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啸的寒风声里突然传出两道沉闷的响声,响声过后,那两名亲丁的脑袋炸开了血洞,鲜血溅了一地。
“有刺客!”
周围的亲丁们大喊一声,拔出明晃晃的腰刀挡在了延绥总兵身前,防备刺客的袭击。
孙传庭只说了一句话,延绥总兵心里重新掌握局势的气定神闲,瞬间荡然无存。
“白总兵应该记得皇太极的女婿是怎么死的。”
朱铁在这!
延绥总兵嘴里有些发苦,早就该想到的,孙传庭既然敢单枪匹马的过来还这么的有恃无恐,身后一定有能够保住他性命的护卫。
毕竟真实的沙场和演绎是不一样的,没那么多的孤身赴营收服敌将的精彩戏码,一名称职的主将首先要做的是保住自身的安危。
主将要是死了,再是强大的大军要不了多久就会崩溃。
延绥总兵刚才已经在怀疑亲丁是不是被收买了,但怎么也没想到最让满清贝勒贝子们忌惮的朱铁在这里。
以朱铁那种神乎其神的准头,有再多的亲丁挡在面前也没用,延绥总兵挥手让亲丁们离开了身前:“孙总督找本将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孙传庭走向了正堂前的硬木官帽椅,毫无畏惧的从一堆明晃晃腰刀里走了过去,一直走到延绥总兵身前。
延绥总兵站起来让开了位置,把大堂的主位让给了孙传庭,自己站在了大堂里。
亲丁把总看见舅父被人折辱,二话不说拔出了腰间的佩刀就要宰了孙传庭,大不了一命换一命。
延绥总兵一脚踹在外甥的小腿上,把他踹倒在地:“把他给押下去。”
孙传庭等着延绥总兵处理家事,等他处理完了以后,说了一句让人很不可思议的一句话:“白总兵,如果本督师能让延绥镇所有军士和老百姓吃得饱穿的暖。”
“你以后做本督师的亲信如何?”
真是笑话,能不能渡过当前的这个难关都难说,还想让辽阔到一千二百余里的延绥镇老百姓全部吃饱穿暖。
你当你是神仙,挥一挥手改变山川大地让苦寒的边关变成江南。
延绥总兵不相信,但他想要看看孙传庭要耍什么花招:“你要是能让全军将士吃上饭,本将就答应你。”
………………………………
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业革命
孙出庭站起身来,说了一句很狂妄却让人想去相信的一句话:“这有何难,白总兵跟着本总督去一趟城头便可。”
延绥总兵听到一句有何难忍不住皱了皱眉头,心里对孙传庭这个文人一点好感立即就没了,看来和其他的文人没什么两样。
实事没见干多少,整天只知道聚在一起纸醉金迷的空谈。
他娘的消耗的那些银子足够在边关装上几千门红夷大炮了,也能让各省灾民得到赈济,哪里还有边患,哪里还有流寇。
延绥总兵没来由的冒出了一股子火气,脸色很不好的跟着孙传庭走上了寒风都能把人吹倒的城头,看到了极其壮观的一幕。
一辆辆骡马车装着黑色货物,从远处平川上走来。
绵延成一线。
一条黑色长线。
长到看不见尽头。
延绥总兵赶紧从孙传庭手里接过来千里镜,不停的挪动千里镜看了一盏茶功夫,愕然道:“精煤?”
孙传庭拍了拍延绥总兵的肩膀,没有说话,转身走下了城头,
要想让延绥镇老百姓吃饱穿暖,只是依靠工业派从顺天府运送是不可能的,毕竟火耗大的惊人。
必须在延绥镇展开一场工业革命,只有把蒸汽洗煤厂、蒸汽面粉厂等工业化工厂建立起来,才有可能让为大明守了几百年国门的军户和家眷们,过上好日子。
不过,孙传庭要展开的这一场工业革命,和顺天府的工业革命有很大不同。
孙传庭要先革命。
再工业。
伟人说的很对,枪杆子出政权。
孙传庭要想革命就先要掌握延绥镇的兵权,走下城头,是时候安排秦兵们衣锦还乡了。
远在延绥镇的孙传庭为了彻底掌控三边,在延绥镇治所榆林城怎么折服了延绥总兵,前往北平机械局的朱舜不知道。
不过为了支持孙传庭的革命,收到书信的朱舜决定给予他最大力度的技术支持,支援一批技术人员。
来到北平机械局,三叔不知道被哪位工厂主邀请去喝酒了,毕竟三叔掌管着北平机械局各种新式机械和配件的买卖。
朱舜没见到三叔倒也没什么,过来十次其中有九次都见不到三叔,见到的那一次还是三叔满面红光的带着一群勋贵子弟参观各种蒸汽机械。
朱舜过来不是来找三叔的,三叔在不在倒也无妨,过来是为了找胡长命。
没过多久,胡瞎子的儿子胡长命一身油污的走了进来,大大咧咧道:“侯爷。”
胡长命和好兄弟杨百岁一样,后来都考进了京师大学堂,不同的是杨百岁改换成了对于基建的研究。
胡长命从蒸汽纺纱厂进入京师大学堂以后,继续精深自己的修理技术,朱氏纺纱机、蒸汽机、破碎机、甚至就连损坏的斗米式步枪都能修理。
可谓是纺织业,重工业,军工业等等各方面的维修大家。
给予孙传庭技术支持,不仅是要给他送去大批新式机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大批熟工。
朱舜点了点头,示意胡长命坐下:“本侯想在西北延绥镇开展工业革命,需要一批机械匠的支援西北,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去。”
孙传庭要在延绥镇开展工业革命,朱舜能给他最大的帮助,倒还不是提供技术支持,而是把这个罪名揽在自己头上。
从商鞅开始,但凡是进行革命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孙传庭不是朱舜已经了深厚的根基。
一旦遭到东林党的针对,不光是孙传庭自己难能自保,他的家人也会遭到迫害。
朱舜把这件事揽在自己头上就没事了,谁都知道孙传庭是工业派的一员,奉命行事而已,东林党恨的还是朱舜。
延绥镇的工业革命如果能成功,功劳还是孙传庭的,谁也抢不走。
面前的胡长命要是过去,也能分到一份不小的功劳,就是不知道他愿不愿去了。
他要是不愿意去,朱舜也能理解,谁也不会放着在中原腹地的好日子不过,跑到苦寒的边关,还是随时都有可能打仗丢了小命的边关。
支援西北这件事只能是自愿不能强迫,要不然很有可能发生逃亡,匠人们也想活着,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背井离乡前往随时打仗的边塞。
胡长命猛的一拍大腿,刚要笑哈哈的说话,瞥见旁边的铁塔汉子瞪了他一眼,不服气的回瞪了过去:“侯爷,小的等这一天等的孩子都有了。”
“侯爷你可不知道,他娘的杨百岁这小子每到逢年过节就在小的面前嚣张,说他是多么的受到侯爷重用,可把小的气死了。”
“他娘的,等老子在延绥镇当了山长,嘿嘿。。。。。。。”
说到山长这两个字,胡长命就忍不住嘿嘿傻笑起来,胡长命杨百岁的老爹在辽东杀再多的建奴,在大明的地位还是不如一个秀才老爷。
胡长命杨百岁的老爹这辈子最大愿望就是孙子能成为一个秀才老爷,至于儿子是没有指望了。
胡长命杨百岁都没考上京师大学堂的秀士,在老爹的心中还是一个读了一些书的匠人。
现在可倒好,胡长命竟然有机会成为一名山长,那可是比私塾先生还要有学问的先生。
胡长命都能看到杨百岁鼻子气歪的表情了,比朱舜还心急的说道:“侯爷,什么时候过去,今天还是明天?”
朱舜看着胡长命急切的表情,哑然失笑:“那可是边关延绥镇,蒙古鞑子随时都能可能袭击延绥镇。”
胡长命身上到底是流着辽东边军的血,这种事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哭着喊着求朱舜放他一条生路了,胡长命没有半点的畏惧不说,还迫不及待到了今天就去。
这也是朱舜让胡长命去延绥镇担任山长培养一批又一批熟工的原因,只有他有这个胆气敢去西北边关做山长。
胡长命满不在乎的说道:“不就是一些鞑子,幸好老子没去当兵,要不然非得尝尝鞑子血不可。”
朱舜对于胡长命的性情很满意,没有看错他,不过只有胡长命一个人还不行,再次交代了一句:“你再带十个人过去。”
………………………………
第四百七十一章 延绥机械院的院长
说到再带十个人过去,胡长命脸上的表情明显有些为难,大大咧咧的脸容嘬起了牙花子。
胡长命偷摸瞅了一眼坐在官帽椅上平静喝茶的侯爷,似乎是有什么话想说,却又说不出口,扭扭捏捏起来。
站在旁边的铁塔汉子瞧见胡长命一副拉不出来的难受表情,心里有些不大高兴了。
咋的,老爷给了你们一两银子的月俸养了你们那么多年,现在到了紧要关头连十个人都凑不齐?
铁塔汉子从来都是很少说话,比家臣骑士鲁维奥还要话少,瞧见胡长命的这副样子忍不住想要骂上几句。
还没等铁塔汉子说话,明显是扭扭捏捏那种人的胡长命,咬了咬牙提了一个要求:“侯爷不是小的贪心,只是这个十个人。。。。有点。。。有点。。。”
铁塔汉子见他还真的敢没皮没脸说出口,差点伸出大手扇在胡长命脑袋瓜子上,心底鄙夷的替他补充了一句,有点太多了。
胡长命的回答却让铁塔汉子愣住了:“有点少了,侯爷。”
“侯爷可能还不知道,自从侯爷给很多辽东退下来的残疾老卒一条活路,还给老卒家里的孩子安排了一个匠籍。”
“各个蒸汽工厂的机械匠找不到报答侯爷的地方,只能在家里供奉了生祠,天天祈求侯爷平安富贵。”
“现在有了一个报答侯爷的机会,小的要是只拿走十个名分,回去肯定会被那帮兄弟们骂死。”
“小的这个要求可能很过分,但是侯爷能不能多给几个名分。”
多给几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哪有放着在京城的烟花日子不过,抢着去寒苦的边关,还是当个工匠。
甭说是个下贱的工匠了,就是边关知县这样的土皇帝都没几个愿意去。
只要是被吏部安排了边关知县,东林党官员们都是到处撒银子到处求情,给自己平调甚至降调都行,就是不肯去边关。
边关知县也就成了吏部敛银子的手段之一,官场还给边关官员起了一个蔑视的诨号。
流官。
大明官场形成了一套鄙视规矩,京官看不起所有外省的官员,所有外省官员看不起流官。
堂堂一省巡抚在顺天府府尹这样的州府主官面前,也会以平等礼节相交,在巡抚的酒宴上还能坐上主位。
不说倨傲的京官了,一般地方上的知县都看不起流官里的知州。
在官僚乡绅眼里没有多少学问的胡长命这些匠人们,居然主动要求去边疆,还要争着抢着去吃苦,可谓是一件怪事了。
朱舜心里很是欣慰,好在受利的不是那些官僚乡绅而是淳朴的老百姓,这要是换成以东林党为主的官僚乡绅。
吃银子没问题,想要让他们吃苦,立刻就会翻脸不认人,不会想着为大明做哪怕一点实事。
朱舜拍了拍胡长命的肩膀,笑了笑说道:“能带走多少人那是你的本事,本侯不会过问。”
“真的?”胡长命惊喜的喊了一句,太过惊喜了声音变的很高,却又不敢相信:“侯爷可是侯爷,比大丈夫还要大丈夫,一口唾沫一堆钉,可不许反悔。”
朱舜没有回答胡长命,用手重重的拍了一下胡长命的肩膀,离开了北平机械局,还要去找杨百岁谈谈。
是时候成立一个基建分局了。
胡长命得到侯爷想要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的‘圣旨’,差点乐疯了,有了侯爷的这道‘圣旨’回去以后就好给兄弟们说这件事了。
拉住一名路过这里的徒弟,让他把机械匠们都喊过来,转身走进北平机械总局的一处匠作间。
好兄弟赵大喜拿着扳手、钳子等工具正在修理蒸汽机的安全阀。
赵大喜听见身后的动静也没回头,毫不见外的说道:“蒜苗家里有事回去了,过来搭把手。”
蒜苗是跟在赵大喜身后的徒弟,乡野百姓没读过多少书,也为了让孩子好生养,一般都给孩子取个贱名。
胡长命走过去轻轻踢了一脚兄弟撅着的屁股,瞧着骂骂咧咧转过了头来的兄弟,咧嘴笑道:“给你一个报答侯爷的机会,干不干。”
听到能够报答侯爷的大恩,赵大喜脸上的表情就真的像他名字一样了,大喜:“真的?你小子要是敢骗我,明天我就给你爹说那半瓶酒是你喝的。”
每次提到老爹的半瓶酒,胡长命脸上的神色一般都会有些僵硬,今天一点变化也没有:“再敢胡咧咧也不会拿这件事说笑。”
“就问你敢不敢干。”
赵大喜停下了收拾工具的动作,挺直了腰板,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你个响马是不是在骂人,这话说的,难道我是西门庆那样不讲信义的小人不成。”
胡长命是京畿人被骂了一句响马,瞪着眼说道:“你个胯骂谁,这次是去延绥镇就问你敢不敢。”
赵大喜是山东人,相比较风靡大明的《三国通俗演义》更喜欢描绘山东水泊梁山的《忠义水浒传》,猛的拍了一下桌子:“不就是延绥镇,老子早就想一双砂锅大的拳头打死蒙古鞑子了。”
胡长命知道这小子最喜欢的是武松,经常把自己比作武松,是虽说身材上和武松有很大差距,但有着山东大汉的义气。
担心兄弟是为了义气才去的延绥镇,胡长命赶紧拦了一句:“大喜,那可是吐口唾沫都能冻成冰的边关,按照那帮子文人的文绉绉说法就是苦寒之地。”
“吃没吃,喝没喝,还有经常有蒙古鞑子过来袭击,小命随时都有可能没了。”
赵大喜没有继续骂自家兄弟,沉默了片刻,答非所问的说道:“兄弟你也是军户家的孩子,应该很清楚从辽东退下来的残疾士兵有什么下场。”
“那帮子文人可不会关心残疾士兵的死活,只关心能从这些残疾士兵的抚恤里搂多少银子,没了朝廷给的抚恤,残疾军士能活几天?”
“上了战场就要拿着刀枪和建奴面对面的厮杀,不是所有士兵都是神机营的士兵,站的很远点燃红夷大炮就行了。”
“你应该清楚,大明战死的士兵能有二三成死在战场就不错了,剩下七八成的士兵都是因为残疾死在家里。”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边基建分局
在战场上打仗除非一刀劈中喉咙、心脏、脑袋这些要害,一般很难当场死亡,大部分都是伤残。
数目众多的伤残军士没能死在战场上,反倒是死在了老家,这是一件极为讽刺的事情,在大明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赵大喜瞧见胡长命也沉默了,陆陆续续走进来的机械匠们也沉默了,脸容上突然出现了笑容,很是灿烂的笑容:“这一切从崇祯二年开始发生改变。”
“自从工业侯掌管了王恭厂,做的第一件事招募大量残疾士兵当个护卫,工业侯每次都说是看中了辽东老卒的悍勇。”
“京畿的军户们谁不知道工业侯这是为了给残疾士兵一条活路,后来开办了蒸汽工厂更加变本加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