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坑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坑王-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氏兄弟一直没求过武三思什么事情,此次二人亲自上门来,武三思当然不能拂了他们的面子。

    很快,武三思便按照张氏兄弟的意思,将给赵文翙信写好。张氏兄弟拿了信,对武三思再三感谢后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张氏兄弟走后,武三思将谢云轩喊来,把张氏兄弟专程上门的情况述说了一遍,让谢云轩帮他分析一下张氏兄弟的真实意图。

    谢云轩一听便明白了,洮州的计划结束后,卢小闲已经开始实施他在营州的计划。去洮州之前,谢云轩对此就已经知晓,他没想到卢小闲的动作如此迅速。

    面对武三思的询问,谢云轩当然不能将自己与卢小闲比试之事和盘拖出。

    谢云轩微微一笑,对武三思道:“殿下,张氏兄弟是陛下面前的红人,他们此举说不定是陛下的授意。张府管家卢小闲可不是等闲人物,他到了洮州之后略施小计便除去了朝廷的大敌钦陵,正是这个原因陛下才会力排众议给张氏兄弟封了国公的爵位。所以说,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卢小闲在营州的动向!”

    武三思微微点头,谢云轩所说之事,他也有过耳闻。

    谢云轩不失时机的提醒道:“殿下,听说赵文翙在营州对契丹、奚族的首领不太友好,我担心时间久了万一激起兵变可就不好了。毕竟赵文翙是殿下推荐的人,若营州出了问题,殿下您在陛下那里也不好交待!”

    谢云轩说的很有道理,武三思可不想因此事而给陛下添堵,他直截了当问道:“那依先生之见,此事该如何解决?”

    “此事我们应该引起重视,要防患于未燃,最好派人亲自去一趟营州,了解完情况再做下一步打算!”

    武三思斟酌了一会,对谢云轩吩咐道:“派别人去我不放心,这事就劳驾先生走一趟吧!先生意下如何?”

    谢云轩早就猜到,武三思会安排他前往营州,这本来就是谢云轩所希望的。

    心中虽了然,但谢云轩还是作出有些犹豫的模样:“我去一趟倒是没问题,只是……”

    “只是什么?”

    “我只能在暗中行事,殿下最好能指派一名朝廷官员,以例行巡视的名义与我一同前往营州,这样他在明我在暗,行事就方便多了!”

    武三思毫不犹豫便答应了谢云轩的建议:“这事我来安排,先生去准备一下吧,尽快启程前往营州!”

    谢云轩应诺一声便去准备了。

    从武三思那里离开,谢云轩深深舒了口气。

    与卢小闲的较量,自此便算是正式拉开了帷幕。只是最终谁能取得胜利,谢云轩心中一点底都没有。

    。


………………………………

第二百七十八章 太原城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誓师起义,攻占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

    太原作为大唐的龙兴之地和李氏皇族的第二故乡,被确立为大唐的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平起平坐,合称“天王三京”。

    太原城规模空前宏大,东城和西城位居汾河两岸,中间还建有中城。城内人口超过五十万,是大唐最大的铁器、兵器、玉器、铜器、葡萄酒生产基地,是全国三大商业中心之一,也是全国三大铸币中心之一。

    太原城的一年四季当中,最难过的当数冬天了。没有春天的梦幻新柳,没有夏天的沉重繁绿,也没有秋天的斑斓世界,一切都归于寂寥,归于裸露,归于无情。

    不过,太原之冷远非极寒,可比“冬山如睡”,一个睡着的人或者城市,是不需要什么妆容的。

    那些久居客们早已习而安之,若赶上无风阳光饱和的日子,眯着眼睛晒太阳,抬头可以引望东西两山,整个城市铅华洗尽,一切归于朴实,这恐怕就是太原冬天的精髓了。

    此刻,卢小闲便置身于太原城内一座颇为阔绰的府第内。

    客厅很是宽敞,屋内炭火正旺,可眼的果蔬,弥漫的茶气,闲闲款款,一派翕然,亦谓浮生一乐。

    一个老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他怕汤洒出来走的很缓,慢慢过来放将汤放在卢小闲面前的桌上。

    “卢公子,这是老夫亲自下厨熬制的羊肉汤,你先喝一碗暖暖身子,待准备好下酒菜,咱们边喝边聊!”

    说话之人姓李名道亨,须发皆白,大约六七十岁的年纪,看上去身子骨还挺硬朗。

    李道亨是李唐皇室远支的宗室,三年前他卸任了营州都督一职后,带着一家老小回到老家太原赋闲养老。

    卢小闲离开洮州,一路上走走停停,遇到可心的地方便住个三五日。不想住了,便又启程赶路。

    从洮州到太原,卢小闲走了近两个月时光。

    到了太原城后,卢小闲这一住算下来也有十来日了。

    他与李道亨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相识的,二人年纪虽然相差甚远,但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便结成了忘年之交。

    卢小闲也顾不得烫,舀了一调羹送入口中。

    奶白色的羊肉汤温而不火,鲜香浓烈,余味悠长。

    卢小闲一边品尝一边咂巴着嘴道:“太好喝了,李老伯,您这羊肉汤真乃一绝,是在营州那些年练就的手艺吧?”

    李道亨没什么架子,年纪大了有人能与他说话,他就觉得很快活。

    他虽然贵为郡王,但卢小闲却从不称呼他的爵位,只喊他为李老伯。若换了别人恐怕会认为这是大大的不敬,可李道亨却偏偏对此很认可,他觉得卢小闲这样称呼才显得二人之间不生分。

    正因为如此,李道亨三天两头总会把卢小闲请到府上,喝点小酒,天南海北聊着天,好不惬意。

    听卢小闲说自己的汤熬的好,李道亨心中

    很受用,一脸得意道:“可不是嘛!契丹人以羊肉为主食,他们熬制羊汤很讲究,我虽然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但又进行了创新,多加了几味调料,所以我熬的羊肉汤比契丹人的还要鲜美!”

    卢小闲叹了口气道:“要是天天都能喝上您熬的羊肉汤,这可是人生一大幸事呀!”

    “那有何难?”李道亨呵呵笑道,“若是别人吗,求我我也不会给他熬,但卢公子你只要想喝,我天天都可以熬给你!”

    李道亨这话倒不是客气,看着不顺眼的人,他理也不会理。但他对卢小闲却偏偏看着顺眼,这很多事就不是事了。

    李道亨的这话让卢小闲有些感动,他叹了口气:“可惜明天我就要离开太原了,恐怕就喝不上您熬的羊肉汤了!”

    “这么快就要走?”李道亨脸上的失望之色一掠而过,旋即点点头道,“你还年轻,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然不能一直留在这里陪我老头子了,我能理解!”

    卢小闲正要向李道亨解释,却见李道亨朝着卢小闲一摆手:“先不急,待会酒菜上齐了,咱们俩慢慢说!”

    卢小闲点点头,瞅着李道亨转身离去的背影,他陷入沉思当中。

    按理说,从洮州前往营州并不经过太原城,但卢小闲听说上任营州都督李道亨卸任后就住在太原,所以特意拐了个弯,专程来到了太原。

    当然,卢小闲与李道亨并非偶遇,创造一个偶遇的机会对卢小闲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与李道亨接触的这些时日,卢小闲能感觉出来这位老爷子对他是发自内心的好。

    李道亨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可现在就是个普通的老人,有人愿意陪他说话恐怕是他最高兴的事了。

    营州地处中原进入东北地区冲要,是中原王朝出入东北的门户,同时也是胡汉杂居的地带,民族成分较复杂。

    唐朝建立后,沿用隋代制度,建置营州总管府。

    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营州为上都督府,管营、辽二州,镇抚契丹、奚人及东北地区。

    贞观年间,契丹、奚人相继归附,唐朝设置羁縻府州,接受营州都督府的监护。

    贞观年间,唐朝设置东夷都护,由营州都督兼任。

    营州都督的人选对于唐王朝非常重要,要么是品行廉洁,要么是皇室信任之将,要么是有威望的蕃族酋长,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大唐东北边防的安全。

    大唐第一任营州都督名叫张俭,他是高祖李渊的从外甥。

    第二任营州都督程名振,生前被百姓称为常胜将军,几乎无败仗。程名振不仅带兵打仗厉害,在朝堂之上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官。

    第三任营州都督是李谨行,他被唐高宗授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

    第四任营州都督高侃,出身于渤海高氏。永徽中他为北庭安抚使、陇右道大总管,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以功升为安东都护、辽东道大总管,镇

    抚高丽,入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封平原郡公。

    第五任营州都督周道务,是唐朝左屯卫大将军周绍范的儿子,尚太宗第十女临川公主李孟姜,承袭父亲封谯国公。调露元年十月初五,突厥阿史那泥熟匐反唐,煽动奚、契丹侵掠营州,周道务派遣营州户曹唐休璟领兵将他们打败。

    老谋深算的李道亨作为第六任营州都督,知道大周官兵的战斗力一年不如一年,靠武力制服管辖区内的夷族已经不可能,就挖空心思地施展怀柔手段,对契丹人、奚族和靺鞨人极尽笼络恩服,与三族的首领们始终保持一团和气,使营州平安无事。

    按大唐惯例,边关大帅要定期轮换。可是高宗皇帝晚年不问政事,武则天当朝以来,无暇顾及边关事务。后来武则天称帝,但忙于铲除政敌,也没有顾得上营州。

    正因为如此,李道亨在营州都督的职位上,竟然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这在朝廷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道亨对营州可谓是了如指掌,所以卢小闲才会费尽心思接近他,想从他这里多打探一些营州的详细情况。

    当然,卢小闲并不想做的太露骨,他可不想让李道亨认为自己是有目的才与他亲近的。这些日子在与李道亨的交往中,他只是旁敲侧击,才了解了一些关于营州零碎的信息。

    算算时日,张猛也该从洛阳启程前往营州了,卢小闲要尽快与张猛去会合,自然也就不能一直在太原待下去。

    此次前来李府,卢小闲便是想与李道亨道个别。此刻,他见李道亨颇为伤感,心中也有些不忍。

    酒菜上齐后,二人面对面坐定。

    李道亨举起杯来,对卢小闲说:“该走的总要走的,卢公子,来,老夫敬你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多谢李老伯!”卢小闲举杯,与李道亨共饮。

    李道亨再举一杯,感慨道:“与公子虽然相处只有短短十来日,但却是这几年中老夫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了,这一杯老夫要感谢卢公子!”

    “李老伯客气了!”李道亨对自己如此看重,让卢小闲觉得自己受之有愧。

    “若你不嫌弃老夫,那就让我们这对忘年之交一起满饮此杯吧!”李道亨将酒喝了,对卢小闲意味深长道,“老夫也不知在这世上还有多少时日,将来卢公子若有机会,可别忘了来看看老夫,到时我还请你喝羊肉汤!”

    “李老伯,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卢小闲将酒饮尽,郑重承诺道,“将有空我会来看您的!”

    李道亨又举起第三杯:“这一杯,我们先喝了,老夫再告诉你由头。你放心,老夫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如果你信得过老夫,那就请满饮此杯!”

    说罢,李道亨率先将酒一饮而尽。

    与往日二人相聚不同,这一次李道亨一反常态,没吃一口菜便连喝了三杯,这让卢小闲觉得颇有些不同寻常。但卢小闲却根本没有问其缘由,毫不犹豫将酒喝了,以此表达了对李道亨的充分信任。

    。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三个问题

    见卢小闲干净利索,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李道亨满意的点了点头。

    “卢公子!”李道亨话音一转,进入了正题,“这些日子,你虽然没有直说,但我看得出来,你之所以接近老夫,就是想知道营州的情况。我没说错吧?”

    真不愧是人老成精,卢小闲本以为自己做的很隐秘了,却没想到还是被李道亨给看穿了。

    既然人家都点破了,卢小闲也不好再藏着掖着了,他讪讪道:“看来什么都瞒不过李老伯的眼睛!”

    “那是!我这一辈子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没别的长处,揣摸人的心思,还是八九不离十的!”李道亨淡淡一笑道,“你放心,我不会问你的来历,也不想知道你为何要了解营州。看在咱俩相谈甚欢的份上,你想知道什么就直接问吧,我知无不言!”

    听了李道亨这话,卢小闲不禁喜形于色。

    他正要开口,却听李道亨又说:“不过,我可把话说到头里,你只能问三个问题。我回答完后,我们就当这事从没发生过,安安心心的喝酒,如何?”

    卢小闲点点头:“没问题!多谢李老伯了!”

    “好了,你现在可以问第一个问题了!”李道亨冲着卢小闲示意道。

    卢小闲稍一思忖,便问道:“李老伯,您认为营州现在最大的弊端和危机是什么?”

    听了卢小闲的问话,李道亨眉头一挑,欲言又止。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背上妄议朝政之嫌,卢小闲知道李道亨心中有顾虑,他微微一笑道:“话出您的口,入我的耳,出了这门便当没有此事。若李老伯信得过在下,就请直言!若信不过,那我收回这个问题。如何?”

    卢小闲反将了李道亨一军,让他无话可说。

    李道亨瞅了一眼卢小闲,面无表情道:“若说营州当前最大的弊端和危机,我认为主要是……”

    李道亨也不隐瞒,足足说了一刻钟。

    卢小闲听得很认真,李道亨所说大概归结起来有三点。

    其一,朝廷的政策出了偏差。大唐建国之初一直奉行与异族友好的政策,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异族将领征战沙场保护大唐的疆土。但到武则天称帝后这政策就变了,在酷吏当道之下人人自危,异族将领也无法幸免,如黑齿常之案、泉献诚之案、阿史那元庆案……这些案例让大唐周边的异族首领心中忐忑不安。安置在营州的契丹、奚族和靺鞨等族,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朝廷吏治腐败。朝廷之上李氏与武氏争权夺利,群臣结党营私、勾心斗角,自然会影响到边境的这些异族。譬如说,以前朝廷任命的营州都督都是能文能武,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很让依附的契丹等族心服口服。可现任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只是因为梁王武三思的关系才升任的,与之前的几任都督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不能让依附的异族服气,而且还激化了与契丹等族的矛盾。

    其三,朝廷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营州都督名义上虽然领有五万多兵马,但大多都为城傍兵,朝廷的正规军队员额不足五千。所谓“城傍”,就是将边境的异族置于军镇城旁,保持其部落组织,让他们放牧,部分从事农耕,收取很轻的税费。朝廷每年派出军官,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一旦有边境战争的时候,这些人自备战马、甲胄跟随出征。大唐强大时,这些异族忌惮大唐军队的实力,不敢稍有妄动。但近些年来,朝廷在与吐蕃、突厥的战争中都处于下风,契丹等族对朝廷军队甚为轻视,营州区区五千兵马自然对他们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