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陆哲家的地插秧的时候,陆哲遇到了重大的阻碍。陆哲不仅对种植的作物做了改变,而且还对种植的手法进行了改革。
左华山位于后世河南与安徽接壤的地段,但是还是属于河南,中原自古是产粮地区,所以陆哲就想起后世河南老乡爱吃的主食起来,想要改黍米为麦子。
对于这点,村人都觉得陆哲疯了,在他们看来,村里的地,都不是什么上田,只能种黍米这种比较好养活的作物,怎么可能去种麦子等作物。肯定没什么收成。
虽然馎饦,毕罗,胡饼等食物确是要比黍米可口,但是那个需要浪费多少麦子啊。不少人心中都暗暗地想。
这个年代,因为没有石磨,麦子脱壳都是靠后世那种打谷子的连枷,而面粉,更是靠人工用石舂,一下下舂出来的,要得到面粉,极为费力。而且做出来的面粉还含有麸皮。要想得到后世超市随处可见的精白面粉,就需要过筛,再舂,把这个环节重复好几遍,才能得到精白面粉。
对于这时的一般农户来说,麦饭才是麦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将脱壳的麦粒,直接蒸熟当饭吃。各位自行想象下这个口感,所以在石磨出现之前,麦饭一直都是穷人的食物,因为容易吃坏肚子,地位甚至还不如黍米呢。
对于陆哲想要种麦子这个事情,村人是持反对态度的,而陆哲自己,也对自己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信心,毕竟他也没有种过地,于是,再次表示自己的制盐秘术可以给自己换到足够粮食,自己只是想试试而已的态度后,陆哲也从善如流地将家里的地一分为二,一半种麦子,一半种黍米。算是勉强让林姜氏之流不再数落他。
在种植什么作物上,村民勉强跟陆哲达成了共识,而且或多或少地,都用一副看败家子的目光看着他。
而陆哲关于种植方式的坚持,让村人彻底难以苟同。
陆哲后世也去过不少次乡下,看到过麦田,大概知道麦田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个是后世获得高产的基本要素,这一点陆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陆哲按着记忆中麦田的样子,给插秧组描述一番之后,村人纷纷炸锅了。
哪有这般种地的。听过陆哲的要求之后,所有人都是一副惊诧的表情,原来,因为唐朝地力的原因,唐人插秧的间距都很大,为了保证每一株作物都有足够的养分,而陆哲要求的,竟然是插得如此密密麻麻,这不是浪费了土地和种子么,村人们都表示哪怕陆哲自家的地,自己也不能看着陆哲这么胡搞。
事实上,汉唐之人,种地都比较稀,确实也是有地力的原因,不过导致古代收成一般的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除了浇水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怎么做,稀疏的田里经常长了不少草也不拔,所以陶渊明才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语。
当然不是因为古人懒,中国的农民,向来都是最勤劳的一群人,只是因为一是缺乏这方面知识,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才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因为缺乏文化和受限于古代资讯不发达,很难系统地流传开来。而且古代的技术官员,也很难受到重视,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缓慢。
二是缺乏相应的工具,古代农民的劳动强度非常地高,远比现在的农民要辛苦得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只能算小意思,种田,是全家老小的事情,是一年四季的劳作。
三是古代的农民除了应付生计以外,还要应付沉重的徭役,哪有什么时间来搞这些。
所以,古代那些所谓耕读传家的人,一般都是大地主,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其实就是个大地主,家里三代为官,广有田地,光房子就有三处,而且田庄广有别业,而且因为是士族,不用缴纳税赋和徭役。所以他才能愤而辞官,如果他真的穷得一比,跟一般农民一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看他会不会为了五斗米当个舔狗。他所谓的“贫穷”,不过是跟当时的世家大族比罢了。类似后世那种小老板哀叹着自己跟马爸爸比起来,只是个乞丐一般。
这就跟后世一样,嚷着回归山林,包了个山头搞生态农业的,大多数都是些有钱人,在后世,有钱人承包个山头当农民可是说是逸趣,而一般的农民,还是很苦的。
老子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还是知道一点如何科学种地的,陆哲的耿劲也上来了,虽然对于种植没有经验,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深耕细作这个路子是对的,不然后世的耕地那么少,还是养活了那么多人,而且还是在不少耕地改了厂房和改成了蔬菜大棚的情况下。再说,五庄观身处山中,耕地本来就少,虽然不用交税,但也是半年野菜半年粮。自己这个搞法才是正确的。
怀着这个想法,陆哲跟村人争了起来,连梦中那个赤松子都搬出来了,但是村人还是十分怀疑,最后,还是在明长老的干涉下,勉强达成了共识。
“等着吧,到了秋天,一定会让你们大吃一惊。”陆哲轻轻地锤了锤已经变得酸痛的要,一边恨恨地自言自语。
因为村人都不认可陆哲的搞法,所以陆哲只好向村人表示,自己来就好了。于是,每日做完早饭之后,陆哲还要急急忙忙赶到自家地里,按照自己的想法插秧。
“当个先知,确实还是痛苦的。”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的陆哲瘫在床上,累得饭都不想吃,一边无奈地看着窗外的星空。
窗外的夜空很纯净,漫天的星斗,极为好看。
像极了当年哥白尼看到的星空。
………………………………
第八十五章 故人来访
著名的哲学家刘二麻子说过,唯有星空与死亡是公平的,所有人都在它们的笼罩之下,没有例外。
而有趣的地方在于,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中,你永远也不知道,此刻有哪些人跟你在同时仰望星空,而这些仰望星空的人之中,又有多少人,因为尘世之线的牵连,从而跟你产生奇妙的联系。
佛家管这种联系叫因果。
道家管这种联系叫做命数。
而我们普通人,对于这种联系,有一个高大上的归纳,通通叫做——巧了。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此刻,远在长安,九重宫禁深处,一名被唤做二郎的男子站在沉香木所制的栏杆前,也看着满天的星子,喃喃自语着陷入了沉思。
他背后的矮几上,摆着一叠上好的白纸,散发着笔墨的香气,上面的内容,全是有关于某个被称为清都山水郎的家伙的所有情报,包括他与任城公主关于官家定会出兵吐蕃的机密谈话,包括他做的几首诗,俱都在内,甚至连陆哲当时的表情跟语气,都描写得很详尽。
长安城的另一处,一座极尽奢华的高楼中,名为崔元礼的贵公子的醉倚在胡塌上,手里也同样有一叠的白纸,内容跟前一份差不多,贵公子一手搂着唇红齿白的**,等着他把玉盏里的美酒送到他嘴边,饶有兴味地看着窗外灿烂星空下的长安城。
“管仲之术么?一言出而乱一国,有趣,有趣。”贵公子如是说道,接着翻身把那名妖童压在身下。
抛开贵公子和他的**后续是如何不堪入目不谈,此刻,远在长安千里之外的钱塘,一名面容阴柔的男人看着案几上的那一小袋精盐,星光下,男人的笑容变得意味深长起来。
同在灿烂星光下,与前面阴柔男子面容有几分相似的胖大男人,看着陈州城外某个大坑,神情无比虔诚。
而就距离这个胖子几十里开外,一名做道士打扮,仙风道骨的老者,身披星光,看着面前左华山巍峨的山岭,心中于是打定了主意。
……。
陆哲不知道,自己这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给大唐带来了一阵不算小的风,此刻的他,看着天空中满天繁星,想着明天的巨大工作量,很快就沉沉地睡去了。
他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夜之后,长安城派出了一队精骑,火速往陈州而去。
紧随其后的,乃是崔家与裴家的家将。
江南的木氏商行,开始在各州的偏僻之处,新建了不少作坊,招了不少匠人奴仆,许以重金,不过许进不许出。
而一个名为《西游记》的故事,也在各州之地以极快地速度流传开来。
木氏前往五庄观的商队里,也多了一个身材魁梧的胖子。
而那名仙风道骨的道装老者,终于在天明之前,于晨光熹微之时,穿过一片密林,来到了一座名为五庄观的山村村口。
最先发现这名老道士的,是影家的长女,名为影雉。在陆哲不多的记忆里,影家的人从来都是神出鬼没的,而这位叫做影雉的大姐姐,是他们这一辈中,岁数最大的人,比段二狗都大一岁,但是从她十三岁之后,自己就很鲜于见到她,她也不在村里,听说是去山外了,只会在元旦或者中秋的时候,才会出现在村子里。
而这次春耕时节,影雉也在村里,被分到了畜牧组,所以跟陆哲有些接触,陆哲对她印象还不错,影雉虽然话不多,但是时常露出温暖的微笑,每天来吃饭的人之中,她是最早的一个,自然也是干活最早的那个,但她每天走得却是最晚,总是帮着村里人做事,甚至还帮过陆哲他们洗碗。而也只有她,愿意帮陆哲收拾那些牛的粪便。
多好的小姐姐,只是可惜了,名字取得不好。陆哲不止一次暗暗吐槽过影家人取名字的风格,全是很简单的动物名称,影鹭影鹤影蛇都还好,而一个女孩子叫做雉,陆哲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雉对于女性来说,都不算友好。最出名的就是刘邦的老婆,养了面首无数,把人当做猪,被称为毒妇的吕雉了(把人当做猪这个兄弟们可以自行百度一下,略微的恶心了),而在后世,你很难想象父母给女儿的名字取名叫做鸡……
“敢问长者,所谓何来?”十六岁的影雉站在老者的面前,浑身的肌肉都绷紧了,手向自己的后腰摸去,那里有一把足以削金断玉的匕首。
“汝是影家之人?不错,不错,烦请小娘子告知鬼三叶一声,就说故人来访。”老者一捋银须,简简单单一句话,仿佛就有一股让人心情平和的力量。
虽然影雉不明白为何老者知道她是影家的人,但是她楞了一下,还是老老实实地行了个礼,扭头回村去了。
影雉之所以乖乖地回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者的那句话,因为很少有人知道鬼长老的名字,知道这个名字的几乎都是长老一级的人,而影雉也是恰好听到过,听到来人报出了鬼三叶的名字,影雉可以确定,此人跟鬼长老有着不浅的渊源。
影雉所不知道的是,历代鬼宗的宗主,都会被叫做鬼三叶。
有药名为鬼三叶者,又名鬼针草,清热解毒,可治多种顽疾,但若用之不当,则为毒草也。
“长者稍待。”抱着对于老者能穿过那护山大阵的疑惑,影雉依言去鬼长老家通知,不一会儿,如深山老鬼一般的鬼长老,罕见地换了一身极为繁琐的礼服,开始往村口走去。
咦?早起的村人,包括陆哲在内,看着鬼长老这幅模样,纷纷表示了一定程度的震惊。别说陆哲,就连年长一些的邓鬼氏铁三等人,都从未见过鬼长老这幅装扮。
而更加让人惊奇的是,不一会儿,听到影雉报告的明长老和邓长老,也换了一身礼服,联袂往村口走去。
这下,村人们的好奇心彻底被引起了。
虽然鬼长老在村子里积威甚重,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村人的好奇之心,何况明长老和邓长老也出动了,看来一定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于是,不约而同地,食堂里的所有人都放下了筷子,只敢远远地跟着三位长老后面,看着他们一行人。
“多年不见,鬼兄依然风采依旧。”正在村口看着石碑上梅花篆字的老者,远远地看见鬼长老到来,赶紧打了个稽首,高声开口道。
“孙思邈,汝来作甚!”鬼长老也回了一个礼,随即冷冷地开口道。
“见过明兄,邓兄。”老道并未回话,而是冲着后面而来的两位长老行礼。
“见过孙兄。”两位长老也赶忙还礼,态度颇为恭谨。
“本不想打扰众位的隐逸之乐,但是贫道遇到一棘手之事,不得不冒昧前来叨扰,倒是贫道的不是了。”孙思邈气度极好,笑吟吟地开口道。
“哪里,哪里,孙兄乃是贵客,今日得遇,吾等之幸也,还请村中叙话。”出乎意料地,开口的竟然是一向少言寡语的明长老,众人心中都对这个道人的身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震惊。
而更加震惊的,便是站在远处的陆哲,鬼长老的声音低沉阴冷,极其富有辨识度。哪怕是声音不高,也有足够的穿透力。
孙思邈这三个字一出,陆哲的便如遭雷击,呆呆地看着那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矍的老道。
我擦,竟然是药王爷,孙十常本尊,难道这千百年后人们所敬仰的妙应真人,据传说活了141岁的孙思邈,也跟山门有着联系不成。陆哲呆呆地想,似乎明白了什么。
“愣着作甚,还不赶紧弄几样汝拿手的吃食,好好招待此人,免得有人说我五庄观之人失了礼数。”看着陆哲呆呆地盯着孙思邈,鬼长老大觉丢脸,走过陆哲面前的时候,手指不着痕迹地在陆哲身上的某处一点,随即一阵剧痛传来,陆哲突然发觉自己不能动了。
我擦,点穴真的存在,陆哲发觉自己全身都僵硬了,连表情都没有办法做出,只能保持着那个呆呆的表情。
老白的葵花点穴手不是传自于鬼长老一脉吧。陆哲呆呆地站在原地,一股酸麻痛痒的滋味传遍全身,哭笑不得。
………………………………
手疼,感冒了,有点卡文
都怪昨晚的风太凉,感冒了,头疼,昨天写了一点,感觉不满意,又删掉了,今天有点卡文。
………………………………
第八十六章 药王的要求
“呵呵。烦请明兄带路。”孙思邈自觉站在明长老右边,落后半个身位,以示尊敬之意。
当然,这是古礼,上古秦汉之时,都是以左为尊,但是隋唐时期,就变成以右为尊。孙思邈之所以右自居,表示自己今日是以山门之人的身份前来。
三人经过陆哲身边的时候,孙思邈也不着痕迹地往陆哲身上一拂,陆哲发觉自己又能动了,立刻龇牙咧嘴起来。
我擦,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兰花拂穴手的前身?陆哲扭了扭,觉得浑身无一处毛孔不妥帖,药王爷就是好鸭。陆哲看着鬼长老的背影,陷入了深深的怨念中。
“哼!故作姿态。”鬼长老冷哼一声,他给陆哲点的穴道,只要片刻就要消散了,这时孙思邈过来解开,这老儿,端的奸猾。
四位老者,迈步往鬼长老家而去。陆哲虽然很好奇,但是他还是依言回到食堂,开始给几位长老准备吃食。
除了惯有的豆浆,豆渣鱼肉野菜饼之外,陆哲还开了个小灶,舀了几碗豆花,给上了一盘炒豆芽,早春的春笋极为新鲜,让林狗组合挖了几根,放到火力烧得漆黑,拨开笋壳,露出里面白生生地肉来,一口下去,笋天生的鲜甜滋味让人欲罢不能,陆哲将外面笋给了食堂众人,只选了脆嫩的笋心,细细的切了,旁边另有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上好的精盐,用来蘸着吃。
做好了这一切,陆哲请邓鬼氏帮忙煎下鱼肉饼,自己找了个竹篮,左手提着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