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齐霖的气血也只是能够滋养,使拘魂牌不致湮灭,却不能使其升级,发挥更大的威力。

    按照大雅所说,那念珠类似于法器,应该是茅山宗宗主潘师正给儿子的护身之物。反正,不是寻常物件,倒是和徐齐霖体内的拘魂牌比较配套。

    徐齐霖现在是有点感觉了,但对如何使用,却还知之不详。他也不着急,有用没用,有多大用处,对他现在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咦,看那船——”甲板上有人指着河上的一条船,发出了惊疑之声。

    徐齐霖转目去看,原来是一艘十几米长的船在航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船上没有桨,却有数个木轮在转动。轮片击打着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

    造出来了!徐齐霖脸上浮起了笑容,那是他设计的车船,临行前交与洛阳人员制造。看样子,乃是四车船,虽是逆流而上,速度还算可以。

    应该是试验品。徐齐霖断定这是在试船,从吃水线看,船是空载无疑。

    和帆船相比,“车船”行驶不受风向的限制,速度均匀,进退自如;相比手动划桨摇橹,用脚踏轮桨前进,效率也提高许多,甚多是最早蒸汽推动船只的雏形。

    但车船也有缺点,就是不能在浅水行驶。所以,徐齐霖要求造的车船都是中小型。既能挂风帆,又能脚踏推进。

    虽然这对于船只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徐齐霖也知道对习惯了挂帆划桨拉纤的船工来说,并不容易接受。

    哪怕是没有太多的应用,这种思路也应该展示给人们,让他们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推进方式。

    徐齐霖饶有兴趣地看着那艘车船拍浪前进,也看到了船上所漆的号码。没错,航运公司已经成立起来,隶属公司的船只都会授予编号,开始在漕路上承担客运货运业务。

    对于货商和乘客来说,大盈库乃是皇家机构,这个什么公司自然是很正规,不会出什么杀人越货的事情。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坐航运公司可是能安心不少。

    而那些不想被招募雇佣的船主和船工,会渐渐的没有生意。个人嘛,哪怕是个小集团,也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国营公司竞争抗衡,早晚会投奔到航运公司。

    徐齐霖倒不是想垄断,而是想着尽快壮大。船只招募的够了,也省了另外造船的花费。而且,合理调配,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运营效率。

    车桨击打着水面,逐渐驶远,在前方宽阔处又缓缓掉头,在河岸的另一侧,再次顺流下驶。

    即便是逆流的话,如果顺风,有车桨的动力推动,应该也不必再用纤绳拉动吧?徐齐霖倒是很想停下来多看一会儿,但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些事情事必躬亲未必会好,就让实验人员自己琢磨改进,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新的驾船技术吧!

    其实,如果技术能达到要求,徐齐霖倒想造出螺旋桨推进的船只,那比轮桨功效更高。

    目送着车船越驶越远,徐齐霖才收回目光,转头望向远方,洛阳快到了吧?

    ……………

    洛阳,魏王李泰府。

    花厅内暖意融融,穿着秋服亦不觉冷,十分的舒适。

    李四胖喝着茶水,正在与晋王李治闲聊。

    晋王李治来到洛阳已经一个多月,期间去中岳嵩阳观拜访茅山宗宗长潘师正,请教强身健体之法,又请道长刘道合炼九阳还丹,在嵩阳观盘桓半月之久。

    再返回洛阳,李治本是要启程回长安。李四胖盛情挽留,说是再等上半月一起回京过年。李治觉得这样也好,便在魏王府中住了下来。

    近日徐齐霖已给洛阳大盈库分部传来消息,告诉了他们大概行程。对徐齐霖的行止,李四胖也十分上心,知道他返期已近,心中也自高兴。

    将道路保养维护划归沿途村镇的奏报,得到了李二陛下的夸赞,并让他在洛州先行实施,总结经验、制定具体规范,以便向全国推广。

    移民的谏议也同样令李二陛下赞赏,在书信中大大夸赞了李四胖一番。并且告诉他,此议没有署他的名,以免树敌太多。

    李四胖也不傻,一听老爹这么说,立刻觉得颇有深意。好吧,这家伙又写了书信,表示为国为民,不惜树敌,不惜名声。毫不意外,这番慷慨陈辞,又得到了李二陛下的大大赞扬。

    果然有戏啊!俗话说远的香,近的臭,李四胖觉得来洛阳实在是太对了。否则,哪来的政绩,哪来的治政经验。

    “稚奴,你让刘道合炼制九阳还丹,某觉得不妥。”李四胖很是关切地劝着李治,“这丹药多用汞铅,食之或有害,还是谨慎为好。”

    李治说道:“多谢四哥关心。某也知道丹药未必有益,不过姑且一试。炼制出来,亦不会随便食用。”

    “要某说,你还是请徐丞询问陆羽仙长,讨要个强身健体的法门才是。”李四胖说道:“不说别人,某饮的这保健茶,便是陆羽仙长的方子,颇觉有益。”

    李治点了点头,说道:“若是保健茶的方子,某也有。喝了已经有数月,感觉亦是不错。可若有更好的办法,岂不是更好?”

    李四胖笑了笑,不再就此事谈论。

    李治也岔开话题,说起了最近洛阳城中的街道和门牌规划,不知道李泰是什么个意思。

    李四胖听完,笑着解释道:“某是觉得平民百姓的通信十分不便,既是不能通过驿站转递,便是请人捎带,若是知道街道门牌,也很方便嘛!”

    其实,李四胖没全说出来。这个设想也是出自徐齐霖的,仿效后世的邮政系统,先规划准确地址,再利用邸店和漕路,实现异地通信。

    要知道,古代平民百姓的通信,只能是自己派人送,或是请顺路的捎带,时间很长,往往还送不到接信人的手中。

    而面向平民百姓的邮递系统,借助于越来越多的邸店,以及现成的漕路,并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便能开始运作。

    当然,各个城市,以及乡镇,都要象洛阳这样有明确的街道名称和各家门牌。这个住址的准备工作若是由朝廷下旨的话,在一年内也差不多能够完成。至少,大中城市应该是能够覆盖的。

    而且,这不仅仅是便民,也是一个收益的项目。

    李四胖已经写好了奏报,并不客气地把徐齐霖让的功劳据为己有。对此,他习惯了,徐齐霖也乐得帮他从李二陛下那里多得些夸奖赞扬。

    李治听了四哥的解释,略微想了想,点头称赞,“四哥的想法果然是好。不说别的,便是那些出门在外的人,若是知道家里的地址门牌,请人捎封平安信,也是很好的。”

    “是啊,就象那些赶考的举子。”李四胖说道:“一出门便是数月之久,家里人该有多担心惦记。”

    李治说道:“某住在四哥这里,父皇还两三天一封书信呢,何况那些身处异乡、举目无亲的人?”

    李四胖唏嘘感叹,说道:“某甚是想念父皇,还有大哥小妹。嗯,待某安排完洛州事务,便启程回长安。”

    李治笑道:“此番回去,正好去新建成的皇家剧院看戏。听说效果很好,兕子在信里可是赞不绝口呢!”

    皇帝要盖个戏院,那还不快。别说那样的建筑,便是大明宫的烂尾工程,真正重建的时候,也只用了三个月便完工。

    听到看戏,李四胖也来了精神,说道:“光听人说那戏院建得别致,戏演得也好,很新颖,终是未曾得见。此番去定要好好看看,请上大匠,在这洛阳也建上一所才好。”

    李治摇头道:“可不是什么大匠,那戏院乃是徐齐霖的首创设计,又传授给了李淳风。要请啊,就请他们两个。”

    停顿了一下,李治继续说道:“还有那戏,也是徐家班子首演,最正宗。虽说现在也被人模仿,终是水平不济,差了不止一筹。”

    “原来如此。”李四胖颌首,心说:这倒容易了,齐霖与我关系好,就求他了。

    李治不知李四胖想的什么,还以为他是才知道,毕竟身在洛阳,对长安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很正常。

    “为了看戏,兕子和新城借故去丽质姐姐家里住。”李治有些好笑地说道:“那里皇家剧院还没修建,徐家戏班还是首场演出呢!”

    李四胖也笑了起来,说道:“兕子和新城还跟父皇耍心眼,还拉上阿姐。”

    李治不知想到了什么,轻轻一叹,说道:“想是在皇宫里憋闷得紧,出去玩耍散心,也是合情合理。兕子便在某跟前时常抱怨,说是不如小昭自在快活,连长安城都没有逛过。”

    李四胖眨巴眨巴眼睛,无奈地摇摇头,说道:“这也没办法,谁让兕子是皇家公主呢,哪能随便去市井游逛。”


………………………………

第226章 玻璃和镜子

    李四胖和李治正在说着话,门外侍卫来报,大盈库徐丞在外求见。

    “回来得还真快。”李四胖笑着起身,吩咐侍卫快请徐齐霖进来,便要迎出门外。

    李治有些诧异,身为亲王,亲迎宾客,还只是个五品官,这好象不太对劝儿吧?

    见李治神色有异,李四胖也醒悟过来,一时激动,竟忘了这里还有外人。没错,李治在他看来,就是不能啥实话都说的外人。

    幸好没说出口,李四胖装作随意走动的样子,在厅内晃了一圈,又回到椅中坐下,这才掩饰了过去。

    时间不大,徐齐霖迈步走了进来。月余不见,他的样子有所变化,气质也更显沉稳。

    从侍卫口中,他已经知道晋王李治在内,虽然不待见这个渣男,但表面上却一点也看不出来。

    进到厅内,徐齐霖施礼如仪,“下官见过魏王殿下,见过晋王殿下。”

    “免礼,免礼。”李四胖欠了下屁股,抬手示意。

    李治也露出礼貌性的笑容,说道:“徐丞免礼。”

    徐齐霖施礼已毕,落座上茶。

    李四胖笑着开口说道:“徐丞考察漕路,着实辛苦。此番算是大功完成,回京复命吗?”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工作已经安排妥当,造船建仓正在抓紧进行,各地官府也已协调完毕,预计明年漕运开始前,应能全部完成。”

    对于漕运,徐齐霖改革的只是流程,并没有涉及到技术上的大变。沿途的地方官府也对漕运有经验,再加上徐齐霖手握圣旨,谁敢不配合?

    李四胖点头称赞道:“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不说别的,只是解决三门砥柱之险,现从洛阳已运至长安的粮食便有五十万石。”

    唐代漕运高峰时,每年的运量在两百至三百万石之间。按照李四胖所说的数量,现在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时的平均水平。

    当然,这得益于从洛阳运粮,而不是整个漕运的过程。如果要从扬州至长安长途运输,光时间就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这段漕路的运费和损耗确实是大大降低。通过集中船只,机械装卸,运量和效率也是大大增加。

    而洛阳仓库中粮食堆积如山,只要能又快又省地运进关中,朝廷就满意,李二陛下就高兴。

    “孤虽从陆路来的洛阳,可也前往三门砥柱去看了一番。”李治笑着说道:“运输、装卸、吊运,皆独具慧心,可谓是又快又好,令人赞叹。”

    “两位殿下过奖了。”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某在洛阳呆上两日,便要去新安巡视。然后,就直接坐船赴京师。不知两位殿下,可有什么吩咐?”

    “这么着急呀!”李四胖有些遗憾,想来晋王在身边,与徐齐霖同赴京师的打算要泡汤了。

    “某与四哥亦将回京城,若是徐丞不急,可一起动身。”李治说道:“也是走水路,更快一些。”

    徐齐霖想了想,说道:“下官亦不好确定时间。不若这样,某先处理新安事务,如果来得及,便与二位殿下一同乘船回长安。”

    李四胖想了想,点头道:“这样也好。洛州的公务,某也要交代一番,亦不能确定启程时间。”

    接下来,三人随意闲聊。徐齐霖是有问则答,简单讲述了下漕路沿途的风土人情,没什么见识的李四胖和李治听得十分有兴致。

    眼见李治在座,徐齐霖没有与李四胖单独谈话的机会,便起身告辞。

    李四胖和李治送到厅外,已觉得是给足了徐齐霖面子。徐齐霖对此倒不在意,表面上的客套虚礼,啥用没有。

    ……………

    这些日子以来,徐齐霖虽然在考察漕路,改革漕政,可对新安基地的发展也一直关注,通过书信进行指导。

    因此,他对新安基地的情况非常了解,一些关键性的困难还是需要他亲临解决。

    在洛阳歇了两天,徐齐霖便来到了距洛阳四十余里的新安县。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如果洛阳成为首都,这里便应该是畿辅之地。

    煤矿是最先开发出来的,随后是铁矿,接下来是铝矿土和耐火粘土,最后才是石英矿。

    几个月来,按照徐齐霖的吩咐的指点,工部派来的勘探人员在工作上的成就是令人满意的。

    徐齐霖来到新安铁矿工地,便看到几座矗立而起的高炉。这也不全是徐齐霖的创造革新,古代竖炉炼铁的历史很早就有,史书有载大概是在西汉时。

    根据后世的遗迹考察,汉时冶铁的竖炉为椭圆形,高五六米,有效容积达五十六方米,日产量为五百公斤。

    而经过徐齐霖对竖炉的改造,再加上耐火砖、焦炭、预热鼓风,以及熔剂(石灰石、白云石)的使用,生产效率更高,熔炼出铁水也成为了现实。

    当炽热的铁水缓缓流进一个方形槽,又有工人举着长杆搅拌,使其与空气混合,促使铁水中的碳烧损。同时,还有工人向铁水中抛撒泥灰,作为造渣剂。

    等到冷却后,这些或是铁锭,或是钢锭的产品,便可以对外销售。因为价格低、质量好,目前最大的买家便是军器监,只有少部分流入民间市场。

    没办法,徐齐霖也造不出精确的检验仪器,无法测定其中的含碳量。而高炉出的铁水或钢水,品质上也有波动,不敢保证绝对的稳定。

    即便如此,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从块状锻炼到直接出水,省去了多少人工,以及材料的耗费。

    尽管已是入冬,可高炉附近的温度却是不低。干活儿的工人一会儿就要换班,免得被灼伤烤坏。

    “浇铸实验进行得如何?”徐丞接过下人递上的毛巾擦着汗,向负责的官吏询问着。

    按照《天工开物》中的描述,冶炼出生铁水后,便可以直接浇铸成铸件,这又会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回徐丞,浇铸实验的结果还算可以。”官吏拱手答道:“虽然铁水的品质有好有坏,但浇铸造的粗制器物还是合格的。军器监下了订单,购买一批刀坯,下官以为可用浇铸法制造。”

    锻造和铸造各有优势和用途,徐齐霖的潜意识里一直以为锻造的武器会更精良一些。而且,铸件质量不稳定,这也是个问题。

    不是那种粗制的犁、耙、锹、镐等物,这可是要在战场上拼杀格斗的武器,一点马虎都不行。

    徐齐霖沉吟半晌,开口说道:“用铸造试一下也好,但品质一定要好,不能粗制滥造。这可是武器,关系到大唐将士的生命。”

    官吏说道:“徐丞放心,自是不会让军中将士拿粗劣的武器上阵冲杀,若是铸造不合格,便还是改成锻造。”

    徐齐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