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岭南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岭南王- 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阅兵也早几天前就公布了,在长安城明德门外举行。

    一大早就有侍卫圈出了观看点,城外几里地都有侍卫维持着安全,留出了足够阅兵部队的路线。

    阅兵士兵将从芙蓉园,曲江池附近的军营出来,沿着城墙外前进,一直经过李世民站立的明德门,然后在明德门外列阵,接受检阅。

    天公作美,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就连寒风都没有一点,太阳出来,让大地变得暖和。

    饭点过后,不少百姓都陆陆续续的从安化门,启夏门出城,进入观看区域。

    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接近巳时(九点),城墙上开始出现更多的侍卫,开始巡查。

    巳时整,太阳刚刚升到斜上方,驱散了寒冷。

    “呜!呜!呜!”巨大的号角声中,李世民带着众多大臣登上城墙,两侧密密麻麻的人群铺出老远,明德门正对面是勋贵,官员们的家眷,而番邦就在家眷们的左侧,被守卫隔开。

    这是李世民特意安排的一个好位置,就是为了让他们近距离观看,感受一下大唐的威武。

    “砰!砰!砰!”数十面巨大的战鼓整齐的敲响。

    “踏!踏!踏!”开场就是三千重甲步兵,迈着沉重的步伐横穿而来,整齐的阵型,统一的装备,手中清一色提着长柄斩马刀,寒光闪闪的武器盔甲,没有人会去怀疑他的战斗力。

    当重骑兵沉默的跨过明德门,举刀敬礼,那如山般的气度,让观看的百姓欢呼,让番邦使者倒吸凉气,想不到自家有何战士能与之抗衡。

    随着重甲战士踏步进入等待区列阵,番邦使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如山一般的压力,隆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显然这些盔甲,武器都是杀过人,染过血的。

    好在看着只有三千人,这才让他们送了一口气,自动忽略了大唐可能还有更多如此士卒。

    就在他们心情恢复一些,三千突厥轻骑弓手,三千回纥半甲骑兵,三千长枪兵,三千跳荡兵,鱼贯而入。

    同样整齐的军阵,步伐,显露出这全是严格训练的精锐,路过明德门都会对着上面李世民举起武器敬礼,嘴里大吼“大唐万胜!”

    而李世民同样会举手回礼,长孙也会挥手示意,至于李渊,这几年一到冬天,就会带着一群老婆孩子去南方过冬,这会还没有回来,要等到四五月天气热了,才回长安来享受,避暑。

    对于李世民夫妻的示意,不少士卒都激动万分,感觉心都快从胸膛跳出一般,激动得脸色通红,大吼的时候更是扯着嗓子高喊,仿佛不如此,不能发泄心中激动。

    对于这些常规兵种,番邦使者虽然感叹其精锐,但是并不太意外,逼近估计着是大队人马里面挑选出来的,他们想到自家也能挑选出不少。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挑选是挑选,不过是选出身高差不多的,这样排队才好看。

    (本章完)


………………………………

第377章 贞观六年大阅兵(下)

    就在这些使者稍微心情平静下来,让他们脸色大变的人又出现了。

    三千重甲骑兵,连人带马全都藏在盔甲里面,只有眼睛在外面,犹如一群铁皮罐头,跟随战鼓声,从容跨过明德门。

    虽然都是慢步走过,但是手中提着的加长版长枪,犹如蛇矛的长枪头,让人不由怀疑能穿透多少人,才会停止下来。

    就在使者们脸色难看的时候,一千象兵也进场了,冯戴武当先骑着一头大象,带着一群大象从长安城外缓缓而行。一群大象,跟着鼓点,有节奏的过来,简直就像地动山摇,站在城墙上都能明显感觉震动。

    没有穿戴藤甲的大象,看上去可爱不少,但是那粗壮的大腿,长长的鼻子,犹如大刀一般的象牙,还是让人望而生畏。

    路过明德门外,整齐的长嘶,震耳欲聋,就算一起训练了半个月的战马,都小小的骚动一下,才在骑士的安抚下平静下来。

    战象转身向等候区域过去,正好直面使者,迎面而来一群凶兽,让这群使者脸色大变,随着临近,不自然的都后退几步,生怕大象不受控制的冲过去,他们毫不怀疑自己会被脚踏成为肉泥。

    无论是重骑兵,还是战象,既然能够参加阅兵,必然属于能上战场的,稍微懂一点军事的都在苦苦思索如何破解,然而这让他们绝望,实在是想不到。

    这些在特定的时候冲阵,破坏力完全可想而知,虽然西突厥已经投靠大唐,但还是被他们打探到一些消息,知道在伊州决战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群刀剑无伤的怪兽,现在看到大象,自然都明白了。

    还没有等他们想出办法,弓箭手,弩手,藤甲兵,狂信徒,玄甲军也已经进入场地,最多人马的还是李靖的混合陌刀阵。

    陌刀军阵因为新式武器装备的不断出现,已经被李靖多次改良,两侧用长枪,巨盾防御,中间全是重甲陌刀,阵型后面全是弩手,外带少量骑兵。

    骑兵用于牵制,让敌人不能全力以赴,或者绕道攻击,而最重要的就是陌刀兵。

    陌刀与斩马刀相似,又略有不同,长一丈,但是柄只有一尺三寸余(约四十厘米),重十五斤(十公斤),最初设计乃是明光铠加镔铁刀,技术跟进,变成了现在的钢刀,钢甲。

    经过明德门,李世民等人很容易就看出了这个军阵的优点,可谓攻守皆备,不由都纷纷点头称赞,尤其在骑兵不足的情况下,这个是对付骑兵最好的军阵之一,甚至优于加长长枪阵。

    相对而言,陌刀阵更容易使用,进攻,而长枪阵只是单纯的防守。

    陌刀手成阵型前进,能够摧毁面前一切,无论人马,一刀两断,而冲锋钢甲,既保证了防御,也减轻了重量。

    陌刀手那特长的刀刃,让人不寒而栗,虽然处于军阵当中,还是遮挡不住他们的风采。

    陌刀手还能二十挑一,那么辽西力士军团,简直就是千里挑一,几十万人,才挑选出来五千,而且凭着契丹,突厥等几十万匹战马,都挑选不出能够让他们乘坐冲锋的战马,只得沦为步兵。

    平均身高六尺左右(一米九),加上盔甲,头盔,简直就是人形怪兽,凶悍之气,扑面而来。

    随后还有水师,十二卫精兵,府兵代表队,最后进场的是一千医护,两千辅助战场救治兵。

    他们(她们)许多都是妇女,半大小子,背着特殊制作的包,辅助人员抬着简易担架,列阵而行。

    虽然没有带着任何刀剑,但是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不少士兵都在他们的救治下保住了生命,也有不少人受伤而救治及时,免于残废。

    当他们(她们)经过的时候,所有战士很自然的举起武器致意,那怕是最憨厚的力士军团,最不懂礼仪的少数民族战士,都送出了自己的敬意。

    战场救治军团,几乎是含着热泪,抬头挺胸的路过了明德门外,接受了所有人的敬意,这让他们(她们)非常感动,让这群原本社会边缘人重新找回了人生价值,也感受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

    如果说战场救治军团是得到所有人的敬意,那么紧随其后的文工团,那么就是所有人的最爱,得到每一个战士的喜欢,虽然是寥寥一两百人,但是她们为无数的战士带去了欢笑,抚慰了许多边防战士那颗寂寞,枯燥的心。

    “呜……!”汽笛长鸣,巨大的声音压过了一切声响。

    “轰!轰!轰!”连续不断的声音从明德门内不断的传来。

    没有过多久,就在所有人搜索声音来源的时候,突然明德门内冲出一个巨大的空头怪兽。

    怪兽后面是一群骑士,而怪兽上面站着的正是不知何时从城头离开的李世民夫妻俩人。

    怪兽冲出来没有多远,就转了一个方向,沿着等待接受检阅部队前方行驶过去。

    慢慢前进的钢铁怪兽,有识字的人已经能够清楚看见“神龙号”,三个烫金打字。

    对于这个发出震天巨吼的钢铁怪兽,不少使者都以为见着了神兽,怪兽,吓得慌忙跪地祈祷。

    “呜……!”又是一声汽笛长鸣之后,李世民夫妻侧身对着军阵微笑的缓缓挥手,由于没有高音喇叭,两人没有说话,只是含笑用目光扫过所有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受过指导的战士,激动的大声齐喊,三呼万岁。

    受到战士们的影响,无论是城头大臣,守卫,还是观看阅兵的百姓,都不由自主的齐声高呼。

    李世民感受到无数人真诚的高呼,看着无数人胸口挂着自己头像的勋章,感觉从未有过的满足。

    站在一旁的长孙,自然内心感同身受,深有荣焉,难得的激动起来,挽着李世民的手,不自然的用力一紧,传递着自己的喜悦。

    这场深大的阅兵,在午时刚过,就结束了,虽然只有近两个时辰的时间,留下的确实深远的影响,无数的谈资,直到数十年后,都还有人提起。

    (本章完)


………………………………

第378章 各国动态

    阅兵仪式是短暂的,留下的影响是甚远的,百姓对于朝廷的信心更强,都已生为大唐人而自豪,就连刚刚加入大唐的西突厥人,都不由挺了挺胸膛,因为他们现在也是大唐人。

    而那些使者,可谓是心怀百态,至少可以预见,今夜无人入睡。

    要说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就是李世民夫妻乘坐的钢铁怪兽,不用牛马,就能自动前进。

    大唐百姓还好,知道那个冒烟的是一种机器,但是对于番邦使者来说,那简直就是神赐之物,就是不可思议的东西,生怕那玩意降下天雷地火等等。

    参观过阅兵仪式之后,所有在长安的使者,全都告辞而去,急匆匆的回家去了,至于原因,可想而知。

    这也是李世民等人的目地之一,是以并不阻止,反而大开方便之门,让不少卧底商人都安稳离开。

    元宵节一过,所有人都开始忙碌起来,百姓也要准备翻地,官员自然需要跟进。

    冯戴文自然接手了宫殿修建,以及新城区建设规划,最大项目还是长安到洛阳的铁路建设。

    铁路修建,与其他道路不同,必须大致上一条直线,需要搬迁一些村庄,坟墓。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不但要做好百姓的工作,还得会计算规划路线,必须要算学人才,以目前看来,还未有能够完全胜任的人。

    好在李世民不知为何,把许敬宗,李义府二人都调回了长安,给冯戴文打下手。

    冯戴文自然毫不犹豫的,就把这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任务交给了许敬宗,李义府会同几名道家前去辅助。

    说来道家真是人才济济,爱好观星之人,能够计算复杂的天象,行星运行,摸索着计算道路,也算能够胜任。

    狡猾的许敬宗,也找到办法,利用道家之人,给百姓做法事,挑选风水地等,把搬迁顺利的进行着。

    李义府在放几年,能力明显大增,统筹,规划进行得有条不紊。

    无所事事的李恪,李泰,也没有逃脱冯戴文的手掌,一天被指使得团团转。

    至于冯戴武,与冯戴金被安排回岭南,带人开拓南洋去了,南洋气候环境与岭南差不多,用这些战士前去开拓,讨伐不听话的土人,这是再好不过。

    土人与中原人话语不通,时常偷袭殖民地,现在大唐周边小国,都在涉涉发抖的担忧着,也不惧怕会被进攻,自然是开拓,稳定南洋的最佳时间。

    骠国也不例外,南诏在刘德威的治理下还算太平,现在李世民直接让牛进达带领一万突厥人前去坐镇,又安排李德奖,刘仁实,程务挺,前去协助秦怀玉清缴那一片广阔的土地。

    当然大部分兵力都是南诏各部出的,对于见识过大唐强盛,繁华的南诏各部,对于出征有赏的行动,非常支持,更加不用说拿走大部分好处的族长。

    冯戴火又回了辽西,有他与席君买在,冯戴文可以安心的待在长安。

    挑选出来的五万精锐西突厥士兵正在训练当中,春耕之后,就会在李道宗,侯君集的带领下进攻吐谷浑。

    至于西域,薛仁贵带领三千精兵打通通道之后,最新消息也传回了长安。

    苏定方,尉迟宝林,程处亮三人带领五千骑兵,不断骚扰,偷袭之下,昭武九姓已经在入冬以后收兵了。

    现在苏定方就驻扎在焉耆与车师之间,逼迫着昭武九姓不好进攻。

    崔家也得到消息,中原大胜,诸多联军全部败亡,老三崔涛也死在战场,自知大唐肯定会清算旧账,已经在秘密筹备,开春之后,就会汇同五个小国,弃城而逃,向着更远的西方前进。

    至于盲目乐观,以为大唐不会进攻的人,当然就弃之不理,正好留给大唐发泄怒火,拖延时间。

    昭武九姓常年经商,对于更西方的形式还算了解,知道贵霜正在遭受大食的侵略,联络着已经快灭国的波斯,一起投靠贵霜,共同面对敌人,日后在来划分领地。

    昭武九姓,加上波斯最后的力量,伙同被打得丢失大半领地的贵霜,突袭大食,连续夺回五座城池。

    大食没有想到已经没有反手之力的贵霜会有如此能力,措不及防之下,调动后方精锐前来,一时之间,双方互有胜负。

    以前大食没有全力进攻贵霜,一是不想逼迫太甚,引起鱼死网破,徒增伤亡,二来还要攻打西方的叙利亚,东罗马,法兰西等国家,这才一直留着贵霜,慢慢收拾。

    西域在昭武九姓退缩,突厥,薛延陀败亡之后,现在明显活跃许多,不少小国都在暗中准备,可以预见,开春以后,必有一场大战。

    值得一提的是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得知大唐驱赶其使者之后,吓得吐血倒地,一病不起,在拖了十多天之后撒手人寰,其位由儿子麴智盛继承。

    麴智盛继位之后,连忙上书大唐请罪,言前番皆是其父之错,然人死不能复生,还望李世民宽恕高昌,连续派出三支使团,带着大量宝物,奔赴长安。

    与之相反的是吐谷浑,得知使者被驱逐之后,连忙召集所有百姓,向着后方迁移,并集中兵力于伏罗川、佨罕、白兰三城,成品字行,意图相互支援,强行防守。

    博古堂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把收集到的古籍,残简整理出来,剩下的不是只有一两根散片堆积成的残片,就是字迹模糊不清,包括整理出来的全本,全册,都需要学问高深的大儒,另行注解,誊写,这就让一两百普通学士无事可做。

    李世民正好又让其在国内数个州道建立免费书院,教导学子,给孩童启蒙。

    由于担心这些人只教导儒学,就下令工部,科研院,户部等抽调人员,轮流进入各地方书院,进行其他知识传授。

    由于大唐近年来,商人,工匠地位提高不少,尤其是科研院,辽西农业研究,做出不少贡献,大唐报纸已经多次刊登成果,所以对其他学科知识,感兴趣的也是不少。

    感谢许多朋友几个月来的支持,请大家放心,本书一定不会太监,有许多朋友发章评,段评,作者不一定看到,希望谅解。

    至于发帖的朋友,因为作者是手机码字,所以会有延时,但是一但看见,就会回复。

    (本章完)


………………………………

第379章 长江水患

    龙首原宫殿,地基早已打好,只是主题建设,材料早已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