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的工业革命-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来想去,身上只有七把米涅手枪,拿出一把交给了焦勖:“这个就当是先生送给弟子的礼品了。”

    焦掌柜作为北平火器总局的掌柜,太清楚这种米涅手枪的珍贵程度了,虽然射程最多只有五十步,有效射程在二十步左右。

    架不住这种火器的隐蔽性高,就算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千总,没有任何防备的话,也得折在米涅手枪的枪口下,一等一的防身利器。

    焦掌柜上前几步,准备抢走儿子手里的米涅手枪:“哪能收东家这么贵重的东西,东家实在是。。。。。。。。”

    话还没说完,焦掌柜发现自己怎么也夺不走米涅手枪,焦勖脸上的木讷一扫而空,换上一种狂热到极点的痴迷。

    焦掌柜苦笑一声说道:“又来了,东家你可不知道,这小子只要碰到和火器有关的东西,尤其是火药,就会像野狗见了肉骨头一样,死也不松口。”

    朱舜抬起了手掌,制止了焦掌柜的絮絮叨叨,心里对于这个三弟子彻底放心了,本来就是天才,再加上这份专注。

    大明未来的军工体系,终于找到可以寄托的人了。

    朱舜站起来重重拍了一下焦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离开了这里。

    先去了一趟福王府,答案还是和以前一样,福王世子没回来,朱舜只能先回家了。

    黄昏时分,来到位于黄村的家门口,眼前的出现的一幕,着实把朱舜都给惊到了。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一百三十二章 院子外的声音

    朱舜站在石桥上,看见家门口堆满了穿着破烂棉袄的老百姓,乌泱泱一大片,感觉就像女真鞑子进攻京城把城外围的水泄不通。

    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朱大善人在石桥上站着,乌泱泱拥挤在一起的老百姓,全部跑了过去。

    朱舜不明白这些老百姓要干什么,下意识摸向了皮套里的米涅手枪,不管出了什么事,保命为先。

    就在朱舜准备掏出一支米涅手枪的时候,一名拄着拐棍的老者从人群里走了出来,老者的穿着虽然也是破破烂烂,但在这群老百姓里的威望明显很高。

    老者的年纪很大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一百多步的距离,走了将近一盏茶的功夫。

    来到石桥边缘,接下来的举动更让朱舜心惊肉跳,‘扑通’跪在了地上:“今年这个大灾年,要是没有先生从福王和晋商手里要来大量的粮食,俺们一家老小肯定会死在今年这个冬天。”

    “俺们这些穷苦百姓,手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报答先生,只能在这里给先生磕头了。”

    白发老者或许是因为太过激动了,这段话说的不是很通顺,但这些话里的意思,朱舜听懂了。

    这些人都是灾民,过来是为了感谢自己给了他们一家老小一条活路。

    朱舜赶紧走过去,扶住了跪在雪地里的白发老者:“老太公赶紧起来,你要是给我磕头,肯定是要折寿的。”

    白发老者没有朱舜的力气大,被朱舜强行扶了起来,就在白发老者挣扎着又要跪下的一瞬间,空旷的平野上,响起了‘砰’‘砰’‘砰’的声音。

    朱舜抬头看了过去,看到了让他极其震撼的一幕。

    密密麻麻堆满黄村的灾民,全部跪在了地上,老人、孩子、妇人、男人开始磕头,认真且真诚。

    看着那一张张冻的通红,却又无比真诚的脸庞,朱舜心里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原来被人感激,被人爱戴,感觉这么的好。

    等到所有灾民磕完三个响头,白发老者颤颤巍巍的走了回去:“大伙赶紧回去吧,免得在这里给朱先生添麻烦。”

    朱舜站在石桥边缘,看着退潮一样离开的穷苦百姓,心里清楚,哪里是因为添麻烦,这是怕自己再送给他们东西。

    活命的大恩已经很难报答了,再送给他们一些东西,会让这些老百姓更加心里难安。

    朱舜推开木门走了进去,老爹和两个叔父坐在正堂里喝酒,娘亲和两个婶娘在灶房里忙前忙后,张罗着做晚饭。

    朱舜看着热气腾腾冒着白气的灶房,穿着松江紫花布棉袄的娘亲和婶娘,心情更好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推开正堂的木门,三个长辈看见朱舜走进来了,三张老脸全都露出了笑容。

    “儿子回来了,赶紧过来,给你二叔三叔倒酒。”

    “嘿嘿,三叔我今天也尝尝朝廷大官倒的酒。”

    二叔朱忠义没有说话,咧嘴笑了,把手里的空酒碗举了起来。

    朱舜抱起酒瓮,给老爹二叔三叔依次倒了一碗,三个长辈美滋滋的小口品了起来,瞧他们那个得意劲,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喝绿蚁楼的剑南烧春。

    这种场合,朱舜作为一个晚辈即便是当朝首辅,也没有资格给家里的长辈敬酒,只能端酒,或者是自饮自酌。

    朱舜给自己倒了一杯,准备暖暖身子,却听见院子外面传来了熟悉的‘砰’‘砰’。

    工厂主朱寿喝完酒碗里的酒,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也不知道咋回事,从大年廿一开始,咱家门外面经常会有灾民给咱们的院子磕头。”

    “估摸着是看舜儿从一个老百姓变成了朝廷大官,把舜儿当成文曲星下凡了。。。。。。。”

    还没说完,闷不吭声的百户朱忠义按住他的肩膀,示意他不要说话。

    朱舜放下酒碗走了出去,站在飘荡着雪花的院子里,看向了低矮土墙外。

    不断有贫寒百姓沉默着走过来,朝着朱家的院子郑重磕三个响头。

    默默而来,默默离开。

    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

    朱舜站在大雪纷飞的院子里,静静不语。

    今年冬天。

    不止有雪落声。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水泥窑

    今年的除夕祭祖饭,比起去年还要丰盛的多,三钱九分银子一斤的金华火腿切了十斤,四钱银子一只的鹅买了三只。

    一尺长的温州大虾一人一只,酒水终于换上了绿蚁楼的剑南烧春,还有必不可少的白面馒头。

    三个长辈坐在上首相互敬酒,朱舜带着几个弟弟坐在下首,端过酒以后,也是开始相互敬酒。

    朱舜有六个身材高大的弟弟,今年只剩下了四个在这里吃饭,老二去了松江府做了一名造船工匠,老六去了辽东边疆。

    剩下的几个弟弟,老三朱金这小子因为家里有点小钱了,沾染了一些富家少爷的习气,喜欢上了听曲斗蝈蝈。

    朱金坐在大哥旁边,目光躲躲闪闪,一直不敢直视朱舜,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的他,只怕朱舜这个大哥。

    朱舜怕了拍朱金的肩膀,差点没把这小子给吓死,赶紧给朱舜敬酒。

    朱舜碰了一下朱金的酒碗,笑道:“老三你别害怕,大哥不会说你的。”

    “只想给你说一句,要玩就玩出一个极致来,成为大明第一玩家,也是一条出路。”

    交代老三一句,朱舜看向了老四朱银老五朱铜,这两个小子今年读了几本书,比以前自信了很多。

    但他们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还一门心思死读书的话,这辈子很难有大成就。

    朱舜还是忍不住劝了一句:“老四老五,还是那句话,你们俩要是和老二一起去松江府,未来肯定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实业家。”

    实业家说的好听,说到根子上还是商贾,老四朱银老五朱铜哪里看得起商贾,不敢反驳朱舜,只是含糊不清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大哥。

    老七朱玉年纪最小,这一年经过在王恭局的历练,又见过不少朝廷的正式官员,比起其他几个兄长还要成熟的多。

    朱玉主动敬了大哥一杯酒,笑意款款的说道:“兄长不要发愁了,过了年父亲准备聘请一位常熟的《诗经》先生,过来当四兄和五兄的私塾先生。”

    大明一些地方的私塾先生,因为精通某一种儒家经典,往往成为官僚乡绅家炙手可热的私塾先生。

    福建莆田的《尚书》先生,江苏常熟的《诗经》先生,江西安福的《春秋》先生等等。

    炙手可热了,聘请这些先生所用的银子可不少,管吃管住不说,一年少说也得五六十两银子,这还是不出名的私塾先生,要是一些有名气的,价格更高。

    老四朱银和老五朱铜立即出现了激动的表情,心里对于老爹的一点不满,也就是跟着朱舜的机会给了老幺朱玉,烟消云散了。

    大过年的,朱舜不想打击老四老五高兴的心情,不再说了,看向了已经有点官员样子的朱玉:“老幺,你今年表现的不错。”

    “大哥准备举荐你当王恭局的掌厂,只是大哥卸任掌厂以后,这个特批的品秩就没了,只是相当于一个胥吏头子。”

    虽然只是一个胥吏头子,不过对于前年还是个庄稼汉儿子的朱玉来说,不亚于一步登天了。

    朱玉赶紧给大哥敬了一杯酒:“大哥你放心,我绝对不会给你丢脸的。”

    工厂主朱寿听到小儿子明年就是掌厂了,端着酒碗的手掌,颤了一下,差点没把金贵的剑南烧春给洒了。

    以前没少见县里的小吏带着一群帮虎,作威作福,现在自己的儿子竟然是胥吏头子了。

    工厂主朱寿接连灌了两碗酒,红着脸拍了一下朱玉的肩膀说道:“俗话说,长兄为。。。。那啥。。。就是爹,你以后可要好好的听你大哥的话。”

    朱玉撇了撇嘴,不耐烦道:“知道了爹。”

    朱舜看着和和睦睦的一大家子,笑了笑,继续说道:“三叔,咱家的纺纱厂已经扩张到五十台了,明年扩张的脚步可能就要慢一些了。”

    慢一些?现在朱氏纺纱厂的纱线供不应求,每多一台水力纺纱机,每个月就多赚二十两银子,应该越快越好才对,怎么要慢一些。

    朱舜也没去解释,看向了醉醺醺的老爹:“爹,明年我准备在京城东面的潮河附近,开设一座圆窑。”

    老爹朱忠仁晃了晃脑袋,打了一个酒嗝:“在潮河附近建一座圆窑?儿子,你是想烧瓷器?”

    朱舜摇了摇头,给老爹的空碗倒了一碗酒:“不是的爹,烧制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

    老爹朱忠仁一口干掉,放下酒碗乐呵呵道:“不管你做什么,爹都。。。支持。。。你。。。”

    这句话刚说完,老爹朱忠仁脑袋一歪,打起了呼噜,好在百户朱忠义及时扶住了他,要不然肯定扑倒在酒菜上了。

    百户朱忠义放下酒碗,沉默着把朱忠仁给背到了房间里。

    老爹朱忠仁有一句话一直想说,也是他活着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家里的房子推倒重建,建造一处青砖绿瓦的宅子。

    儿子说要建造一座圆窑,少说也要花费一百多两银子,还要聘请窑工,朱忠仁只能放弃这个只要动动嘴就能完成的心愿。

    这顿除夕祭祖饭,又吃了一个多时辰,就各自回家守岁了。

    大年初一。

    大早上就听见各家燃放编炮的声音,朱忠仁今天起得尤其的早,喜滋滋的坐在正堂中间,等着别人过来拜年。

    往年都是他带着兄弟和儿子侄子们,去给别人家拜年,今年可不同了,他是官老爷的老爹,一大清早就不断有人过来拜年。

    人数越积越多,都把空旷的院子挤得站不下人了,只能一家一家的轮流进去磕头。

    平辈过来寒暄两句,然后让儿子孙子给朱忠仁磕头,等小孩子们磕完头,朱忠仁抓一把核桃枣子这些干果,放在小孩子的小手里。

    小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想着明年还要先来这里拜年。

    刚送走第十六波过来拜年的乡里乡亲,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阵惊呼声,堆在院子里的乡民们,也是发出了惊呼声。

    “乖乖,老朱这下是真的发达了。”

    “可不是,你瞅瞅外面的轿子,足足有七八顶。”

    “我的老天爷,咱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轿子,更别说上家里来拜年了。”

    “哎,我家要是有七八顶。。。嗯。。。别说七八顶了,就是一顶轿子过来拜年,死了也值了。”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拜见师公

    在乡民们惊呼声中走下轿子的五位,每一位都在棉袄外面披了一件右衽衣,仪态脱俗。

    周围乱糟糟的乡民,和这几位博带高冠的京城人士,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堆在院子里的乡民们赶紧让开了一条通道,五位京城人士在一名矍铄健旺的老者带领下,走向了正堂。

    紧接着又下来两个人,虽然不如前面那五位仪态脱俗,但是瞧他们身上的穿戴,也不是普通人。

    坐在正堂太师椅上的匠头朱忠仁,看见走在最前面的那名老者,先是愣了一下,赶紧站起来主动迎了过去:“你说说,怎么能让宋老太爷亲自过来。”

    “老太爷赶紧里面请。”

    宋老太爷抚着白须,爽朗的大笑一声:“哈哈,这是应该的,要是没有朱先生,我宋家早就破落了,哪里会像现在这样重振门风。”

    “士慧士意,赶紧给师公磕头。”

    匠头朱忠仁说到底只是一个乡野小老百姓,哪里敢让书香门第的两位嫡出给自己磕头,慌忙躲到一边。

    刚刚抬起脚,还没走开,就被一只沉稳有力的大手按住了。

    百户朱忠义默默的说了三个字:“应该的。”

    宋士慧宋士意两兄弟今天隆重的穿上了宋锦右衽衣,双手平撑在胸前,听到爷爷的命令,郑重跪在地上。

    双手着地,拜头至地。

    脑门在冰冷的雪地里停留一段时间,再拜,前后拜三次。

    嗡嗡吵吵的乡民们也不用谁喝止,见到这么一副庄严的画面,自动闭上了嘴,瞪大眼睛看着这从来没见过的一幕。

    等到两名风度翩翩的少年站起来,才敢说活,平常喜欢扯着嗓门大喊的乡民们,只敢小声嘀咕了。

    “今天真是开了眼了,原来读书人磕头都是这么磕的。”

    “屁,什么叫读书人,他们这叫士大夫。”

    “老朱真是越来越了不得了,这个什么士大夫都给他磕头了,咱们想给那个什么士大夫磕头都没有机会。”

    匠头朱忠仁看着这两个风度翩翩的孩子给他磕头,本来就得意,听到乡民们嘴里羡慕的话,更是恨不得吆喝着让全县人都知道。

    匠头朱忠仁不懂书香门第的规矩,有些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了,就在他准备抓一把核桃枣干的时候。

    老幺朱玉端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三锭银子,走了过来。

    匠头朱忠仁也是个人精,一眼就看出了儿子让朱玉端来托盘的意思,大模大样的拿起两锭银子,递给了两个少年:“真是好孩子。”

    “这是俺。。。咳。。。师公赏给你们的。”

    托盘里的三锭银子,再次引起了乡民们的躁动。

    “快看!快看!托盘里有好多银子。”

    “朱家真是阔了,前两年连白面都吃不起,现在可倒好,随便一出手就是三十两银子。”

    “我的个老天爷,我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多银子,随手就赏出去了?”

    匠头朱忠仁却在想怎么托盘里有三锭银子,等到两名风度翩翩的少年让开路,后面又出现了两个人。

    焦掌柜和他的儿子焦勖,为了不被宋家比下去,专门去骡马行租了两顶轿子,还做了两身大团绸缎长袍。

    焦掌柜来的时候不停的交代儿子要怎么做,唠叨的焦勖耳朵都生茧子了,听话的他,赶紧按照一位私塾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