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的工业革命-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八十四章 施粥

    顺着宋家管事指的方向,朱舜骑着毛驴继续赶了七八里的路程,在几堆稻草垛旁边找到了宋应晶,没看见宋家管事说的三老爷宋应星。

    稻草垛旁边撑着三四个棚子,每个棚子里支着一口大锅,里面煮着热气腾腾的谷糠和糙米,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香气。

    北直隶所有的上等水浇田和中田失去了肥力,种不出任何东西,就连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野草都长不出来。

    现在已经是仲春了,田野上应该一片绿油油的才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

    为了赈济北直隶的几百万老百姓,崇祯早就一个多月以前就下达了诏书,命令北直隶的官僚乡绅开设粥棚,给老百姓们一口饭吃。

    可惜响应的乡绅寥寥无几,一直以来都有开设粥棚习惯的宋家,反倒成了乡绅里的异类。

    大明天子还没有下达诏书,就在这里开设了粥棚,一开就是一个多月,救活了大量没有饭吃的老百姓。

    宋应晶把身上那件丝绸大团右衽衣的宽大袖口,用两根绳子绑在了手臂上,拿着一个大勺子亲自给活不下去的灾民施粥。

    朱舜本来想要过去找他,架不住灾民实在是太多了,真的让朱舜见识了什么叫做人山人海,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人头攒动的灾民,哪里挤的过去。

    宋家刚开始施粥的时候,人数倒也不多,只有固定的几百人,宋家施粥的消息经过一两个月的传播,传遍了顺天府。

    整个顺天府就只有宋家在施粥,顺天府的灾民们为了能够活下去,一波接着一波的赶往宋家粥棚,这里少说也聚集了十万男女老幼。

    朱舜骑在毛驴上想办法怎么过去的时候,押送粮食的大管家刚好从这里路过,就像是见到了救兵。

    大管家从马车上跳下来,火急火燎的走到朱舜身边:“朱大使你可来了,赶紧劝劝我家四老爷吧。”

    朱舜从毛驴背部下来,平静的看着他,听他说这个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大管家看着漫山遍野的灾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朱大使你也知道,现在的粮食价格奇高,谷糠都已经涨到了一两银子一石,糙米更是高达二两二钱银子一石。”

    “到今天为止,这里已经聚集了十来万灾民,每人每天就按一斤粮食算,一天就要消耗上千两白银。”

    “施了这么长时间的粥,早就把宋家在京城的家底给掏空了,宋家作坊每个月纺出的棉布,还不够施粥的。”

    “三老爷四老爷已经准备变卖京城的家产了,再这样下去,宋家的织布作坊都得卖给别人。”

    大管家还准备继续说些什么,宋应晶从家丁那里得知朱舜来了,放下手里的大勺子,擦了一把汗从人群里走了过来。

    灾民们自动让开一条道路。

    宋应晶热络的给朱舜打起了招呼:“朱先生来了,吃饭了吗,要是没吃就在这里对付两口。”

    朱舜注视满头大汗的宋应晶,忍不住劝了一句:“四哥,差不多就行了,要是因为这件事把家产都给卖了,会被人说成崽卖爷田的。”

    宋应晶没有说话,只是转过身子看着蹲在地上大口喝粥的男人、女人、小孩、老人。

    渐渐的,脸上出现了温醇笑意:“我的力量有限,杀不了女真人,开不了粮仓,能做的就只有施粥了。”

    “多拿出一碗粥,就是一条人命。”
………………………………

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纺纱厂

    一直这样光出不进也不是办法,迟早会像大管家说的那样卖了织布作坊。

    朱舜提出了一个暂时缓解缺钱这个燃眉之急的办法:“四哥,你有没有想过扩张宋家的作坊?”

    想要救济更多的灾民,唯一的办法就是挣来更多的银子,宋家的主要产业是以贩卖棉布为主,只要扩大了宋家作坊的生产,赚来的银子当然就会更多。

    至于销路问题,宋家在棉布这一行扎根了这么多年,有的是办法把棉布卖出去。

    宋应晶何尝不想扩张宋氏作坊,要想扩张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大明各行各业所有作坊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疫病。

    宋应晶不知道朱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想到朱舜祖上没有很大的产业,对于疫病方面没有经验,好心告诫道:“朱先生现在也有自己的作坊了。”

    “有一个问题怕是不知道,以后千万要记住一点,雇佣的人手不能超过五百人。”

    “雇佣的人手达到一百以后,每增加一百人,爆发疫病的可能就增加一成。”

    “只要达到了五百人,疫病的爆发可就超过了五成,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随时可能出现疫病。”

    作坊里爆发了疫病,单是那些死人的买命钱,都能让作坊主人赔的血本无归,宋应晶这是在用宋家血淋淋的经验,无偿的告诫朱舜。

    朱舜知道五百人是农业社会手工作坊的关口,没有疫苗,没有杀虫剂,柴禾又贵,老百姓经常不洗澡身上携带着大量的病菌。

    朱舜给他解释也解释不通,不如让他直接去朱氏纺纱厂参观,只要看过了朱氏纺纱厂,宋应晶绝对敢把宋家的作坊扩张到一千人:“四哥,你明天要是有时间,叫上吕员外一起去一趟我那里。”

    宋应晶虽然不知道朱舜喊他过去做什么,还要叫上吕员外,但还是答应了下来:“明天辰时,我和吕员外准时到。”

    第二天,辰时。

    家里的条件改善的不错了,一个月可以吃上一两次肉了,朱舜早上就恢复了吃早饭的习惯。

    吃过早饭,朱舜带着一大清早就过来的胡长命和杨百岁去了水力厂房,里面有一台刚刚打造好的水力珍妮纺纱机。

    教给他们怎么把水力珍妮纺纱机拆成一个个的零件,然后再组装起来,就这样不停的拆拆装装,熟悉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可以维修水力珍妮纺纱机了。

    拆下来只用了一炷香时间,装起来就费劲多了,够他们俩忙活一天的。

    朱舜刚教了一遍怎么组装水力珍妮纺纱机,宋应晶和吕员外已经走进了朱氏纺纱厂,走进纺纱厂的一瞬间,两人全部愣住了。

    朱舜走到大门口迎接两人,看见两人楞在大门口也不往前走,淡淡笑道:“四哥,吕员外,你们俩怎么在那干站着。”

    宋应晶看着平平无奇就是一处普通作坊的纺纱厂,自言自语道:“我怎么感觉朱家的纺纱厂和别的作坊不一样,有一种清新清爽的感觉。”

    手里拎着两包六芳斋糕点的吕员外,重重点头:“不只是和别的作坊不一样,我感觉进了这堵土墙,就比外面要清新清爽多了。”

    农业社会又没有污染,北直隶所有的地方空气都一样,哪里什么清新不清新一说。

    这其实就是一种氛围,是朱氏纺纱厂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他们俩觉的清新清爽。

    工厂主朱寿跑去周员外那里买棉花了,就得朱舜亲自接待这两人,本来也是朱舜主动邀请他们俩过来的:“四哥吕员外,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宋应晶在泥土地上走了一半,很快就被高炉水塔给吸引了,心不在焉的回答道:“为何?”

    朱舜看着注意力都被高炉水塔吸引的宋应晶和吕员外,平静的说道:“我解决了疫病问题,可以让作坊的人数超过五百,就算是增加到一千人也没问题。”

    “你超过了五百。。。。。。。”吕员外比较会做人,去别人家拜访从来都不空手,刚把六芳斋的糕点递给朱舜,喉咙就像是被人锁住了一样,说不出话了。

    瞪大了老眼,实在不敢相信的说道:“老夫不会是耳朵出问题了吧,朱先生说可以让作坊超过。。。。。。。”

    话还没说完,吕员外自己都觉的自己说这话有些可笑,不继续往下说了,这个五百的数字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那么简单。

    那是用无数经验教训,得出来的一个血淋淋教训,谁敢冒这个险,谁就是乡里的罪人。

    宋应晶猛的把脑袋转了过来,看向了朱舜。

    朱舜没在这件事上浪费口舌,准备用事实证明,带着两人走进了水力厂房,从撒石灰开始一点一点的介绍怎么预防疫病。

    说到高炉水塔的时候,有一件事倒是让朱舜感到意外了,宋应晶注视着高炉水塔,若有所思的说道:“这应该就是三哥说的压强吧。”

    从一位穿着绸缎右衽衣的古人嘴里,蹦出来一个压强,朱舜没能忍住,笑道:“四哥说的一点没错,就是压强。”

    两人还没开始讨论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吕员外拉着朱舜的衣服,迫不及待的就要往外走:“什么压强抬强的,朱大使咱们现在就赶紧去吧。”

    “帮我家的那个作坊也制作一个高炉水塔,有了这玩意,别说一千人了,就是两千人也有胆子招来。”

    朱舜让恨不得飞回家的吕员外等了等,撑着小船从朱氏纺纱厂的简易码头,划到了河对岸的京师大学堂把大弟子宋士慧给叫了过来。

    朱舜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收学生的好处,把图纸交给宋士慧,大手一挥,让他去建造吕家和宋家的高炉水塔了。

    等到三人离开了朱氏纺纱厂,朱舜去了一趟王恭局,让王恭局的木匠打造水力珍妮纺纱机的零部件。

    零件打造好了也不用朱舜费心,到那个时候朱氏纺纱厂的两个学徒,已经成为熟练拆卸组装水力珍妮机的机械匠了,交给他们俩就行了。
………………………………

第八十六章 抢手的纱线

    忙忙碌碌中很快就到了芒种时节,大麦小麦这些有芒的作物,基本上已经成熟了,等到青穗变成黄褐色就可以收割了。

    紧接着要抢种晚谷、黍、稷这些夏播作物,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好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一些。

    朱氏纺纱厂这段时间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终于在芒种这一天打造好了两台水力珍妮纺纱机,算上用来训练的那一台,一共有十台水力珍妮纺纱机了。

    朱舜昨天去了京城一趟,询问鲁维奥有没有找到橡胶树,回来就得知了这个好消息。

    站在水力厂房门口,朱舜看着再一次扩大了三分之一的水力厂房,看着十台‘咔嚓’‘咔嚓’纺纱的珍妮机,心情大好。

    工厂主朱寿又是沽了两碗酒,拎着酒瓶子站在门口,笑嘿嘿的说道:“舜儿啊,以后咱们家每个月能赚二百两银子了。”

    朱舜看见了三叔手里的酒瓶子,闻着米酒的香气,正准备说晚上陪三叔喝一杯。

    水力厂房旁边的小码头,走过来两个人,一个是宋家作坊的管事,一个是吕家作坊的管事。

    两家作坊的管事又来催货了。

    宋家作坊和吕家作坊按照朱舜提供的方法,打造了高炉水塔,解决了手工作坊最难缠的疫病问题,正在大力扩张。

    两家作坊本来准备大干一场,来一个爆炸式扩张,谁曾想再次出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纱线不够用了,没有纱线,再多的织布机也纺不出来棉布。

    这段时间两家管事经常来朱氏纺纱厂看看,只要有新的纱线生产出来,流寇见了银子一样抢走,堆在自家的车船上。

    为了运输上的方便,宋家和吕家在这段时间把织布机搬到永定河旁边,建造了新的作坊。

    距离朱家的纺纱厂也不远,就在下游六十里左右的地方,不是两家不想靠近朱氏纺纱厂,主要是不敢太感接近王恭局。

    虽然王恭局现在不生产火药了,只生产在京城里销量火爆的鸟铳,但是冬天的那场大爆炸给京城的官僚乡绅,带来的心里阴影太大了,不生产也是不敢靠近。

    反正现在永定河旁边的上等水浇田,便宜的就像白捡一样,依靠永定河的水运便利,六十里和三十里没有多大区别,在哪都一样。

    晚上,朱舜和三叔庆祝水力珍妮机增加到十台,宋家和吕家也在庆祝,庆祝织布作坊的大规模扩张。

    不过,宋家和吕家在这个特殊时期,大规模招募纺妇的消息,被有心人传到了东林党那里。

    琉璃厂附近的一座府邸,书房内。

    工部尚书张凤翔站在一张紫檀雕纹书案前,手里拿着一支湖笔,平心静气的书写着大文豪苏轼的苏体字。

    苏轼在书法上面的成就极高,被誉为宋四家,字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墨丰腴,给人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丰腴,很少见到枯笔。

    张凤翔在苏体字上的造诣不浅,不可能产生枯笔的现象,更不要说是断笔了。

    他今天写的这幅苏体字,全部都是断断续续的断笔,可见他的心境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平心静气。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得知了宋家作坊在这个特殊时期,没有主动遣散聚集在一起的纺妇不说,竟然还大量的招募纺妇。

    已经超出五百的界限,达到了惊人的七百人!

    书房内还有几张黄花梨桌椅,坐着十几位儒生,有头发花白的老儒生,也有人到中年的中年儒生,全是张凤翔这些年招揽的机幕。

    今天难得的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推衍一件事。

    所有的机幕都到齐了,张凤翔放下手里的湖笔,走到了主位:“今天把各位请过来,想必你们也知道是因为谁。”

    “没错,就是因为朱舜。”

    “有了前几次的经验,你们也看出来了,朱舜这个人的运气极佳,如同天生的福星转世,每次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所以这一次要改变策略,不去对付朱舜了,从他身边的人入手。”

    说到这里,张凤翔端起茶杯慢慢喝茶,剩下的话交给了他的弟子。

    弟子站起来先是给老师行了一礼,看向坐在黄花梨太师椅上的机幕们,说出了一个很简易的谋划:“朱家现在有了纺纱作坊,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咱们接下来的谋划,就是要把朱家的纺纱作坊搞的破落。”

    一名中年机幕站起来说道:“这个简单,朱舜现在不仅是东林党的仇人,也是晋商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仇人。”

    “晋商早就发话了,禁止任何人购买朱家作坊的纱线,北直隶的商人不敢得罪晋商,虽然眼馋朱家纱线的低廉价格,却没有人敢买。”

    “只要咱们从宋家织布作坊和吕家织布作坊入手,就能间接的把朱舜从现在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变成以前那个连精致棉布都买不起的穷苦生活。”

    能够成为一部尚书的机幕,心计和城府都不简单,中年儒生问出了自己的疑问:“只是。。。就算是让朱舜回到以前的日子。”

    “顶多是让他吃些苦头,还不足够让他永远无法翻身,做了也没多大用处。”

    弟子莫名的笑了,笑的很冷冰冰:“这只是第一步。”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有酒有肉的好日子,谁也不想再过上吃糠咽菜的苦日子。”

    “他朱舜自己可以过苦日子,但他能让爹娘还跟着他过苦日子?”

    “没钱?呵,北平火器总局可是个金窟银窟,不想贪污也会有人主动给他送钱。”

    “为了爹娘能够过上好日子,不贪都不行。”

    “不贪?他忍心看着娘亲穿着破烂衣服,为了一口吃的,每日每夜的织布?”

    “不贪?他忍心看着老爹,为了能让儿子过的好一些,拿命去私窑里换钱?”

    “就算是这样,也挣不了多少钱,而他却要眼睁睁的看着爹娘一步一步的熬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