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没有,但希望渺茫,而且需要你用崔家全部的财力去做,成则安然度过危机,败则倾家荡产。”
崔天赐粲然一笑:“失败的结果也不比杀头惨哪里去,先生还请教我。”
“车还是要造,却不能在杭州造。”
“不在杭州造?那却是在哪里造?”
“你们崔家不是在莱州新开了店铺吗?就在那里造。”
崔天赐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莱州靠海,交通便利,而且那里属于北方,大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在那里造车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了。最主要的是那里离太原近,而且靠海,粮食直接就可以通过海路运到那里,然后装车,可以节约大笔的运费。
“葛东主一言,让我茅舍顿开。”崔天赐喜形于色,能有个靠谱的办法,总算让自己长出了口气。
“别高兴的太早,这个方法只是理论上有可行性,具体操作起来能成功的概率最多不过一成。”葛半城泼冷水道。
“有一成就不少了!”崔天赐并没有被葛半城的冷水所打击到。葛半城一成的机会到了崔天赐手里至少能增加到三成,这希望就大了很多。
“既然你也认可我的建议,那我便给你推荐个人或许能帮到你!”葛半城看崔天赐接受了他的建议,心里也是高兴,便出言说道。
“葛东主推荐的人肯定是极有帮助的。不知此人现在哪里?”
“不过是个车把式,却是个重义气的,在莱州城有些威望。我曾对他有过恩惠,这个给他,说不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说话间摔过来一个玉扳指。
崔天赐接过一个看,这扳指不同一般装饰用的扳指,一条条弦痕历历在目,看来前主人定然是个勤于练习箭术的高手。
………………………………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万事俱备(一)
莱州湾沿岸多浅滩,却并非没有优良的港口,只是时人并未重视,宋时的良港多在两浙路,对京东路沿海的开发并不在意。
此时一首五千石的海船驶入了莱州湾新建的港口。港口设施简陋,并未有渔船停泊显见还只是初创。离海港数十里的地方有一处占地三千多亩的院落。却并非是哪个富家大族的私人庭院。乃是江南第一造纸名家崔氏在京东路新建的造纸作坊。
作坊乃是新建,起初人员并不多,最近几日却是逐渐热闹起来,不断有拖家带口的工匠前来作坊。
海船靠岸后不久,船上一位翩翩佳公子从跳板上缓缓走了下来。码头上已经有数十位迎接的人员在等待着。
“少爷,崔福给您请安!”公子刚一到岸,人群最前面一个中年汉子激动的上前行礼。中年汉子的举动告诉后面的众人,今天的主角到了,于是后面的来人纷纷跟着行礼。
“崔福辛苦你了!看来你的手笔可比崔喜大多了!”公子笑的很满意。
原来随着崔氏纸坊最近一年多的急剧扩张,崔家的老人都陆续派到外地掌管当地的生意。崔喜被派到了江南西路执掌当地的纸坊,做的风生水起。崔喜和崔福平日里如同孟良焦赞一般,一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看着自己的老伙计在外地混的人模狗样,老实如崔福也不禁起了心思。半年前崔天赐有意在京东路开设纸坊。崔福鼓了几次勇气,终于开了口。
崔福开口主动请缨,倒是让崔天赐吃了一惊。崔福平日里给崔天赐的印象就是那种任劳任怨,不争不抢的老好人形象。
这样的老好人到外边独自执掌一方还真让崔天赐放心不下!毕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拓出一片市场来绝非平庸者能够胜任。不过崔福既然提了出来,作为崔家的老人,为崔家忠心耿耿服务了几十年,崔天赐实在无法开口拒绝。最后决定让刘贺暂时陪同崔福到莱州建厂
没想到刘贺呆了两个月就回了杭州,告诉崔天赐,崔福在当地简直是如鱼得水。崔福厚道的为人短短的时间内就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平日里招工等杂事当地人都愿意跟崔福打交道。章而为人圆滑的刘贺反而没有崔福受欢迎,这让刘贺哭笑不得。
崔天赐听了也是觉得匪夷所思,后来想想这莱州就是后来的山东地界,山东人都是出名的忠厚实在,也就释然了。
“少爷,崔福已经按您的吩咐去招工匠了,已经有七十八名工匠在作坊里。如今十里八乡的工匠都被咱招来了,再想招可就难了。”
“恩,你不用着急,这事我来想办法,走,我们先去作坊,看看你的劳动成果。”崔天赐看着一脸歉意的崔福,笑着安慰道。
到了纸坊,崔天赐一看,这地面真叫宽阔,比起这里来,崔家的老作坊实在提不上台面。崔天赐走了一圈足足花了两个时辰。看这地界,水源运输样样不缺,确实是建造纸坊的理想场所。
围墙围起来的有三千多亩,可据崔福讲,他们买下来的地足足有万亩。而费用不过区区百余贯钱。之所以这么便宜,是因为这块地种啥啥不出,连种子都会赔进去。百余贯钱已经让原主人喜出望外,觉得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崔天赐点点头,能有这么大一块地对将来作坊扩张大有好处。至于闲置的土地,反正没花多少钱,闲着就闲着吧。
………………………………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万事俱备(二)
崔天赐这次来,宋归仁是跟着的,不止他跟着同行的还有一百零五位木匠。算算加起来有近两百位工匠了,宋归仁大体考察了一下这些当地招募的工匠的水平。
看了之后脑袋顿时大了许多,这些工匠大多只不过掌握了木匠的基本技能,只能做些最基本的家具,对于车辆这种对技术难度要求颇高的东西,要求他们这种水平的能做出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当宋归仁将这种可怕的结论告诉崔天赐的时候,却并没有在东主脸上看出预料之中的失望神色。
“他们会能将一根木头打磨成需要的形状不?”崔天赐问道。
“锯、刨、凿、磨是木工的基本工,若是连这都不会那还能成为木匠吗?”宋归仁心中充满对外行人的鄙视。
“呵呵,那就够了!”
看着满不在乎的东主宋归仁痛心疾首。
“你知不知道制作一辆车对木匠的要求有多高?一要车轮必须为正圆,否则就转不快,二要轮子平面必须平正,必须与圆盘严丝合缝,三要辐条必须笔直,四要每个轮子在水中的沉浮一致。五要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尺寸重量必须一致。六是轮子的整体结构必须非常坚固。七是要求车毂的粗细长短要适宜。八是要求车轮的长度要适宜。九是车轴选材务必要精良,坚固耐用,转动灵便,十是整个车轮都要求选用坚固的材料。这十要可不是一个平庸的木匠就能具备的。”
看着宋归仁气急败坏的样子,崔天赐觉得很搞笑,只是轻飘飘的说了句“他们不具备,可是你具备啊!”
宋归仁几乎要求气炸了,眼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没有合适的工匠就意味着不能按时做出这么多车辆,不能做出车辆的后果有多严重,宋归仁是心知肚明的,可偏偏东主还当做儿戏。
“我是知道,可你也知道那是一万辆车啊!我全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既然你都不怕到时候延误了军粮,那我有什么好担心的?”
看宋归仁真的急了,怕气坏了真心关心他的老人家,收起戏谑的语气认真的说道:“你虽然不能做一万辆车,可你知道这一万辆车怎么做。你也知道每个部件怎么做。你只需要让他们每个人负责一个部件,按照统一的标尺做出来,技术好的负责打造车轮这种难度大的部件,技术差的就负责打造车把车身这种简单些的部件,最后再统一组装起来,问题岂不就解决了吗?”
崔天赐的话虽然说得简单,宋归仁却琢磨了半天才听明白,刚开始下意识的想反驳,可仔细一想却觉得非常有道理。分工协作,各负责一块,这样虽说技术有差距,但只负责一小部分,孰能生巧,自然能把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
有道理归有道理,不过宋归仁并不认为真的可以这么做,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造过车。
“东主,你这想法虽然奇特,老夫也觉得有些道理,可这根本不是造车的程序,我们时间有限,根本没多余的时间让你胡搞,当务之急还是多找些熟练的木匠来,早日开工才是正理。”
晕了,这在后世是人人皆知的流水线作业程序居然被怀疑,崔天赐很是无奈!倒是不能怪宋归仁脑筋顽固,他活了几十年从没见过人这样造车。
“这个方式在极西之地甚为盛行,那里几十人就可以组装上万辆车,先生莫要担心。”崔天赐只好搬出莫须有的极西之地来试图说服宋归仁。
“我不管你极西极东,反正老夫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是从未见过。若是你那般说,木匠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证车把与车身能严丝合缝?如何保证轮和轴能次次恰到好处?若是不能,每个人造出一个部件,最后组不到一起,只能成为一堆废料,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老头越来越生气,最后竟是声色俱厉。
崔天赐看老头固执的可爱,不得不拿出最后的杀手锏。
“呵呵,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将标尺全都统一,保证标尺都是一样的,再制定统一的操作步骤,您来做监工,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我保证一定能让不同工匠所产的部件可以完美的组合在一起。若你还有疑问不如我们按这种方法试做出一部车来,看结果如何?”
宋归仁觉得自己够固执了,没想到东主比自己还坚持,看看再坚持只会让时间越来越少,既然东主说试试,那就试试吧,尽快试完让东主死心也就是了。
崔天赐看宋归仁答应了,心中大喜,只要愿意尝试,那宋归仁就跑不出自己的手心,崔天赐心中暗爽。
宋归仁是个行动派,说做就做。第二天就挑了几个手艺还过的去的工匠,按照崔天赐的说法将整车分解了,每个零部件都标注了尺寸,吩咐所有拿到图纸的工匠就按照图纸上的标注不差分毫的做出来。
………………………………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万事俱备(三)
老宋将时间限制的非常死。三天,就三天。在他眼里成功的概率太低,既然认定了要失败,能节约点时间就节约点。
这三天的时间作坊里亮如白昼,哪怕是几个人同时动手三天造出一辆车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虽说宋归仁只是挑选了几个工匠来造这部试验车,事实上每个工匠都有人帮忙打下手。一来时间紧任务重,二来大家也都好奇这种造车的方式,看热闹的同时也顺便帮帮忙,毕竟自己来这里也是为了造车,万一这种方式可行,也可以提前积累些经验。
这三天的时间手下的工匠忙,宋归仁也没闲着。虽说心底认定崔天赐的方法不行,但他也绝不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而有一丝马虎。作为大匠的职业操守让他对手上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做到最完美。
三天过后,崔天赐过来查看成果,这三天崔天赐忍着好奇心没有来。主要是怕自己忍不住会乱指挥,自己虽然知道些流水线的概念,但具体的操作步骤哪里有这些专业人士清楚。崔天赐相信只要自己将大体的概念提出来,这时代的工匠一定会自己想出完善的方法。
进了作坊,看着满地的木屑碎块崔天赐直皱眉头,这跟自己印象中后世规矩整洁的工厂没有一点相似之处。这样的作坊真能组装成功一辆车吗?崔天赐心中也有些打鼓。若是今日不能成功自己的流水线生产的计划就真的要破产了,可没有流水线生产,还有可能生产出这么多的车辆吗?
崔天赐带着忐忑的心情走到了工匠中间,此时所有的工匠们围成一团,正在争论着什么。工匠们似乎对争论的话题抱有十足的热情,每个人都想往圈内挤,想要参与到话题中去。
崔天赐不得不喊了几嗓子,亮明自己的身份这才得以来的圈中。圈子中间摆放着长长短短的木板木条和木桩,还有两个圆盘状里面是曾发散状的各类木棒里面又一个小圆圈的想必那就是车轮。
车轮已经组装完毕,车身正在组装当中,看一个工匠正艰难的将木板的一端插进木块的槽中。试了几次发现槽的大小略微小了那么一点,木板无法完全卡进槽中。
崔天赐看到作为组装人的宋归仁眉头皱了几皱,崔天赐的心也不禁颤了几颤。只看到宋归仁将木板拿了下来放在条凳上,用刨子刮了两下,然后再插上去,这下一次性到位,严丝合缝。看到此处崔天赐悬着的心才略微放了下来。
随后的组装过程基本上就是重复这个节奏,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小的瑕疵需要修正。好在作为大匠的宋归仁对于这种小毛病的修正算是手到擒来。忙忙活活知道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来才算将这辆车组装完毕。
早有找好的车夫在现场等着的,车夫眼看着一块块的木料一天的时间就拼成了一辆车,嘴巴张着就没合起来。等到车辆装好交到他手里这才将嘴巴合上。
等到他再三确认这辆车不是给娃娃们耍的玩具而是真正拉货的车,这才小心翼翼的拉起车往路上走。刚开始一步步往前挪,生怕一不小心散架了。等走出二里多地回头望望这车还好端端的在自己手上,车夫这才放开胆子撒腿前行。
十多里地跑了个来回,众人围着车夫问上问下。
“真没想到这几块木料临时拼起的大车居然跑几十里地不散架。我老王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见。”车夫不忙回答工匠们的问题倒是一开口就感叹起来。
“这车拉起来咋样?比你那用老的车辆跑起来如何?”一个心急的工匠在外边大声的问道。
“这位师傅的话可就外行了,这新车不跑个两三个月如何比的了旧车?”车把式一脸的不屑,显然对工匠外行的问话很是蔑视。问话的工匠老脸一红,他虽说是个木匠,却重来没有打造过大车,平时也就是打造个桌椅板凳的手艺,若不是这流水线作业法,他这辈子也不敢做打造大车的梦。看着自己亲手参与打造的车俩在路上狂奔,工匠忍不住问了句外行的话。
“那比你经手的其他新车如何?”又有工匠接茬问道。
“车轮不够平,跑起来颠的厉害,车把毛刺没挂的干净,就俺这长满老茧的手都被扎了进去,这活干的够糙的。”车师傅一点面子没给工匠留,当面便将这车的不足说了出来。
车师傅话一说完,就有工匠脸上飞起了红霞。那车把不就是自己打的嘛,活是糙了点,但就三天的时间以往只打过板凳的水平能打造出来就算不错了。脸红的工匠心中这样安慰自己。
………………………………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万事俱备(四)
“套上牲口,跑两圈!”宋归仁脸上无惊无喜,只是平淡的吩咐道。
一时间尘土飞扬,化成两道黄色的巨龙跟随在狂奔的马车身后。试车的地方是作坊外未平正的土地,颇有些高低起伏。看着远处的新车被马拉的颠上颠下,崔天赐的心还是揪的紧紧的。
两圈终于跑完了。将驽马解套,工匠围着车子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观察,连车厢的背面都不肯放过。
宋归仁尤其看的仔细,都检查两遍了还是没有放松的意思。崔天赐终于忍不住问道:“先生觉得如何?”
宋归仁不理崔天赐这茬,又将车身检查了一遍,才道:“出乎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