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第二天,族弟王登科刚刚睡醒,就听见了一个噩耗。
不愿意亲眼看着王家家破人亡的王登库,上吊自杀了。
八大晋商,只剩下六大晋商了。
()
………………………………
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赏
第二天,朱舜得知了这件事,高兴的又和老爹二叔三叔喝了一个酩酊大醉。
女真为了扶植给八旗每一旗提供粮草、铁骑、茶叶的大晋商,耗费了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也只有八大晋商才有那个实力,带着海量的货物越过宁锦防线。
其他那些小晋商只是小打小闹,满足不了人数众多的八旗子弟。
想要扶植一家顶级商贾,很难,智谋、运气、时间等等缺一不可。
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接连灭亡了两大晋商,没个二三十年难能扶植起来。
半个月后,得知这个消息的皇太极,恼羞成怒的第一次当着大臣的面,摔碎了最爱的斗彩鸡缸杯。
朱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把天下最有权势之一的皇太极,气的半死。
如果是知道了,估摸着又要去找老爹和两个叔父喝酒了,再喝他个酩酊大醉。
不过今晚是不能喝了,要等到明天早朝结束,因为明天的早朝,朱舜是需要上朝接受封赏。
第二天,早朝。
朱舜刚刚走到御道上,就听见平时闷不吭声的徐光启,拄着拐棍,主动给其他几位东林党尚书和侍郎们打招呼。
“顾侍郎,今天的气色怎么这么差,面有菜色啊,是不是有日子没吃肉了。”
“齐侍郎听说你无肉不欢的,怎么听说最近吃斋念佛了。”
吃个屁斋,念个屁佛,家里只有粮食,想吃肉也得有啊。
朱舜瞧见徐光启容光焕发的在那里打招呼,心情莫名的好了很多,很想做一个摊手的动作。
这次我可没坑你们,是你们自己非得往上面撞,我也很无奈啊。
除了正二品的徐光启,朱舜还见到了一位穿着锦鸡补子的二品大员。
两只手抄在袖口里,满脸笑眯眯的富家翁。
富家翁朝他挑了挑眉毛。
似是在说,能把东林党和晋商坑到这个地步,老夫甚是佩服啊。
朱舜瞧见内阁宰辅温体仁这么佩服自己,坦然接受,也朝他挑了挑眉毛。
小事一桩。
旁边的徐光启瞥见朱舜和温体仁在那,眉目传情,以他看淡一切的心境,多了几分好奇。
心想朱小子怎么认识这么一位人物。
早朝的时辰快到了,朱舜最后给富家翁挑了挑眉毛,跟着西法党人,踏上汉白玉御道,走进了那座黄色琉璃盖瓦的皇极殿。
坐在大殿之上的崇祯,不停的寻找朱舜的身影,一盏茶以后,终于是满是乌烟瘴气的朝堂,找到了满脸平静的朱舜。
崇祯脸上忍不住出现了一丝笑意,低声嘱咐了一句:“承恩,朱舜身边的护卫要加强了。”
王承恩低眉顺眼的站在一旁,问了一句:“皇上,上升到什么级别。”
崇祯想了想,说出了一个让王承恩心底掀起惊涛骇浪的一句话:“皇子。”
两人刚刚商讨完,怎么保护朱舜这个国之重器,孙元化站了出来。
孙元化走出朝班,故意把声音提的很高:“启禀皇上,在顺天府建立二十七处县学的事情,是不是要提上日程了。”
崇祯不留痕迹的看了一眼东林党成员,站在最前面的几位老尚书,眼皮子直抖。
崇祯从来没见过东林党的几位领头羊,气到这种地步,心情大好的说道:“准了。”
孙元化又看了一眼刘汉儒,前几天都已经内定要站在尚书身后,现在只能窝在众多郎中的最后面。
虽然刘汉儒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讥讽他,孙元化却没有半点落井下石的意思,只是阐述了事实:“刘汉儒要去当庄稼汉这件事?”
崇祯的心思全在土豆面粉上,想到今年终于能够给辽东边军,足额的粮食了,随口打发道:“准了。”
这些细枝末叶的小事解决了,接下里就是要封赏朱舜了:“朱爱卿,想要什么赏赐。”
听到皇上询问朱舜想要什么赏赐,满朝哗然,一般封赏官员,都是朝廷提前拟定好的。
封赏什么,就接受什么。
皇上对于朱舜也太过恩宠了,直接问他想要什么赏赐,这就相当于给他一张空白的票拟,让朱舜在上面随便填写。
朱舜从朝班里走了出来,没有半点紧张,仪态大方的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不敢贪功,磨坊是宋家建立的。”
“磨坊的新式机械是微臣的弟子,宋士慧发明的。”
不贪功。
崇祯在心里又给朱舜记了一笔,看着仪态不俗的朱舜,越发的喜欢了,甚至开始觉的朱舜是上天赐给他的张居正。
还有这个宋家,去年就主动开设粥厂,现在又帮着朱舜干出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功。
崇祯的手指,不留痕迹的敲了敲金黄色龙椅。
王承恩不看任何的书卷,直接报出了宋应晶最近的履历:“宋应晶担任权知顺天府府尹的这一年,没有贪墨老百姓一分银子。”
“所有的灾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凭借以工代赈的办法,疏浚了很多的河道。”
乌烟瘴气的大明朝廷,清官少,能吏更少。
以大明现在病入膏肓的国体,崇祯情愿官员贪腐一些,但是他们要有能力治理一方。
宋应晶不贪,是个清官很难得,更难得的是治理一方的才能,还这么的出众。
唯一的缺陷,只是个举人。
但是以现在的情况,朱舜立下了如此大功,明显又在举荐宋应晶,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
一盏茶过后。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加封宋应晶为权知河间府知府。”
这句话落下,顿时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满朝的官僚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想在河间府推广土豆。
“皇上,不可!宋应晶才疏学浅只是个举人,担任了河间府的知府,恐怕不能服众。”
“皇上,万万不可开了这个口子,如此一来,就是破坏了科举制度。”
“皇上,这么做会寒了天下士子的人心。”
崇祯知道满朝的官僚肯定会反对,继续说道:“加封权知保定府知府。”
毫无疑问,再次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业革命的根据地
真定府、广平府、大名府。。。。。。。。。北直隶的州府说了一遍,全部是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崇祯装作震怒的样子,猛的拍了一下金黄色龙椅的扶手:“你们是皇上,还是朕是皇上。”
满朝官僚看到皇上震怒了,站在黑亮如洗的临清贡砖上,不敢说话了。
孙元化踩出清脆的声响,走了出来:“皇上,不如折中,把宋应晶官帽子上的权知去掉。”
听到是已经推广了土豆的顺天府,满朝官僚放心了,也没人出来反对了。
东林党的几位白发侍郎,却是转头看了一眼孙元化。
徐光启真是培养了一个好接班人。
看似是给了皇上一个台阶,也给了满朝官僚一个台阶,实际真正的目的,就是这个顺天府知府。
顺天府推广了土豆是没错,但这等于挖全天下官僚乡绅的根基,肯定会想尽办法破坏。
宋应晶倘若还有权知的名头,有的是办法,把他从顺天府知府的位置赶下去。
只要把顺天府的治理权拿到手,官僚乡绅们有太多的办法,让土豆的推广无疾而终。
现在宋应晶顺利去掉了权知两个字,只要皇上不点头,谁也动不了这么一位一方大员了。
结果,很多的官员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功破坏了一场阴谋。
朱舜彻底放心了,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顺天府这块根基给稳定了,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推广。
顺天府还没稳定,就想着去其他州府推广,最后很容易两头落空。
有了宋应晶担任顺天府知府,加上皇上的支持,顺天府就是实业家们的根据地。
固若金汤。
官僚乡绅就算有通天的本事,没了上层、中层、下层的支持,在顺天府也翻不出什么浪花了。
终于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朱舜紧绷的心情当场就轻松了,这段时间总算没有白忙活。
敲定了一个举人担任顺天府知府,崇祯继续说道:“另外宋士慧授予国子监监生。”
大弟子宋士慧成为了国子监监生,朱舜对于这个赏赐,更为满意了。
国子监作为大明的最高学府,能够进入国子监的人很少。
一是各地出类拔萃的举人,叫做举监。
二是三品大员的子孙,叫做荫监。
还有一种就是豪商巨贾花费重金,捐了一个国子监监生,叫做例监。
进入国子监并不是真的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积攒人脉,官场上的同窗,仅次于同乡。
宋士慧成为了国子监监生,对于接下来二十七座学堂的招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这就是在告诉顺天府的老百姓,想要进入国子监还有一个办法,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大明最顶级的权贵学府,诱惑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宋应晶去掉了权知两个字,大弟子宋士慧获得了一个监生身份,朱舜明白什么叫做适可而止。
再让皇上封赏,就有些得寸进尺的意思了。
朱舜打住了崇祯想要继续赏赐的意思:“叩谢皇上。”
崇祯反倒是有些不满了,本来还想让他升官进入工部,又让这小子躲过了过去。
赏赐完朱舜,在一声退朝过后,早朝结束了。
朱舜没回京师大学堂,去了永定河边上的宋氏面粉厂。
宋老太爷正在亲自监督苦力们,把土豆面粉运到小码头的平沙船上,通过永定河运往京城。
瞧见朱舜过来了,热情的招呼一声,两人去了宋氏面粉厂的正堂。
正堂里很简单。
几张官帽椅和雕花茶几。
四壁挂着几张字画,放着几只青花瓷。
两人坐在正堂主位的左右两张官帽椅上,也没关门,看着外面忙忙碌碌的苦力,心情很好。
喝了几杯茶,朱舜开口道:“用不了几天,顺天府的乡绅们就会来拜访老太爷了。”
宋老太爷本身就是一位乡绅,很清楚土豆的推广,触动了多大的利益:“朱先生是否知道什么是乡绅。”
朱舜做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宋老太爷放下手里的茶杯,少见的有些凝重:“乡绅最大的能力,其实就是可以控制乡民。”
“怎么控制乡民,就是依靠土地捆绑乡民,控制乡里。”
“说白了就是土地在乡绅手里,作为佃户的乡民,不听话也得听话。”
“土豆推广以后,只有咱们这个蒸汽磨坊,才有能力把土豆从辅粮变成主粮。”
“间接的控制了粮食,所以说土地的控制权,落在了咱们手里。”
“没了土地的控制权,乡绅还能是乡绅?”
“哪里还会有乡绅拜访咱们,接下来可是要面对整个天下所有官僚乡绅的反扑。”
朱舜听到宋老太爷说到整个天下的时候,没有半点情绪变化,心想老爷子还真够镇定的。
换成其他人,估计早就吓破胆了,毕竟面对的可是全天下的官僚乡绅。
不过对于这件事,朱舜却有不同的看法:“老爷子,咱们来算一笔账。”
“顺天府的下田,一亩地能产一石左右的粮食。”
“按照粮食的市价,一石一两六钱银子,这个银子还要和老百姓平分。”
“落在手上的只有八钱银子。”
朱舜从怀里掏出来早就准备好的八钱银子,放在了雕花茶几上。
放好银子,朱舜继续说道:“下田种植土豆,一亩地能产二十石的土豆。”
“咱们按照五分银子一斗的价格回收,一石就是五钱银子。”
“二十石就是十两银子。”
朱舜再次拿出来一锭十两银子,放在了雕花茶几上。
指着一个小点的八钱银子,还有很大的十两银子,笑道:“同样是一亩地,种植稻麦只能得到八钱银子,种植土豆却能得到十两银子。”
“八钱,十两。”
“虽说失去了土地控制权,但是顺天府的乡绅也成了既得利益者,不上咱们这条贼船,也得上了。”
宋老太爷盯着八钱和十两,盯了有很长时间,褐斑老脸上渐渐有了笑意:“这是你小子早就谋划好了的吧。”
“只要能把顺天府的乡绅捆绑在一起,应晶这个小兔崽正式成为了顺天府知府,加上皇上的支持。”
“咱们在顺天府的根基,谁也动摇不了了。”
()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实业家
朱舜笑了笑,算是默认了这件事,准备继续帮宋老太爷算账。
还没开口,宋老太爷把雕花茶几上的十两八钱银子,拿在了手里:“这个钱,就当做你小子买宋氏飞梭织布机的钱了。”
“往后,宋氏飞梭织布机的所有权,就是你小子的了。”
朱舜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站起来郑重拱手,很快又被宋老太爷按了回去。
宋老太爷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都是一家人,朱先生这是作甚。”
“要是没有你,应晶这小子连个知县都做不了,哪里还能成为堂堂顺天府的知府。”
“这可是正三品的一方封疆大吏,品秩相当于一部侍郎了,这份恩情太大了,一台飞梭织布机算得了什么。”
“再说了,这个面粉厂已经让宋家赚了足够多的银子了。”
“还有那二十七座县学的钱,宋家出了,你小子可别争。”
确实赚了很多钱,但也是宋家应该赚的钱。
土豆面粉的产量很高是不错,放在一般的乡绅手上,卖到一钱银子一斗,就已经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
毕竟,粮食的市价是一钱六分银子。
宋老太爷却是只卖六分银子,为了让利给辛苦种地的老百姓,土豆的收购价格高达五分银子。
中间的差价只有一分银子。
宋氏面粉厂还创造了大量的职位,养活了很多工人。
一家宋氏面粉厂,苦力就有三百人,还有一些其他职位,全部加起来少说也有四百人了。
利润这么的薄,养活这么多人,宋家却还是赚了大量的银子。
一斗赚一分银子,一石就是一钱银子。
良乡县大概有十万亩下田,一季土豆能产两百万石,土豆一年可以种两季,就是四百万石。
一石赚取一钱银子,四百万石就是四十万两白银。
二十七家面粉厂,一年就能赚一千零八十万两。
去除各种运输消耗,还有要养大量工人的银子,一年赚个三四百万两白银,不成问题。
朱舜今天过来一是为了让宋老太爷放心,第二就涉及到一件关系到工业革命第二波红利的大事。
老二朱四海在松江府待了也有三年了,是时候让他回来,在大沽口建立船舶厂了。
研究蒸汽机船。
船舶厂每年吃掉的研究经费可就更多了,一年少说也要两百万两银子,只有宋家才有这个实力支持蒸汽机船的研究。
以朱舜和宋家的关系,也不用拐弯抹角的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