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崛起-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下可是下了大血本,因为这十几万马匹散落在四处,要想都抓回来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广州附近乡里还成立了专门的猎马队。

    不过这个也需要大笔的银子安抚百姓,两千万两银子的预算对于广州城是笔天文数字,可是有赵天佑这个大金主做后盾,张镇孙和凌震的腰杆都粗的不行,花钱的口气也比往日大了很多。

    赵天佑也有心支持这支骑兵的发展壮大,将来必然是要集中力量北伐的,训练多少的骑兵都不够用,同时火炮需要机动灵活的运输,大批的新式炮车更是需要大批的骑兵来保护。

    形势一旦反转,各地抗元的力量纷纷涌现,有的是原来宋朝的官员组织干掉驻守的元兵,也有的是周边乡里成立的义军,一股脑的把元军和宋军降将全都杀掉。

    有个一让赵天佑啼笑皆非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没有在意,可是发展到现在已经无法在回避,就是扯旗的各处抗元力量,打起赵天佑旗号的要占八成,只有那些宋朝旧将主事的地方,不好意思不扯大宋的旗帜。

    东南沿海自温州向南,福州、泉州、漳州、潮州、一直过了广州,全部的港口城市已经各自仿制香港岛的旗号,军队也自称已经归于南海舰队麾下,无形中给赵天佑扣了一个天大的帽子。

    紧跟着内陆靠近广州的城市,湖南的永州江西道的吉州率先起事,尤其是吉州为赣军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文天祥长期生活的地方,抗元之心更是浓烈。

    也许是广州宋军的大胜,给了各地抗元力量无穷的勇气和力量,特别是在吉州的抗元作战中,五千驻守的蒙元骑兵,竟然败给了主要由乡间农民组成一万多义军。

    特别需要注明的是,这一万多义军并没有得广州的任何帮助,虽然他们也打着文天祥的旗号,但是在广州战事刚刚平息的时候,除了沿海的港口城市之外,广州支援不了任何内陆城市。

    他们在白鹭洲书院一名书院教书先生领导下,以德高望重的习武世家罗家为主要武力,号召附近乡里的徒子徒孙一起举事,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突袭元军驻地火烧营房。

    大火阻止了元军上马作战的机会,在慌乱之中被杀得乱花流水,当真的一刀一枪打起来的时候,义军得到了周边汉军的支援,经过一夜的血战之后全歼的元兵,一个都没有放走。

    香港岛和广州一起飞速的发展,清远的山里发现了大批的煤矿,另外有品位不低的铁矿和铜矿,可是把一直困扰赵天佑的能源问题解决了。

    抓住的元军战俘派都上了用场,那帮朱清的手下也没有逃过当苦役的命运,都被投入到了清远矿场的建设开发。同时在清远城外北江设立了大型的料场码头,源源不断的把煤矿铁矿石,装船沿北江出海运往香港岛。

    广州城的四周基本都以安定,没有可以威胁的力量,随着军力的爆发式增长,张镇孙开始委任一些州县的官员,并派驻一定数量的军队驻防。

    这时候在广西的元军力量,成了距离最近的威胁,本来李恒率军支援伯颜进攻广州,但是碰到了西江涨水冲断了石桥,他们缺少船只延误了渡河时间。

    等李恒率军快要接近广州的时候,先碰到的竟然是从广州城外逃走的逃兵,被他捉住几个之后拷问,才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到的太晚了,于是乎转身就走返回了梧州。

    因为在宋朝兴盛的时期,对于广西和云南的统治就不是很牢固,大多时候都是委任当地的少数名族头领土司,给一个官帽然以他的名义来治理。

    而忽必烈采取的手段更是如此,直接任命当地势力大的家族为高官,主抓一地的大小事务,然后象征性的派驻一些元军驻守。所以来说广西抗元的民间气氛最低,甚至一些部族根本不在意,是谁来当皇帝他们都是一样的过活。

    方圆几百里内的物资交换贸易需求旺盛,而只有一个能够提供安全交易的地方,那就是来广州,没准还有机会和香港岛做成生意,那可就意味着一条海一样宽广的财路。

    这时候赵天佑又惦记起了李恒,他已经是距离广州最近的元朝军事重镇,目前广州经济和军事发展的势头正旺,赵天佑可不希望有人来打搅。

    于是广州由张镇孙发起了一份奏折,送到了幼帝驻扎新县县城,内容是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吗,起兵征讨梧州系望皇上批准。

    对于突然来的这一份比较正式的公文,张世杰和陆秀夫都傻了眼!
………………………………

第二百七十六章 首次出征

    第二百七十六章 首次出征

    幼帝居住的后堂内室,一共只有四个人,皇太后手扶着幼帝瘦弱的身子,倾听着张世杰和陆秀夫的看法。

    “文天祥官拜丞相坐镇广州,居然不来朝拜万岁,应当何罪?那个张镇孙更是无礼,写这么一份奏折送来,看似按照规矩出兵必须要皇上许可,可是语气生硬有欺君之嫌!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张大人,眼下形势正在紧要关头,莫要再埋怨了。”

    陆秀夫打断了张世杰的牢骚话,虽说幼帝被晾在了新会县城,但是有吃有喝有口热饭,随行的百官和士兵们都很满足,最起码不用在海上漂泊被元军追杀。

    皇太后也叹息了一声道:“虽说文大人没有来朝拜皇上,可是广州城大败元军,击杀元军主帅阿术和左丞相阿里海牙,就连伯颜都吓得成了失心疯,这是多大的功勋啊!

    我虽说是个妇道人家,但是也懂得一些道理,现在皇上年幼无知,也无法把持朝政坐稳江山。这个天下啊,有德者局之,强占着反倒不好,我看还是交给文大人他们手里好了。”

    “太后啊!何出此言啊,这万里江山皆是大宋的疆域,都是赵家的呀,怎么可能拱手让人呢!就是现算皇上年幼,可是还有我们呀,这些文官百官都是忠贞义臣,绝对不会放弃大宋朝和皇上的!”

    张世杰说完双膝跪地老泪纵横,这一年多来风里来雨里去,指望着保住这赵家的血脉不断,大宋的帝位不失,再苦再难也是有希望的。

    虽然他们没有败给元军,却在无声无息之中,被广州的一个香港岛占了先机,竟然得了民心大势,到处抗元的消息中,大多是举得香港岛的旗帜。

    这让张世杰怎么接受的了,可是他没有办法,崖山破釜沉舟一战,本来就已经是死路一条,突然得到火炮的助力才死里逃生,这也是香港岛赵天佑的功劳。

    他们能够在新会平平安安的度日,也是因为广州城吸引了伯颜大军的主力,如是伯颜分兵来袭的话,现在的新会城恐怕早就易手。而这些文武百官和幼帝皇天后,应该已经以死殉国,追随先帝的脚步而去了,哪还有机会再此忧虑天下。

    “皇后,张大人,我觉得文大人不会起异心,更加不会眼中无视太后和皇上。这次奏折请旨出兵讨伐梧州,不就是传递出一个信号,广州城上下官员依旧归属于皇上吗。我觉得大家应该放心,还是把精力放到打败元军上,待到收复所有河山,把元军赶回草原之后,那时候在和文大人交涉也不晚啊。”

    其实陆秀夫心中看的很开,要没有广州城抵抗元兵,大家早都是蒙元刀下之鬼,还有屁的机会思前想后呀,人家广州城不占尽威风还能有谁?

    “也只有如此了,那就请皇上下旨出兵讨伐梧州,同时大大的犒赏广州参战的军民,给他们升官晋爵免除百姓税负,金银之物的赏赐就先免了吧!”

    张世杰说的也是实话,金银之物不免也不行,他们现在吃的是新会的库银,还有没受战火侵扰损失的琼州,按时发往新会粮食和物资的支援。

    加官进爵只需要一张文书,手下的文官们反正没事可做,一天就能给鼓捣好了,只需要盖上皇上的玉玺大印,就算是完成了对广州的封赏。具体的赏银还有官员提升的俸禄,那都是需要你地方上自己解决的事情,这么便宜的好人此时不做,那么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新会派出来传旨的钦差是个小太监,一点钦差的架子都没有,可能是出来的时候受了嘱托,有上次被点天灯的钦差例子在那摆着,哪一个还敢来广州放肆啊。

    皇帝的态度早在文天祥的意料之中,形势比人强,这天下大势在一个月前还不太明朗,但是自从大败伯颜之后,就有点拨开乌云见日头的感觉,一切的想法都有了希望。

    文天祥是个忠于民族气节的文人,自由熟读史书国策,清楚这国家已经到了交替之际,只要赵天佑想要,分分钟这天下就要改衔易帜。

    文天祥是大宋的官员,也受到过赵家器重,是对先皇心存感恩之心的忠臣,如果有一线可能他也不会希望大宋王朝覆灭。所以他也屡次和赵天佑深谈过,也试探过赵天佑是否有称王称霸之心,可结果让他大惊失色。

    赵天佑不想当皇帝,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也不需要说华丽的语言来掩饰,或者是出于面子自己不愿说出来,这个文天祥敢拍着胸脯肯定。

    还有一个让他不解的是,赵天佑心中除了战斗之外,排在第一的不是军队、不是官员、更不是武器和金钱,而是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感受。

    久在官场自然深知御人之道,如何获得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有很多技巧,都放到明处的话禁不得考究,会让人内心产生黑暗,所以文天祥可以的观察过赵天佑。他没有掺杂别的思想,就是出于本能的想法,特别重视普通百姓的感同身受,在这些行为中没有一点水分,否则的话瞒不过文天祥的眼睛。

    到最后文天祥自认,就像看不懂香港岛上的工坊一样,他也看不透赵天佑内心的思想。但有一点他非常肯定,赵天佑不想当皇上,所以才有了张镇孙请旨出兵的奏折。

    宋军的队伍数量开始了爆发性的增长,以前宋军战斗力羸弱的根本,是好男人都不当兵,都要去读书识字参加科考才是出路。再说军饷发放也有问题,说简单就是收入低没人愿意卖命,也没有人给士兵做思想工作,更没有一点民族自豪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参军杀敌可是广州附近百姓终极的目标,能有机会参加广州的军队,那将来的前途和收入都很厉害的。

    要钱有钱、要装备有装备、优越的自豪感,众多新式武器的配发,不说招人严格的香港岛火器营,就是能够加入城卫军都是出人头地的无上荣光。

    西城门外,两百辆双马拉着的炮车缓缓从城内出来,车上是四名魁梧的士兵,还有一架组装好的子母炮。领军将官不是旁人,正是已经提升为旅长的刘长海!

    本书来自
………………………………

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想当帝王

    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想当帝王

    刘长海率领六千火器营士兵,二百门速射炮,五十门重型红夷大炮,队伍中还配有连发弩车这种恐怖的集射武器,就是预防炮兵阵地遭受骑兵冲击的时候,可以用这种一次性大威力的武器对抗骑兵。()

    凌震亲率五万骑兵士气正盛,另外的五万步兵很多都是最近加参军的,正好需要一场战斗来磨炼新兵。同时第一批讲武堂的学员正式参战实习,分配到各个军种的基层岗位,他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战火中慢慢的进化,打造新一代的宋朝军队。

    火炮的应用只是外在的力量,真正打造一支铁血之师,靠的一定是人,而这支队伍的雏形和骨架已经成型,之后需要的就是无尽的战斗中去淬火、去磨炼。

    这才是赵天佑心血耗费最多的地方,武器终究会换代会落伍,既然打开了火药的潘多拉之盒,进入了热武器时代,那么以后都不需要他在做什么,残酷的竞争自然会推动武器的研发。

    而一个国家想要受到别人的尊敬,有一只忠勇的无畏之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个军队的架构上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一颗颗如同螺丝钉般的基层军官。

    是依靠他们才能建立起一支军队的信仰,塑造拥有铁血军魂的无畏之师,蒙古骑兵中依靠血脉维系军队,也是另外一种方法,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

    “赵将军,你真的放心吗?就这么让他们自己独当一面,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赵天佑大撒手的策略,文天祥可有点不放心,尤其凌震性格上不稳定,有时候喜欢冒进,放手让他领军出征会不会有些太随便了。

    “哈哈,文大人,你独自领军的时候,不也是从几百乡军开始的吗,基础上还不如凌震呢。他的性格有时急躁,正好需要统领全局的职位磨炼他一下,将军不独立领军作战,永远成不了帅才啊!”

    “我就是有点怕,说白了就是咱们家底薄,容不得不意外受损失,就像是新开的买卖一样,赚的起赔不起呀!”

    赵天佑笑道:“放心吧文大人,我这人也不大方,好不容易积攒的人手,要是没有把握能够轻易撒手?那个刘长海是个人才我很放心,但是资历太浅,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如果有分歧,他不能够说服凌震,所以也做提前做了安排。”

    “嗯,既然你有安排那我就放心了,现在武将不够用,文官更是稀少,新会陆秀夫那里还有不少官员……”

    赵天佑皱了皱眉头,打断了文天祥的话。

    “文大人,这个事先放一放,我在考虑一下,怎么把问题圆满的解决!我不想当帝王,想必文大人心里非常清楚,但是我也不希望出现一个和我理念相悖的帝王。

    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的兴盛,一个民族希望血脉悠久开枝散叶,仅仅依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唯有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进化去适应,才能够独占鳌头屹立不倒。

    所以呀文大人,眼下你所担心的事情不过是沧海一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随着事态的发展都会解决的。你就安心治理天下的百姓吧,让他们安心的繁衍生息,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样才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未来!”

    赵天佑说完转身离去,讲武堂的课程教材还在陆续优化,新晋的老师每一个都要经过他的面试,合格之后才能任教,所以他一天忙的是脚朝上。

    良好完善的军队基础教育,才是提升作战能力和军队信仰最佳手段,绝非简单的增加银响来刺激士兵。而大宋朝一直奉行的是不能让武将变得聪明,生怕他们实力强大之后,会产生赵匡胤陈桥兵变类似的想法,生生的把一个军事强国变得孱弱无力。

    赵天佑所说的话中有话,让文天祥这么聪慧的脑子都没反应过来,在那独坐喝茶,细细品味赵天佑刚才的话语含义。文天祥也曾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总找不到合适的办法,能让大宋皇朝和赵天佑并存,还要确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安无事。

    赵天佑心中没有帝王之位,他百分之百的相信,可是赵天佑的那些嫡系呢?他们的想法中难道就没有功名利禄?就像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也是借部下的手强行推上去的。

    伯颜返回襄阳之后卧床不起,时而轻醒时而迷糊,经常的舞刀弄剑想要自尽,被时刻盯紧的部下屡次救了下来。休养了月余之后,忽必烈派遣的特使到达襄阳,伯颜才能够下地吃饭,慢慢的恢复健康。

    心明眼亮的人都清楚,向来视声誉重于生命的伯颜,在广州亲自指挥四十万精锐大军攻城,竟然连连惨败死伤无数,还把两位重要的将领阿里海牙阿术都给搭了进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