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棋士之永嘉派
() 明代中叶,由于城市的ri益繁荣,市民阶层在不断扩,形成一股社会力量。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迅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棋艺水平也提高了。全国南北各地的名手,自创一格,独树一帜,形成流派。当时全国各地棋坛都非常活跃,最著名有三大流派:永嘉派、新安派(或称徽州派)和京师派。
永嘉,古称东瓯,晋时称永嘉,唐设温州治。然而,古代往往以永嘉为浙南的总称。永嘉地处东海之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又少遭兵灾、物产丰富、市场繁荣、文化发达、棋艺兴盛。尤其在南渡之后,南宋小朝廷建都临安,永嘉更是人文荟萃、文风昌盛、棋艺家辈出,及至明弘治、正德间,围棋在永嘉发展更迅速,几乎家喻户晓,成为全国围棋活动的中心。现存明代最早而且卷效最多的围棋谱《适情录》,就是永嘉棋艺家林应龙和ri本僧中虚合编的,开创了中ri棋艺交流新的一页。
稍晚于林应龙的鲍一中,是当时全国最有名望的国手,后起之秀又有李冲、周源、徐希圣等,于是首次出现永嘉派,一时驰骋全国棋坛,对我国围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鲍一中,字景远,浙江永嘉人,约生于明景泰年间(1500年),卒于嘉靖末年(1566年)。关于鲍一中生平的棋类活动,吴承恩和王世祯都有过记述。据王世祯《宛委余编博物志》云:“(范)洪之后,永嘉鲍一中重。鲍生晚,不及与洪角而格胜之。文襄呼鲍小友,为延誉江淮间。”按文襄即杨一清,是当时士大夫中爱好围棋之佼佼者,后官至华盖般大学士。鲍一中在少年时游京师与杨一清对弈过,说明池年轻时已扬名京师。
江淮之间是当时国手驰骋之地,鲍一中从青年至晚年,大半时间在这一带度过,淮安吴承恩与他交往甚密,多次对弈,吴曾作诗歌,记述了鲍大半生的棋艺活动,其《围棋歌鲍景远》中,称赞池二十岁时棋艺已居海内第一当时侠艺游淮安,与吴对弈过,后来踪迹多江南,曾战胜名手范元博,击败大将杨邃庵,棋艺‘纵横妙无匹’,“处处争雄长气‘甲第公侯烯马迎,玉堂学士题诗访。四十五岁,在南京鸡鸣寺进行过一场激烈比赛,‘四方豪杰隽观局,丈室之内围再重。架肩骄头密无缝,四座寂然凝若楚。忽时下子巧成功,一笑齐声海溯哄。四十六岁时,在条侯家作十ri赛,又与昊相遇,吴为他谱写《围棋歌》若干年后,约嘉靖末年,京师派领袖李时养成名时,鲍已与世长辞了。
李冲,永嘉人。较鲍一中晚出,是永嘉派的后起之秀。李冲正当壮盛之年,鲍一中已趋衰老,双方较量时,常为李冲所败。这时,永嘉的郡守正为永嘉修郡志,众议鲍一中的棋为第一品,李冲次之。但李冲不服,郡志因此未能修进围棋手的事略,成为千古遗恨。李冲晚年游京师,遇上崭露头角的,小李,(李时养),连连被池击败,从此,再也不收游京师与小李对抗了,最后卒于永嘉故乡。
周源,比李冲晚出,棋艺与李冲不相上下。
徐希圣,永嘉派中年岁最轻者,崭露头角,便一鸣惊人,可惜早夭。
………………………………
大明棋士之新安派
()另一派为新安派,这派的汪曙比永嘉派的鲍一中棋力差些,晚一些的程汝亮是这派的中坚。程汝亮字白水,《仙机武库》和《弈时初迭》中都收有他的遗局,其局“布局工整,奇正迭出,取舍各尽其妙。”王世贞认为他有以守为攻的特点。他与京师派的李釜也是劲敌,他败的次数多些,也是心里不服气。可惜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未能最终争回这口气。新安派的代表人物有汪曙、程汝亮、方子谦。因新安派棋手较少,棋力较永嘉派、京师派次之,所以资料不多。;
………………………………
大明棋士之京师派
() 中国的古都中,只有běi jing至今仍然显赫着。这正应验了那句俗话:后来者居上。说到běi jing的古老,只须想想周口店里的“běi jing人”就够了。而běi jing至今的辉煌,又与它自元代以来,基本上是各朝的都城有关。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至北平,改北平为běi jing,běi jing城“生齿ri繁,物货ri满”,“民庶且富,文教大兴”,琴棋书画之类的雅艺也就流行起来。
在中国,棋戏之类游艺的发达,往往与政治有关。明成祖好弈,做燕王时,年仅十一岁就曾与著名国手相礼对弈。胜负姑且不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明太祖朱元璋曾造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就“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这一禁弈厉政却很快被好弈的子孙们淡忘了。明时的běi jing城,士弈风行,先有朝官杨士奇、李时勉开启重艺薄道之风,后有李东阳、杨一清、乔宇等重臣推波助澜,一时间,弈棋成为一种雅尚。
朝官们一方面弈棋自适,另一方面又喜欢把那些著名棋手招至门下。士大夫与国弈的联姻,客观上推动了围棋热。明初著名棋手有相子先、楼得达、范洪等。清《宁波府志》曾载范洪事迹,说他“生而颖异,赋xing清介。幼习举子业,数奇不偶,遂有高士之志,弈棋以自娱。于是挟技游京师,时李公东阳、杨公一清、乔公宇当朝,每延致对局,备极欢洽。”时人以金忠卜,袁珙相,吕纪画,范洪棋,为四绝。
在举业上“数奇不偶”,转向棋戏,以技游京师,得台阁重臣看重,遍历公卿间,这大约是那个时代的棋手的共同命运。běi jing也就成了吸引四方弈士的宝地。到明中期,“京师派”崛起,与“永嘉派”、“新安派”鼎足而三,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京师派”代表人物颜伦,字子明,或误作阎子明。他曾独霸北方弈坛十年之久。明沈榜曾记京都有八绝:李近楼琵琶、王国用吹箫、蒋鸣歧三絃、刘雄八角鼓、苏乐投壶、郭从敬踢毬、张京象棋、阎橘园围棋。这里的阎橘园据推断就是颜伦。之后李釜(字时养)又崭露头角,开始尚不能与颜伦抗衡,十年后逐渐势均力敌。京师弈派一时形成双雄对峙的格局。后颜伦逐渐罢弈,李釜在北方已找不到对手,遂南下挑战江南弈坛。万历十四年,李釜赴浙江余姚,永嘉派、新安派各出名手,相互较技。这次有组织的围棋活动,成了围棋史上一次著名的盛会。不同地区、不同派别的棋手相互切磋、竞争,在这种激励的竞争中,不仅提高了大众的兴趣(有派别、有悬念的争棋往往更能吸引大众,古今皆然),也促进了参与竞争者棋艺水平的提高。而以“地”为标志的围棋流派的出现,也预示了中国围棋开始摆脱皇家体制,获得du li发展。
到明末清初,过百龄又异军突起。过百龄,江苏无锡人,却是在běi jing度过了他棋艺生涯的鼎盛时期。据他生而慧颖,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虚实、先后、进击、退守法,与人弈,弈辄胜。之后百龄之名,噪江以南,京师诸公卿闻其名,有以书邀致者,遂至京师。他与国手林符卿的成名一战,民国裘毓麟《清代轶闻》有生动描述:
有国手曰林符卿,老游公卿间,见百龄年少,意轻之。一ri,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争道角技,即请先生何所用吾与若耶!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诸公卿皆曰:“诺。”遂争出注,约百缗。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逐对弈。枰未半,林君面颈发赤热,而百龄信手以应,旁若无人。凡三战,林君三北。诸公卿哗然曰:“林君向固称霸,今得过生,乃夺之矣!”复皆大笑,于是百龄棋品遂第一,名噪京师。
弈坛如江湖,从来就是这般无情。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过,到清代,随着经济取代政治,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宰着围棋的流向,江南逐渐成为围棋活动的中心。京师的围棋,反而ri渐没落了。
民国时,běi jing棋坛又热闹起来。其中段祺瑞府上,就曾招致了一大批棋手,包括少年时的吴清源。民国时的běi jing,既有本土的名手,如汪云峰、雷溥华、王幼宸、金亚贤、崔云趾等,也有由外地一度迁居běi jing的,如顾水如、刘棣怀、过惕生。这些外籍棋手,都曾执棋坛牛耳,遂有“南王(子晏)北顾”、“南刘北过”等等之说。良好的围棋氛围,也为后起棋手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吴清源先生就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在“海丰轩”茶楼与顾水如、汪云峰、刘棣怀等名手讨教的经历。吴清源十三、四岁即已称雄běi jing弈坛,除了个人的天才,也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那片丰厚的围棋土壤。当吴先生在90岁的高龄,重回故都,拍摄以其个人经历为主题的电影,回首来时路,恐怕也会是感慨万千!
………………………………
《棋经十三篇》
() 论局篇第一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ri。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yin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上四下卦)。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riri新。”故宜用意深而存虑jing,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得算篇第二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权舆篇第三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合战篇第四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子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虚实篇第五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自知篇第六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者,胜。不战而屈人者,胜。《老子》曰:“自知者明。”审局篇第七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离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局势已赢,专jing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胜者,多败。两势相违,先蹙其外。势孤援寡,则勿走。机危阵溃,则勿下。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误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审局者多胜。《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度情篇第八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辨。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能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诗》云:“他人之心,予时度之。”斜正篇第九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予曰:“不然。”《易》云:“师出以律,否藏凶。”兵本不尚诈,谋言诡行者,乃战国纵横之说。棋虽小道,实与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岂假言辞喋喋,手势翩翩者哉?《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欤?洞微篇第十凡棋有益之而损者,有损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有先着者,有后着者。有紧□(上山下辟)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弃子思后。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yu强外先攻内,yu实东先击西。路虚而无眼,则先觑。无害于他棋,则做劫。饶路则宜疏,受路则勿战。择地而侵,无碍而进。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也。《易》曰:“非天下之至jing,其孰能与于此。”名数篇第十一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答刂],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捺,有立,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上山下辟),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上般下木)。围棋之名,三十有二,围棋之人,意在可周。临局变化,远近纵横,吾不得而知也。用[亻幸]取胜,难逃此名。《传》曰:“必也,正名乎棋!”品格篇第十二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杂说篇第十三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约轻于捺,捺轻于□(上山下辟)。夹有虚实,打有情伪。逢绰多约,遇拶多粘。大眼可赢小眼,斜行不如正行。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勿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动。角盘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扳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十字不可先纽,势子在心,勿打角图。弈不yu数,数则怠,怠则不jing。弈不yu疏,疏则忘,忘则多失。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sè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心动而sè变者,忧其将败也。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复劫。凡棋直行三则改,方聚四则非。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皆筹为溢,停路为□(上艹下巾)。
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者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