龄上看,徐齐霖应该是陛下为子孙预备的人才。既有本事,还与皇家沾着亲,只要不犯大错,前途无量啊!
显然,徐齐霖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多赚钱,打造理财能臣的名头,不掺和乱七八糟的事情,哪个皇帝都喜欢这样的。
“齐霖亦是收入不菲呀!”半晌,李二陛下却是笑着调侃了一句。
三万贯收入,按照专利分成,徐齐霖就能拿到好几千,比一年的俸禄还要多。可李二陛下却不以为意,人家的技术,大头儿都给了朝廷,你还能惦记那点小钱儿?
马周知道是陛下调侃,便笑着凑趣道:“数千贯到手,连微臣都羡慕不已。可也知道没那个搞发明创造的本事儿。”
李二陛下捋须微笑,说道:“这小子是早有预谋啊,当初搞什么专利法,就是为现在作准备!要是没有专利法,这些奇巧之物的制法,估计还在他肚里憋着呢!”
马周笑道:“齐霖曾对微臣说过,躺着数钱是他所愿。现在,不就实现了。”
“这臭小子就有个懒毛病。”李二陛下说道:“不给他点担子,就会躲清闲。年纪轻轻的,钱也赚了不少,可不能让他没了上进之心。”
马周沉吟了一下,说道:“依微臣看,齐霖还是有个大筹划的,陛下倒不必太过担心他不求上进。”
………………………………
第246章 名将还要我举荐
正在此时,宫人进来禀报,大盈库库丞徐齐霖在外候见。
“是来向朕报喜的。”李二陛下笑眯眯地点了点头,命宫人请徐齐霖进来。
徐齐霖提着两盏玻璃灯走了进来,按照后世的标准,就是罐头瓶形状的玻璃瓶加蜡烛做成了简单灯笼,罐头瓶做得还不圆,属于残次品。
但在这个时代,玻璃可是金贵东西,做出啥来也是价值不菲。
“这是送给晋阳和新城两位殿下在上元节玩耍的。”徐齐霖放下玻璃灯,再施礼参拜,“微臣见过陛下。”接着,徐齐霖又转身向马周施礼。
李二陛下伸手示意宫人把玻璃灯拿过来,摆弄了几下。
加入了染色剂,玻璃呈半透明的粉红色,还在外面描画了人物,若是点亮里面的蜡烛,应该是挺好看的。
“此物也是要售卖的?”李二陛下抬起头,似笑非笑地问道。
徐齐霖答道:“回陛下,还须等上数月,才能造出一定数量的商品。”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拍卖会的情形,朕已知晓。三万贯的进账,做得不错。”
徐齐霖赶忙把账目呈上,说道:“镜子的标价基本确定,还请陛下允准。”
李二陛下拿过账目看了看,说道:“定价也要朕准许?”
徐齐霖说道:“陛下金口玉良,定下价格自是最好不过。”
“你是怕皇亲国戚、朝中大臣购买,私下里走门路吧?”李二陛下猜透了徐齐霖的心思,淡淡地笑道:“这个价格已比拍卖会上少了许多,他们应是能接受。”
说着,李二陛下提笔在定价单上御批,万岁定价的名义终是给了徐齐霖。
徐齐霖嘿然一笑,说道:“权贵重臣要买镜子,不过少养些歌伎舞女,少些豪奢花费。还要嫌贵,就不要买了。”
李二陛下笑了笑,没说别的,把定价单由宫人转交给徐齐霖,才开口问道:“拍卖会已过,初十的火药演示,该要专心准备了。”
徐齐霖躬身奏道:“微臣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初十的演习定然不会耽搁。”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道:“微臣以为演习要保密,陛下可少带些臣僚前去观看。”
李二陛下笑着揶揄道:“怎地,你还要靠火药的配方赚钱不成?”
“微臣岂敢。”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此有关我大唐军队的装备和战术,微臣自然是要无偿献上的。”
“其实,除了火药,微臣还有一件武器要给陛下演示。此两物在战阵上暂时用不上,但或有大用,最好还是少人知晓。”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想了想,说道:“既是如此,那朕便只带几位老将前去观看。你那边,朕再派些侍卫前去,做好保秘工作”
徐齐霖躬身领命,便要告退。
李二陛下又想起一事,说道:“别忘了,你可还说过要编辑农书,关于粮食增产增收的。”
徐齐霖还真忘了,但嘴上哪敢说,只能躬身说道:“微臣岂敢忘却,开春前定呈上御览。”
嗯,李二陛下这才露出满意之色,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
事情咋还一件接着一件,就没给老子留下点时间享受逍遥?
徐齐霖腹诽着,出了皇宫,又跑去工坊,监督抛石机的制造。
经过两天两夜的时间,第一架带掷弹带的配重式投石机终于造出来了。
吊杆长十六米,四个平衡沙箱最高可装六千斤。实验时,将一百三十多斤的石头抛射出了二百多米。
据史料记载:巨型的投石机能抛射八百多斤的弹体,配重达到了九吨,最高射程达到了三百米。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徐齐霖当然无法造出那样的巨物。而这个实验性的投石机,已经足够向李二陛下演示其威力。
要知道,一百多斤的石头带着动能砸过去,足以撼动最为坚固的砖石结构的城墙。如果换成火药弹,或是火弹,对城池内的人员和住宅,也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正月初九,徐齐霖终于准备完毕。几十辆大车装载着火药、炸弹、抛石机的各部零件,缓缓驶向了演习地。
到达演习地后,徐齐霖又开始了一番布置。
抛石机组装起来,连续实验,在弹着点的大致范围立了很多草人、木牌,作为假想敌。然后又转了方向对着旧城墙发射石弹,确定了抛石机摆放的大概位置。
李二陛下派来的千牛卫有百十来人,其中还有徐齐霖的熟人——王方翼。
千牛卫们负责封锁演习场地,保证没有闲杂人员入内窥看。演习的提前布置,他们也看在了眼里,对这新型抛石机的威力十分震撼。
“徐丞,这是投石机?!”在休息的时候,王方翼与徐齐霖碰到了一起,好奇地打听起来。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改进过的投石机,某想请陛下为其命名。”
王方翼觉得这个马屁拍得好,但还是对抛石机的性能更感兴趣,“这个武器好生威猛,那块石头有百十来斤吧?”
说着,他盯着不远处地上的石头,作势要上前搬动,“某来举一举,看有多沉。”
徐齐霖赶忙拉住,笑道:“称量过的,都有标号和记录。抛出作实验的那块,重量是一百三十斤。”
一百三十斤对于王玄翼来说并不算什么,他肯定能举起来。但用抛石机把这么重的石头扔出这么远,却是相当令人震惊。
“这是要用到战场上?”王方翼眨巴着眼睛,“是为了打高昌预备的?”
徐齐霖觉得打高昌可能会用到,便更能发挥威力的还应该在辽东。
所以,他并不太确定地说道:“可能会吧?某对此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老式投石机用起来十分不便。”
王方翼点头认可,说道:“这投石机确实比原来要犀利甚多,徐丞聪慧,令人赞叹。若征伐高昌获胜,徐丞亦是有功。”
徐齐霖仔细打量了几眼王方翼,试探着问道:“王兄是不是想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王方翼赧然一笑,但转而又正色说道:“某确有此意。征伐高昌已是箭在弦上,此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机也。”
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其实,征战建功的机会还有很多,倒也不必急于一时嘛!”
王方翼说道:“时不待我,某已是这般年纪,却不敢蹉跎。徐丞,你未忘旧时之语吧?”
徐齐霖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没忘,没忘。只是没找到良机,还望王兄多加等待。”
王方翼伸手指了指投石机,说道:“某看这便是个良机。徐丞不能往征高昌,某愿学习使用之法,前往军中效力。”
嗯?这还真是个借口。趁着李二陛下亲来视察,让王方翼露个脸儿,也不是难事。
徐齐霖摸着下巴想了想,点头道:“那某便把大致的数据交给王兄,你还可多加试验。若能尽快掌握,明日陛下前来,就由你来指挥如何?”
王方翼大喜过望,躬身一礼,“多谢徐丞成全。”
徐齐霖赶忙摆手,说道:“王兄既有宏图大志,某助一臂之力又何妨?况且,这也只是举手之劳,未必便能如王兄所愿。”
“那也要谢过徐丞。”王方翼说道:“事在人为,徐丞出力相助,某便感激不尽。”
徐齐霖呵呵一笑,说道:“那某还要考较王兄一下,便是这征伐高昌的事情。”
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王方翼虽然被列为初唐名将,但他真正的才干还是在治理地方。当然,这家伙带兵打仗也是很厉害的。
而李二陛下征伐高昌的目的绝不是教训一下,再象对突厥降众那般,还允许高昌国的存在。
高昌将作为唐军征服西域的开端,也就是踏脚石,稳固占领是必须的。西域小国林立、部族众多,又有西突厥捣乱,光凭军事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是要纵横捭阖,尽量减少敌人,孤立并打击西突厥;其次则是经营,不仅要争取驻军的自给自足,还不能过于压迫当地的部族,免得他们叛乱不止。
而高昌作为征服西域的桥头堡,还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也决定了唐军要采取不一样的策略。
这个优势便是高昌的人口以汉族为主,是汉人云集之地,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连历代的高昌王也多数是汉人。
也就是说,把高昌变为唐朝的郡县,有着比较方便的条件。民族、文化传统都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隔阂,唐朝的统治也易为高昌汉人承认。
既然如此,唐军在高昌就不能太过杀戮抢掠,起码要表现出仁义之师的一些面貌。既为了收服高昌人心,便于稳固长久的统治,也是让其他西域诸国看着,别被吓得都跑到西突厥那边去了。
你以为唐初的府兵闻战而喜是因为什么,你以为唐军便是秋毫无犯的人民子弟兵?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对外族的征战中,唐军杀起人来不手软,抢起财物来也不含糊。所以,才有听到打仗就乐得蹦高的军队,无它,这是又要发财了呀!
历史上的侯君集因何在灭了高昌后反被治罪,就是因为他太贪婪,自己先抢起高昌王室的金银财宝来。
所谓上行下效,侯君集抢王室,下面的军官士兵自然就抢老百姓的。自己理屈,他也没法再厚着脸皮约束手下。
这一下子把唐军的形象全毁了,整个一伙强盗嘛!你说李二陛下能不生气,朝中的臣僚看侯君集抢成了大富翁能不眼红?
而徐齐霖所谓的考较,便是想看看王方翼有没有长远的眼光,能不能看出李二陛下征伐高昌的真实意图。
显然,王方翼的回答令徐齐霖感到满意。之前答应相助,或许有些敷衍,但现在,徐齐霖真的决定出力举荐,让王方翼这个名将早些登上历史舞台。
要知道,在古代最令徐齐霖感到不适的,便是连坐这个不人道的法律。什么亲戚朋友,若犯了大罪,多半会受到牵连。在官场上,尤其如此。
比如杜构,贤相杜如晦之子,承爵莱国公。本来干得好好的,就因为坑爹坑哥的杜荷,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还有魏大爷,举荐过侯君集和杜正伦,而这两个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