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唐人,或者说唐代的女子是非常追求时尚的。而唐代的一切时尚,又都是从长安开始的。
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从时尚的角度来考察,绝好的说明了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时尚之都。
而很多时尚又是从皇宫里流传出来,比如服饰的主要潮流便是如此。由遮蔽而趋暴露;由简单而趋复杂;由简朴而趋奢华;由清秀而趋丰满。
举个例子,太平公主参加唐高宗的内宴,不仅男装打扮,而且全副武装,弄得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大笑不止,并由此引起了女性男装化的热潮。
香水由于产量的关系,被徐齐霖定为奢侈品。其实,他是想获取暴利。
所以,先把香水送进皇宫,由老姐到其他妃嫔,从而炒做一番,打响品牌,还是很为可行的广而告之。
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齐霖由宫人引领,来到了冰霞宫,见到了姐姐徐惠。
………………………………
第24章 马屁拍不上啦?
徐惠找弟弟来,并没有太重要的事情,还是对他不放心,督促他刻苦攻读。
殿后的树荫下,姐弟二人也不拘礼。徐齐霖坐在小马扎上,乖乖地听老姐训教,指点他的人生。
“陛下已然应允,待小弟成人之年,便可入弘文馆。”徐惠先把好消息告诉了兄弟,却不知道徐齐霖根本不喜欢。
徐齐霖虽然心中不愿,表面上却没有执拗倔强。
反正再过几天,自己就能把那“大事业”做好,献给李二陛下,肯定是龙颜大悦,晋爵封官应该不在话下吧?
“多谢阿姐美言。”徐齐霖口中唯唯喏喏,乐得让老姐高兴,闲聊了几句,便把带来的香水呈上。
徐惠对小弟能经常弄出来新奇玩艺儿有些惊讶,有心斥他不务正业,又觉得他一片爱敬之心,有些不忍。
把精致的香水瓶拿在手中把玩,徐惠对这造型颇为喜欢,看着瓶身上的诗,吟诵揣摩,不禁点头赞道:“好诗,读之便觉有薰香扑面。嗯,吾弟的才思又有长进啊!”
“姐,这叫香露,可以让人或衣物香气袅袅,胜似薰香。”徐齐霖嘿嘿笑了两声,拿过一瓶香水,拔掉塞子,凑到鼻前,用手扇着,很专业的样子。
徐惠笑着点了点头,依样儿品赏,不停赞叹,“嗯,檀香味儿,闻之清心凝神;这是茉莉,鲜灵芳香;桂花呀,香气柔和,令人神清气爽……”
老姐还是最喜欢桂花香啊!难怪后人因她才情出众,而且写过咏桂花的诗篇,就封她为桂花的花神。
老姐的淡雅清尘确实当得此誉,还为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蚀骨的深情、一缕幽思。
徐惠鉴赏完毕,最钟意的是桂花和檀香这两种香型。把香水都收起,她一眼看到了那支望远镜,不由得问道:“这是何物?也是香露吗?”
徐齐霖赶忙拿起来,演示给老姐看,又解释道:“听说陛下经常登层观眺望昭陵,用此物能看得更清楚。”
长孙皇后病逝后,李二陛下打破惯例,早早地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
不仅如此,李二陛下为了慰籍思念之情,还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
徐齐霖献上粗制滥造的望远镜,就是溜须拍马,先给李二陛下留个好印象。
徐惠拿着望远镜左看右看,又向远处瞭望,口中啧啧称奇。
半晌,徐惠才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看着徐齐霖苦笑了一下,幽幽说道:“小弟费心了,造出这新奇之物。只不过,陛下恐怕要毁掉层观啦!”
啊?!徐齐霖有些懵逼,这建好的层观干嘛要毁掉,自己这马屁拍不上了?
徐惠娓娓道来,徐齐霖仔细听着,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李二陛下不仅自己登上层观眺望昭陵,寄托哀思,慰籍思念之情,还经常带着大臣陪同悼念。
前两天呢,李二陛下就带了个不该带的家伙登高望远了。这个家伙不是别人,就是专门挑刺找茬的魏征魏大爷。
君臣二人登上层观后,李二陛下便指着昭陵的方向让魏大爷看。魏大爷有心添堵,便说:“陛下要臣看什么呀,俺这眼神儿不好,看不到啊!”
眼神不好也没瞎呀,李二陛下很是着急,连连伸手指着,说道:“怎么会看不到呢,就在那儿。昭陵啊,不就在那儿。”
魏大爷恍然,点着头说道:“哦,原来是看昭陵啊,那臣看到了,老大的一片绿吧?刚才臣还以为陛下是让俺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呢!”
李二陛下闻言潸然泪下,黯然伤感而回。
徐齐霖微皱眉头,认真思索,突然明白了。
在后世人看来,思念亡妻、登高远眺那是重情重义,要给点赞的。可在古代,却会招致不一样的评论。
古代男尊女卑,讲究“夫不祭妻”。冠冕堂皇的说法就是:丈夫祭亡妻不但名分不当,以尊临卑,还会让死者感到不安。
所以,魏大爷并不是指李二陛下不孝,而是嘲讽李二陛下不该如此郑重其事地追悼亡妻。
说白了,魏大爷的意思就是:不就死了个老婆嘛,你看你那熊样儿,又配享太庙,又登高望远的,张扬得够了哈。要祭奠,要悼念,你也只能对老爹才是。
徐齐霖想明白了,抱怨不由得脱口而出,“这个老魏,就见不得陛下舒服。什么事都嘚吧嘚吧地挑刺,真是够烦人的。追悼文德皇后,那是陛下重情重义。难道非得薄情寡义,就称了老魏头儿的心?”
“小弟慎言。”徐惠面色一肃,说道:“郑国公乃国之重臣,你怎可乱加称呼,不加尊重?”
徐齐霖哼唧道:“这不是称呼的事情,是有没有真性情的问题。对深爱自己、为自己生儿育女、相孺以沫的女人,都不珍惜思念,都没有情义的男人,那人品可想而知。姐,你也不会喜欢那样的陛下吧?”
徐惠愣住了,虽然年龄差距很大,但那个时代算不得什么,她是李二粉,是真心爱慕李二陛下的,自然不希望李二是个薄情无良之辈。
“再说,悼念亡妻,自古有之。很多诗人墨客就写过悼亡诗,也没见人笑话,却赞其真情的。”徐齐霖声音低了些,偷偷看了看老姐的表情,“有些诗词还能传之久远呢!”
好半晌,徐惠轻叹了一声,缓缓说道:“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唉,陛下思念文德皇后,一片真情令人唏嘘。”
徐齐霖眨着眼睛,老姐太有才了,这呼呼地直往外冒啊!
“好诗,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老姐的才华真不是盖的。”徐齐霖真是由衷赞叹,发自内心。
徐惠瞅了瞅小弟,轻轻摇头道:“莫要乱夸,此乃潘安的悼亡诗。”
哦,整岔劈啦!
徐齐霖挠了挠头,讪笑两声,心里却暗自庆幸。
潘安哪,幸亏不是现在的人物,长得帅呆了,酷毙了,引得大家拿西瓜、榴莲狠砸;这怎么又会做诗,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
第25章 李二还是张飞?
“小弟,你要刻苦攻读。”徐惠又唠叨起来,说道:“在这里说错也就算了,若是在外面,难免招人耻笑,甚至传出不好的名声。”
徐齐霖咧了咧嘴,觉得事先透点口风也好,省得见面就是唠叨。
“那个,姐呀,你说朝堂上是不是既需要落笔成文的饱学之士,也需要经世济用的实干人才?”徐齐霖看着老姐的脸色,试探着说道:“要是读了满肚子书,除了夸夸其谈,却于国于民并无益处,那也算贤士嘛?”
“经世济用”源自“经世致用”的传统,分别出自《庄子》和《周易》,即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有济于民”,本来是传统儒家的一种优良学风。
但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却始于宋代,主要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民生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迫切现实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方案的治学方法。
所以,徐惠对经世济用的理解与徐齐霖是有极大不同的,也不知道徐齐霖话中隐含的意思。
“经世济民本是贤士的立世准则,而不是饱读之士又怎称得上贤?”徐惠觉得跟小弟谈谈道理也不错,权当教导了,估计她很喜欢当老师。
哦,读得书多便可谓贤士,贤士嘛,自然要经世济民,这就划上等号啦?
“那可不一定吧?”徐齐霖使劲挠了挠头,觉得老姐的理解从根本上就不对,可要解释清楚,又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明白。
“那何谓贤士啊?”洪亮的声音响起,接着是有力的脚步声,李二陛下走出殿门,含笑而来。
徐惠赶忙起身,敛衣下拜,“臣妾恭迎陛下。”
徐齐霖愣住了,他还真是第一次见李二,视觉真的很震撼。
原来李二是个大胡子叔叔,跟电影中的形象相差得太多。这胡子长得,如果说是张飞或小李逵,徐齐霖也能相信。
徐惠微微偏头,以眼神示意小弟赶紧给陛下见礼。
徐齐霖眨了眨眼睛,从呆愣中惊醒过来,赶忙深揖一礼,“草民见过陛下。”
“都免礼吧!”李二陛下摆了摆手,走到花架下的摇椅上一坐,在摇摆中似乎长出了一口气。
徐惠起身,并没有坐进自己的摇椅,而是在旁边的胡凳上坐下,以示尊重。
“齐霖哪,坐下说话。”李二陛下努力作出和蔼的表情,估计也知道自己胡子拉碴的形象很疹人,小舅子还年幼,作出威严状会吓坏小孩子。
徐齐霖可没李二陛下想得那么胆小,惊讶过后便恢复正常,施礼谢座,小马扎子坐得实在。
李二陛下见徐齐霖并没有胆小怯懦之状,心中倒也喜欢,开口说道:“《抱朴子•审举》谓:‘夫丰草不秀瘠土,巨鱼不生小水,格言不吐庸人之口,高文不堕顽夫之笔。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省夷吾之书,而明其有拨乱之干,视不害之文,而见其精霸王之道也’。”
徐齐霖眨巴着眼睛,仔细搜索残缺记忆,不是很全,但大概意思还是明白了。
抱朴子是说:“贫瘠的土壤长不出茂盛的杂草,小河沟子里也养不了大鱼。凡夫俗子说不出使人振聋发聩的名言,下劣的人也写不出锦绣文章。
因此,只要一读《洪范》这本书,就知道作者箕子身怀经邦济世的大才;看到九术,就知道范生有治理国家的韬略;看管仲的作品,就知道他具备拨乱反正的能力;读申不害的文章,就知道他精通使国君称霸天下的霸王之道。”
李二陛下的意思和徐惠是相近的,一样是把经世济用的人才局限到读书人的范畴里。
所谓贤士的前提条件,便是书读得好,能讲名言,能写好文章。
这个理论有对的一面,可并不全面,反正徐齐霖是不完全赞同的。
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诗词做得流传千古,就能经世济用、强国富民?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诗人、大文豪,真的是怀才不遇,还是志大才疏,政治才能有限?
仕途不顺的诗人、文豪太多太多,不知道是这般境遇才造就了他们,还是诗人、文豪必然会官场失意?
而相对于这些官路坎坷的大文豪,徐齐霖倒更为那些史上无名,或者不为众人所记住的实用人才而抱屈。
好歹李白、杜甫等人还有传颂千古的诗词文章,可有多少人知道赵州桥的设计者是李春?谁又知道最早利用热气球原理,发明孔明灯的是个女子,叫莘七娘?
再说到解决千万民众肚皮问题的农业发明,曲辕犁、龙骨翻车、高转筒车、播种耧车等等,恐怕发明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是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还是那些并不为人所重视的发明创造,任何一个有后世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吧?
所以,对于李二陛下的发问,徐齐霖不准备长篇大论,阐述一下现代的“经济”理论,而是用举例的方式加以说明,简单明了。
“陛下,草民并不是说饱学之士不贤,而是觉得这个贤士的范畴应该不仅限于读书人。”徐齐霖斟酌着字辞,缓缓说道:“比如一个没读过书、不识字的农民,摸索出了能让粮食增产的办法,每亩地能多打个一成半成的,那他算不算人才呢?”
民以食为天嘛,古代重视农业,粮食多了,这朝廷安定,皇位也坐得稳当。但重视归重视,方法不对头。
李二陛下略一沉吟,便点头赞同,“嗯,虽然不识文认字,若能琢磨出增产增收的法子,也算是人才。”
徐齐霖见李二上套,便继续说道:“那陛下赏他个小官,让他带几个弟子,口传亲授,把这增产的法子推广全国,也不为过吧?”
推广全国?增产一成?即便李二陛下对数学不是很精通,也能知道这样做的效益。
………………………………
第26章 一片伤心画不成
按照原有的耕种产量,就等于平白增加了十分之一的田地。
唐初的田地有多少,史籍记录并不详细,按照人口估计,最低也要超过一亿亩。那多出的就是一两千万亩,这个数字就很惊人了。
李二陛下微眯的眼睛一下睁开,仿佛真的看到了平添的千万亩田地,但很快目光里的光芒又黯了下去。这只是个比方嘛,用不着这么激动哈。
看着徐齐霖等待回答的眼神,李二陛下收起憧憬,说道:“若真能如此,这便是造福万民的功绩,封个官职又有何不可?”
“陛下心系百姓民生,实乃千古明君。”徐齐霖拱着手,马屁使劲拍上,反正又不花钱。
若是成年人如此说,难免被看做是谄媚奸佞。可徐齐霖的年龄,说出这话,倒让李二陛下并不如何恼怒厌恶,淡淡一笑,却有欣然之色。
徐惠看了一眼小弟,捂嘴偷笑。
徐齐霖挠了挠头,有些试探地说道:“草民琢磨了个玩艺儿,这个,应该叫模型。能辅助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若是陛下觉得合意,那封个官,晋个爵啥的,应该也可以吧?”
李二陛下何等聪明,马上就明白这小舅子之前只是铺垫,这才是他的本意。
看着徐齐霖,李二陛下觉得这小舅子有点小狡滑,但也有点幼稚,封官晋爵哪有那么简单。
“是何模型啊?拿来朕看看。”李二陛下笑着看了看徐惠,以更放松的姿态躺在摇椅上,很是玩笑的意味。
“草民正在赶工,再有个——五六天便能制成献给陛下。”徐齐霖听出李二有敷衍之意,并没有给出封官晋爵的承诺。
可事到如今,也只能拿出来期待李二龙颜大悦了。对此,他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徐惠张了张嘴,又苦笑着摇了摇头。
小弟的心思还未死,可当着陛下的面,又不好斥责。好在只有五六天,只要那什么模型不成功,便要严加管束,不能再让他不务正业了。
李二看到爱妃的神态,心中了然,也是存了同样的想法,便笑着点头,“那好,朕就等着看你那模型。”
说完,李二伸手拿过旁边放着的望远镜,很入门地拉伸了一下,便凑到眼前,边看边说道:“这便是能登高望远的物件——哦,哈……”
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