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夫君,妾身一时头脑发热,正不知道如何入手,您就都考虑好了。”广安伸手勾住冯戴文脖子,用力的在他脸上吻了一口。
…………
苏定方回到长安,带回了征服高昌的消息,百姓虽然也挺自豪,但是反响并不强烈,反而是世家,商人非常高兴,这意味着从此以后,通商西域的道路畅通无阻,不像以前,还需要军队护送,一路担心着突厥,吐谷浑,还有西域的马贼,现在整个通往西域的道路都没有了敌人,就算有一伙两伙强盗,也不是商队自身护卫的对手。
不过现在商队又得到了一个强制命令,每支商队根据规模大小,必须运送一部分粮食到高昌,当然也有的商队会运送一些其他物资,这就要看官府怎么安排。
虽说是强制命令,但是所有商队没有一丝怨言,全都规规矩矩的执行着,有时候还会超额完成,他们是最明白有一个强大背景祖国的好处。
八月的长安城,还笼罩在骄阳之中,麴智盛等一百多人,被押解进京,李世民对于灭掉一个不小的国家,还是非常的高兴,同样的祭天祭祖,随后给麴智盛封了一个闲职,一个王爷称号,找了一处宅子,关了起来,这一辈子除非有大的庆典,否则是不用出来了。
冯戴文的密奏,李世民仔细看过,知道西域有大型煤矿,更加坚定了控制西域的决心,也决定加大支持力度,对于冯戴文所言,原西突厥领地,富蕴县有不逊辽西的铁矿山,虽然眼红,但是实在无力开发。
人口始终是制约大唐的重要条件,也坚定了要好好休养生息几年,不在对外有大型战争。
好事似乎就喜欢成双,刘仁轨打通了通往天竺的海路,带过去十多只船队,拉着满满的金银,宝石,粮食,回来了,付出的仅仅只是瓷器,霜糖,丝绸,茶叶,这些深受天竺贵族的喜爱。
这也是第一次有如此大规模的大唐商队进入天竺,远远不是以前那些陆地商人能够比拟的。
刘仁轨沿着海岸线,找到了三座城池,就把船上物资卖空了,他紧记着冯戴文的教诲,把能够收购到的粮食都收购了,还与三个城池进行了沟通,一段时间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商品运来,可以交给他们代理,不过就需要他们收购粮食,在多都要,不设上限。
天竺人原本还有一点小心思,在见到远处海边那如山一般的,钢铁战舰,早已吓坏了,这更本就超出了他们的想像,最小的船只,都要比他们最大的船只,还要大上几圈。
(本章完)
………………………………
第397章 近况
李世民按照冯戴文提交的配方,让科研院进行实验,把小麦精粉,炒熟之后,加入霜糖,羊奶粉,猪油,扮着块状,需要的时候,用开水冲泡一番,就能够食用,虽说味道不怎么样,有一点古怪,但是让人体力不减。无论是当作军粮,还是食物,都是上佳。
干面条,直接用油炸熟,简易的方便面就出来了,同样开水冲泡,加上盐,就是一道熟食,而且最关键的是易于保存,运输。
做好的食物,至少要比直接运送小麦,更好一些。
经过商议之后,李世民下旨,就在象林郡(林邑)建立方便面作坊,同时加大运送到天竺,换取天竺的粮食,金银。
南海建立了补给点,往来十分方便。
现在的岭南,已经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地方,尤其是交州,广州两地,交州是最大的人口集中地,也是粮食,水果罐头最大生产基地,最大,对多的盐场,也是在这里,还有船厂,虽说蒸汽船出现了,但是木船也一直没有停止制作。
现在由岭南通往南洋,林邑,江南,长安,辽西,倭岛道的船只,有千料大船五百有余,可以说每天都有船只来往。
广州就是由此建立的港口,也是两大霜糖生产基地之一,另外一处就在江南。
而由岭南制作的专用扑鱼大船,已经有一千多艘,现在可以说能够坐船不晕的人,都是船队招募对象,水师水手,运输水手,扑鱼水手,都需要大量招人。
现在每年由辽西渤海湾,岭南,南海捕捞的鱼,已经堪比一个州道的粮食产出,更加丰富了百姓的生活,让现在有了余钱的百姓,还能吃点海味。
岭南人工养殖珍珠,海带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过产量不大,也是作为岭南特色,并未对外公布,这也是因为产量。
产量不高,公布出去百姓还不如种地,数量多了,价格就卖不起来,这是常理,而现在作为岭南特色,稍微贵一点,大家都能接受,而且也是让本地百姓多一份收入。
江南终于彰显出了潜力,三季稻全面铺开,家家户户皆有余粮,水果,蔬菜,有了官府提供的种子,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家禽饲养,尤其是鸡鸭鹅,每一户都有不少。
专业养殖户也由此而生,一个小地主,原本只有几十亩地,几家佃户,现在按照官府要求,把佃户放了,买了十多个俘虏,雇佣了几个大唐百姓,在种了一年三季稻,水果,蔬菜之后,发现粮食太多了,一年产出,交完税之后,还有大量剩余,完全够一大家子吃两三年的,而且明年还会增加,不由得出现幸福的烦恼。
原本还想把多余的粮食卖成钱,但是由于家家丰收,市场上粮食价格下降得多,卖的话感觉心痛。
也许你会说价格低一点,为何就不卖了,官府一直在收购呢,这也是因为百姓都穷怕了,好不容易有了余粮,那里还舍得卖,交完税,多余的都存起来了。
当然也就不会在买,官府虽然在收购,但是价格都是比着市场价格来的,而且检查严格。
至于商人,虽说也在收购,不过现在丰收当然就要压价格,而且现在商人更喜欢收购的是其他值钱的物品,对于粮食这种,价格不高,运送麻烦的东西,已经很少有人收购了,因为现在大唐是完全不允许粮食卖出国内的,比铁器管控还要严格。
于是这个叫朱有財的小地主,灵机一动,开始了大量养殖家禽,在听说了长安有山庄套种养殖,特意花了半年时间,前去学习,回来之后,又雇佣了几个突厥人。
利用江南水乡的优势,引流一条小河,沿着他的土地,有三里路长,全部养上了鱼,种上了莲藕,还养了鸭子,鹅。
经过三年发展,现在有了上万只鸭,数千鹅,每年都还在增加,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在他的带领下,附近几个村庄都跟着学习,现如今,朱有财还建立了作坊,把鸭蛋,鹅蛋做成皮蛋,肉做成腌肉,远销南洋,而且现在每个月都有专门外地商人,前来收购鸭毛,鹅毛,这些都是做羽绒服的上佳材料。
现在冬天皇家,勋贵,早已不爱穿棉衣了,羊绒做的内衣,鸭绒做的羽绒服,上等皮毛销制的外套,这才是身份的象征。
羊毛线衣,棉衣都是一般百姓最爱,至于劣质棉衣,那都是给俘虏穿的。
辽西结构就比较单一,港口的渔业,煤矿,铁矿,在加上现在扩散到幽州的农业种子培育基地。
辽西粮种,除非是新品种,是一比二的比例换出去,每年老品种全是一比十,一斤粮种,换十斤精粮,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换到的,几乎都是世家大族的专属,百姓都是使用头一年留下的种子。
经过四年多时间不断的培育,也许是辽西气候酷寒,崔平等人居然弄出了耐寒的冬小麦。就是在头一年入冬前种下,第二年五月底就成熟了。
虽然生长周期变长了,但更多的是利用了冬季时候空余土地,在收获之后,还能在种上一季豆子。
豆子不但不会抢地力,反而有助于土地肥沃,最重要的是冬小麦产量没有减少,味道还要略微好一些,更加的劲道。
在马周上书李世民之后,崔平成了第一个因为农业封侯的人,封号――农侯,可以说单纯一个封号,就能让他名留青史。
大唐占领新城之后,只是加强防御,并未因此进攻高句丽,但还是让高句丽如噎在喉,心头难受,又不敢主动进攻,生怕引起大唐怒火,在次攻打,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大唐占领新城只是报复,所以才一直未曾增兵,只是二三万人守着。
渊太祚最终还是听了乙支文德的建议,让杨万春前去主持辽东城一线防御,而渊盖苏文退守安市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同时也是方便支援前方,联络后方。
(本章完)
………………………………
第398章 忙碌大唐
“三哥,这鬼地方真让人难受啊,比岭南还要糟糕,不但有非常多的毒虫猛兽,还全是高山密林。”冯戴金挥刀砍下一根挡路树枝,忍不住回头抱怨道。
“消停点吧,不是有那么多医官,我早就让撤退了。”冯戴武没好气的说道,显然也被同样问题,困扰不浅。
“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到?早知道就不来这里,去南洋打那些土族多好。”冯戴金垂头丧气的抱怨着。
“还早,我早已经打探清楚,这才一半路程,而且雨季就要来临,前方小城打下来,我们就要修整三个月,然后在出发,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夏天就能到达。”冯戴武停下脚步解释道。
“天那,还要那么久,真是要疯了,还要在他们的小城待三个月!!”冯戴金抬起头,痛苦的呻吟道。
“说得你在家里就不无聊一样,这里还有那么多骠国人来打,就知足吧,等打通这条道路,以后蜀中,南诏的货物,就能直接从陆地运到南海边,比从蜀中到江南,在走海路还要近不少,这个功劳可不小。”冯戴武白了他一眼,出言安慰道。
“说起打骠国人,这些扶南,真腊人可积极多了。”冯戴武只是无聊叫唤,并不是真的想回去,听他三哥一说,也就不在嚷嚷。
“嘿嘿,那是当然,都想多得到几座城池,还有那么多人口,而且有我们撑着,胆子当然不小。”冯戴武瘪瘪嘴,不屑的说道。
原来两人对真腊和扶南人说过,谁出力多,就能占领更多城池,人口,而属于他们打下来的,城池,就完全属于他们,大唐只需要粮食,所以这两国都拼命进攻,反正打不过还有大唐士兵在后面。
冯戴武也乐得轻松,能够少死一些人,又何乐而不为,通过不断的宣传,现在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勋贵世家,都明白汉人的珍贵,能够少死一些人,就能生出更多的后人,才有足够的人手去占领地盘,开采矿石,种植粮食。
…………
李承乾到了岳阳之后,首先就是宣传,统计百姓数量,集中搬迁,随后才开始照搬工坊农庄那一套,合作养殖,共同种植经济作物。
他对这一套熟悉,也是长孙的工坊农庄,经常让他去巡视,管理,所以其中的优缺点都是心知肚明。
而且李承乾继承了李世民的一个优点,善于学习使用最佳办法,学习别人的长处,纳为己用。
张玄素是大儒,就安排帮着处理内政,公文,于志宁有不少地方管理经验,且能力上佳,李承乾就把大局掌控,调配等事情都交于他。
而一些具体的事务,李承乾亲自安排,讲解给一大群少年,告诉他们自己的要求,以及需要他们如何去做,一个月之后又根据上官仪等人的表现,进行了工作安排,有能力的自然加重担子,而能力差的,也是用其特长,去监工,这种活路相对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需要按照吩咐去完成就是。
“回禀太子,按照要求,百姓都已经搬离,河提两岸已经停止主角,转而开挖新的渠道。
玻璃,砖石,茶,丝绸作坊已经建立,为秋收准备的官仓也全部修缮,新建完成,新的农庄会在入冬前初步完成。”十五岁的裴行俭,拿着报告对李承乾汇报道。
经过数年学习,又有多次外地观政的机会,在秘书监也实习一年,裴行俭已经彰显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相比年龄更大的上官仪,反而是他更加处事老道,办法也灵活多变,李承乾看重于他这点,留着身边帮着处理事务,拿拿主意。
“守约,养殖鱼类一事如何了?”李承乾倾听之后,放下手中纸笔问道。
裴行俭父亲和几个哥哥早已死亡,自己几年前就给自己取了一个表字“守约”。
李承乾多番考虑,决定把养鱼,作为重要的一项项目来做,要用把渔业做成云梦泽四周郡县的支柱产业。
开渠引湖水,即能浇灌田地,还能减轻洞庭湖蓄水压力,避免洪水泛滥。
在主渠上开一小口,引入鱼塘,水太多了还能关上,用来养鱼实在方便,而且采用的是乱石,荒地,还不影响田地。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临行前冯戴文告诉李承乾的一句段话,李承乾深以为然,陆地难以通行就用水路运送出去,至于岳州附近城市,道路也在加紧修建当中。
而且李承乾也有那个资本来运作,二十万倭奴陆续的运送到云梦泽一带。
这也是李世民对他的支持,可以说是相当看好他这个继承者,不但官员配备不少,勋贵子弟也跟着一大群,这就是让他培养自己的班底。
不过也仅仅是如此,并为给他金钱上的帮助,也严禁其余人家里提供金钱,岳州所用的外部进入粮草,金钱,必须严格检查,毕竟李世民主要是为了考验他的能力,并不是要他去集资的,如果只是单纯的集资新建岳州,随便安排一个大臣就能做好,又何必兴师动众。
好在李承乾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这并为让李世民失望,每个月都会有来自岳州的详细报告,递上李世民的案头,详细到李承乾每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楚的记录在册。
虽说李世民不让无关金钱进入岳州,但心疼儿子的长孙还是另有办法,不但预先订购了岳州的产出,还把一些物资平价卖过去。
对于这种行为,李世民只能当作没有看到,其他人更不好说啥,毕竟不过是正常商业往来,只是没有赚钱罢了,收购物资也只是提前预订而已,在说这不过是一个爱护儿子的母亲,一点善意举动。
好在李承乾也懂事,虽说是他母亲照顾,但一切都是按照正规手续,订购了的物资也是签订契约,到时候必须按时按量交付,收购的物资也是记录在案,用于那里,做了什么,都有证有据,这也让李世民相当欣慰。
(本章完)
………………………………
第399章 贞观六年
西域是在不是一个让人居住的好地方,冬冷,夏热,无论是冷,还是热都显得那么特别,热的时候能让鸡蛋炒熟,冷的时候又泼水成冰,这也是西域一带国家众多,但是人口有限的主要原因。
九月秋收,十月趁着最后一点阳光普照,收完了棉花,才堪堪到十月底,已经开始下起了连绵大雪。
好在前几个月准备了足够的煤炭,做出了足够安全过冬的蜂窝煤,当然这个足够是指被李世民刚刚改为西域道,高昌郡,西且勒郡的大唐归属地,至于焉耆,龟兹,提供一部分给王室就行了,反正他们百姓也没有火炕,至于百姓,帮着出征的,种地的,做工的,全部都发放有福利,几件羊毛衣服,薄棉衣,虽然都是次品,但也比他们原本的好多了,为此冯戴文,李恪李泰几人又收获了大笔声望。
冯戴文有以大唐广安公主的名义,给做工百姓发放过冬福利,一袋盐,一袋海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