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十一章 机械匠
女真人撤离京城以后,崇祯第二天在朝会上论功行赏,执意要把朱舜提拔为军器局大使。
朱舜的心思都在研究蒸汽机上,哪里还有闲工夫管理军器局,当初发明燧发枪和线膛燧发枪,只是借助王恭厂掌厂作为跳板,获得当时所需要的权势和地位。
朱舜如果只是平头老百姓一个,以当时的情形就连棉花都买不来,更不要说一步步的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朱氏纺纱厂已经走上了正轨,京师大学堂也建立了,别人巴不得升官发财,朱舜却是巴不得辞官,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研究蒸汽机和培养人才。
崇祯哪里会放过这么一个大才,见他实在不愿意接手军器局大使的位置,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辞官。
玩了一招帝王心术,攫升军器局大使张焘为工部都水司主事,张焘过去不过是九品大使,都水司主事可是正六品,可谓是一步登天了。
张焘作为一手提拔朱舜为匠头的老恩主,又给他取了表字,这手帝王心术落下,朱舜就必须承皇帝的人情。
军器局大使不接受也得接受了。
崇祯考虑到朱舜在火器方面的天赋,就把王恭厂单独拎了出来,王恭厂提升为王恭局,下面设立火枪厂和火炮厂。
单单一个王恭局的设立,其实还暗藏了崇祯的两个谋划。
一是把王恭厂的火药作收回来,亲眼目睹了新王恭厂的爆炸,崇祯哪里还敢把火药作交给别人,当然要收回来交给二十四衙门管理。
二是继续让朱舜发挥火器方面的天赋,研究出来新式火炮,最好是能研究出来射程超过十里的国之重器。
朱舜在一帮子东林党咬牙切齿的表情下,勉勉强强答应了升官的要求,只不过提了一个条件,自己可以自由决定点卯的时间。
官员点卯,早在太祖年间就有严格规定,别说是旷工了,就是迟到了,轻了都要打板子,重了可是要发配充军的。
朱舜可倒好,别人求之不得的升官,不想升,还要自由决定点卯时间。
东林党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内阁的几位宰辅也是言辞激烈的弹劾朱舜,御史言官们更是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这个口子一开,可就破坏了一个制度,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明白蚁穴溃堤的道理。
眼看朱舜又要面临腥风血雨的弹劾,崇祯耍了一个小手段就解决了这件事,在王恭局大使前面加了权知两个字。
朱舜骑着毛驴来到王恭局,重新建造的王恭局已经建造好了,耗费了整整六千两白银。
王恭局的衙门和外墙,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绿瓦,大门檐顶用的还是琉璃大瓦,檐角坐落着一对脊兽。
王恭局的大门口,仍旧没有放置镇宅的石狮子,放置了两门很唬人的红夷大炮。
朱舜顺着三层石阶走到大门前,守在门口的小旗和军士们,立即给朱舜行了一个军礼。
王恭局的军士全都是从辽东边军退下来了的桀骜不逊之辈,在他们心里袁督师第一,老子第二,想让他们行军礼,边军第一猛将曹文诏都不够资格。
朱舜能够得到这个待遇,不是因为了别的,就是因为他给了军士们活路,养活全家的活路。
迈过门槛,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道路,走到一半的位置,一座五蝠云纹仪门立在中间。
走过这个仪门,前面就是王恭局的公廨衙门了,朱舜没有走进公廨,去了一趟火枪厂的军工线,象征性的巡视了一圈。
火枪厂的掌厂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暂时由朱舜兼任,原来的贴厂和佥书全部调走了。
只是替换几个小吏,崇祯居然是亲自过问这件事,询问朱舜想要换成谁。
朱舜建议崇祯换成在东厂立过大功的番子,让这些已经暴露的番子,继续为国效力,也让崇祯安心。
这些在权贵府邸少说也潜伏了十几年的番子,处理日常的事务不一定有小吏们熟练,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贪污,更不会被东林党所收买。
巡视完军工线,朱舜走进了王恭局驻军的驻地,百户朱忠义带着一队军士出去巡逻了,留下总旗胡瞎子和总旗杨秃子操练不熟悉燧发枪的老兄弟。
这两位在边疆亲手砍下过八旗兵脑袋的骄兵悍将,在新来的中年汉子惊愕的目光下,一溜烟跑到朱舜身边,主动给朱舜打招呼。
整天板着一张脸杀性又重的杨秃子,堆着笑脸说道:“朱大使过来巡视啊,来来来,这边请,看看我这一旗的军士怎么样。”
站在校场操练燧发枪的军士,有几个过去是杨秃子手底下的老兵了,很清楚杨秃子是个什么桀骜脾气。
当年见了总兵祖大寿都敢鼻孔朝天从他面前走过去,现在怎么见了一个文官,服服帖帖到了这个地步,难不成这个文官是袁督师的私生子。
就算是私生子,杨秃子看在袁督师的面子上,顶多不摆出鼻孔朝天的样子,却不会主动打招呼,更不会谄媚的像个堂倌。
见了鬼了。
要是杨秃子一个人这样还好理解,在边军最精锐的夜不收里都能排进前十的胡瞎子,那脸上的表情,比鼻孔朝天的杨秃子还谄媚。
杨秃子在朱舜面前要是堂倌的话,胡瞎子就是龟公。
胡瞎子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这些杀人不眨眼的边军们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换了自己也会这样,甚至还感觉两位总旗谄媚的有些轻了。
胡瞎子弓着腰,给朱舜拍了怕身上不存在的尘土,谄媚笑道:“朱大使,你看。。。。我儿子什么时候去纺纱厂。”
杨秃子正在懊恼自己怎么没给朱舜拍打尘土,听到这话,赶紧抬起脑袋,紧张的看着朱舜。
水力珍妮纺纱机已经七台了,朱舜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亲自去维修纺纱机,就想着培养两个机械匠,以后负责维修水力珍妮纺纱机。
年轻人学东西比较快,朱舜又有收买人心的想法,就问了问两位总旗愿不愿意把儿子交给他。
………………………………
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
胡瞎子和杨秃子那是一万个愿意,先不说机械匠的月钱高达五钱银子,有了这门手艺就有了一个铁饭碗。
更重要的是,胡瞎子和杨秃子正在发愁怎么让儿子脱了军籍,毕竟要是没有关系,脱籍可就太难了。
军籍是卫所制度的根本,想要脱离军籍只有一个法子,找大明天子特批。
总兵都不一定能够求来一个特批,胡瞎子和杨秃子这两个小小的总旗,这辈子是别想了。
不过却有一个取巧的法子,朱舜可以把这两个少年转换成匠籍,跟着匠头维修火枪厂的水力钻床和朱氏膛线机。
明朝晚期的工匠多数是以雇佣的方式,进入官窑和各局的匠作间,换了匠籍以后两个少年想走随时可以走。
胡瞎子的儿子胡长命和杨秃子的儿子杨百岁,已经从卫所赶过来了,就等着朱舜一句话进入王恭局了。
朱氏纺纱厂现在也急需机械匠,维护那七台水力珍妮纺纱机,朱舜就点头答应了这件事:“两位放心,今天我就让朱玉去把这件事给办了。”
说完这句话,朱舜转身去了公廨,找到了埋头处理一堆公文的朱玉:“老七,你等下去把胡总旗儿子和杨总旗儿子的军籍,转到王恭局的匠籍。”
“另外这几张图纸你拿着,按照图纸的要求把湢打造出来,烧的烟煤直接找工部的人申报。”
朱舜今天过来实际上有两件事,一是给朱氏纺纱厂招来两名机械匠学徒,二是把疫病的预防开展到人数多达六七百的王恭局。
大战之后,必有大疫。
女真人奇袭北平的几个月里,死亡的人数多达三十几万人,整个北直隶到处都是尸体。
如果不把这些尸体处理好,做好疫防的准备,等到大地回春天气逐渐炎热了,必然会爆发一场空前绝后的瘟疫。
那些记载在书本里的血淋淋文字,将会变成惨绝人寰的现实。
瘟疫横行,十户九死。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
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就在战争结束当天,崇祯连夜召集了内阁大臣们,商讨怎么面对接下来的一场大疫。
第二天早朝结束,火速成立了疫防局。
由京城第一酷吏马士英担任大使,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担任副使,东厂提督曹化淳担任副使。
五成兵马司、十二亲卫、三大营随时接受调遣,北直隶所有的巡检司直接由马士英统领,就连地方卫所也有权利调动。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马士英下达了第一道命令,三天以内,各地巡检司烧光各个州县的尸体。
人死了以后都讲究个入土为安,那些家丁和流民的尸体烧了也就烧了,如果把本地乡亲的尸体烧了,可就说不过去了。
巡检司的弓兵大多都是本县人,见了亲朋好友的尸体,偷偷的藏了起来,送到各自的宗族。
要是十几二十具尸体埋进祖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这可是三十多万具尸体。
如果不焚烧干净的话,等到天气热了以后,尸体必定会在棺材里腐烂,到时候整个北直隶都会变成一片鬼蜮。
马士英不愧是京城第一酷吏,三天以后,拿着锦衣卫和东厂提供的线报,一个县一个县的开始杀巡检司巡检。
北直隶一百一十六个县,无一幸免。
杀的满朝文武哗然,杀的天下震动,杀的御史言官们都不敢弹劾了。
马士英抱着尚方宝剑斩杀巡检的同时,当场提拔副巡检为巡检,继续焚烧各个州县的尸体。
这一次,巡检们可不敢拿自己的小命不当回事了,把那些放在灵堂里的尸体全部给烧了。
三天以后。
马士英拿着一份新线报,又开始一个县一个县的杀人了,这次还好,只杀了十几名心存侥幸的巡检。
再次提拔上来的巡检,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挖祖坟,凡是偷偷埋进祖坟里面的尸体,全部扒出来烧掉。
处理完这些,崇祯本来以为能够放心了,谁曾想范文程在撤退以前,就派人偷偷埋了十几个巨大的尸坑。
幸运的是在清明节过去没多久,埋藏在辽东内部极深的一名大谍子,及时发现了范文程的阴毒谋划,拼死把线报传递了出去。
大半夜还在家里睡觉的马士英,衣服都没穿,临时抽调了一批亲卫,安排他们去那些尸坑把尸体给烧了。
马士英不知道的是,范文程早就知道了那名大谍子的身份,故意透露了这条消息,目的就是为了让马士英把尸体挖出来。
天气已经回暖了,那些尸坑又经过几个月的腐败,早就形成了瘟疫,故意让马士英挖出来尸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地下的瘟疫散播到地上。
果然就在几天以后,发现了第一例瘟疫病状,刚刚轻松没有几天的马士英,立即带人围住了那处出现瘟疫的宅子。
马士英来到宅子的门口,五城兵马司的人全部站在门口,没有一个人敢进去把人抓出来。
马士英皱着眉头,认真问道:“怎会回事!”
带人过来的旗校,苦笑一声说道:“马大使,这是二十四衙门一位大太监的宅子。”
马士英挑了挑眉毛,没有说话,推开门走了进去。
一名穿着百花蟒袍的太监,大模大样的坐在道路中间的太师椅上,慢悠悠的品茶。
大太监看也没看马士英,只是坐在道路中间,慢悠悠的品茶。
马士英走到大太监面前,认真的说道:“把那个和你对食的菜户交出来。”
大太监发下茶杯,在两人之间淋了一条线。
马士英盯着大太监,认真的看了半柱香时间,突然笑了:“哈哈——”
还没笑完,突然拔出了尚方宝剑,一剑刺死了这名穿着百花蟒袍的大太监。
尚方宝剑是一种象征,没有谁真的把尚方宝剑当成一把剑来看,更不会把尚方宝剑当做剑来使用。
马士英不仅使用了,还一剑刺死了一名二十四衙门的大太监。
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大使。
马士英收回滴答着鲜血的尚方宝剑,认真的说道:“去把那名菜户给烧了。”
大步离开。
………………………………
第八十三章 准备扩张
这一例瘟疫的发现,引起了崇祯和朝中权贵们的高度重视,消停了没有多长时间的疫防局又开始行动了。
一直在朱氏纺纱厂和京师大学堂转悠的朱舜,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关心疫防局的事情,处理完王恭局的一些事,骑着那头小毛驴赶往了宋家的纺织作坊。
宋家的纺织作坊距离王恭局可不近,现在又快到中午了,北直隶各地一片萧条,再也没了十里一家酒铺五里一间茶肆的繁荣场面。
路上没有卖吃的酒铺茶肆,朱舜拿着一张古楼子坐在小毛驴背上解决中午饭,时不时的喝一口水壶里的凉白开:“纺纱厂现在有七台珍妮纺纱机。”
“其中五台负责给宋家的作坊提供纱线,剩下的两台负责给吕员外的作坊提供纱线。”
“再增加珍妮纺纱机的话,生产出来的纱线也没人要,毕竟宋家作坊和吕家作坊已经吃不下了。”
“所以说想要扩张纺纱厂,最关键的就是让下游的两家作坊,可以吃下更多的纱线。”
朱氏纺纱厂的规模越大,赚的钱越多,朱舜就能越快的研究出蒸汽机,所以今年的主要计划就是扩大朱氏纺纱厂。
一个近代化实业要想扩张,取决于市场的大小,朱氏纺纱厂生产的纱线,价格远远低于市面上的价格,基本上就拥有了近乎无限的市场潜力。
可惜朱舜把晋商折磨的欲仙欲死,明朝这股最有权势的商人当然不会放过朱舜了,一句话就把朱舜的市场缩小到只有两家纺织作坊。
要想扩大朱氏纺纱厂的规模,需要先把下游两家织布作坊的规模扩大。
二弟子宋士意正在研究水力织布机,最多两年,就能让那些自以为操控了布匹市场的晋商,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工业革命的力量。
只用这两家织布作坊,就能撬动北方庞大的棉布、麻布、葛布甚至是丝绸市场,给大明的棉纺织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巨震。
朱舜今天前往宋家作坊就是为了扩大下游的规模,虽说现在还没有水力织布机,不过还有别的办法让宋家作坊吃下更多的纱线。
骑着毛驴在官道上走了大半天,过去每隔几里路就会看见一袅袅炊烟,现在连个鬼影子都看不见。
从雕刻着小狮子的卢沟桥上骑过去,没过多久就来到了宋家作坊,宋家管事正坐在门口敲打算盘。
宋家管事看见朱舜过来了,放下手里的账本和算盘主动应了过去:“朱大使是来找三老爷,还是找四老爷。”
朱舜过来是为了卖出去更多的纱线,当然是要找宋家四老爷宋应晶:“我来找四哥。”
宋士慧宋士意这两个世界级天才拜了朱舜为师,朱舜和宋家的几位老爷便是平辈了,虽然大了二十几岁,纵是大了五十岁,按照辈分也是平辈。
关系相比较以前也更加亲近了,喊上一句四哥,倒也合情合理。
宋家管事指了一个方向,笑着说道:“朱大使那就来错地方,我家三老爷和四老爷都在那边的粥棚里。”
………………………………
第八十四章 施粥
顺着宋家管事指的方向,朱舜骑着毛驴继续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