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李二陛下还有些疑惑,问道:“为何不只用拍卖,还要明码标价?拍卖岂不是赚得更多?”

    徐齐霖嘿然一笑,解释道:“只拍卖二十面宝镜,自是无妨?但王公国戚、权贵大臣要买,也要让他们与商人竞价,未免失了体面。这明码标价便是为他们所定,算是大盈库对他们的优惠价。卖的数量多了,一样赚得不少。”

    李二陛下明白了一些,每年二十面肯定是供不应求,但徐齐霖要增加产量,却还不想因此而使价格下降。

    所谓的每年二十面,就是个维持市面价格的噱头,使其居高不下。至于王公大臣们的需求,可以按标价购买,却要直接走大盈库的关系,买到的镜子自然也不会流入市场。

    “为了自家的脸面,应该是没有王公大臣倒买倒卖,赚上一笔吧?”徐齐霖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也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李二陛下也深以为然,说道:“应是不能如此不堪。或者你可登记造册,这样也就能基本杜绝了。”

    徐齐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就算是有个别倒手的,也定然不是为了赚钱。几面镜子而已,就是流入市场,也无大碍。”

    李二陛下觉得这话说得倒是没错,要是王公大臣要靠倒买倒卖维持家用,那朝廷的脸面何在,他这个大唐董事长是怎么当的?

    “那个商品交易所是怎么回事?”李二陛下转而问起了这个问题,虽然听到了些风声,可具体的章程和作用,他还不是很了解。

    徐齐霖赶忙把相关的文件资料拿出来,由宫人转呈御览。

    李二陛下没有马上看资料,而是开口问道:“你简单讲一讲,朕有空时再细看。”

    徐齐霖斟酌了下字辞,开始讲述起来。

    说白了,就是一个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供求双方把自己的条件报上,交易所挂牌,觉得合适的话,可以见面洽谈成交。

    有这样一个场所,就省了四处推销,省了四下打听。当然,这只是针对商人,零售的商铺却不包含在内。

    而这商品交易所在长安初设,也只是个试点。徐齐霖还打算在洛阳、开封、扬州、幽州、广州等地陆续建起。

    再加上依托驿站所建的邸店,漕运路上的航运公司,包括运输、物流、仓储、交易等环节才算全部完成。

    李二陛下边听边想,不时微微颌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也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就是聚合商人谈生意的地方嘛!

    尽管对此并不反对,但李二陛下还是提醒了下徐齐霖。很委婉,大致意思就是让他不要太过重商,这不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重农轻商嘛,徐齐霖当然知道这是农耕国家必然要采取的措施。可如果适当地重视下商人,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岂不是更好?

    所以,徐齐霖得解释一下,让李二陛下知道他的深意,才好在以后能继续支持。

    “微臣以为商业繁荣对我大唐的强盛甚为有利,并不只是赚钱那么简单。”徐齐缓缓开口说道:“商税可以作为调节的杠杆,让商人的赢利不致过于丰厚。相反,对于农民的租庸调却可逐渐降低,减轻他们的负担。”

    “要减免租庸调,国家的财政便要丰裕。促进经济发展,从商人身上收取的税金或可弥补。”

    “至于农业,可在农具、良种、肥料、种植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提高单位产量。让同等的土地,得到比现在更高的产出。”

    “而且,人口的增殖在这太平盛世是不可避免的,人多地少的问题早晚会出现。目前的关中地区,已经是地狭人多,才要进行移民之举。”

    李二陛下听着徐齐霖振振有词,不禁笑了起来,说道:“朕只是提醒你一下,你倒弄出这长篇大论了。嗯,关于农业的增加产出,你不要泛泛而谈,可有具体办法?”

    “这个——”徐齐霖挠着脑袋,很有余地,也比较确定地说道:“微臣力争在两个月内搞出来,还是有点把握的。”

    李二陛下猜测徐齐霖可能又要从其师陆羽那里得到提点,否则,他不敢说有把握。

    “两个月。”李二陛下强调了一下,说道:“如果晚了,就要耽误农时,切不可拖延。”

    徐齐霖赶忙点头应承,起身便要告退。

    “那个火药呢,怎不见你拿来让朕一观?”李二陛下开口问道:“相比赚钱,朕倒是更想知道火药于军事上有何发展潜力?”

    停顿了一下,李二陛下又补充道:“莫不是陆羽仙长不喜杀戮,不准你把此物献上?”

    徐齐霖说道:“家师不是迂腐之人,亦知我大唐强盛乃万民之福。微臣是觉得拿火药在宫中试验,动静太大。若是只有一点,又看不出其威力。”

    “再说——”徐齐霖瞅了一眼李二陛下,嘿嘿笑道:“陛下赏罚分明,这宝镜只是赚钱,那火药可是关系到军国之重。”

    李二陛下翻了下眼睛,知道徐齐霖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是要讨要封赏呢!虽然刚刚晋升子爵,可那是漕运改革的功劳。这火药嘛,还要另算。

    “且先试验,朕自有计较。”李二陛下摆了摆手,“尽快布置,还会少了你的封赏?”

    “微臣谢陛下隆恩。”徐齐霖躬身一礼,笑眯眯地退了出去。

    …………。。

    徐惠对着镜中清晰的映像左看右看,也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表情,倒与新城和兕子差不多,形同挤眉弄眼一般。

    新城最是搞笑,捧着镜子又是皱眉,又是眨眼,又是左右晃头、咧嘴傻笑。

    每人两面镜子,一大一小,一面放在屋内的梳妆台上,一面随身携带。再加上送与长乐公主的,以及李二陛下的一面,一共四套半。

    徐齐霖也就打算送这么多,其他人嘛,想要可以走个后门,但钱还是要出的。

    要说镜子,在历史上早已有之,那便是铜镜。

    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当时铜镜还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铸造得相当精美。

    而且,唐代已经步入了铜镜发展的第三次鼎盛。

    特点是一改汉镜拘泥呆滞之态,变为流畅华丽之姿;取材一变矫揉造作之神化模式,而偏重于自由写实。

    铸制风格则由繁乱复杂而转为简洁大方,神态由静态变为动态,皮相由黑褐变为银白主调,感情由冷漠变为奔放热情,形制由单一的圆变为多样。

    可惜,由于玻璃镜子的横空出世,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昌盛和文化繁荣的唐代铜镜,不会再有那般辉煌。

    “这宝镜——”徐惠好半晌才收起震惊,抬头对小妹问道:“是不是很昂贵?”

    小昭眨着大眼睛,说道:“现在市面上还没有公开销售,具体也不知道多少钱。哥哥只是估计,这大镜子能卖上几千贯;小镜子嘛,上百贯也是寻常。”

    徐惠咧了下嘴,这般天价的物件,就是她,也买不起、用不上。

    兕子和新城对钱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也不太清楚几千贯意味着什么。

    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一户普通百姓,每月两贯便衣食不缺,甚至还能有所积攒。

    而这样一面小镜子就相当于百姓五六年,甚至是十几年不吃不用,才勉强能够购买。

    “这是哥哥发明的,他把专利卖给了大盈库,由大盈库生产制造。”小昭又接着解释道:“过完年,要进行拍卖,然后才能标示具体价格。”

    徐惠轻轻点了点头,看来小弟也不知道卖多少钱合适,还要通过拍卖来作个参考。

    不过,这镜子肯定是非常昂贵的。从女人的角度,谁不想拥有一面。这可比铜镜强得太多太多。

    徐惠甚至能够想到,在名媛贵妇的聚会上,谁拿出巴掌大的小镜子整理妆容,定然引起别人的羡慕惊叹。

    以后在这种场合,哪家女人没有小镜子,立刻就会低人一等,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而相对于富豪权贵之家,几百贯钱算什么。老百姓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个事儿。

    这面大镜子嘛,要是上万贯的话,估计需求量会小一些。毕竟不是个小数目,在家里有没有,别人也不知道,也不太存在攀比的可能。

    徐惠想了半晌,突然又有一个问题浮现出来,对小昭说道:“这是齐霖的发明,那这专利费怎么收取的?”

    对自家小弟的脾气禀性还是很了解,徐惠觉得小弟肯定不会太吃亏。就算在钱财上少赚一些,说不定又会在官职上有所补偿。

    “哥哥说了,按照一成的费用收取。”小昭点了点头,满脸的傲娇,深为自己的哥哥这么有本事,而感到自豪。

    一成?!这也不是个小数目,关键是生产制造都交给大盈库,自己可以坐在家里数钱啊!

    徐惠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小弟这般长袖善舞,家里便不用她帮衬了。而她贴补家用时,离现在也不过大半年的时间。

    “把这镜子小心拿回去,千万别摔着。”兕子终于放下了手里的镜子,吩咐宫人送回自己的宫殿。

    新城很是不舍地把镜子放下,也让随身宫女把镜子送回去。

    小昭却不以为意,家里有两面呢。哥哥说了,想要还有。

    “齐俜还在吏部等待诠选嘛?”徐惠对小弟已经放下心来,可还有一个也要关心。

    本来,依她的正常思维,齐俜的才学胜过自己,弘文生出身,怎么也不会为前程操心。

    可事实却相反,没有敏捷才思、不能落笔成文的小弟却是加官晋爵,升迁的速度令人吃惊钦佩。

    而徐齐俜用功苦读,尤善制诰,走的科举正途,却还要在吏部诠选。就算是授官,也是七品、八品。

    再想想小弟曾经说过的封官晋爵的大事业,自己当时还不以为然,屡次规劝。可实际上呢,小弟选择的道路还真是平步青云,令人意想不到的顺利。

    徐惠轻轻摇头,不由得苦笑起来。既是为小弟的成功感到高兴喜悦,也为自己当初的反对而觉得见识短浅。

    看来,当初小弟所说的经世济民也有一定的道理。而所谓贤才,也不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那么简单。


………………………………

第235章 送礼的忒多

    其实,不光徐惠对小弟的升官晋爵感到惊讶,连李二陛下也有些收不住的感觉。

    谁能想到徐齐霖会有那么多的本事,功绩一个接着一个,还都是实打实的。要怪,也只能怪他有个好师父。

    当然,要是想想那些狗屁不是,偏生有个好爹,不用辛苦就能继承爵位的纨绔,李二陛下又有点平衡了。

    就象马大秘所说,升官职,晋爵位,赏财物,不都是酬功?你一个富有四海的皇帝,还担心对一个少年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嘛?

    最主要的一点,徐齐霖不是武将,更不是文韬武略都厉害的那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军神李靖,李二陛下是真不敢再用;李靖呢,也真是不敢再立功勋。

    不但是不敢立功,自从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后,李军神“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什么意思,就是关门闭户,做个老宅男。别说什么客人了,就是亲戚也不能轻易入府见到他。

    避嫌到了这种程度,也不知是李二陛下的猜忌,还是李军神的谨小慎微。但关键的原因还是李军神太厉害了,不仅能打仗,还能写兵书,可谓是才兼文武。

    而徐齐霖呢,只能算是长袖善舞的理财能手,入相或有希望,出将则没有可能。

    所以,徐齐霖不用避嫌,李二陛下也能放心使用,可谓是两全齐美。

    徐齐霖去冰霞宫小坐了一会儿,和姐姐聊了聊家常,便领着小妹出宫回家。

    年前基本上不用再进宫了,大盈库那边只需每天去看看,徐齐霖开始准备好好度过这几天假期了。

    对于自己在唐朝过的第一个年,徐齐霖是既期待,又有些怪怪的感觉。

    因为并不是很了解唐朝过年的习俗,管家便尽数包办。各种应用之物,也是管家采购。

    而徐齐霖则带上小妹、斯嘉丽和阿佳妮,把东西两市逛了个遍,有用没用,只要丫头们喜欢,那就买、买、买。

    等到尽兴而回,管家便在宅门处候着,递上名刺,禀报说送礼的来了好几拔,现在还有客人在厅堂等着呢!

    徐齐霖猜想是因为镜子的事情,可也不能绝对肯定。冯智戴嘛,兴许是真有别的事情。

    径直来到厅堂,徐齐霖干咳一声,待冯智戴抬头,才笑着拱手见礼,“劳冯兄久候,恕罪恕罪。”

    冯智戴已经等了不短的时间,瓜子皮都有一小堆了。猛然抬头时,嘴上还沾着一个,显得甚是好笑。

    “徐丞客气了。”冯智戴起身回礼,笑道:“总是公务太繁忙,休假了才能采购年货,忙活自家的事情。”

    “瞎忙,也没个正事。”徐齐霖伸手相让。

    宾主落座,简单寒喧问候几句,冯智戴便话入正题,“高州的种植基地,家父已经圈划完毕,完全按照徐丞的要求。不知何时派人前去,又要种何种作物?”

    徐齐霖想了想,拱手说道:“代某多谢吴国公。明年某会派人去指导种植,至少也要两三年才能看到成效,倒也不急。”

    冯智戴点了点头,说道:“今年的甘蔗产量已经确定,冯家并未多收一斤。明年嘛,便要扩大种植量,产量也定然增长。家父之意,还是按照协议,冯家亦不多收。”

    徐齐霖愣了一下,目光闪烁,认为冯盎如此推让,必然还有别的意图。不过,这便宜该占还是得占。

    想到这里,徐齐霖再次拱手,说道:“吴国公慷慨,某先行谢过。”

    冯智戴呵呵一笑,端起茶杯喝着,意有所指地说道:“大盈库造出清晰无比的宝镜,可是轰动长安啊!不知有多少富豪权贵、名媛贵妇欲得一面,这个元旦亦要牵肠挂肚,过得不安心。”

    徐齐霖淡淡一笑,说道:“此事已上达天听,陛下亦是同意在年后先行拍卖,再定价销售。”

    停顿了一下,徐齐霖又转圜了语气,说道:“当然,对于朝中王公大臣的需求,陛下的意思,也是要照顾一二的。”

    冯智戴目光一闪,听出徐齐霖的话中有些余地,显是也明白冯家要掺和镜子买卖的意思。

    有广州这个对外港口,冯家在海外贸易上可谓是得天独厚,所获的利润也是令人咋舌。

    而镜子作为奢侈品,数量又少,如果卖与藩商,甚至是直接销往海外,一面的获利就能抵得上一船商货。

    “我冯家自不会让徐丞为难。”冯智戴琢磨了一下,开口说道:“便是按明码标价卖与冯家,朝廷应会允准吧?”

    徐齐霖沉吟着说道:“关键是数量不多,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话,即便朝廷允准,冯家又能得到几面?”

    冯智戴笑道:“那徐丞在外所说的每年只有二十面,想必是不确实的喽?”

    徐齐霖也笑起来,说道:“有些水分,但也不是太大。”

    冯智戴点了点头,说道:“此事还请徐丞务必大力周全,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才是。”

    徐齐霖微微颌首,说道:“那是自然。某与冯家的合作甚是愉快,当然会多加照顾。嗯,现在还不好定章程,待拍卖之后才作计较如何?”

    “自当如此。”冯智戴说道:“便是现在想买,徐丞不好定价,冯家亦不知出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