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龙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龙牙-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房玄龄出班说:“没有了。”

    李世民并没有宣布退朝,而是问房玄龄:“房卿,现在是何时辰了?”

    房玄龄虽然一头雾水,可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回禀陛下,已经快午时了。”

    李世民点点头,随后说:“想来诸卿现在腹中甚饥,昨日朕听闻了一种新吃食,打算请诸位爱卿尝尝。”

    大臣们纷纷互相对视,今天这皇帝怎么了?怎么突然弄这么一出?还要赐宴?

    李世民唤过内侍:“安排桌案,让御膳房上餐。”

    很快,桌案就摆好了,在大臣们惊异的目光中,摆上桌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一碗米饭。

    说是米饭也不太对,谁家的米饭饭粒这么小还带着刺的?

    房玄龄忍不住这诡异的气氛,拿起筷子扒拉了一口,碗中怪米刚一入嘴就被他吐了出来!

    这是何物!为何如此苦涩还扎嘴?

    可是皇帝赐食,不吃是为大不敬!各大臣忍着扎嘴的感觉,愁眉苦脸地把那一大碗饭吃了下去。

    李世民见所有人都吃完了,就问:“众爱卿觉得滋味如何?”

    啥滋味?扎嘴!苦涩!贼难吃!

    可是没人敢这么说,众大臣沉默不语,太极宫犹如鬼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忍受不了的杜如晦站起离桌回答道:“恕微臣直言,这饭……这饭实在是难吃!”

    李世民大笑:“难吃?对!是很难吃!比糜子还难吃对不对?可是朕今日早间吃了两大碗!”

    杜如晦懵逼不已,今天这皇帝是怎么了?吃错药了?

    李世民从桌上捡起一封信,扔到了阶下:“克明你大声读读看!”

    杜如晦捡起信封,只见上书:“父皇亲启”,落款是“儿承乾”看来这是太子写的信,这信里写了什么?居然让皇帝如此失态?

    杜如晦打开信封,取出信,清了清嗓子,读道:

    “父皇如晤,儿臣跟随师父奔袭截杀反贼罗艺,今已功成。尊师亲率部下五十有九,于仓桥截杀罗艺及其麾下五百精骑,与信同至之锦盒,内含逆贼之首,愿父皇借此贼首,暂息怒火。”

    这是好事啊!反贼罗艺授首,怎么皇帝还会这么反常?

    信只读了一页,大臣们期待地看着杜如晦,等他读接下来的几页。

    杜如晦把第一页信纸放到下面,只是在第二张纸上粗略地看了几眼,就汗如雨下。

    “读啊!接着读!”李世民大吼。

    杜如晦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手里的信都抓不住了:“臣惶恐!”

    众大臣见皇帝如此暴怒,杜如晦如此失态,纷纷跟随跪倒。

    李世民指着魏征说:“魏征!你去读!”

    魏征头大如斗,可是皇帝下令,只能硬着头皮捡起信,同样看了几眼,魏征却泪如雨下……

    魏征带着哭腔的声音响了起来:

    “父皇如晤,儿臣于豳州安民县县衙泣书。

    儿臣携逆贼人头,返回长安之时,路遇深山流民劫路。儿臣惊异,尾随流民观之生活。

    狗尾草籽之食,山洞覆草之居,凿冰取水之饮,数百流民,枯瘦如柴者不知凡几,可行者劫路求粮,跛脚老人荒山寻草。

    呜呼!流民之苦,于此何甚!

    儿臣问之:‘何不出山耕作?’

    流民泣答:‘凡出山者,皆被(同披)枷锁,为安民县令所役,不如猪犬’。

    儿臣甚异,伪装流民,翌日进安民县试之。果如其然!

    安民县令崔步云者,贿金得官,恶贼也,凡父皇政令,系数改之,百姓苦不堪言。儿臣标明身份,恶贼不惧,反欲临以钢刀。儿臣甚怒,驱手下捕之。”

    魏征又翻了一页:

    “如此恶贼,不杀不足以平民心,儿臣于此请罪,此恶贼儿臣不愿交付朝廷,将于明日百姓齐聚县衙之时斩首示众!

    擅杀朝廷命臣,大罪矣,儿臣愿担一切罪责,不日回京,朝堂之上向父皇请罪!

    儿,承乾。”

    魏征读完后,太极宫内落针可闻。

    “读完了?”李世民沙哑的声音响起,众大臣这才发现皇帝竟然已经泪流满面。

    李世民拒绝了内侍递过来的手帕,对吏部侍郎崔志海说:“这个崔步云,是你们博陵崔氏的旁支,听他说他受你们崔氏支持不少啊!太子密信说安民县地处商路,富庶得很,若商税收入正常,每年能给国库收入增加五十万贯,五十万贯啊!这些钱他一个人可受用不起,余下的哪去了?”

    崔志海急忙膝行到中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啊!”

    李世民大吼道:“侯君集何在!”

    武将堆里的侯君集立刻站起来,走到中间单膝跪地,他知道皇帝叫他要干什么,于是开口道:“末将在!”

    “你提着崔志海的人头去博陵问问,他们当初凭什么敢列为《氏族志》第一位!崔步云凭什么敢对我大唐太子挥刀相向!崔步云凭什么敢在安民县胡作非为!崔步云吞下的民脂民膏去了哪里!”

    侯君集大声应道:“末将领命!”

    吏部尚书和民部尚书是长孙无忌一人担任,长孙无忌现在不在,可是李世民还是大吼:“朝廷的俸禄不养废物!吏部上下罚禄三年!”

    “魏征!你们这群御史言官不要整天找朝臣和朕的过错!有个屁用!御史出京不是去旅游!多观察观察民生行不行!”

    “房玄龄!给朕起草一份政令!凡是官员迫害百姓者,罪同谋反!诛九族!”

    太极宫之中,只有李世民愤怒的声音在不停回响。

    许久之后,等李世民不再暴怒了,大理寺戴胄才小心地询问皇帝如何处置太子,毕竟太子擅杀朝廷命官,不是一个小罪名。

    李世民无力地支着额头:“该怎样就怎样吧!”

    戴胄道:“太子未经朝廷流程,擅杀大臣,按律……”

    戴胄还没说完,魏征用朝笏指着戴胄大声说:“戴胄你闭嘴!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崔步云此等行径,老夫至今思之尚自胆寒!此贼不杀不足以平民心,太子此般作为应该大加赞赏,怎么能判罪呢?”

    魏征出班一般都是弹劾别人,极少是替人求情的。戴胄虽然诧异,可是还是梗着脖子说:“律法创立之初,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律法,怎么,魏大夫往日最尊重律法,怎么今日会这么说?”

    魏征说:“所谓法外不外乎人情,太子此番做法可谓情有可原!”

    戴胄皱眉道:“魏征,你为何如此维护太子,莫非现在你就要当太子党吗?”

    魏征怒极,刚要说话,突然大殿外有一宦官用尖锐的嗓子喊道:“红翎急报……”

    魏征戴胄立刻回位,红翎急报是大唐的一种报讯方式,非大事不用,具有最高优先权,哪怕是深夜,边关也要开城门。如果是报给皇帝的,哪怕皇帝在睡觉,也要叫醒。他们两个再争执,也要给红翎急报让路。(咳咳,之前忘了介绍红翎急报,惭愧惭愧……)

    一个宦官腿脚生风地跑进大殿,呈上一份包裹。

    李世民身边的宦官将包裹打开,只见内部是一封信和一件血迹斑斑的儒袍。

    儒袍先不管,宦官把信提交给了皇帝。

    李世民打开信,看完后久久不言。

    房玄龄见状,以为是边关报警,急忙询问:“陛下,可是边关报警?”

    李世民吩咐宦官把信送给房玄龄,房玄龄看了看信,再看看那件血迹斑斑的儒袍,也沉默不语。

    “读读吧,这是朕这两天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开心,或者说值得自豪的事。”

    房玄龄走到中间,展开信读道:“草民周涵山率安民县众百姓于安民县县衙顿首,吾皇安康否?草民惶恐,特求边关将军发此急报,唯恐陛下治太子之罪。今随信之万民认罪书,系我等心意,但求陛下怜太子爱民之举,从轻发落。草民周涵山等安民县民众,亦愿替太子承担罪责。草民周涵山,率安民县万民再拜。”

    李世民走到那个传报的宦官前,抖开了那件儒袍,儒袍上只有十几个名字,更多的是血手印,一件儒袍,能按多少手印?儒袍上好多手印都是按重复了的。儒袍一抖开,血腥味很是浓重,可是李世民却如获至宝。

    “魏征,你怎么看?”

    魏征笑得嘴都要咧到耳根子了:“臣恭贺陛下,太子如此行为,深得民心啊!”

    李世民拖着儒袍走到戴胄面前:“戴卿,朕就应了安民县百姓的要求,用此物替太子求情,不知可否?”

    戴胄接过儒袍,跪倒在地:“此儒袍,系社稷之宝,重于泰山,臣不敢逆万民之意。太子无罪!”

    说完,又把儒袍还给了皇帝:“此物,是我大唐的荣耀!”

    李世民把儒袍折叠起来放入锦盒后哈哈大笑:“退朝!”
………………………………

第32章 流民安

    周涵山在安民县是最德高望重的一个人,再加上替民上书一事中在皇帝面前露足了脸面,所以新任县令就落到了他的头上,而且李世民还亲手写了“安民”两个字,盖上皇帝大印,作为周涵山当官的贺礼。

    就在县衙门口,传旨的宦官当着众多乡民的面宣读了这个消息。

    周涵山寒窗苦读半生,只谋得一个秀才,平日里靠教书为生,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当官,甚至能得到皇帝的手书。周涵山颤抖着接过圣旨和御笔手书以后,幸福的昏了过去。

    和周涵山任命圣旨同时到的还有李世民给李承乾的“便宜行事”的旨意。这表明他把安民县的烂摊子交给了儿子处理,其中也包含着考校之意。

    李承乾虽然才九岁,不过冷锋觉得他可以处理好这件事,索性放任不管,整天在县衙书房整理自己脑海中的记忆,打算编篡成教科书。

    “劝流民出山的事就交给您了,您是安民县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流民里肯定能说得上话。”

    李承乾坐在县衙内,跟几个老人家商量办法。

    首恶伏诛,众多主簿、县丞一类从恶就得移交刑部处理了。在新的官员派遣来之前,李承乾只能请县里的一些老人帮忙。

    周涵山揪着胡子说:“劝流民出山容易,可是如何安置就是问题了,此时正月未出,还是天寒地冻的,也没法短时间内建起民居。我怕他们没地方住啊。”

    李承乾敲了敲桌子,三狗子立刻推门而入。

    “传县城内所有客栈的老板来见我,哦,对了,还有远途的商人。”

    三狗子的腿脚很快,不一会儿十几个客栈老板和三十几个商人就进了县衙。

    “流民不易,寒冬仍居于洞穴。孤打算今天起就开始收拢流民,怎奈寒冬建立屋舍太慢,所以就找你们商量些事。”

    安民县上下都对这个太子钦佩得很,老板和商人们纷纷拍着胸脯保证听从太子命令。

    “所有客栈,以每屋一户收拢流民居住,孤寡老人优先,商队自带帐篷的,我希望你们退出客栈,如果有富余的帐篷,也搭建起来,收拢流民中的青壮居住。一应住店钱和帐篷使用费用,都算在孤身上。”

    一个客栈老板急忙摆手说:“我等既是为太子收拢流民出力,怎么敢收钱呢!”

    商人们也一齐表示不敢收钱。

    “你们就收着吧,这些年崔步云暴征暴敛,想来你们也受了不少迫害,在县衙内搜出来的钱财不少,孤没有上交,就是为了慢慢还之于民。你们不要让孤的心意白费。”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客栈老板和商人们立刻喜笑颜开,纷纷领命而去。

    周涵山简单收拾了一下,就骑着驴带着几个曾受迫害的流民入山寻找流民去了。

    李承乾又起草了一份告示,购买粮食、布匹。

    有了金字招牌,干什么都方便,百姓们看到有告示立刻扔掉手里的活计找识字的来读,明白太子殿下的意思后,家里有余粮的就扛着米袋往县城赶,家里没卖的布的,也抱着布和扛粮食的同行。

    县城里的粮商,也扔掉标价的牌子,招呼伙计往县衙拉粮食,衣料行的老板吩咐伙计把厚实的料子挑出来,拉着一马车布料往县衙赶。

    短短两个时辰,县衙门口就堆积了和县衙大门一样高的七八堆粮食和几车布料。

    这个时候不管农民还是商人都是纯朴的,东城粮店的老板跳着脚强调自己的粮食就是五文钱一斗,多了少了都不卖。要知道,平日里他开店都是七文钱一斗卖的。

    李承乾第一次发出自己对百姓的号召,没想到回响竟然这么强烈,他感激地对送粮的人群说:“孤替衣食无着的流民,谢谢大家了!”

    被崔步云吓坏了的流民任凭周涵山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出山,有性子急的还打算拿木棍揍他,要不是有几个迅队的队员跟着,一定会出事。

    周涵山无奈,只能换一个流民据点劝说。

    安民县周边一共有三个流民据点,前两个据点都没有答应出山。第三个据点是林根生他们,好在他们认识迅队的队员,商量了许久之后,林根生才决定带所有人一齐出山,不求免税,只要有地种就行。

    浩浩荡荡的几百人跟着周涵山去了县城,另外两个据点的流民在鄙视这些人愚蠢之余,还是忍不住派两个老人跟着大队伍去看看。

    识字的人全部被李承乾征召到了县城门口,十几个桌子一字排开,负责记录和发放救济金,不远处的帐篷里厨子们在忙碌地蒸饭炒菜。

    救济金不多,一户两贯而已,领到钱的流民们抱着铜钱仿佛抱着自己的娃娃一般小心。

    蒸的饭也不是白米,而是糜子饭,所谓的炒菜,也不过是搁些猪油猪肉,清炒的大萝卜片儿。

    可是就是这样的饭菜,却让不少的流民当场哭了出来。

    李承乾站在桌子上,用力地大喊:“乡亲们,之前是朝廷对不起你们,现在是冬天,不容易盖房子,孤给孤寡老人、孩子租了客栈,青壮们就委屈些,在帐篷里苦熬一下,等到了春天,就会有工匠为你们盖房子。”

    一个老头颤颤巍巍地趴在地上,凄苦地问:“官老爷,我们不在乎住什么地方,我只想问一句,我们有没有地种?”

    对农民而言,土地才是一切,只要能种地,能有一口饭吃,他们就很满足了。

    李承乾跳下桌子,把老人扶起来,然后说:“当然有,不仅如此,朝廷承诺,六年之内不收赋税。大家请放心!”

    嘴上再怎么说,也不如实际行动,在安排好这些流民的住宿后,李承乾亲自带着每家的青壮去看地。

    看着肥沃的河滩地后,林根生一个猛扑就扑了上去,恨不得能把地揽进怀里。

    确定了县里确实是在收拢流民,分发土地,第二天天没亮,安民县周遭的流民乱糟糟地全涌到了县城门口。

    李承乾早有准备,破例早开城门,就在城门口分发粮食饭菜。等天亮后就继续这一套流程。

    看着吃饱饭后喜笑颜开的流民,李承乾终于放下了心里的一个大包袱。
………………………………

第33章 天下楼二号楼开业

    老元,原名元昌,是天下楼边一个酒楼的老板,冷锋提出要收购酒楼时,他答应了,不过提出要继续当这里的掌柜。

    不得不说老元的眼光是独到的,装修了两个月的天下楼二号楼焕然一新,和天下楼一号楼一样,天下楼二号楼也有三层,每层一个牌匾。

    原本老元是打算等东家回京以后再开业的,可是冷锋的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